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6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在胸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俞同福 王德杭 +2 位作者 吴飞云 张思全 周科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87-489,F003,共4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三维血管成像(CTA3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胸主动脉CTA3D血管成像。造影剂量按1.5~2.0ml/kg,注射速率为3ml/s。扫描延迟时间按2种方法进行:①Bolus tracking法,即造影剂跟踪扫描;②test...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三维血管成像(CTA3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胸主动脉CTA3D血管成像。造影剂量按1.5~2.0ml/kg,注射速率为3ml/s。扫描延迟时间按2种方法进行:①Bolus tracking法,即造影剂跟踪扫描;②test Bolus法,即造影剂峰值测试进行时间延迟。数据重建为三维工作站用实时三维重建(Real time 3D,RT3D)及Fly3D(VR),有的亦用多平面重建法(MPR)、曲面重建法(CPR)及仿真内镜法(VE)。结果:58例中,11例正常,10例主动脉硬化,可见主动脉壁有不同程度的钙化斑。6例胸主动脉瘤和28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经MPR及RT3D等成像,均可清晰显示动脉瘤体及夹层的真假腔和破裂口。3例主动脉缩窄可显示缩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结论:多排螺旋CTA3D胸主动脉成像是一种安全、无创性的检查方法,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 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 血管造影 三维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扫描的成像质量及对头颈部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陶磊 夏明武 李若梅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7期99-103,共5页
目的探究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扫描的成像质量及对头颈部动脉斑块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70例为研... 目的探究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扫描的成像质量及对头颈部动脉斑块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头颈部CTA扫描(管电压120 kV,碘海醇350 mgI/ml);观察组患者接受头颈部低千伏(管电压100 kV)低浓度造影剂(碘克沙醇320 mgI/ml)CTA扫描,并于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平均CT值、对比度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平均基底动脉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平均噪声、碘摄入量、有效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评分。比较患者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CTA扫描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分析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CTA扫描对头颈部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图像质量评分、CNR、平均噪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CT值、平均基底动脉SNR、碘摄入量和有效辐射剂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CTA扫描对患者头颈部钙化斑块的检出率显著高于DSA(P<0.05)。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CTA扫描诊断血管狭窄与DSA检查具有一致性(Kappa=0.829,P<0.001)。结论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CTA扫描可获得与高电压高浓度造影剂CTA扫描相当的成像质量,并能有效减少患者碘摄入量和有效辐射剂量,对头颈部动脉钙化斑块的检出率较高,对血管狭窄的诊断与DSA一致,有利于协助患者的临床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千伏 低浓度造影剂 头颈部 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 成像质量 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化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在脑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孙大鹏 霍晓川 +3 位作者 马高亭 佟旭 张雪蕾 缪中荣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11期1091-1098,共8页
自动化CTP是通过自动化灌注处理软件处理CTP原始数据的一种灌注成像方式,能快速、精准地定量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核心梗死和缺血半暗带体积,评估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及识别闭塞血管类型,帮助临床医师更精准地选择能从血管内治疗中获益的急... 自动化CTP是通过自动化灌注处理软件处理CTP原始数据的一种灌注成像方式,能快速、精准地定量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核心梗死和缺血半暗带体积,评估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及识别闭塞血管类型,帮助临床医师更精准地选择能从血管内治疗中获益的急性脑大血管闭塞患者。本文就自动化CTP参数的具体意义和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并评价自动化CTP的局限性及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 急性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核心梗 缺血半暗带 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成像及CT血管造影联合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4
作者 徐卫华 计玉芳 +1 位作者 陆赵阳 徐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8-191,共4页
目的探究微血管成像(SMI)分级及CT血管造影(CTA)联合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对老年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AC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80例,根据患者ACI发生情... 目的探究微血管成像(SMI)分级及CT血管造影(CTA)联合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对老年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AC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80例,根据患者ACI发生情况分为ACI组95例和非ACI组85例。比较2组SMI分级、CTA、血清sdLDL-C水平,ROC曲线分析SMI分级及CTA联合血清sdLDL-C对高血压患者发生ACI的诊断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高血压患者发生ACI的因素。结果ACI组血脂异常、舒张压、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非ACI组(P<0.01)。ACI组血清sdLDL-C水平高于非ACI组[(1.62±0.25)mmol/L vs(1.35±0.19)mmol/L,P<0.01],ACI组和非ACI组SMI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SMI分级和CTA及血清sdLDL-C三者联合诊断高血压患者发生ACI的曲线下面积为0.934(95%CI:0.897~0.9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MI分级、CTA、sdLDL-C是高血压患者发生ACI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SMI分级及CTA联合血清sdLDL-C对老年高血压伴ACI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超微血流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辅助测量COPD患者肺内血管体积的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焦磊 沈聪 +5 位作者 王君 银楠 于楠 马光明 刘敏 郭佑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3-196,共4页
目的基于计算机辅助测量探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COPD)患者肺内血管体积(intrapulmonary vascular volume, IPVV)的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数字肺"数据库中COPD男性患者167例,依据2017版慢性... 目的基于计算机辅助测量探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COPD)患者肺内血管体积(intrapulmonary vascular volume, IPVV)的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数字肺"数据库中COPD男性患者167例,依据2017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GOLD)的肺功能分级分为4组:GOLD 1级组、GOLD 2级组、GOLD 3级组、GOLD 4级组。同时收集体检健康的315例同年龄段非吸烟男性为正常对照组。使用肺血管测量工具自动提取肺内血管,获取全肺及各肺叶的IPVV。比较COPD组与正常对照组、GOLD各分组及正常对照组组间IPVV的差异。结果 GOLD 1级组、GOLD 2级组、GOLD 3级组、GOLD 4级组的全肺及各肺叶IPVV均大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但GOLD各分组间全肺及各肺叶IPVV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结论肺内血管总体积是提示COPD的敏感指标,但不能区别GOLD各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内血管体积 计算机辅助测量 计算机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血管表面通透性评价急性脑梗死 被引量:6
6
作者 戴峰 高歌军 卢万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6-459,共4页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中血管表面通透性(PS)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方法对30例急性和亚急性脑梗死患者行脑CT灌注成像(CTP)联合CT血管成像(CTA),比较患侧与健侧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PS]的差异...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中血管表面通透性(PS)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方法对30例急性和亚急性脑梗死患者行脑CT灌注成像(CTP)联合CT血管成像(CTA),比较患侧与健侧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PS]的差异,分析梗死侧血管通透性增高表现。结果急性脑梗死灶核心区与健侧正常脑组织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周围脑组织与健侧脑组织CBF和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TTP和PS呈延迟和增高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患者治疗后在行常规CTP后延迟30 min平扫,可见梗死区域内高密度对比剂外渗改变,其PS值高达(9.20±1.43)ml/100(ml.min)。结论CT血管PS血流动力学指标可用于脑梗死继发出血或脑出血转化的监测,指导临床溶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表面通透性 脑梗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对脑微出血的诊断及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评估 被引量:45
7
作者 马永青 尹喜 王成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84-588,共5页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SWAN)在诊断脑微出血及评估急性脑梗死预后中的应用价值,为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对47例发病6~72h内未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CT、常规MRI、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E-T2^*WI)、SWA...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SWAN)在诊断脑微出血及评估急性脑梗死预后中的应用价值,为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对47例发病6~72h内未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CT、常规MRI、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E-T2^*WI)、SWAN扫描并复查。分析脑微出血(CMBs)级别与出血性转化(HT)的关系。记录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随访3个月时预后情况,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GRE-T2^*WI、SWAN分别检出CMBs病灶115枚、185枚,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73,P<0.05);47例患者中,5例发生HT,CMBs0级与2级、1级与2级HT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后单因素分析中,年龄、NIHSS评分、CMBs分级与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中,NIHSS评分(OR=1.503,95%CI1.065~2.122,P=0.021)、多发CMBs(>10枚)(OR=26.662,95%CI1.949~364.664,P=0.014)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WAN对CMBs的敏感性优于GRE-T2*WI。CMBs数目与HT的发生及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相关。利用SWAN检测CMBs对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及预后评估具有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微循环 脑梗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 图像增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肺血管成像肺栓塞人工智能检测效能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会阳 李翔 +1 位作者 杨欣 王翔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66-1171,共6页
目的:评估肺栓塞人工智能(AI)软件对肺动脉血栓的检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医学影像科诊断的38例肺栓塞患者的胸部CT肺血管成像(CTPA)图像。AI软件独立阅片后将38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一组由初、中级医师阅片,一组由初、中级医... 目的:评估肺栓塞人工智能(AI)软件对肺动脉血栓的检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医学影像科诊断的38例肺栓塞患者的胸部CT肺血管成像(CTPA)图像。AI软件独立阅片后将38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一组由初、中级医师阅片,一组由初、中级医师联合AI阅片,将3位高级职称影像医师阅片结果作为诊断标准,比较不同模式下肺栓塞的诊断时效性和符合率。结果:AI软件对肺栓塞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与肺动脉分支等级呈负相关,1~3级动脉分支血栓的诊断灵敏度均为100%,4~6级及以上分支血栓的灵敏度分别为92.05%、91.46%、83.33%;1~2级动脉分支血栓的诊断特异度均为100%,3~6级及以上分支血栓的特异度分别为97.5%、96.43%、96.15%、96.15%。初、中级医师在AI辅助下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76.98%、92.85%)和特异度(分别为89.81%、97.50%)均优于人工阅片(灵敏度分别为62.42%、79.61%,特异度分别为79.67%、88.65%)。人工阅片联合AI可减少阅片时间,且中级医师联合AI模式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92.85%、97.50%),并显著减少阅片时间(P<0.001)。结论:肺栓塞AI软件可以提高放射科医师诊断肺栓塞的灵敏度、特异度,同时缩短阅片时间,可作为临床有效的AI辅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人工智能 CT肺血管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效能 灵敏度 特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血管成像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蹼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陈则君 刘冬柏 +6 位作者 谢旭纲 徐裕 李晓成 杨江胜 王姗 范威 高恒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7-621,共5页
目的:探讨合并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蹼(CaW)的CT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22年7月经CT血管成像(CTA)诊断的40例CaW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32例,女8例,年龄39~80岁。根据CaW的侧别与急性脑缺血灶的关系,分为缺血性脑... 目的:探讨合并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蹼(CaW)的CT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22年7月经CT血管成像(CTA)诊断的40例CaW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32例,女8例,年龄39~80岁。根据CaW的侧别与急性脑缺血灶的关系,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与非缺血性脑卒中组。比较2组CaW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合并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吸烟的发生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比较2组CaW的形态学特征如长度、宽度、动脉蹼与血管壁的夹角、血管狭窄程度等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40例CaW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19例,非缺血性脑卒中21例。缺血性脑卒中组与非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吸烟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缺血性脑卒中组的CaW长度为3.8 mm(3.5,4.5),动脉蹼与血管壁的夹角为51.2°(38.5°,59.8°),大于非缺血性脑卒中组的3.2 mm(2.4,4.1)及42.7°(34.8°,5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0.042、0.038,P均<0.05);两组间动脉蹼的宽度及造成的狭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946、0.085,P均>0.05)。结论:CTA对CaW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aW的长度及动脉蹼与血管壁的夹角大于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蹼 缺血性脑卒中 CT血管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及脑侧支循环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4
10
作者 刘斌 任伯 +4 位作者 毛文静 赵彬 张晋霞 李世英 张慧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目的评价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及脑侧支循环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256层螺旋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目的评价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及脑侧支循环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256层螺旋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的影像学资料,以DSA的诊断结果为标准,比较两者对颈动脉狭窄及脑侧支循环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一致性。结果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180条血管(包括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外动脉)狭窄程度评估,256层螺旋CTA与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符合率为82.8%,对不同程度狭窄的诊断均有较高一致性,尤其对重度狭窄的诊断一致性更高(κ=0.75)。256层螺旋CTA检测出侧支循环形成18例,DSA检测出侧支循环形成19例,256层螺旋CTA与DSA诊断脑侧支循环的符合率为90.0%。评估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330条侧支动脉(包括前交通动脉,双侧后交通动脉、眼动脉、软脑膜侧支、颈升动脉、枕动脉),CTA检测显示侧支形成40条,其中一级侧支形成21条,二级侧支形成19条,DSA检测显示侧支形成43条,其中一级侧支形成22条,二级侧支形成21条。256层螺旋CTA与DSA对一级侧支和二级侧支循环的诊断均有较高的一致性(κ=0.925和0.894)。结论 256层螺旋CTA在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及脑侧支循环方面与DSA的诊断结果有高度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 颈动脉狭窄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侧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CD^2评分结合扩散加权成像、头颈部CT血管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6
11
作者 柴永宏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72-575,共4页
目的采用ABCD2评分量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行评分,分析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对于TIA后7 d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 80例TIA患者行DWI和CTA检查,采用ABCD2评分对TIA患者进... 目的采用ABCD2评分量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行评分,分析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对于TIA后7 d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 80例TIA患者行DWI和CTA检查,采用ABCD2评分对TIA患者进行评分及危险度分层,比较不同危险度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以及DWI阳性结果与ABCD2评分中危险因素的关系,并分析DWI与ABCD2分层模型对于TIA的预测能力,以及两者结合预测TIA后进展为脑梗死的能力。探讨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ABCD2分层高危组在TIA后7 d脑梗死发病率显著高于低危组(χ2=7.744,P<0.01)。DWI阳性患者具有ABCD2各危险因素的概率明显高于DWI阴性患者(P<0.01)。ABCD2分层对于TIA患者预测能力的OR值为3.638(95%CI 1.059~12.498,P<0.05);DWI分层对于TIA患者预测能力的OR值为4.609(95%CI 1.187~17.772,P<0.05)。ABCD2分层模型及ABCD2分层联合DWI对TIA的预测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TIA重度狭窄组7 d后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或轻度狭窄组(χ2=4.292,P<0.05)。结论 ABCD2评分结合DWI、CTA对于TIA后短期内脑梗死发生率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梗 磁共振成像 弥散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ABCD^2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碘对比剂注射方案在头颈心多部位大范围联合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12
作者 程晓奕 张贺 +5 位作者 刘忠啸 孟闫凯 张恒伟 董超 张畅 孙存杰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4-609,共6页
目的探讨个体化碘对比剂注射方案在第3代双源CT头颈心多部位大范围联合CTA中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并比较该个体化方案在不同血管分支之间的异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行头颈心CTA检查... 目的探讨个体化碘对比剂注射方案在第3代双源CT头颈心多部位大范围联合CTA中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并比较该个体化方案在不同血管分支之间的异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行头颈心CTA检查的90例患者。入组BMI≤22 kg/m^(2)(低体重组)、22 kg/m^(2)<BMI≤26 kg/m^(2)(中体重组)、26 kg/m^(2)<BMI≤30 kg/m^(2)(高体重组),每组30例,并将3组患者再次分为亚组:个体化方案(45例)和对照方案(常规方案进行检查,45例),即每个BMI亚组15例。采用主观评分、CT值、强化变异系数(CV)对头颈和冠状动脉CTA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估。获取各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辐射剂量(ED)。广义加性模型进一步分析影响各分支血管图像质量的关联因素。结果个体化各动脉强化CT值均低于对照(P<0.001)。个体化动脉强化CV均小于对照,个体化的动脉强化均一性更好。个体化的主观评分高于对照(P<0.001),且2名医师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0.769)。低体重组中,个体化、对照的所有目标血管的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化的动脉强化CT值低于对照(P<0.05);中体重组中,个体化、对照的所有目标血管的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化的动脉强化CT值低于对照(P<0.05)。个体化的理想最佳强化(300~450 HU)血管节段数明显多于对照(P<0.05)。低体重组、中体重组中个体化的CTDIvol、ED、对比剂以及流速低于对照(P<0.05)。BMI是影响血管CT值的重要因素,经协变量校正后,BMI仍与CT值存在非线性关系。结论在第三代双源CT中,根据BMI结合个体化碘对比剂注射方案行头颈心多部位大范围联合CTA,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且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成像 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 头颈动脉 体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与人工智能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罗曦 廖福顺 +5 位作者 黄肖雅 文灿平 彭守用 吴子晨 尧红艳 王俊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5-210,共6页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致死率较高且预后较差。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通常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癌细胞团块侵入由内皮细胞衬覆的血管腔内。MVI是HCC患者预后的重要预...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致死率较高且预后较差。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通常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癌细胞团块侵入由内皮细胞衬覆的血管腔内。MVI是HCC患者预后的重要预后影响因素,因此术前无创且高效地预测MVI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联合临床及传统影像学构建综合MVI预测模型可为HCC患者精确评估风险并帮助医生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本文主要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超声(ultrasound,US)及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四个方面对影像组学与人工智能术前预测HCC MVI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引起读者对HCC尤其是早期HCC的认识及重视,为影像医师和临床医生对HCC患者的准确评估、治疗决策以及预后判断提供有益指导,也为研究者提供更全面的比较视角,以帮助更多患者从临床诊疗中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血管侵犯 影像组学 人工智能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超声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与三维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6
14
作者 张政 韩剑虹 +2 位作者 李迎春 曹毅 朱剑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对比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就诊时临床表现疑似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MR血管成像检查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全部行头颈联合3D-CTA及3D-DSA检... 目的对比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就诊时临床表现疑似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MR血管成像检查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全部行头颈联合3D-CTA及3D-DSA检查,两名影像科医师使用盲法独立判读所有患者的3D-CTA图像,3D-DSA的图像由1名从事血管介入的神经科医师和1名介入影像科医师共同判读确定。以3D-DSA检出动脉瘤的数目为标准,评估3D-cTA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两名3D-CTA阅片者、3D-CTA与3D-DSA技术之间,在动脉瘤检出数量的一致性;测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以3D-DSA图像测量值为标准,比较两名3D-CTA阅片者用3D-CTA容积重建图像测量瘤体最大径的差异以及3D-CTA容积重建与3D-DSA图像在瘤体最大径测量上的差异。结果 3D-DSA对46例患者中的37例共检出49个动脉瘤,其余9例未被发现动脉瘤。①3D-CTA在检出动脉瘤数目方面的敏感性为91.8%~93.9%,特异性为77.8%~100%。②对<3mm的动脉瘤,3D-CTA的敏感性均为83.3%,特异性为77.8%~100%。③从动脉瘤的检出率方面,3D-CTA阅片者以及3D-CTA与3D-DSA技术之间一致性均较高(分别为κ=0.730,κ=0.686~0.777)。④两名医师采用3D-CTA法测量的瘤体最大径与3D-DSA法的测量值,以及两名医师的3D-CTA测量值之间均存在高度相关性,均r值=0.996,均P值<0.001。结论 256层螺旋CT 3D-CTA对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3D-CTA对动脉瘤的检出率和瘤体最大径测量与3D-DSA一致性较高,可以作为疑似动脉瘤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但其对瘤体最大径<3mm的动脉瘤仍有假阴性的表现。在高度怀疑动脉瘤而3D-CTA结果显示为阴性时,仍需进一步行3D-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成像 三维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实验中宝石CT能谱成像技术血管成像最佳单能量图像的选择 被引量:36
15
作者 汪洁 王万勤 +2 位作者 刘斌 王乐 张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340-2343,共4页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讨宝石CT能谱成像(GSI)技术血管成像的最佳单能量图像。方法将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00mgI/ml)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0种不同浓度的溶液置于2ml硬塑料试管中,浓度依次为1.04、1.17、1.56、2.08、2.34、3.13、4.17、4.69...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讨宝石CT能谱成像(GSI)技术血管成像的最佳单能量图像。方法将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00mgI/ml)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0种不同浓度的溶液置于2ml硬塑料试管中,浓度依次为1.04、1.17、1.56、2.08、2.34、3.13、4.17、4.69、6.25及9.38mgI/ml。用猪肉包裹试管后置入水槽中,并加以固定。使用能谱CT进行GSI模式扫描,利用GSI处理/重建平台获得40~70keV间距为5keV的7种单能量图像及140kVp混合能量图像,比较各单能量图像及混合能量图像的CNR、SNR和噪声;并根据管壁边缘锐利度、肌肉及脂肪组织的显示情况及噪声3个方面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得出图像质量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0keV(13.28±3.06)及55keV图像的CNR(14.68±3.75)高于其他单能量图像和混合能量图像(P<0.001),50keV及55keV图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9)。55keV图像的SNR(22.18±3.95)高于其他单能量图像和混合能量图像(P<0.001)。与混合能量图像比较,65keV图像的噪声降低程度(23.08%)优于其他单能量图像(P=0.002)。55keV的图像质量评分(11.76±0.33)高于其他单能量图像和混合能量图像(χ2=73.05,P<0.001)。结论本实验中,55keV图像是能谱CT GSI血管成像的最佳单能量图像,图像质量优于140kVp混合能量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能谱成像 血管造影术 单能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雾病血管重建术前与术后脑灌注成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兴利 薛静 +2 位作者 高培毅 王昊 张亚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08-611,共4页
烟雾病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进行性脑血管病,主要表现为颈内动脉末端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近端血管慢性进行性的狭窄或闭塞,常伴有颅底紊乱侧支血管网形成。目前尚无一种有效的药物能控制或逆转疾病的进展,血管重建术是最主要且最有效... 烟雾病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进行性脑血管病,主要表现为颈内动脉末端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近端血管慢性进行性的狭窄或闭塞,常伴有颅底紊乱侧支血管网形成。目前尚无一种有效的药物能控制或逆转疾病的进展,血管重建术是最主要且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血管重建术并非越早越好,有研究表明,手术时机取决于脑血管储备,只有当脑血管储备降低时才提倡积极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灌注成像 计算机体层扫描术 磁共振成像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乳腺癌CT灌注成像与肿瘤病理分级和微血管密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辉 邹利光 +2 位作者 逄鑫 张松 廖翠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131-1135,共5页
目的研究诱发性大鼠乳腺癌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与肿瘤病理分级、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探讨CTP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Wistar雌性大鼠35只,7,12-二甲基苯蒽(7,12-dimethyl-1,2-b... 目的研究诱发性大鼠乳腺癌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与肿瘤病理分级、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探讨CTP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Wistar雌性大鼠35只,7,12-二甲基苯蒽(7,12-dimethyl-1,2-benzanthracene,DMBA)灌胃诱发乳腺肿瘤。乳腺CT平扫和CTPI检查,经工作站后处理得到CTPI参数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并计算时间密度曲线(time density curve,TDC)。处死大鼠后取乳腺肿瘤组织进行HE染色和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乳腺肿瘤病理类型和MVD。结果 30只大鼠成功诱发乳腺肿瘤,其中乳腺增生性疾病8只,乳腺癌22只。乳腺癌组与乳腺增生性疾病组的BF、BV分别为(151.72±93.43)vs(42.96±32.42)ml/(min.100g);(9.55±7.88)vs(2.17±1.36)ml/100g,乳腺癌显著高于乳腺增生性疾病(P<0.05)。乳腺癌中分化组和低分化组的BF、BV分别为(115.30±15.46)vs(256.52±132.19)ml/(min.100g);(9.76±9.00)vs(10.34±4.56)ml/100g,BF、BV在不同分化程度肿瘤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乳腺癌MTT为(2.43±1.64)s,显著低于乳腺增生性疾病(P<0.05),但在不同分化程度肿瘤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BF、BV、PS与MVD的相关性随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呈升高趋势,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01、0.441和0.521,两者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大鼠诱发性乳腺癌是CT灌注成像研究适合的模型,CT灌注成像有助于判断乳腺病变的良恶性、反映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乳腺癌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活体评价肝VX2移植瘤新生血管生成 被引量:10
18
作者 姜慧杰 徐克 +3 位作者 张慧博 刘白鹭 舒圣捷 黄亚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967-970,共4页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研究兔肝VX2移植瘤新生血管生成。方法选取10只正常新西兰大白兔肝脏,以及15只种有肝VX2移植瘤的兔肝脏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对比肿瘤边缘区、非肿瘤区肝脏、正常肝脏的肝血流量(HBF)、血容积(HBV)、平均通...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研究兔肝VX2移植瘤新生血管生成。方法选取10只正常新西兰大白兔肝脏,以及15只种有肝VX2移植瘤的兔肝脏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对比肿瘤边缘区、非肿瘤区肝脏、正常肝脏的肝血流量(HBF)、血容积(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I)的变化规律。结果肿瘤边缘区HBF、HBV、HAI、PS增高与非肿瘤区肝脏和正常肝脏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边缘区MTT降低与非肿瘤区肝组织和正常肝脏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灌注参数在非肿瘤区肝脏和正常肝脏中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活体评价肝VX2移植瘤新生血管生成,提供量化功能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参数 VX2肿瘤 新生血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9
作者 陈婷 郭大静 +5 位作者 赵建农 方正 张维 敬永勇 倪卫国 葛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90-1294,共5页
目的探讨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临床拟诊为AICVD患者,于发病24h内行头颅CT平扫和全脑CT灌注(CTP)成像检查,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 目的探讨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临床拟诊为AICVD患者,于发病24h内行头颅CT平扫和全脑CT灌注(CTP)成像检查,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参数,同时获得动态CT血管成像(4D-CTA)图;于CTP检查后24h内复查MR,分析其CTP、4D-CTA及MRI表现。结果常规CT平扫示8例有脑缺血病灶,12例未见明显异常。全脑CTP20例患者共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32个缺血灶,MRI发现26个病灶表现为梗死灶。4D-CTA显示责任血管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20例患者中14例血管狭窄,2例闭塞,4例正常。结论 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可同时获得CTP、4D-CTA图像,实现对AICVD的全面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部孤立性结节或肿块MS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刘卫金 张冬 +4 位作者 杨春艳 邹利光 廖翠薇 王文献 戴书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1845-1848,共4页
目的探讨肺部孤立性结节或肿块MS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方法对33例肺部孤立性结节或肿块患者于经皮肺穿刺活检或手术前行16层螺旋CT灌注扫描,病理标本常规HE染色及单克隆抗CD34抗体标记血管,将灌... 目的探讨肺部孤立性结节或肿块MS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方法对33例肺部孤立性结节或肿块患者于经皮肺穿刺活检或手术前行16层螺旋CT灌注扫描,病理标本常规HE染色及单克隆抗CD34抗体标记血管,将灌注参数值和微血管密度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周围型肺癌(恶性组)20例,活动性炎性结节或肿块(炎性组)5例,其他良性结节或肿块(良性组)8例。恶性和炎性组的MVD明显大于良性组(P<0.01),而恶性与炎性两组间MVD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除MTT外,BF、BV和PS与MVD之间均呈线性正相关(P<0.01),其中以BV值相关系数最高。结论肺结节或肿块的BF、BV和PS值与MVD之间呈正相关,MSCT灌注成像为在活体无创性评价肺肿瘤的MVD情况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结节 肿块 血管密度 灌注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