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卵圆孔未闭封堵后残余分流发生的相关因素及与偏头痛缓解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天虚 焦伯延 闫西鹏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探讨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封堵后残余分流发生的相关因素及与偏头痛缓解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济宁第一人民医院因先兆性偏头痛行PFO封堵术的患者210例,分析术后无残余分流和有残余分流患者临... 目的探讨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封堵后残余分流发生的相关因素及与偏头痛缓解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济宁第一人民医院因先兆性偏头痛行PFO封堵术的患者210例,分析术后无残余分流和有残余分流患者临床资料、视觉模拟评分(VAS)、头痛影响测试-6问卷(HIT-6)评分差异。结果有残余分流患者术前PFO宽度高于无残余分流患者[(1.72±0.34)mm比(1.42±0.31)mm,P<0.05];有残余分流患者静息状态下右向左分流1~2级比例高于无残余分流患者(94.74%比65.12%,P<0.05);有和无残余分流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手术时间及封堵器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PFO宽度、静息状态下右向左分流分级是发生残余分流的影响因素(P<0.05),使用该模型构建预测残余分流的列线图模型,其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2(95%CI:0.731~0.94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50%和81.00%;有残余分流患者术后12个月VAS评分和HIT-6评分分别为(1.87±0.29)分和(56.02±9.08)分,高于无残余分流患者(P<0.05);有残余分流患者VAS评分、HIT-6评分改善率分别为(72.59±9.17)%和(22.43±8.11)%,低于无残余分流患者(P<0.05);重度残余分流患者术后12个月VAS评分和HIT-6评分分别为(2.21±0.41)分和(61.38±8.45)分,高于轻度残余分流患者(P<0.05);残余分流量与VAS评分、HIT-6评分改善率呈负相关(r=-0.546、-0.738,P<0.05)。结论PFO封堵后残余分流与偏头痛缓解程度存在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封堵 残余分流 偏头痛 缓解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对偏头痛及隐源性脑卒中的影响
2
作者 廖陆枭 张顺利 +3 位作者 谢彩婵 张石龙 陈永昆 王小啟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75-682,共8页
目的:评估卵圆孔未闭(PFO)封堵术后残余分流程度对合并偏头痛及隐源性脑卒中(CS)患者术后症状缓解程度及有无再发脑卒中的影响。方法:分析2021年6月~2023年2月间于海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经皮卵圆孔未闭封堵术的73例PFO合并偏头痛... 目的:评估卵圆孔未闭(PFO)封堵术后残余分流程度对合并偏头痛及隐源性脑卒中(CS)患者术后症状缓解程度及有无再发脑卒中的影响。方法:分析2021年6月~2023年2月间于海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经皮卵圆孔未闭封堵术的73例PFO合并偏头痛和73例PFO合并C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在术后通过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结合右心声学造影(ASCE)对残余分流程度进行评估,再通过反常性栓塞量表(RoPE)、偏头痛失能程度评估问卷(MIDAS)等测试问卷分别评估脑卒中与反常性栓子的关系及偏头痛程度,根据术后残余分流量大小分别对两类不同合并症的患者进行分组:无残余分流组、轻度残余分流组、中度及以上残余分流组,比较各自3组不同术后残余分流量的患者脑卒中诱发及偏头痛程度的差异。结果: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后无残余分流或轻度残余分流合并偏头痛的100%患者的偏头痛症状有效改善,67.1%的患者偏头痛症状完全消除,所有隐源性脑卒中患者在术后均无再发脑卒中且术前伴随的相关脑梗后遗症均得到改善。结论:卵圆孔未闭合并偏头痛、隐源性脑卒中的患者在经皮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后即使存在残余分流也可达到治疗目的。术后无残余分流可能是偏头痛负担完全消除的独立预测因子。偏头痛先兆症状中视物模糊可能是术后产生残余分流现象的一个关联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 残余分流 偏头痛 隐源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预测模型及对长期预后影响
3
作者 王欢 易岂建 +1 位作者 邓萌 苏建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93-1297,共5页
目的构建并验证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预测模型,分析残余分流患儿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3年3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室间隔缺损患儿178例,按照8∶2随机分为训练集144例和... 目的构建并验证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预测模型,分析残余分流患儿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3年3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室间隔缺损患儿178例,按照8∶2随机分为训练集144例和验证集34例,均行介入封堵术,术后随访12个月内残余分流发生情况。分析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影响因素。建立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的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的验证及效能评估。统计残余分流发生患儿预后情况。结果训练集144例患儿中,21例(14.58%)介入封堵术后发生残余分流;验证集34例患儿中,5例(14.71%)发生残余分流。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室间隔缺损基底部大小(OR=5.339,95%CI:2.197~12.975)、缺损处压差(OR=4.384,95%CI:1.804~10.655)、封堵器直径(OR=4.707,95%CI:1.937~11.439)是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以上述影响因素作为预测变量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C-index指数为0.808(95%CI:0.761~0.839),预测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的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P>0.05)。训练集ROC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的灵敏度80.95%,特异度为84.55%,AUC为0.855(95%CI:0.774~0.937)。验证集ROC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的灵敏度80.00%,特异度为86.21%,AUC为0.871(95%CI:0.791~0.943)。训练集21例发生残余分流患儿,有14例(66.67%)出现残余分流自愈,残余分流自愈组残余分流>4 mm的占比低于残余分流未自愈组(P<0.05)。结论室间隔缺损基底部大小、缺损处压差、封堵器直径是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的影响因素,基于此构建的预测模型预测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发生效能良好,残余分流<4 mm的患儿多可自行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术 残余分流 列线图 预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头痛患者行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后1年残余分流与疗效分析
4
作者 季春影 黄朝旭 +3 位作者 李晶 孟庆娜 周丽明 蒲朝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83-888,共6页
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行卵圆孔未闭(PFO)封堵术后1年残余分流及偏头痛发作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因偏头痛行PFO封堵术的106例患者,根据术后1年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随访结... 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行卵圆孔未闭(PFO)封堵术后1年残余分流及偏头痛发作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因偏头痛行PFO封堵术的106例患者,根据术后1年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随访结果,分为0级残余分流组(n=67)、Ⅰ级残余分流组(n=10)、Ⅱ级残余分流组(n=13)、Ⅲ级残余分流组(n=16),分析以上不同残余分流组的偏头痛发作情况。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PFO封堵术后残余分流的影响因素。结果:106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5.80±11.70)岁,其中女性83例(78.30%)。PFO封堵1年后,0~Ⅱ级残余分流组偏头痛月发作天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偏头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减低(P均<0.05),但Ⅲ级分流组上述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均> 0.05)。0级分流组(58.21%)、Ⅰ级分流组(60.00%)、Ⅱ级分流组偏头痛(69.23%)完全缓解+明显缓解率均高于Ⅲ级分流组(18.75%),P=0.02。在术前cTTE静息相≥6个心动周期出现微泡的患者中,术后cTTE 0级分流的患者比例小于术前cTTE静息相0级分流患者及6个心动周期内出现微泡的患者(24.00%vs.83.87%vs.70.00%,P=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前cTTE静息相≥6个心动周期出现微泡的患者术后出现残余分流的可能性高于术前c TTE静息相0级分流(OR=0.06,95%CI:0.02~0.23,P<0.01)及6个心动周期内出现微泡的患者(OR=0.14,95%CI:0.05~0.41,P<0.01)。结论:PFO封堵术后1年0~Ⅱ级残余分流患者偏头痛明显缓解,Ⅲ级残余分流患者偏头痛无明显缓解。术前cTTE静息相≥6个心动周期出现微泡的患者中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率高于静息相0级分流患者和6个心动周期内出现微泡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封堵 残余分流 偏头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CTA研究房颤患者行胸腔镜下LAAL术后左心耳形态与残余分流的相关性
5
作者 程相宜 黄成锋 +5 位作者 熊雨美 陆华 廖胜杰 张晓慎 王昊 沈思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139,共8页
目的:基于术后心脏CT血管成像(CCTA)技术,分析房颤(AF)患者行胸腔镜下左心耳缝扎术(LAAL)后残余分流(PDL)与左心耳(LAA)形态的关系。方法:选择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1月至2023年4月间成功实施LAAL的AF患者62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评... 目的:基于术后心脏CT血管成像(CCTA)技术,分析房颤(AF)患者行胸腔镜下左心耳缝扎术(LAAL)后残余分流(PDL)与左心耳(LAA)形态的关系。方法:选择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1月至2023年4月间成功实施LAAL的AF患者62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评估其术后CCTA图像并分析LAA形态学指标。根据LAAL术后复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有PDL组(n=34)及无PDL组(n=28)。对两组患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各项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危险因素。结果:将LAA各项参数指标纳入单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LAA短径(OR=0.393,95%CI:0.167~0.926,P=0.033)、LAA口长径(OR=0.330,95%CI:0.138~0.785,P=0.012)、LAA口短径(OR=0.083,95%CI:0.019~0.367,P=0.001)、LAA口周长(OR=0.078,95%CI:0.510~0.983,P=0.039)、LAA口面积(OR=0.499,95%CI:0.319~0.783,P=0.002)及LAA体积(OR=0.855,95%CI:0.768~0.953,P=0.005)均与术后PDL的发生相关。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后,LAA口短径更长为PDL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经CCTA行LAA形态学评估对AF患者LAAL术后PDL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当LAA口短径较长时,需警惕PDL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CT血管成像(CCTA) 胸腔镜 左心耳缝扎术(LAAL) 残余分流(PDL) 房颤(A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封堵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后残余分流的护理
6
作者 陈娇 陈雄英 +1 位作者 叶敏 陈新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6期2608-2609,共2页
目的:总结12例经导管封堵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后残余分流的护理。方法:对12例患儿进行术前评估及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注意心率、心律、杂音及尿颜色的改变,做好穿刺伤口及肢体的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结果:12例患... 目的:总结12例经导管封堵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后残余分流的护理。方法:对12例患儿进行术前评估及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注意心率、心律、杂音及尿颜色的改变,做好穿刺伤口及肢体的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结果:12例患儿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的密切观察及精心护理,治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为了保证治疗的成功,术前要做好评估和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心率、心律、杂音及尿颜色的改变,要做好穿刺伤口及肢体的护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儿童 护理 经导管治疗 残余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9例小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的近中期随访 被引量:6
7
作者 普金海 安永 +3 位作者 栾果 白辉科 吴春 潘征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7-481,共5页
目的: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修补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原因、常见部位、预后、影响预后的因素及干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VSD修补术后239例残余分流患者的... 目的: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修补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原因、常见部位、预后、影响预后的因素及干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VSD修补术后239例残余分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手术年龄、体质量、术前左右心室压差、术前VSD分流方向、补片材料、体外循环时间、残余分流的大小及部位、残余分流的血流速度,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239例残余分流患者均未再次干预,155例(64.85%)残余分流自行愈合;84例(35.15%)未愈合。小于4 mm残余分流219例,153例(69.86%)自愈;大于4 mm残余分流20例,2例(10%)自愈(P<0.005)。单因素Cox分析结果表明,术前左右心室压差(P=0.028)、体外循环时间(P=0.006)、残余分流大小(P=0.003)、残余分流血流速度(P=0.00)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体外循环时间(P=0.017)、残余分流血流速度(P=0.019)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残余分流常见于补片上下缘及肌部。残余分流小于4 mm大多可自行愈合,残余分流血流速度、体外循环时间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残余分流大于4 mm且随访1年以上未见减小,或合并临床症状者,需积极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残余分流 预后 COX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漏诊的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并发溶血1例报告
8
作者 陈乾 张莎 +3 位作者 白元 许旭东 赵仙先 秦永文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0-532,共3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78岁,因“发现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3年,劳累后头晕胸闷1年”于2020年8月9日收入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3年前健康体检时心脏超声发现VSD,无不适主诉。1年前劳累后出现头... 1病例资料患者男,78岁,因“发现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3年,劳累后头晕胸闷1年”于2020年8月9日收入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3年前健康体检时心脏超声发现VSD,无不适主诉。1年前劳累后出现头晕、胸闷,休息后可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残余分流 溶血 心脏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对先兆性偏头痛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豆倩云 余欣 +1 位作者 钱晨旭 王平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2年第4期337-341,共5页
目的评价卵圆孔未闭(PFO)合并先兆性偏头痛患者行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对偏头痛的影响。方法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170例PFO合并先兆性偏头痛患者行介入封堵术的临床资料,在术前、术后6个月行右心声学造影... 目的评价卵圆孔未闭(PFO)合并先兆性偏头痛患者行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对偏头痛的影响。方法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170例PFO合并先兆性偏头痛患者行介入封堵术的临床资料,在术前、术后6个月行右心声学造影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实验(c-TCD)检查、头痛影响测试问卷(HIT-6)评分评估偏头痛程度,根据术后c-TCD将患者分组:无残余分流组141例、轻度残余分流组19例和重度残余分流组10例,比较3组PFO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对偏头痛程度的影响。结果3组间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脑卒中、高血压和糖尿病比例、术前HIT-6评分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静息状态下大量分流、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显示大的卵圆孔、大的封堵器、房间隔膜部瘤在重度残余分流组占比更多。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各组的HIT-6评分均明显降低(均为P<0.05);但重度残余分流组的HIT-6评分仍明显高于无残余分流组和轻度残余分流组[(57.60±7.29)分比(45.30±7.30)分和(45.79±5.25)分,均为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的HIT-6评分减轻值重度残余分流组低于无残余分流组和轻度残余分流组[(14.60±7.56)分比(24.13±9.16)分和(24.26±8.23)分,均为P<0.05],而无残余分流组与轻度残余分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O封堵术缓解先兆性偏头痛安全、有效,术后无残余分流或轻度残余分流的患者偏头痛症状改善明显,但重度残余分流的患者偏头痛改善情况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 未闭 先兆性偏头痛 残余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国产封堵器闭合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 被引量:7
10
作者 秦永文 赵仙先 +3 位作者 吴弘 丁继军 曹江 郑兴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8期516-519,共4页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11例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直径为3~9mm,平均(5.82±2.09)mm。经股静脉通过6~9F鞘管送入封堵器,在X线透视和超声引导下完成操作...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11例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直径为3~9mm,平均(5.82±2.09)mm。经股静脉通过6~9F鞘管送入封堵器,在X线透视和超声引导下完成操作。结果左心室造影8例为膜部瘤型,3例为漏斗型。造影显示单出口6例,多出口5例,缺损口直径3~9mm,平均(6.09±1.58)mm。应用封堵器直径(8~12)mm。10例患者应用1个封堵器完全封堵。1例残余漏有4个漏口,应用2个封堵器后仍有少量残余分流。升主动脉造影均无主动脉瓣返流。1例术后第3天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应用氢化可的松治疗2周后完全恢复。术中X线透视时间8~30min,平均(16.91±4.23)min。术后随访1个月~4年,1例残余分流仍存在。全部患者无血栓栓塞、溶血、感染性心内膜炎,无封堵器移位,无主动脉瓣反流等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疗效可靠,操作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残余分流 封堵器 镍钛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残余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及中长期随访 被引量:10
11
作者 赵璐 刘芳 +5 位作者 吴琳 何岚 齐春华 侯佳 陆颖 黄国英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5期371-376,共6页
目的评价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残余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的效果及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14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介入治疗的先心病术后残余VS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辅助检查、介入治疗情况和随访行描述... 目的评价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残余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的效果及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14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介入治疗的先心病术后残余VS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辅助检查、介入治疗情况和随访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1例患者进入分析,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8.8(2.7~21)岁,平均体重26.3(10.5~53.5)kg。13例为VSD修补术后残余漏,其中2例合并主动脉弓缩窄修补术后再缩窄;5例为法洛四联症(TOF)术后残余VSD,其中1例合并频发室性早搏及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例为右室双出口术后残余VSD;1例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术后残余VSD。介入治疗距离外科手术时间为11~80个月。1介入治疗中左心室造影测得VSD右心室面直径为(3.73±1.56)mm,4例右室面有多处分流,1例为左室-右房瘘;肺循环与体循环血流量之比为1.53±0.23;无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者。221例患者中,1例介入治疗中建立轨道时反复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放弃堵闭行外科手术治疗;20例(95.2%)封堵成功,其中1例应用2个堵闭器。1例合并频发室性早搏及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患儿同时行射频消融治疗成功;2例合并主动脉弓再缩窄患儿经球囊扩张后缩窄解除。介入治疗中无不良事件发生。介入治疗后即刻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少量残余分流3例。ECG均无异常发现。320例随访1~79个月,均无明显临床症状。2例在1年随访中ECG分别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及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继续随访6~12个月无改变;2/3例即刻有残余分流患儿在随访中残余分流消失,1例介入治疗后20个月时仍有残余分流3.4 mm,心腔大小和功能正常;无新发的三尖瓣或主动脉瓣反流,3例堵闭前存在的中重度三尖瓣反流在随访中反流均为轻度;未见堵闭器移位、脱落或血栓形成。结论经导管堵闭介入治疗先心病手术后残余VSD是一项安全、有效和易行的方法,介入治疗后即刻和中长期随访效果好,应成为此类患儿首选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残余分流 介入治疗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治疗及近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40
12
作者 李世军 岳庆雄 +9 位作者 王苏平 潘晓芳 赵红玲 王琳 庞占琪 董赫 杨健 李亚文 马奔 孙喜琢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48-452,共5页
目的:评价卵圆孔未闭(PFO)封堵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术后残余分流发生情况。方法:对24例卵圆孔未闭患者进行封堵治疗[包括偏头痛15例,其中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提示双侧皮层及皮层下多发小灶脑梗死3例,不明原因卒中9例,偏头... 目的:评价卵圆孔未闭(PFO)封堵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术后残余分流发生情况。方法:对24例卵圆孔未闭患者进行封堵治疗[包括偏头痛15例,其中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提示双侧皮层及皮层下多发小灶脑梗死3例,不明原因卒中9例,偏头痛合并卒中3例]。分别在术后即刻行经胸壁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c-TCD)检查,在术后3天、1个月、3个月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及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检查,在术后第6个月行经胸壁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及头颅电子CT检查。偏头痛患者在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行头痛影响测定-6(HIT-6)评分。结果:共21例成功封堵,3例不明原因卒中患者未能通过未闭的卵圆孔,放弃封堵治疗。封堵术后3天、1个月、3个月、6个月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提示右向左残余分流分别为7例、4例、3例、3例。封堵术后经胸壁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检查提示残余分流少量、中量、大量封堵术后即刻分别为8例、1例、0例和6个月分别为1例、1例、1例。所有患者复查头颅电子CT无新发梗死病灶。21例中有15例出现偏头痛,其中14例患者封堵术后6个月偏头痛症状明显改善(P<0.001)。所有封堵患者无卒中再发。结论:介入封堵治疗卵圆孔未闭可预防卒中再发及改善偏头痛症状,但短期内仍有部分患者存在残余右向左分流,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 介入封堵治疗 多普勒发泡试验 经胸壁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 残余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shkind双面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远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庆桥 蒋世良 +7 位作者 黄连军 赵世华 郑宏 凌坚 徐仲英 张戈军 谢若兰 戴汝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5期331-333,共3页
目的 评价Rashkind双面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远期疗效。方法 1994年7月至1998年12月,对49例PDA患者施行了Rashkind双面伞封堵术。经股静脉途径置入Rashkind双面伞,封堵后10~30min行主动脉造影。术后24h、1、3、6、12个月及以后每... 目的 评价Rashkind双面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远期疗效。方法 1994年7月至1998年12月,对49例PDA患者施行了Rashkind双面伞封堵术。经股静脉途径置入Rashkind双面伞,封堵后10~30min行主动脉造影。术后24h、1、3、6、12个月及以后每隔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和X线胸片检查。结果 47例患者治疗成功,2例进行了外科手术。封堵后10~30min,微量、少量、中量、大量残余分流率分别为12.8%(6/47)、27.7%(13/47)、25.5%(12/47)和14.8%(7/47),完全封堵率19.2%(9/47)。近期(≤3个月)随访36例患者,3个月残余分流率为44.4%(16/36)。中期(3~36个月)随访30例患者,36个月残余分流率为13.3%(4/30)。远期(>36个月)随访25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60±12个月(38~96个月),4例患者仍存在残余分流,其中术后46、48个月有残余分流的2例患者经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后达到完全封堵。结论 Rashkind双面伞治疗PDA远期残余分流不能自然消失,需行2次封堵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shkind双面伞 动脉导管未闭 远期疗效 经导管封堵术 残余分流 主动脉造影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见先心病介入治疗操作规范(讨论稿) 被引量:14
14
作者 蒋世良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S1期118-123,共6页
关键词 封堵器 VSD 鞘管 PDA 主动脉瓣返流 介入治疗 封堵术 残余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右心室五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光休 陈家华 +2 位作者 高玉林 韩育宁 张遵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0年第6期455-455,共1页
异常肥厚肌束梗阻右室腔,形成双腔右心室畸形,为多数学者公认。我院1980年7月~1988年10月共手术治愈本症5例,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中男3例,女2例。年龄6岁1例,15~34岁4例,平均18.8岁。症状与其它先天性心脏病无特异性,均于胸骨左... 异常肥厚肌束梗阻右室腔,形成双腔右心室畸形,为多数学者公认。我院1980年7月~1988年10月共手术治愈本症5例,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中男3例,女2例。年龄6岁1例,15~34岁4例,平均18.8岁。症状与其它先天性心脏病无特异性,均于胸骨左缘第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右心室 心内直视手术 先天性心脏病 右室肥大 漏斗部 三尖瓣环 右室前壁 残余分流 自体心包 室间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和评价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玉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S1期7-9,共3页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心肌梗死后 偏心型 对称型 冠瓣 先天性心脏病 封堵器 膜部瘤 残余分流 封堵治疗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检查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9
17
作者 邢佳怡 王建德 +2 位作者 田莉莉 段福建 朱振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2-77,共6页
目的:研究超声心动图检查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7月至2018年7月确诊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并行经导管或经胸封堵术的患者3910例,所有患者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诊断... 目的:研究超声心动图检查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7月至2018年7月确诊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并行经导管或经胸封堵术的患者3910例,所有患者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诊断筛选适应证,术中经经胸超声心动图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术后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评价封堵器形态位置,评估相关并发症。结果:3910例行房间隔封堵术的患者中,封堵器脱落8例(0.20%),均急诊转外科修补治疗。心脏穿孔/磨蚀事件共8例,其中主动脉窦-右心房瘘1例(0.03%),经皮封堵治疗成功;二尖瓣前叶穿孔2例(0.05%),予随诊观察7年未特殊处理;心脏穿孔或心房壁损伤5例(0.13%),其中1例死亡(0.03%),4例行心包穿刺引流后好转(0.10%)。术后心包积液102例(2.61%),其中8例为少中量-中量心包积液,术后随访无明显变化或有所增多,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予随诊观察;94例为微量-少量心包积液,随诊观察积液量未见增加。术后残余分流167例(4.27%),其中多发房间隔缺损共102例;另外残余分流束宽度大于等于5 mm共17例,残余分流束小于5 mm或少量分流共150例,复查后分流均减少或消失。结论: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包括封堵器脱落、心脏穿孔/磨蚀,发生率极低但危害大,常见并发症包括心包积液和残余分流,发生率低且预后好,超声心动图在及时诊断并发症和随访观察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超声心动图 封堵器脱落 心脏磨蚀 心包积液 残余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心包补片在婴幼儿简单室间隔缺损修补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高波涛 郑景浩 +3 位作者 刘玉洁 杨寅愉 徐志伟 刘锦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52-1354,共3页
目的探讨戊二醛固定的自体心包补片在修补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中的效果。方法 403例婴幼儿VSD患者均采用戊二醛固定的自体心包补片进行修补。结果无一例患儿出现术后溶血、感染、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形成动脉瘤样膨出。29例患者出现... 目的探讨戊二醛固定的自体心包补片在修补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中的效果。方法 403例婴幼儿VSD患者均采用戊二醛固定的自体心包补片进行修补。结果无一例患儿出现术后溶血、感染、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形成动脉瘤样膨出。29例患者出现残余分流,随访时间1.5个月~2年,其中26例患者残余分流消失,3例患者残余分流未愈合但无需再次手术。残余分流率在各年龄段、各类型VS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戊二醛固定的自体心包是修补婴幼儿简单VSD的良好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动脉瘤样膨出 残余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先天性冠状动脉瘘46例介入治疗及中短期随访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月 朱荻绮 +6 位作者 李奋 傅立军 刘廷亮 郭颖 高伟 黄美蓉 沈捷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43-847,共5页
目的总结儿童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的介入治疗效果、并发症及随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先天性CAF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纳入46例CAF患儿,男22例、女24例,中位年龄36.0(24.5~49.5)月,中位体重14.9(12.2~20.0)k... 目的总结儿童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的介入治疗效果、并发症及随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先天性CAF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纳入46例CAF患儿,男22例、女24例,中位年龄36.0(24.5~49.5)月,中位体重14.9(12.2~20.0)kg。瘘管引流口直径大小为3.4(3.0~4.4)mm;受累冠脉有不同程度增宽,开口处内径6.1(4.5~7.8)mm。46例CAF患儿中,9例行冠脉造影后评估为介入封堵困难,最终37例施行介入封堵术,其中35例成功封堵。建立动静脉轨道(A-V LOOP)逆向封堵者15例,经主动脉端正向封堵者20例;使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8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2例,弹簧圈3例,血管塞22例。35例封堵成功患儿术后出现即刻残余分流10例,8例随访中微小残余分流消失,2例末次随访时仍有残余分流。术后血栓形成2例。结论介入封堵是治疗儿童先天性CAF安全有效的手段,但需充分评估CAF的走行、开口以及侧枝血管情况,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对于存在血栓形成风险的患儿,可能需延长术后常规抗凝疗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瘘 介入治疗 残余分流 血栓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