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4篇文章
< 1 2 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扫描的成像质量及对头颈部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陶磊 夏明武 李若梅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7期99-103,共5页
目的探究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扫描的成像质量及对头颈部动脉斑块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70例为研... 目的探究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扫描的成像质量及对头颈部动脉斑块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头颈部CTA扫描(管电压120 kV,碘海醇350 mgI/ml);观察组患者接受头颈部低千伏(管电压100 kV)低浓度造影剂(碘克沙醇320 mgI/ml)CTA扫描,并于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平均CT值、对比度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平均基底动脉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平均噪声、碘摄入量、有效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评分。比较患者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CTA扫描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分析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CTA扫描对头颈部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图像质量评分、CNR、平均噪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CT值、平均基底动脉SNR、碘摄入量和有效辐射剂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CTA扫描对患者头颈部钙化斑块的检出率显著高于DSA(P<0.05)。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CTA扫描诊断血管狭窄与DSA检查具有一致性(Kappa=0.829,P<0.001)。结论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CTA扫描可获得与高电压高浓度造影剂CTA扫描相当的成像质量,并能有效减少患者碘摄入量和有效辐射剂量,对头颈部动脉钙化斑块的检出率较高,对血管狭窄的诊断与DSA一致,有利于协助患者的临床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千伏 低浓度造影 头颈部 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 成像质量 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在胸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俞同福 王德杭 +2 位作者 吴飞云 张思全 周科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87-489,F003,共4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三维血管成像(CTA3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胸主动脉CTA3D血管成像。造影剂量按1.5~2.0ml/kg,注射速率为3ml/s。扫描延迟时间按2种方法进行:①Bolus tracking法,即造影剂跟踪扫描;②test...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三维血管成像(CTA3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胸主动脉CTA3D血管成像。造影剂量按1.5~2.0ml/kg,注射速率为3ml/s。扫描延迟时间按2种方法进行:①Bolus tracking法,即造影剂跟踪扫描;②test Bolus法,即造影剂峰值测试进行时间延迟。数据重建为三维工作站用实时三维重建(Real time 3D,RT3D)及Fly3D(VR),有的亦用多平面重建法(MPR)、曲面重建法(CPR)及仿真内镜法(VE)。结果:58例中,11例正常,10例主动脉硬化,可见主动脉壁有不同程度的钙化斑。6例胸主动脉瘤和28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经MPR及RT3D等成像,均可清晰显示动脉瘤体及夹层的真假腔和破裂口。3例主动脉缩窄可显示缩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结论:多排螺旋CTA3D胸主动脉成像是一种安全、无创性的检查方法,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 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 血管造影 三维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谱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识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阴性颅内动脉瘤1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顾卫彬 薛静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2期120-123,共4页
1病例介绍 患者,男,69岁,主因“头痛3d”于2011年7月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d于活动中突然头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呕吐为喷射状,无咖啡样物,不伴肢体麻木、运动障碍、意识障碍及肢体抽搐等。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血管成像 能谱 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血管造影评估的基底动脉弯曲对老年脑桥梗死远期预后的评估研究
4
作者 何长林 张静 +1 位作者 张琼 王秀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8-481,共4页
目的分析基于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估的基底动脉弯曲对老年脑桥梗死远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四川省广元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收治的老年脑桥梗死患者98例临床资料,根据预... 目的分析基于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估的基底动脉弯曲对老年脑桥梗死远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四川省广元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收治的老年脑桥梗死患者98例临床资料,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61例和预后不良组37例。比较2组患者CTA评估的基底动脉弯曲参数,分析其与患者远期预后的相关性,并评估其预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基底动脉直径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基底动脉弯曲长度、弯曲指数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底动脉直径与老年脑桥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呈负相关(P<0.01),基底动脉弯曲长度、弯曲指数与老年脑桥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呈正相关(P<0.01)。基底动脉弯曲长度、弯曲指数是老年脑桥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1),基底动脉直径是老年脑桥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CTA评估的基底动脉弯曲参数联合预测老年脑桥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938(95%CI:0.870~0.977),敏感性为94.59%,特异性为75.41%。结论CTA可评估基底动脉弯曲程度,直观反应基底动脉形态学特点,为预测老年脑桥梗死患者远期预后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 基底动脉 脑桥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与结肠成像及融合图像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刘乃绮 谭晓天 +3 位作者 闵南 骆承龙 刘仁武 王朝晖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838-843,共6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计算机断层结肠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olonography,CTC)及融合图像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9年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计算机断层结肠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olonography,CTC)及融合图像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9年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50例为CTA-CTC融合组,50例为常规CT组。测量CTA-CTC融合组患者肠系膜下动脉起始处至分叉的距离及肿瘤远端至直肠末端的距离,对肿瘤的解剖定位、肠系膜下动脉分支走行及空间毗邻关系进行术前评估,并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及3年总体生存率和3年无复发生存率。结果:肠系膜下动脉起始处至分叉距离及肿瘤远端至直肠末端的距离与术中测量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TA-CTC融合图像能三维立体显示肿瘤解剖定位、肠系膜下动脉、左结肠动脉、直肠上动脉、乙状结肠动脉的走行,与术中所见一致。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3,t=−2.346;均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输血例数,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术后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TA、CTC及融合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直肠癌的解剖定位、肠系膜下动脉分支走行及空间毗邻关系,有利于手术医生准确地选择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方式和手术入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计算机断层增强扫描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 计算机断层结肠成像 腹腔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双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血管功能成像评价冠心病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熊青峰 马小静 +6 位作者 陈艳 陈鑫 李炜 双东思 许娟 李林 陈险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36-839,共4页
目的:运用冠状动脉双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血管功能成像初步评价冠心病。方法:我院自2014-09至2015-10期间在临床疑似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00例中入选经双源CT血管造影(Dual-source CT angiography,DSCTA)判断左冠状... 目的:运用冠状动脉双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血管功能成像初步评价冠心病。方法:我院自2014-09至2015-10期间在临床疑似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00例中入选经双源CT血管造影(Dual-source CT angiography,DSCTA)判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管腔狭窄为临界值的患者共57例,CT检查后1周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elec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SCA)证实其狭窄程度,并行导管法测量血流储备分数(FFR),以FFR 0.80为临界值将57例患者分为FFR<0.80组27例和FFR≥0.80组30例,测量左心室前壁、侧壁心肌及左心室腔CT值及舒张期、收缩期节段室壁厚度,比较各组前壁与侧壁相对CT值差异,以及前壁与侧壁舒张末期心肌厚度及室壁增厚率。结果:(1)FFR<0.80组前壁与侧壁心肌比较:相对CT值(P=0.000)、舒张末期心肌厚度(P=0.000)、心肌增厚率(P=0.001)均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FFR≥0.80组前壁与侧壁心肌比较:相对CT值(P=0.000)、舒张末期心肌厚度(P=0.018)均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心肌增厚率(P=0.1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FFR<0.80组与FFR≥0.80组比较:前壁相对CT值(P<0.05)及心肌增厚率(P<0.001)均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心肌舒张末期心肌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为0.964)。结论:CT测定的数据具有临床治疗病例选择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血流储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成像及CT血管造影联合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7
作者 徐卫华 计玉芳 +1 位作者 陆赵阳 徐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8-191,共4页
目的探究微血管成像(SMI)分级及CT血管造影(CTA)联合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对老年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AC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80例,根据患者ACI发生情... 目的探究微血管成像(SMI)分级及CT血管造影(CTA)联合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对老年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AC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80例,根据患者ACI发生情况分为ACI组95例和非ACI组85例。比较2组SMI分级、CTA、血清sdLDL-C水平,ROC曲线分析SMI分级及CTA联合血清sdLDL-C对高血压患者发生ACI的诊断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高血压患者发生ACI的因素。结果ACI组血脂异常、舒张压、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非ACI组(P<0.01)。ACI组血清sdLDL-C水平高于非ACI组[(1.62±0.25)mmol/L vs(1.35±0.19)mmol/L,P<0.01],ACI组和非ACI组SMI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SMI分级和CTA及血清sdLDL-C三者联合诊断高血压患者发生ACI的曲线下面积为0.934(95%CI:0.897~0.9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MI分级、CTA、sdLDL-C是高血压患者发生ACI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SMI分级及CTA联合血清sdLDL-C对老年高血压伴ACI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超微血流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泛性焦虑障碍对冠心病的影响:基于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吴梦姗 张璋 +3 位作者 杨帆 门玥琪 李睿君 李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8-54,共7页
目的基于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CTA)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探讨广泛性焦虑障碍(GAD)对冠心病的影响,并探索冠心病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的性别差异。方法对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并行CCTA检查的1117例... 目的基于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CTA)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探讨广泛性焦虑障碍(GAD)对冠心病的影响,并探索冠心病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的性别差异。方法对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并行CCTA检查的1117例患者进行杜克冠心病指数评分,同时对患者进行广泛性焦虑障碍7项(GAD-7)量表测评,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GAD、性别与高危冠心病的关系。结果最终入组1099例患者,其中男460例(41.9%),女639例(58.1%)。GAD是高危冠心病的危险因素(OR=1.071,95%CI 1.013~1.134,P=0.017)。女性患者的GAD患病率高于男性[20.3%(130/639)vs 7.0%(32/460),P<0.01],但在女性中GAD并非高危冠心病的危险因素(OR=1.037,95%CI 0.954~1.129,P=0.392)。年龄、GAD、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是男性高危冠心病的危险因素(P均<0.05),而在女性中仅年龄、高血压是高危冠心病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GAD在女性中更为常见,但不是女性发生高危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对有冠心病疑似症状的女性患者,其症状可能是GAD躯体症状而非冠心病症状,因此临床上更应关注其心理因素;对于存在GAD的男性患者,临床上更应注意其高危冠心病的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 冠状动脉疾病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 性别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站式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在头颈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9
作者 郑冲 卢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91-893,共3页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成人致残或致死的首位危险因素[1]。大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CT血管成像(CTA)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传统CTA进行心脑血管联合评估时,需要分别进行冠状动脉CTA与头...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成人致残或致死的首位危险因素[1]。大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CT血管成像(CTA)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传统CTA进行心脑血管联合评估时,需要分别进行冠状动脉CTA与头颈动脉CTA扫描,因此,要充分权衡CTA的优势与辐射剂量暴露。随着CT技术的发展,仅需注射1次造影剂的"一站式"心脑联合CTA扫描成为可能。本研究重点就CTA评价头颈动脉及冠状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疾病 卒中 颈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化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在脑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大鹏 霍晓川 +3 位作者 马高亭 佟旭 张雪蕾 缪中荣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11期1091-1098,共8页
自动化CTP是通过自动化灌注处理软件处理CTP原始数据的一种灌注成像方式,能快速、精准地定量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核心梗死和缺血半暗带体积,评估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及识别闭塞血管类型,帮助临床医师更精准地选择能从血管内治疗中获益的急... 自动化CTP是通过自动化灌注处理软件处理CTP原始数据的一种灌注成像方式,能快速、精准地定量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核心梗死和缺血半暗带体积,评估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及识别闭塞血管类型,帮助临床医师更精准地选择能从血管内治疗中获益的急性脑大血管闭塞患者。本文就自动化CTP参数的具体意义和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并评价自动化CTP的局限性及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 急性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核心梗 缺血半暗带 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Boost技术在低管电压、低对比剂剂量和低流速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11
作者 艾娜娜 宋振 +3 位作者 孙玉清 马壮飞 孙楠楠 贾守强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22-826,共5页
目的探讨CE-Boost技术在低管电压、低对比剂剂量和低流速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23年9—1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济南人民医院行头颈部CTA检查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A、B组,每组各30例。... 目的探讨CE-Boost技术在低管电压、低对比剂剂量和低流速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23年9—1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济南人民医院行头颈部CTA检查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A、B组,每组各30例。A组常规采用管电压120 kV、碘对比剂50 ml、流速5.0 ml/s,B组采用管电压100 kV、碘对比剂30 ml、流速3.0 ml/s。将B组增强图像(B1组)和平扫图像进行柔性减影,获得CE-Boost图像(B2组)。测量并计算各组主要血管的CT值、噪声、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采用5分法对图像进行主观评分。比较3组血管CT值、噪声、信噪比、对比噪声比、主观评分及A、B组的辐射剂量。结果A、B1、B2组噪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2组主动脉弓CT值、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均显著高于B1组和A组(P均<0.05),B1组均显著低于A组(P均<0.05)。B2组其余血管CT值、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均显著高于B1组(P均<0.05),但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和B2组主观评分[均为5(5,5)分]均显著高于B1组[4(3,4)分](Z=-4.790、-4.564,P均<0.001),A组与B2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76,P=0.163)。B组碘摄入量及流速均较A组减少40%(碘摄入量11.1 g比18.5 g,流速5.0 ml/s比3.0 ml/s),有效剂量较A组减少30%[(1.02±0.95)m Sv比(1.44±1.66)m Sv,t=12.217,P<0.001]。结论对于体重指数<28 kg/m^(2)者,采用CE-Boost联合管电压100 kV、碘对比剂30 ml、流速3.0 ml/s的方案行头颈部CTA检查,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明显降低辐射剂量、碘摄入量及碘流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造影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导向CT血管造影用于钇-90(^(90)Y)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肝脏恶性肿瘤进展
12
作者 孙万 王洁雨 邓雪英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6-149,共4页
钇-90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90)Y SIRT)为不可切除原发或继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有效局部治疗方法之一。导管导向CT血管造影(CDCTA)指将导管插入特定血管后进行CT造影,可为^(90)Y SIRT用于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提供有效的横断面图像并辅助... 钇-90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90)Y SIRT)为不可切除原发或继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有效局部治疗方法之一。导管导向CT血管造影(CDCTA)指将导管插入特定血管后进行CT造影,可为^(90)Y SIRT用于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提供有效的横断面图像并辅助实施精准治疗,极大地提高^(90)Y SIRT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就CDCTA在^(90)Y SIRT用于肝脏恶性肿瘤中的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放射治疗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流注射技术联合低剂量扫描在肺动脉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13
作者 马睿 刘超 +5 位作者 罗菲 李涛 杨波 陈文 王冠 龚晓虹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13-517,共5页
目的:观察双流注射技术联合70 kV低剂量扫描在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2024年1—3月接受肺动脉CTA检查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A、C组各30例,B组20例。A组使用双流注射(a管:浓度65%的碘海醇... 目的:观察双流注射技术联合70 kV低剂量扫描在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2024年1—3月接受肺动脉CTA检查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A、C组各30例,B组20例。A组使用双流注射(a管:浓度65%的碘海醇混合液,b管:生理盐水)和70 kV管电压扫描、B组使用双流注射和100 kV管电压扫描,C组使用常规对比剂注射和100 kV管电压扫描,对三组之间主观图像质量、客观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所有图像均可达到临床诊断要求。三组间肺动脉CTA图像主观总体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肺动脉CT值均C组(P<0.05),余肺动脉CT值A组、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右肺动脉干SNR值C组>B组(P<0.05),A与C组、A组与B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肺动脉SNR值C组>A组、B组(P<0.05),A组、B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各肺动脉分支CNR值>A组、B组(P<0.05),A组、B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TDIvol、DLP、ED值0.05)。A组对比剂较C组减少35%,A组CTDIvol、DLP、ED较C组减少77%、74%、74%。结论:使用双流注射技术联合70 kV低剂量扫描进行CTA检查可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显著降低碘摄入量,有效减少患者所受辐射,有极大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冠状动脉造影对血流储备的评价 被引量:7
14
作者 范迪 崔光彬 +4 位作者 李强 朱佳 王玮 夏国志 项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40-843,共4页
目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冠状动脉(冠脉)造影(CTA)评价血流储备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10至2015-10于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住院患者43例,男29例(67.4%),平均年龄(60.2±10.1)岁。入... 目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冠状动脉(冠脉)造影(CTA)评价血流储备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10至2015-10于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住院患者43例,男29例(67.4%),平均年龄(60.2±10.1)岁。入选患者均在冠脉造影术前1周内行CTA检查,两项检查的间隔时间均为(5.4±1.6)d。选择冠脉临界病变(狭窄50%~70%)为靶血管,经导管压力导丝测定血流储备分数(FFR),记录相关影像数据,计算CTA测定的血流储备分数(FFRCT)。结果:入选43例患者中共计48段冠脉为靶血管,以FFR为金标准,FFRCT诊断准确性83.3%,敏感性75.0%,特异性89.3%,阳性预测值83.3%,阴性预测值83.3%;与FFR呈显著相关(r=0.704,P〈0.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95%一致界限为(-0.12~0.16),95.8%(46/48)点落在一致性界限内,4.2%(2/48)点在95%一致性界限外,两者具有良好一致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871(95%可信区间:0.770~0.973)。结论:CTA能够准确评价血流储备,有望成为指导冠脉临界病变治疗策略选择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流储备分数 心肌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辅助测量COPD患者肺内血管体积的变化 被引量:4
15
作者 焦磊 沈聪 +5 位作者 王君 银楠 于楠 马光明 刘敏 郭佑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3-196,共4页
目的基于计算机辅助测量探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COPD)患者肺内血管体积(intrapulmonary vascular volume, IPVV)的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数字肺"数据库中COPD男性患者167例,依据2017版慢性... 目的基于计算机辅助测量探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COPD)患者肺内血管体积(intrapulmonary vascular volume, IPVV)的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数字肺"数据库中COPD男性患者167例,依据2017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GOLD)的肺功能分级分为4组:GOLD 1级组、GOLD 2级组、GOLD 3级组、GOLD 4级组。同时收集体检健康的315例同年龄段非吸烟男性为正常对照组。使用肺血管测量工具自动提取肺内血管,获取全肺及各肺叶的IPVV。比较COPD组与正常对照组、GOLD各分组及正常对照组组间IPVV的差异。结果 GOLD 1级组、GOLD 2级组、GOLD 3级组、GOLD 4级组的全肺及各肺叶IPVV均大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但GOLD各分组间全肺及各肺叶IPVV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结论肺内血管总体积是提示COPD的敏感指标,但不能区别GOLD各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内血管体积 计算机辅助测量 计算机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临床应用的初步体会
16
作者 陈星荣 沈天真 +2 位作者 陈公白 唐镇生 史玉泉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1980年第2期109-113,161-162,共7页
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的出现,大大地改变了颅脑X线诊断的面貌。它是通过电子计算机测算检测器所得透过人体组织衰减后的X线量,因此比传统的X线诊断方法敏感得多。它能够区别一般X线诊断方法不能区别的组织和结构,因此,不需用任何造影... 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的出现,大大地改变了颅脑X线诊断的面貌。它是通过电子计算机测算检测器所得透过人体组织衰减后的X线量,因此比传统的X线诊断方法敏感得多。它能够区别一般X线诊断方法不能区别的组织和结构,因此,不需用任何造影剂,它可以显示脑室、脑池和脑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初步体会 密度 血管 缺血性卒中 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 出血性卒中 病变 颅脑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全身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44
17
作者 王锡明 武乐斌 +3 位作者 邵广瑞 李振家 柳橙 周延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4期333-334,共2页
目的 通过对 3 0例病人应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行血管造影检查的前瞻性研究 ,旨在提高MSCT(multi slicespiralCT)成像技术在血管造影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先对 3 0例病人应用MSCT行轴位螺旋扫描 ,应用MSCT成像技术(MIP、SSD、4 D及CTVE... 目的 通过对 3 0例病人应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行血管造影检查的前瞻性研究 ,旨在提高MSCT(multi slicespiralCT)成像技术在血管造影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先对 3 0例病人应用MSCT行轴位螺旋扫描 ,应用MSCT成像技术(MIP、SSD、4 D及CTVE)将获得的轴位图像利用SGI工作站进行后处理。结果 所有病人中主动脉夹层 3例、主动脉瘤 2例 ,所有重建的大血管均能清晰的显示其主干及其 2 ,3甚至 4级分支。结论 MSCT成像技术在全身血管造影检查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迭代重建算法CT灌注成像与CT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3
18
作者 黎佩君 黄飚 +3 位作者 梁长虹 朱文珍 冯结映 钟小玲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881-885,890,共6页
目的利用迭代算法重建的头颅低剂量CT灌注扫描的容积数据重组CT血管造影(PCTA)图像,分析PCTA对脑内动脉的显示能力,探讨降低脑卒中CT检查辐射剂量的方法。资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临床拟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55例患者(605个动脉... 目的利用迭代算法重建的头颅低剂量CT灌注扫描的容积数据重组CT血管造影(PCTA)图像,分析PCTA对脑内动脉的显示能力,探讨降低脑卒中CT检查辐射剂量的方法。资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临床拟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55例患者(605个动脉血管节段),使用256层螺旋CT进行头颅CT平扫、迭代算法头颅低剂量CT灌注扫描和常规头颅CTA检查。每个病例均分析11个节段的脑动脉,以常规CTA结果为标准,评估PCTA对脑内动脉的显示情况。结果 CT灌注扫描有效剂量为2.12 mSv。CTA未见狭窄或狭窄程度<30%的580个节段血管中,PCTA仅1个节段血管显示与CTA不符;CTA提示狭窄程度≥30%但达闭塞的19个节段血管中,12个节段血管PCTA与CTA结果一致,PCTA夸大了另外7个节段血管的狭窄程度;CTA发现闭塞的6个节段血管与PCTA显示结果一致。PCTA与CTA对脑内动脉血管显示一致性检验的Kw值均>0.75。结论迭代算法的头颅CT灌注扫描辐射剂量明显减低,而且从CT灌注的容积数据重组的动脉图像与CTA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卒中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灌注成像 血管造影 迭代重建算法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排全脑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及灌注成像在烟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9
作者 潘宇宁 黄求理 +3 位作者 叶贤旺 张杰 廉艳东 傅芬芬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40-843,共4页
目的:探讨320排全脑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及灌注成像在烟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8例烟雾病患者均行320排全脑动态容积CT扫描,并利用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图像重组且采用电影模式观看,同时完成全脑灌注成像检查。结果:所有病例均... 目的:探讨320排全脑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及灌注成像在烟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8例烟雾病患者均行320排全脑动态容积CT扫描,并利用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图像重组且采用电影模式观看,同时完成全脑灌注成像检查。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良好的平扫容积图像、动态DSA图像及全脑灌注图像,均清晰显示发生狭窄、闭塞的颈内动脉及颅底异常血管网,其中双侧颈内动脉闭塞9例,单侧颈内动脉闭塞2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7例,侧支血管表现为相应血管及其分支的粗大、增多及迂曲延长。全脑灌注图像中,显示平均通过时间(MTr)延长,为O.5-13.0s;局部脑血流量(rCBF)下降10例,降低幅度为26.0%。54.5%;局部脑血容量(rCBV)显示有8例在正常范围内,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30.0%-68.5%)。结论:320排全脑动态容积CT成像可以动态观察颅内血管的形态及动态血流信息,全脑灌注图像可以量化评价烟雾病患者全脑灌注情况,真正实现了全脑一站式容积扫描.对于烟雾病的诊断和评价脑组织血供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减影技术在头颈部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0
作者 程晓青 左长京 +4 位作者 田建明 邵成伟 王敏杰 生晶 萧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201-1204,共4页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减影软件进行头颈部动脉CT血管成像,探讨新的半自动减影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评价效果。方法:100例患者经过头颈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期间使用特殊的头部固定装置利于图像配准,通过减影软件将增强前骨骼的三...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减影软件进行头颈部动脉CT血管成像,探讨新的半自动减影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评价效果。方法:100例患者经过头颈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期间使用特殊的头部固定装置利于图像配准,通过减影软件将增强前骨骼的三维模型从增强后的数据中减去,得到头颈部血管减影图像。(1)让1名有经验的操作者分别对这100例患者进行常规血管成像和减影血管成像,记录图像处理时间。(2)让2位资深放射科医生双盲评价两种方法做出的头颈部动脉图像并按质量等级(1~5级)进行评分。结果:(1)两种图像处理方法所需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14.30±2.25minvs11.01±1.89min,P<0.01),减影组比常规组明显节省了时间。(2)两位盲法观察者的相关系数达到0.87,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结合两位观察者的数据,常规法与减影法得到的头颈部动脉图像质量有统计学差异(评分为2.93±0.36vs4.22±050,P<0.05),减影法图像质量优于常规法图像。结论: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中,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减影技术操作简便、省时,较好的克服了常规方法难以从骨骼中提取血管的难题,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减影技术 血管造影 狭窄 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