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04奥氏体不锈钢喷丸引起的组织转变和两相残余应力测定 被引量:10
1
作者 高玉魁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18-21,共4页
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了304奥氏体不锈钢喷丸过程所引起的组织结构变化以及两相组织中每相的残余应力。试验结果表明,喷丸强化可使亚稳态304奥氏体材料表面发生γ→α转变,在相同的喷丸强度下转变量与喷丸弹丸种类规格关系很大,而且与... 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了304奥氏体不锈钢喷丸过程所引起的组织结构变化以及两相组织中每相的残余应力。试验结果表明,喷丸强化可使亚稳态304奥氏体材料表面发生γ→α转变,在相同的喷丸强度下转变量与喷丸弹丸种类规格关系很大,而且与喷丸时间有关;表面两相组织γ和α相各自的残余应力可采用X射线衍射应力仪进行测定,两相的残余应力数值相差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不锈钢 喷丸 组织转变 残余应力 测定 X射线衍射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温处理过程热轧TRIP钢残余奥氏体的分解行为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晓晖 康健 +1 位作者 袁国 王国栋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2-36,42,共6页
以低Si含Al热轧TRIP钢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伸实验等实验方法,研究了贝氏体区等温处理过程中残余奥氏体的分解行为.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等温温度下,随着等温时间的增加,残余奥氏体逐渐分解为... 以低Si含Al热轧TRIP钢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伸实验等实验方法,研究了贝氏体区等温处理过程中残余奥氏体的分解行为.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等温温度下,随着等温时间的增加,残余奥氏体逐渐分解为铁素体和碳化物,随着等温温度的升高,残余奥氏体发生分解所需要的时间减少;实验钢的抗拉强度、断后延伸率和强塑积在不同的等温温度下,随着等温时间的增加呈现不断降低的变化趋势;在不同的等温处理工艺下,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呈现降低的趋势,而碳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奥氏体 等温处理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分解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贝氏体塑料模具钢的相变与残余奥氏体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娜 闵永安 +1 位作者 张铮 吴晓春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63-670,共8页
将两种塑料模具钢FT600和FT600mod奥氏体化后,以连续冷却或等温方式,获得贝氏体组织.随后分别在350,580,700℃下进行回火,研究了Si,Mn元素微调后贝氏体组织及残余奥氏体转变情况.对两种贝氏体钢在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宏观硬度、残余奥氏... 将两种塑料模具钢FT600和FT600mod奥氏体化后,以连续冷却或等温方式,获得贝氏体组织.随后分别在350,580,700℃下进行回火,研究了Si,Mn元素微调后贝氏体组织及残余奥氏体转变情况.对两种贝氏体钢在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宏观硬度、残余奥氏体含量、微观组织进行了表征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FT600钢的基础上降Si增Mn得到了FT600mod钢,其贝氏体转变后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大幅降低;FT600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在不同温度下回火,其转变机制不同;FT600mod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含量较少,组织稳定,更适用于非调质工艺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却相变 残余奥氏体分解/转变 贝氏体 回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金钢中残余奥氏体与回火温度关系曲线的模型解释 被引量:1
4
作者 宋武林 林颜盛 刘树德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0期17-20,共4页
本文通过对新热模钢45Cr2NiMOVSi的500×500mm大模块心部组织中残余奥氏体研究,得出残余奥氏体和回火温度的马鞍状关系曲线,并运用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和回火温度这两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对此曲线加以模型解释。
关键词 残余奥氏体 回火温度 模型解释 心部 回火转变 试样尺寸 贝氏体组织 贝氏体转变 衍射仪法 回火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界间退火对低合金TRIP钢奥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的影响
5
作者 孙淑华 《燕山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5期404-406,共3页
用膨胀法及金相法研究了20Mn2SiMoV钢经780℃临界间退火后奥氏体在600~650℃以及320~450℃温度区间的等温转变动力学.结果表明,经780℃不完全奥氏体化,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增强,奥氏体分解的高温转变和中温转变孕育期与完成时间都延长... 用膨胀法及金相法研究了20Mn2SiMoV钢经780℃临界间退火后奥氏体在600~650℃以及320~450℃温度区间的等温转变动力学.结果表明,经780℃不完全奥氏体化,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增强,奥氏体分解的高温转变和中温转变孕育期与完成时间都延长,而且高温转变区和中温转变区明显分开,贝氏体区奥氏体转变具有不完全性.临界间退火后过冷奥氏体的高温转变产物为铁素体与珠光体,中温转变产物为铁素体、贝氏体、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混合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冷奥氏体 中温转变 铁素体 贝氏体 退火 低合金 残余奥氏体 变动 不完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CrNiMo7-6钢渗碳淬火后回火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6
作者 秦盛伟 赵辉辉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24-128,133,共6页
基于Deform-HT软件,考虑了回火时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的分解对组织场、应力场和硬度场的影响,对18CrNiMo7-6合金钢渗碳淬火后的回火工艺进行数值模拟。为了确定马氏体分解模型中的参数,制备了0.21%C和0.80%C两种不同碳含量的全渗透试样... 基于Deform-HT软件,考虑了回火时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的分解对组织场、应力场和硬度场的影响,对18CrNiMo7-6合金钢渗碳淬火后的回火工艺进行数值模拟。为了确定马氏体分解模型中的参数,制备了0.21%C和0.80%C两种不同碳含量的全渗透试样并进行膨胀试验,根据膨胀试验,计算不同碳含量试样在JMAK方程中的参数;根据JMatPro软件,计算残余奥氏体分解模型中的参数。模拟了试样渗碳淬火后在200、400℃回火3 h后组织场、应力场的变化。结果发现,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残余奥氏体以及马氏体的转变量均显著增大,残余应力显著降低。同时,建立了能够适用于预测18CrNiMo7-6钢在渗碳淬火后的回火过程的硬度变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火 马氏体分解 残余奥氏体分解 硬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Cr2Mo1Cu高铬铸铁在亚临界处理中硬化行为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均 沈保罗 +3 位作者 高升吉 孙志平 刘浩怀 黄四九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8-81,共4页
研究了亚临界处理对16Cr2MolCu高铬铸铁的组织转变和性能的影响,并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磁性法和硬度测定法分析了硬化机制.研究表明:16Cr2MolCu高铬铸铁的铸态组织由残余奥氏体、马氏体和M7C3型共晶碳化物组成,其相对含量分别为77.0%,7... 研究了亚临界处理对16Cr2MolCu高铬铸铁的组织转变和性能的影响,并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磁性法和硬度测定法分析了硬化机制.研究表明:16Cr2MolCu高铬铸铁的铸态组织由残余奥氏体、马氏体和M7C3型共晶碳化物组成,其相对含量分别为77.0%,7.2%和15.8%;在亚临界处理过程中,基体组织中的残余奥氏体析出二次碳化物并在冷却过程中转变为马氏体,使该合金在560-600℃的亚临界处理过程中出现二次硬化;在适当的处理温度和保温时间下,16Cr2MolCu高铬铸铁可得到最高的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铬铸铁 残余奥氏体 马氏体 处理过程 组织转变 二次硬化 共晶碳化物 中转 影响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合金超级贝氏体钢组织形态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吴化 张翠翠 +1 位作者 梁言 刘云旭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2-107,共6页
针对贝氏体研究中的超级贝氏体组织,设计了试验用钢70MnSi2CrMo,经低温等温处理,获得贝氏体铁素体+残余奥氏体的组织,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仪器对其进行相组成和形态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马氏体... 针对贝氏体研究中的超级贝氏体组织,设计了试验用钢70MnSi2CrMo,经低温等温处理,获得贝氏体铁素体+残余奥氏体的组织,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仪器对其进行相组成和形态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s点稍上的中低温区等温处理,贝氏体铁素体沿γ相晶界转变,无碳化物析出;α相转变排碳导致成分起伏,α/γ交界处过冷奥氏体稳定性增加,难以转变成马氏体;贝氏体铁素体的转变特征、过饱和的碳浓度、高密度位错、以及纳米尺寸相界面和亚结构等,影响着超级贝氏体钢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贝氏体 贝氏体铁素体 残余奥氏体 组织 转变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元素对微纳结构低温贝氏体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钟磊 吴开明 董航宇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28-333,共6页
基于C-Si-Cr-Mn系低温贝氏体钢的组分,设计了不含Ni及Ni添加量为1.47%的两组试验钢,经过两步等温贝氏体转变热处理以后,利用OM、SEM、EBSD及拉伸试验等手段对两组钢的组织转变及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处理后两组试验钢的显微组... 基于C-Si-Cr-Mn系低温贝氏体钢的组分,设计了不含Ni及Ni添加量为1.47%的两组试验钢,经过两步等温贝氏体转变热处理以后,利用OM、SEM、EBSD及拉伸试验等手段对两组钢的组织转变及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处理后两组试验钢的显微组织均由贝氏体铁素体及残余奥氏体组成;在相同的相变温度下,添加Ni元素的低温贝氏体钢需要更长的等温转变时间,但得到的贝氏体铁素体板条更细小,块状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较高。相比于未添加Ni的试验钢,含Ni钢的硬度和抗拉强度略有下降,但塑性指标明显提高,综合力学性能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 低温贝氏体钢 贝氏体转变 残余奥氏体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工艺对高碳贝氏体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亚杰 吴开明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21-327,共7页
借助OM、SEM、XRD等手段,对比研究了一步、两步等温贝氏体转变工艺及QPB(淬火+配分+贝氏体转变)工艺对高碳贝氏体钢(w(C)=0.79%)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一步等温贝氏体转变工艺处理试验钢时,当等温温度同为250℃,随着... 借助OM、SEM、XRD等手段,对比研究了一步、两步等温贝氏体转变工艺及QPB(淬火+配分+贝氏体转变)工艺对高碳贝氏体钢(w(C)=0.79%)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一步等温贝氏体转变工艺处理试验钢时,当等温温度同为250℃,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钢中贝氏体转变越充分,块状残余奥氏体尺寸降低,组织更为均匀细小;而在较低温度下(200℃)等温处理时,钢中残余奥氏体含量显著降低,贝氏体铁素体板条更细小,材料的强度和硬度提高,而塑性和韧性下降。两步等温贝氏体转变工艺处理(250℃×24 h+200℃×72 h)的试验钢中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平均尺寸约为82 nm,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为21.4%,获得了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抗拉强度达到2040 MPa,伸长率为12.5%,冲击韧性为21 J。QPB工艺提高了贝氏体转变速率,大大缩短了热处理时间,最终得到马氏体+贝氏体铁素体+残余奥氏体的组织,试验钢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强度和塑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贝氏体钢 贝氏体转变 残余奥氏体 热处理工艺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工艺对低温贝氏体钢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昕愿 吴开明 董航宇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18-424,共7页
利用SEM、EBSD、XRD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对比研究了一步、两步等温贝氏体转变及贝氏体转变+深冷处理工艺对低温贝氏体钢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一步等温贝氏体转变工艺,两步等温贝氏体及贝氏体转变+深冷处理均可... 利用SEM、EBSD、XRD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对比研究了一步、两步等温贝氏体转变及贝氏体转变+深冷处理工艺对低温贝氏体钢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一步等温贝氏体转变工艺,两步等温贝氏体及贝氏体转变+深冷处理均可降低钢中块状残余奥氏体含量,细化晶粒;与两步等温贝氏体转变相比,深冷处理可以极大缩短工艺时间,所得材料在获得相近强度的同时,会牺牲部分韧性;两步等温贝氏体处理后,试验钢强塑积达到了19.66GPa·%,U型冲击吸收功可达80J,其综合力学性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贝氏体钢 热处理工艺 贝氏体转变 深冷处理 残余奥氏体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Cr2Ni4WA钢渗碳后两次高温短时回火工艺的试验与应用
12
作者 王雏发 孟晓莉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6-37,共2页
根据“相变硬化消除”理论,试验了18Cr2Ni4WA钢渗碳高温短时回火新工艺。试验结果表明,采用“670℃×0.5~1h油冷十670℃×1~2h空冷”工艺即可将残余奥氏体降到5%左右,从而使生产周期及能耗减少30~50%。
关键词 残余奥氏体 回火转变 渗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工程应用实例
13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例45]喷丸强化技术在关键零部件中的应用表面喷丸强化是提高机械零部件疲劳寿命和应力腐蚀抗力的关键制造工艺,具有强化效果明显、操作简便及成本低廉等优点。喷丸过程中高速弹丸流反复击打材料表面,导致其表层发生明显塑性形变,进... [例45]喷丸强化技术在关键零部件中的应用表面喷丸强化是提高机械零部件疲劳寿命和应力腐蚀抗力的关键制造工艺,具有强化效果明显、操作简便及成本低廉等优点。喷丸过程中高速弹丸流反复击打材料表面,导致其表层发生明显塑性形变,进而引入残余压应力场、产生细化组织结构及诱发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实用的喷丸工艺包括:强化喷丸、精整喷丸、抛光喷丸、预应力喷丸、温度喷丸及复合喷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工程 喷丸强化技术 应用 实例 机械零部件 关键零部件 马氏体转变 残余奥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