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H气藏残余气饱和度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李久娣 胡科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7-112,共6页
DH气藏目前处于开采中后期,需要开展水驱砂岩气藏采收率标定研究,残余气饱和度是水驱砂岩气藏采收率标定的重要参数。用单向自发渗吸实验装置,测试了DH气藏砂岩岩样残余气饱和度。基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岩样初始含水饱和度的大小会直接... DH气藏目前处于开采中后期,需要开展水驱砂岩气藏采收率标定研究,残余气饱和度是水驱砂岩气藏采收率标定的重要参数。用单向自发渗吸实验装置,测试了DH气藏砂岩岩样残余气饱和度。基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岩样初始含水饱和度的大小会直接影响残余气饱和度的大小,而最大残余气饱和度受孔隙度和渗透率影响较小。实验测试结果与Land模型吻合较好,而与Agarwal模型吻合较差。根据DH气藏的原始含水饱和度,通过本次实验建立的原始含气饱和度和残余气饱和度之间的关系,计算得到DH气藏的残余气饱和度,并用该计算结果简要分析了DH气藏今后提高天然气采收率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 采收率标定 岩芯实验 自发渗吸 残余气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对两相驱替特征及CO_(2)封存效率的影响机制
2
作者 杨柳 吉明秀 +4 位作者 赵艳 耿振坤 李思源 马雄德 张谦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7-1195,1204,共10页
深部咸水含水层具有巨大的CO_(2)封存潜力,研究致密砂岩CO_(2)-水两相驱替机制对实现高效安全的CO_(2)咸水层封存具有重要意义。对两个具有不同孔隙结构特征的低渗透砂岩开展了CO_(2)-水两相驱替试验,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 深部咸水含水层具有巨大的CO_(2)封存潜力,研究致密砂岩CO_(2)-水两相驱替机制对实现高效安全的CO_(2)咸水层封存具有重要意义。对两个具有不同孔隙结构特征的低渗透砂岩开展了CO_(2)-水两相驱替试验,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对气驱和吸水两个阶段气水两相的分布进行了定量及可视化研究,分析了岩芯孔径分布、非均质性及渗透率差异等对两相驱替特征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在气驱阶段CO_(2)相优先被捕获在较大的孔隙中,大孔分布较多的岩芯表现出更高的CO_(2)饱和度;但在吸水阶段小孔占比更高、渗透率更低的岩芯内捕获的CO_(2)相不易被水驱走,表现出更高的CO_(2)封存效率;岩芯局部渗透率变化对最终的残余气分布影响显著,渗透率较低的区域具有更高的最终残余气饱和度和封存效率。研究可进一步完善CO_(2)咸水含水层封存项目中的储层优选、高效封存以及安全性评估等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层CO_(2)封存 两相驱替 孔隙结构特征 局部渗透率 残余气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礁灰岩CO_2毛细残余封存能力实验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旭峰 常春 +1 位作者 郭建强 于青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0-194,共5页
实施CO2地质封存是目前公认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方法。在可能进行封存的场所中,咸水含水层封存潜力最大,机理也最为复杂。其中毛细残余封存机理在封存量和封存安全性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评价毛细残余封存量时,残余气饱和... 实施CO2地质封存是目前公认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方法。在可能进行封存的场所中,咸水含水层封存潜力最大,机理也最为复杂。其中毛细残余封存机理在封存量和封存安全性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评价毛细残余封存量时,残余气饱和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文中提出了测定残余气饱和度的实验方法,并实际应用于中国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礁灰岩。实验通过模拟40℃、8MPa地层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水驱替饱和超临界CO2气体岩心过程,得到驱替过程中压力、流量变化特征,并测定得到残余气饱和度为0.368。在进行驱替实验之前,利用饱和称重法和渗透实验,测定岩心孔隙度和渗透系数分别为2.83%、5.56×10-9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残余封存 残余气饱和度 礁灰岩 超临界C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火山岩气藏渗吸机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先山 孙军昌 +3 位作者 郭和坤 王皆明 李春 朱思南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5-51,91,共8页
为深入研究喷发成岩的强非均质性火山岩气藏渗吸机理,综合使用气水驱替、核磁共振、X-CT成像等实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火山岩实验样品自发渗吸含水饱和度增加主要发生在渗吸初期的2 h,渗吸24 h已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储层渗透率越小渗吸... 为深入研究喷发成岩的强非均质性火山岩气藏渗吸机理,综合使用气水驱替、核磁共振、X-CT成像等实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火山岩实验样品自发渗吸含水饱和度增加主要发生在渗吸初期的2 h,渗吸24 h已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储层渗透率越小渗吸水饱和度越大。自发渗吸过程中微小孔隙渗吸速度和渗吸水分布比例均大于较大孔隙,约有80%的渗吸水分布在微小孔隙,残余气主要分布在较大孔隙中。而动态渗吸过程中较大孔隙渗吸速度和渗吸水分布比例均大于微小孔隙。复杂火山岩气藏自发与动态渗吸残余气饱和度分别为18.51%和6.55%,渗吸效率分别为48.62%和80.25%,渗透率越小,渗吸效率越高,但残余气饱和度与孔隙度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火山岩 自发渗吸 动态渗吸 核磁共振 孔隙结构 残余气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