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效泥质油源岩有机碳丰度评价标准研究——以东营凹陷为例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志明 关德范 +4 位作者 徐旭辉 秦建中 郑伦举 刘文斌 伍校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79-383,共5页
烃源岩的孔隙度为其成烃空间,当烃源岩孔隙空间充满油时才能发生有效排油。依据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有效泥质油源岩孔隙度与成熟度和密度之间关系模式,结合不同类型烃源岩热演化生油气过程中有机碳转化率,对东营凹陷有效泥质油源岩有机... 烃源岩的孔隙度为其成烃空间,当烃源岩孔隙空间充满油时才能发生有效排油。依据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有效泥质油源岩孔隙度与成熟度和密度之间关系模式,结合不同类型烃源岩热演化生油气过程中有机碳转化率,对东营凹陷有效泥质油源岩有机碳丰度评价标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不同成熟阶段的有效泥质油源岩,其有机碳丰度评价标准差异很大,其中Ⅰ,Ⅱ型有效泥质油源岩的总有机碳丰度最低下限值分别为2.01%和3.51%,残余有机碳丰度最低下限值分别为0.57%和2.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泥质油源岩 孔隙度 有限空间生油 残余有机碳丰度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日喀则地区白垩纪泥岩、页岩有机质丰度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熊国庆 蔡习尧 +1 位作者 伍皓 江新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48-1457,共10页
对藏南发育完整的、厚度巨大的海相白垩纪地层中的暗色泥、页岩开展了有机质丰度研究。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泥、页岩中残余有机碳含量在0.05%-1.1%之间,平均值约为0.42%,其中下白垩统约为0.531%,上白垩统约为0.265%,有机碳平均含量... 对藏南发育完整的、厚度巨大的海相白垩纪地层中的暗色泥、页岩开展了有机质丰度研究。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泥、页岩中残余有机碳含量在0.05%-1.1%之间,平均值约为0.42%,其中下白垩统约为0.531%,上白垩统约为0.265%,有机碳平均含量变化特征与该区的古地理格局及海平面升降有关。氯仿沥青‘A’含量在0.0009%-0.0072%之间,平均含量约为0.0040%。有机碳与氯仿沥青‘A’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分别为22和8。有机碳与氯仿沥青‘A’这种弱负相关性与两者遭受剧烈的地表风化作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和高程度有机质热演化后的损失量有关,后者远大于前者。白垩系残余有机碳含量大于0.6%的中等—好生油岩样10件,占样品总数的27%,下白垩统样品9件,占样品总数的24.3%,上白垩统样品1件,占样品总数的2.7%,表明来自北喜马拉雅地区东山组和康马—隆子地区甲不拉组的早白垩世泥、页岩为该区主要的有效生油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南 白垩纪 泥、页岩 残余有机碳 氯仿沥青'A’ 负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