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断层基于损伤的结构残余位移比谱研究
1
作者 刘巴黎 胡进军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70-77,共8页
残余位移是震后结构损伤评估的重要指标。为了揭示近断层区域基于损伤残余位移的变化规律,基于Park-Ang损伤模型建立单自由度体系基于损伤残余位移比谱C_(r),研究恢复力模型和Park-Ang损伤模型对基于损伤C_(r)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建立... 残余位移是震后结构损伤评估的重要指标。为了揭示近断层区域基于损伤残余位移的变化规律,基于Park-Ang损伤模型建立单自由度体系基于损伤残余位移比谱C_(r),研究恢复力模型和Park-Ang损伤模型对基于损伤C_(r)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建立基于损伤C_(r)预测方程,对比分析了近断层和远场地震动作用下C_(r)以及基于延性和基于损伤C_(r)的差异。结果表明:具有刚度退化模型的结构C_(r)谱值小于刚度无退化模型结构的C_(r)谱值;与远场地震动作用下结构C_(r)谱值相比,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结构C_(r)谱值在周期为1.5 s时增大40%~80%;结构基于损伤与基于延性C_(r)谱值之比大于1.1,基于延性C_(r)谱值估计趋于不保守,结构累积滞回耗能对C_(r)具有放大作用;构建的基于损伤C_(r)谱预测方程可用于近断层区域结构残余位移需求评估以及精细化结构抗震韧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型地震动 远场地震动 残余位移 损伤指数 位移延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强度和延性的残余位移比谱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巴黎 胡进军 谢礼立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47,共10页
结构震后残余位移是抗震性能评估和地震损失评估的重要参数。文中针对理想弹塑性单自由度体系,采用与残余位移相关性最好的归一化参数定义残余位移比,通过动力时程分析建立统计平均的等延性残余位移比谱和等强度残余位移比谱,研究场地... 结构震后残余位移是抗震性能评估和地震损失评估的重要参数。文中针对理想弹塑性单自由度体系,采用与残余位移相关性最好的归一化参数定义残余位移比,通过动力时程分析建立统计平均的等延性残余位移比谱和等强度残余位移比谱,研究场地条件、延性系数及强度折减系数对等延性残余位移比谱和等强度残余位移比谱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构建了等延性残余位移比谱和等强度残余位移比谱的预测方程。结果表明:残余位移与弹塑性谱位移的相关性较大,与弹性谱位移的相关性较小;软土场地下结构残余位移的评估需考虑场地条件的影响;残余位移比离散性受延性系数和强度折减系数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位移比 相关性 场地类别 延性系数 强度折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场具有脉冲地层运动的单自由度双线性结构残余位移比谱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芳宝 朱晞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9-55,共7页
遭受近场具有脉冲地层运动的桥梁由于非线性变形桥墩会产生残余位移,给桥梁震后的维修和重建带来困难。运用BISPEC程序,选择45条近场具有脉冲地震记录,进行不同基本周期、延性系数、双线性因子的单自由度双线性结构的时程响应及残余位... 遭受近场具有脉冲地层运动的桥梁由于非线性变形桥墩会产生残余位移,给桥梁震后的维修和重建带来困难。运用BISPEC程序,选择45条近场具有脉冲地震记录,进行不同基本周期、延性系数、双线性因子的单自由度双线性结构的时程响应及残余位移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震动作用下,单自由度双线性结构的残余位移的离散性很大;场地类型、结构周期和位移延性对残余位移比的影响不大,双线性因子对残余位移比的影响很大;双线性因子大于0.1时残余位移比很小,双线性因子从0.1变到-0.1时残余位移比迅速增加,双线性因子小于-0.05后,残余位移比接近1。针对单自由度双线性结构的设计,提出近场具有脉冲地层运动的残余位移比谱。应用该谱的工程实例分析结果与非线性时程响应的分析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位移 近场脉冲 单自由度双线性结构 抗震设计 桥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归一化参数的单自由度体系残余位移比离散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胡进军 刘巴黎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1-78,共8页
结构弹塑性特征的差异会引起残余位移较大的离散性,使得强震下结构残余位移难以准确预测.为准确评估和预测震后结构残余位移,实现精细化的抗震设计和评估,有必要研究结构残余位移的离散性.鉴于此,基于大量分类地震动记录,选用不同的归... 结构弹塑性特征的差异会引起残余位移较大的离散性,使得强震下结构残余位移难以准确预测.为准确评估和预测震后结构残余位移,实现精细化的抗震设计和评估,有必要研究结构残余位移的离散性.鉴于此,基于大量分类地震动记录,选用不同的归一化参数分别定义残余位移比,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建立单自由度体系残余位移比谱,研究弹塑性特征参数(延性系数和强度折减系数)以及场地条件对残余位移比离散性的影响,建立了残余位移比变异系数谱的拟合公式.结果表明:残余位移与弹塑性谱位移的相关性比与弹性谱位移更好;结构残余位移比离散性受场地类别的影响较小;残余位移比变异系数谱分别随延性系数和强度折减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选择弹塑性谱位移作为归一化参数可以减小结构残余位移比离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位移 归一化参数 相关性 离散性 结构弹塑性特征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构残余位移比谱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巴黎 胡进军 谢礼立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242-248,共7页
结构残余位移是抗震性能评估和地震损失评估的重要参数。以往针对结构残余位移的研究主要基于刚性地基假定,而地震作用下基于刚性地基假定和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效应得到的结构响应存在差异。鉴于此,建立了考虑土-单自由度体系相互作用... 结构残余位移是抗震性能评估和地震损失评估的重要参数。以往针对结构残余位移的研究主要基于刚性地基假定,而地震作用下基于刚性地基假定和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效应得到的结构响应存在差异。鉴于此,建立了考虑土-单自由度体系相互作用效应的模型,基于大量分类地震动记录,通过时程分析分别建立基于刚性地基假定和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SSI)效应的结构残余位移比谱,研究场地类别、屈服强度系数和高宽比对结构残余位移比谱及其离散性的影响,建立了考虑SSI效应的结构残余位移比谱预测方程。结果表明:存在临界周期点,当周期小于临界值时考虑SSI效应的结构残余位移比谱值小于基于刚性地基假定的结构残余位移比谱值,且SSI效应程度越大结构残余位移比谱越小;当周期大于临界值时,考虑SSI效应和基于刚性地基的结构残余位移比谱差距很小;AB类、C类、D类和E类场地的临界周期分别为0.5 s,0.5 s,0.8 s和1.2 s;基于刚性地基假定的结构残余位移计算结果偏于保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结构相互作用 场地类别 残余位移 屈服强度系数 高宽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持时对结构残余位移谱影响研究
6
作者 刘巴黎 程雨竹 胡进军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39-148,共10页
为了研究地震动持时对钢筋混凝土桥墩残余位移响应的影响,构建了单质点单自由度(single-mass single-degree of freedom,SMSDOF)体系弹塑性谱模型,对比分析了单向短持时与单向长持时地震动作用下SMSDOF体系残余位移响应的差异。在SMSDO... 为了研究地震动持时对钢筋混凝土桥墩残余位移响应的影响,构建了单质点单自由度(single-mass single-degree of freedom,SMSDOF)体系弹塑性谱模型,对比分析了单向短持时与单向长持时地震动作用下SMSDOF体系残余位移响应的差异。在SMSDOF体系弹塑性谱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单质点双自由度(single-mass bi-degree of freedom,SMBDOF)体系弹塑性谱模型,研究了两正交方向刚度比以及强度折减系数对双向短持时与双向长持时地震动作用下SMBDOF体系残余位移响应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双向短持时与双向长持时地震动作用下SMBDOF体系残余位移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当中长周期段内且强度折减系数大于4时,单向长持时与单向短持时地震动作用下SMSDOF体系残余位移比的比值接近1.5;刚度比对双向短持时地震动作用下SMBDOF体系残余位移响应影响较小,对双向长持时地震动作用下SMBDOF体系残余位移响应影响较大且随刚度比增大而增大;当长周期段内且强度折减系数为6时,双向长持时与双向短持时地震动作用下SMBDOF体系沿两正交方向平方和开平方残余位移的比值达到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持时 双向地震动 残余位移 刚度比 强度折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筒结构残余位移模型及恢复力模型研究
7
作者 汪梦甫 颜玉环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为了研究核心筒结构的残余位移及滞回特性,本文利用国内23个核心筒试件参数及拟静力试验结果,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核心筒结构的残余位移预测模型,并据此给出了减小核心筒残余变形的措施与方法,基于三折线骨架模型,对屈服点、峰值点... 为了研究核心筒结构的残余位移及滞回特性,本文利用国内23个核心筒试件参数及拟静力试验结果,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核心筒结构的残余位移预测模型,并据此给出了减小核心筒残余变形的措施与方法,基于三折线骨架模型,对屈服点、峰值点、极限点的荷载与位移进行计算分析,进而构建了核心筒结构的恢复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核心筒结构残余位移预测模型与结构恢复力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核心筒结构的滞回特性,弥补了国内对于核心筒结构恢复力模型研究的不足,为核心筒在弹塑性分析领域以及残余位移控制方面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筒 残余位移 三折线骨架曲线模型 恢复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残余位移增量判据的土石围堰边坡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孙士国 周鑫 彭是焱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84,共4页
针对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在复杂水文地质环境下土石围堰边坡稳定性评价中效果欠佳的问题,引入残余位移增量判据,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考虑深厚覆盖层土石围堰不同水位下的渗流特征,通过计算坡面节点平均残余位移增量,获取边坡稳定系数,进... 针对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在复杂水文地质环境下土石围堰边坡稳定性评价中效果欠佳的问题,引入残余位移增量判据,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考虑深厚覆盖层土石围堰不同水位下的渗流特征,通过计算坡面节点平均残余位移增量,获取边坡稳定系数,进一步通过位移增量分布图,探讨了围堰边坡潜在滑面位置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在复杂水文地质环境下的土石围堰边坡稳定性评价中,残余位移增量判据相较经典失稳判据适用性更强。研究结果能够为工程实践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围堰边坡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残余位移增量判据 失稳判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自由度体系等强度残余位移谱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郝建兵 吴刚 吴智深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2-88,共7页
残余位移是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中一个重要的性能参数,其研究逐步得到重视,但是目前还没有简单有效的工程计算方法。该文通过计算不同参数的双折线单自由度(SDOF)体系在120条地震动作用下的残余位移响应,提出残余位移角的概念,分析屈... 残余位移是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中一个重要的性能参数,其研究逐步得到重视,但是目前还没有简单有效的工程计算方法。该文通过计算不同参数的双折线单自由度(SDOF)体系在120条地震动作用下的残余位移响应,提出残余位移角的概念,分析屈服后刚度比、强度折减系数、周期、场地条件等参数对残余位移角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屈服后刚度比、周期、场地条件是影响结构震后残余位移率的主要参数,其中以屈服后刚度比的影响最为明显,而强度折减系数对残余位移率的影响不明显。文中还分析了地震动峰值参数(PGA、PGV、PGD)与残余位移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地震动峰值参数与残余位移率的相关性随周期的不同而不同,其中以PGV参数与残余位移之间的相关性最好。基于这些研究,给出等强度残余位移谱,并且提出形式简单的拟合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位移 等强度谱 屈服后刚度 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P-△效应的桥梁结构震后概率残余位移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余波 刘迪 杨绿峰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4-161,共8页
残余位移是评价桥梁结构震后可修复性和可用性的重要指标,而P-△效应对桥梁结构的残余位移影响显著。综合考虑P-△效应和地震动随机特性的影响,通过大量的非弹性动力时程分析,定量地分析桥梁结构震后残余位移的概率统计特征和经验预测... 残余位移是评价桥梁结构震后可修复性和可用性的重要指标,而P-△效应对桥梁结构的残余位移影响显著。综合考虑P-△效应和地震动随机特性的影响,通过大量的非弹性动力时程分析,定量地分析桥梁结构震后残余位移的概率统计特征和经验预测方程。首先根据动力平衡原理,建立考虑P-△效应的桥梁结构非弹性地震动力响应分析的运动控制微分方程,然后结合所筛选的69条强震记录,利用概率统计方法定量地分析P-△效应、屈服后刚度比、规一化屈服强度和自振周期等因素对震后残余位移的概率统计特征的影响,进而对残余位移与峰值位移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讨论,并建立残余位移与峰值位移之间的经验预测方程。分析结果表明:P-△效应、屈服后刚度比和规一化屈服强度对残余位移的均值影响较大,而对残余位移的变异性影响相对较小;桥梁结构的震后残余位移可以描述为对数正态分布或威布尔分布随机变量;残余位移与峰值位移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二者比值的均值(变异系数)随着自振周期和稳定系数的增大而增大(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位移 峰值位移 P-Δ效应 屈服后刚度比 规一化屈服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桥墩残余位移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军文 李海洋 +1 位作者 闫聚考 石岩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130-134,共5页
为更深入了解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桥墩墩顶残余位移与最大位移关系,提出精度更高的残余位移估算方法。首先利用OpenSees地震仿真软件中的纤维梁柱单元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桥墩的动力计算模型,通过与已有钢筋混凝土桥墩振动台试验结果的对... 为更深入了解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桥墩墩顶残余位移与最大位移关系,提出精度更高的残余位移估算方法。首先利用OpenSees地震仿真软件中的纤维梁柱单元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桥墩的动力计算模型,通过与已有钢筋混凝土桥墩振动台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可靠性;其次通过研究桥墩轴压比、长细比、纵筋配筋率、体积配箍率、纵筋强度硬化系数、纵筋与混凝土强度比等参数对钢筋混凝土桥墩墩顶残余位移延性指标的影响规律;最后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残余位移影响系数随以上参数变化的预测公式,并通过已有振动台试验数据验证了计算公式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与日本规范相比,推荐公式对残余位移的估算值与试验值更接近,可用于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时初步估算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残余位移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桥墩 地震 残余位移 数值模拟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残余位移影响的梁式桥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宇 车艳阳 王森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1-78,共8页
以我国现行的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为依据,合理地选取4类场地320条强震记录,统计出适用于我国梁式桥抗震设计的弹塑性位移谱和残余位移谱,并改进正规化累积耗能参数,得到基于损伤性能指标的等效位移延性系数,并以此对桥梁的地震损伤模型进... 以我国现行的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为依据,合理地选取4类场地320条强震记录,统计出适用于我国梁式桥抗震设计的弹塑性位移谱和残余位移谱,并改进正规化累积耗能参数,得到基于损伤性能指标的等效位移延性系数,并以此对桥梁的地震损伤模型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考虑残余位移影响的梁式桥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并给出具体算例,其非线性时程分析的结果表明:该方法综合考虑了结构的变形和耗能能力,可有效地控制桥墩的首超破坏、塑性累积损伤以及震后残余位移,适用于我国短周期、低延性的一般规则梁式桥的中、低矮桥墩的抗震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式桥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 弹塑性位移 残余位移 非线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C桥墩残余位移指标影响因素分析及贝叶斯估计 被引量:4
13
作者 曾武华 卓卫东 王东升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145-150,共6页
为揭示拟静力作用下钢筋混凝土(RC)桥墩残余位移指标参数影响规律,并给出变形极限状态残余位移指标贝叶斯估计。采用OpenSees软件建立RC桥墩拟静力试验构件模型,基于试验结果模拟进行模型验证。通过256个RC桥墩拟静力数值分析计算结果,... 为揭示拟静力作用下钢筋混凝土(RC)桥墩残余位移指标参数影响规律,并给出变形极限状态残余位移指标贝叶斯估计。采用OpenSees软件建立RC桥墩拟静力试验构件模型,基于试验结果模拟进行模型验证。通过256个RC桥墩拟静力数值分析计算结果,研究残余位移指标统计特性及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桥墩残余位移指标先验概率分布模型。应用贝叶斯理论,通过小样本试验数据更新,建立拟静力作用下残余位移指标后验概率分布模型。结果表明,RC桥墩残余位移指标主要影响因素为轴压比,且随轴压比的增大而减小。建立的后验概率分布模型能够准确估计残余位移指标,从而为RC桥墩抗震设计或评估中考虑残余位移随机性提供了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墩 残余位移 贝叶斯更新 拟静力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下钢筋混凝土柱残余位移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晓斌 郝彤 王琪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3-179,共7页
针对钢筋混凝土柱定义了残余位移系数,然后选取了20条地震波,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研究了强震下钢筋混凝土柱残余位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钢筋屈服强度、配筋率或轴压比的增大,柱顶屈服位移变大;随着钢筋屈服强度或配筋率的减小、... 针对钢筋混凝土柱定义了残余位移系数,然后选取了20条地震波,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研究了强震下钢筋混凝土柱残余位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钢筋屈服强度、配筋率或轴压比的增大,柱顶屈服位移变大;随着钢筋屈服强度或配筋率的减小、轴压比和柱顶残余位移系数增大;柱顶屈服位移和残余位移系数与混凝土强度关系不大;当轴压比变大时,配筋率对柱顶残余位移系数的影响更大;当配筋率变大时,轴压比对柱顶残余位移系数的影响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 钢筋混凝土柱 残余位移系数 屈服位移 非线性时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码头地震旋转与滑动耦合运动下的残余位移简易算法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汉龙 王丽艳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86-691,共6页
预测重力码头的地震残余位移是码头工程地震设计的关键,而码头墙后回填砂土因地震引起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发展水平对码头墙体运动具有一定的影响。引用液化度概念考虑超静孔隙水压力影响来修正Mononobe-Okabe拟静力法计算的动主动土压力... 预测重力码头的地震残余位移是码头工程地震设计的关键,而码头墙后回填砂土因地震引起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发展水平对码头墙体运动具有一定的影响。引用液化度概念考虑超静孔隙水压力影响来修正Mononobe-Okabe拟静力法计算的动主动土压力和回填土地震孔隙水产生的动水压力;同时考虑水平和竖向地震载荷,采用Steedman的旋转块体法,根据力与力矩极限平衡确定码头的滑动与旋转门槛加速度系数,分别对码头滑动先开始与倾斜先开始两工况下的耦合运动模式进行详细分析,修正码头因耦合运动影响的滑动与旋转门槛加速度系数,计算码头耦合运动下的地震残余位移计算。选用正弦脉冲的地震运动特征,应用该计算方法对码头耦合运动的残余位移的闭合解进行了推算,分析了码头残余位移随着液化度变化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式码头 地震 拟静力法 液化度 门槛加速度系数 旋转块体 残余旋转位移 残余滑动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桥墩残余位移概率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曾武华 张仁巍 +1 位作者 田尔布 卓卫东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3-159,共7页
为了评估强震后桥梁结构的通行功能,选择钢筋混凝土桥墩残余位移率为设计参数,对276个弯曲破坏为主的钢筋混凝土桥墩拟静力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A-D法对统计分析得到的桥墩极限残余位移率的概率分布模型拟合优度进行检验。结果表... 为了评估强震后桥梁结构的通行功能,选择钢筋混凝土桥墩残余位移率为设计参数,对276个弯曲破坏为主的钢筋混凝土桥墩拟静力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A-D法对统计分析得到的桥墩极限残余位移率的概率分布模型拟合优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桥墩残余位移率限值概率分布模型接受对数正态分布,拒绝正态分布、威布尔分布和极值分布。从工程设计角度,给出了具有95%可靠性保证的残余位移率限值,并与日本设计规范中相关规定进行对比。得到给出的具有95%可靠性保证率的残余位移率限值与日本设计规范规定的容许值基本一致。可见,钢筋混凝土桥墩残余位移率概率模型可用于震后桥梁通行功能的地震易损性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残余位移 拟静力试验 概率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退化效应的非弹性体系震后概率残余位移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余波 刘迪 杨绿峰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2-80,共9页
震后残余位移是评价工程结构震后可修复性和可用性的重要指标,而刚度和强度退化对震后残余位移的影响显著。本文采用综合考虑刚度和强度退化效应的非弹性地震动力响应分析的Bouc-Wen模型,结合从NGA强震数据库中所筛选的69条强震记录,定... 震后残余位移是评价工程结构震后可修复性和可用性的重要指标,而刚度和强度退化对震后残余位移的影响显著。本文采用综合考虑刚度和强度退化效应的非弹性地震动力响应分析的Bouc-Wen模型,结合从NGA强震数据库中所筛选的69条强震记录,定量地分析了刚度和强度退化效应对非弹性体系震后概率残余位移的影响,进而以自振周期、屈服后刚度比以及刚度和强度退化参数作为控制参数,建立了考虑退化效应的非弹性体系震后残余位移的预测模型。分析表明,刚度退化导致非弹性体系的位移时程曲线向平衡点位置方向偏移,从而引起残余位移减小;强度退化使非弹性体系的位移时程曲线向远离平衡点位置方向偏移,从而导致残余位移增大;增大结构的屈服后刚度比可以有效减小非弹性体系的残余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位移 刚度退化 强度退化 屈服后刚度比 BOUC-WEN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液化回填土中重力码头地震旋转残余角位移的拟动力法计算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丽艳 刘汉龙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7-103,共7页
地震残余旋转位移的预测是重力码头地震工程设计中的关键,而码头身后地下水位下的回填砂土因地震作用引起的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时程发展水平对码头运动的残余位移起着重要的影响。引用液化度概念定义超静孔隙水压力比发展水平,考虑液化度... 地震残余旋转位移的预测是重力码头地震工程设计中的关键,而码头身后地下水位下的回填砂土因地震作用引起的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时程发展水平对码头运动的残余位移起着重要的影响。引用液化度概念定义超静孔隙水压力比发展水平,考虑液化度的时程特征和墙土体系的惯性影响,采用考虑时间、相位差和地震波放大效应的拟动力法计算码头-回填土体系的惯性力与作用在码头上的动主动土压力。根据力矩极限平衡确定旋转门槛加速度系数,运用旋转块体法初步推导码头作单独旋转运动的地震残余角位移计算公式。应用该计算方法对一算例进行详细分析,比较考虑液化度与未考虑液化度两种工况下的角位移时程变化规律和各自的残余角位移,结果表明:可液化回填砂土中的重力码头在地震安全设计中需重视回填砂土的液化度对码头变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重力式码头 可液化回填土 残余旋转角位移 超静孔隙水压力比 液化度 拟动力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下单自由度体系残余位移离散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晓斌 贺慧高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13-218,共6页
针对双线性单自由度体系,定义了4种强震下残余位移的量化指标,然后选取100条地震动,通过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研究了结构基本周期、屈服后刚度系数、强度折减系数对残余位移离散性的影响,最后对残余位移和最大位移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 针对双线性单自由度体系,定义了4种强震下残余位移的量化指标,然后选取100条地震动,通过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研究了结构基本周期、屈服后刚度系数、强度折减系数对残余位移离散性的影响,最后对残余位移和最大位移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残余位移、残余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的离散性最大,残余位移与最大位移之比的离散性最小;残余位移的离散性受结构基本周期、屈服后刚度系数的影响较大,且随着结构基本周期的增大而变大,受强度折减系数的影响较小;残余位移和最大位移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且受结构基本周期和强度折减系数的影响较小,受屈服后刚度系数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自由度体系 残余位移 离散性 强度折减系数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残余位移的多层RC框架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及放大效应 被引量:6
20
作者 韩建平 拜立岗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186-192,共7页
通过对多层RC平面框架结构在23条地震动记录2个不同强度水平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得到RC框架的最大位移和残余位移等沿着楼层高度的大小和分布。统计分析残余层间位移角、最大层间位移角及两者比值这3个指标的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通过对多层RC平面框架结构在23条地震动记录2个不同强度水平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得到RC框架的最大位移和残余位移等沿着楼层高度的大小和分布。统计分析残余层间位移角、最大层间位移角及两者比值这3个指标的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为研究P-?效应的影响,对比是否考虑P-?效应两种工况下多层RC框架结构的分析结果。进一步,对多层RC框架的等效SDOF体系作同样的时程分析,对比了等效SDOF体系和多层RC框架结构的分析结果,研究高阶模态效应对RC框架的影响。对比分析表明,P-?效应和高阶模态效应对多层RC框架结构的残余位移响应的平均放大作用均大于其对最大位移响应的放大效应,残余位移响应的离散性也大于最大位移响应的离散性。另外,随着地震动强度水平的增加,结构地震响应的离散性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RC框架 等效SDOF体系 残余层间位移 最大层间位移 P-Δ效应 高阶模态效应 放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