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考虑残余位移的多层RC框架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及放大效应
被引量:
6
1
作者
韩建平
拜立岗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186-192,共7页
通过对多层RC平面框架结构在23条地震动记录2个不同强度水平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得到RC框架的最大位移和残余位移等沿着楼层高度的大小和分布。统计分析残余层间位移角、最大层间位移角及两者比值这3个指标的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通过对多层RC平面框架结构在23条地震动记录2个不同强度水平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得到RC框架的最大位移和残余位移等沿着楼层高度的大小和分布。统计分析残余层间位移角、最大层间位移角及两者比值这3个指标的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为研究P-?效应的影响,对比是否考虑P-?效应两种工况下多层RC框架结构的分析结果。进一步,对多层RC框架的等效SDOF体系作同样的时程分析,对比了等效SDOF体系和多层RC框架结构的分析结果,研究高阶模态效应对RC框架的影响。对比分析表明,P-?效应和高阶模态效应对多层RC框架结构的残余位移响应的平均放大作用均大于其对最大位移响应的放大效应,残余位移响应的离散性也大于最大位移响应的离散性。另外,随着地震动强度水平的增加,结构地震响应的离散性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
层
RC框架
等效SDOF体系
残余层间位移角
最大
层
间
位移
角
P-Δ效应
高阶模态效应
放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考虑残余变形的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2
作者
魏世龙
韩建平
黄林杰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6-76,共11页
震后残余变形对于工程结构震后损伤和可修复性能的评价至关重要。首先,选取790条地震动记录对一个5层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进行增量动力分析,线性回归得出结构各损伤状态(性能水平)与残余层间位移角的量化关系;然后,分别对一个8层和一...
震后残余变形对于工程结构震后损伤和可修复性能的评价至关重要。首先,选取790条地震动记录对一个5层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进行增量动力分析,线性回归得出结构各损伤状态(性能水平)与残余层间位移角的量化关系;然后,分别对一个8层和一个11层RC框架结构进行增量动力分析,研究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残余层间位移角两种损伤指标间的相关性;最后,对8层和11层结构分别进行基于两种损伤指标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残余层间位移角与最大层间位移角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以最大层间位移角为结构损伤指标所得残余层间位移角无明显差异性,同样以残余层间位移角为结构损伤指标所得最大层间位移角也无明显差异性;以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残余层间位移角为损伤控制指标,各损伤状态下50%超越概率对应的谱加速度Sa(T1,5%)无明显偏差;以规范给出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损伤控制指标相对文章提出的残余层间位移角较为保守。因此,将残余层间位移角作为性能指标的研究对于基于层间位移角的震后结构性能评估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层间位移角
地震易损性分析
增量动力分析
损伤指标
性能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短屈服段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
3
作者
李刚
赵严峰
+1 位作者
李博凡
陈向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01-809,共9页
屈曲约束支撑滞回性能优异,大量应用于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可极大提高钢框架的抗震性能.但已有研究表明,当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遭遇罕遇地震时,结构产生较大的残余变形,导致震后更换支撑困难.为此提出了短屈服段屈曲约束支撑,并将其置于...
屈曲约束支撑滞回性能优异,大量应用于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可极大提高钢框架的抗震性能.但已有研究表明,当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遭遇罕遇地震时,结构产生较大的残余变形,导致震后更换支撑困难.为此提出了短屈服段屈曲约束支撑,并将其置于钢框架中进行动力时程分析.结果表明,短屈服段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较传统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最大降幅在10%左右,减小结构的残余层间位移角可达30%以上;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同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结构在震后的可修复性和遭遇二次地震时的可靠性,并且随着结构刚度的增加,额外的地震荷载几乎全由屈曲约束支撑承担,并不会给框架增加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曲约束支撑
钢框架
抗震性能
残余层间位移角
时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考虑残余位移的多层RC框架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及放大效应
被引量:
6
1
作者
韩建平
拜立岗
机构
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
兰州理工大学防震减灾研究所
出处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186-192,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68036)
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1204FKCA126)
文摘
通过对多层RC平面框架结构在23条地震动记录2个不同强度水平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得到RC框架的最大位移和残余位移等沿着楼层高度的大小和分布。统计分析残余层间位移角、最大层间位移角及两者比值这3个指标的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为研究P-?效应的影响,对比是否考虑P-?效应两种工况下多层RC框架结构的分析结果。进一步,对多层RC框架的等效SDOF体系作同样的时程分析,对比了等效SDOF体系和多层RC框架结构的分析结果,研究高阶模态效应对RC框架的影响。对比分析表明,P-?效应和高阶模态效应对多层RC框架结构的残余位移响应的平均放大作用均大于其对最大位移响应的放大效应,残余位移响应的离散性也大于最大位移响应的离散性。另外,随着地震动强度水平的增加,结构地震响应的离散性明显增大。
关键词
多
层
RC框架
等效SDOF体系
残余层间位移角
最大
层
间
位移
角
P-Δ效应
高阶模态效应
放大系数
Keywords
multi-storey RC frame
equivalent SDOF system
residual inter-story drift ratio
maximum inter-story drift ratio
P-△effect
higher mode effect
amplification factor
分类号
TU311.3 [建筑科学—结构工程]
TU375.4 [建筑科学—结构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考虑残余变形的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2
作者
魏世龙
韩建平
黄林杰
机构
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
兰州理工大学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南京林业大学
出处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6-76,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78273,51268036)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_17R51)。
文摘
震后残余变形对于工程结构震后损伤和可修复性能的评价至关重要。首先,选取790条地震动记录对一个5层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进行增量动力分析,线性回归得出结构各损伤状态(性能水平)与残余层间位移角的量化关系;然后,分别对一个8层和一个11层RC框架结构进行增量动力分析,研究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残余层间位移角两种损伤指标间的相关性;最后,对8层和11层结构分别进行基于两种损伤指标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残余层间位移角与最大层间位移角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以最大层间位移角为结构损伤指标所得残余层间位移角无明显差异性,同样以残余层间位移角为结构损伤指标所得最大层间位移角也无明显差异性;以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残余层间位移角为损伤控制指标,各损伤状态下50%超越概率对应的谱加速度Sa(T1,5%)无明显偏差;以规范给出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损伤控制指标相对文章提出的残余层间位移角较为保守。因此,将残余层间位移角作为性能指标的研究对于基于层间位移角的震后结构性能评估是必要的。
关键词
残余层间位移角
地震易损性分析
增量动力分析
损伤指标
性能水平
Keywords
residual inter-storey drift ratio
seismic fragility analysis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damage index
performance level
分类号
TU352.1 [建筑科学—结构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短屈服段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
3
作者
李刚
赵严峰
李博凡
陈向荣
机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计研究总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与抗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浙江绿城时代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出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01-809,共9页
基金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2JM-268)。
文摘
屈曲约束支撑滞回性能优异,大量应用于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可极大提高钢框架的抗震性能.但已有研究表明,当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遭遇罕遇地震时,结构产生较大的残余变形,导致震后更换支撑困难.为此提出了短屈服段屈曲约束支撑,并将其置于钢框架中进行动力时程分析.结果表明,短屈服段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较传统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最大降幅在10%左右,减小结构的残余层间位移角可达30%以上;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同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结构在震后的可修复性和遭遇二次地震时的可靠性,并且随着结构刚度的增加,额外的地震荷载几乎全由屈曲约束支撑承担,并不会给框架增加负担.
关键词
屈曲约束支撑
钢框架
抗震性能
残余层间位移角
时程分析
Keywords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
steel frame
seismic behavior
the residual story drift
time history analysis
分类号
TU391 [建筑科学—结构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考虑残余位移的多层RC框架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及放大效应
韩建平
拜立岗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考虑残余变形的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魏世龙
韩建平
黄林杰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短屈服段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
李刚
赵严峰
李博凡
陈向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