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SP的表达及其死后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黄海 蒋朴 +2 位作者 李虹 王全芳 邓世雄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351-1354,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感觉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P,SP)表达变化规律及法医学意义。方法:建立大鼠皮肤切创模型后,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皮肤创伤后不同时间点SP的表达变化及其死后稳定性,每个免疫组化染色切片样品在400... 目的:探讨大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感觉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P,SP)表达变化规律及法医学意义。方法:建立大鼠皮肤切创模型后,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皮肤创伤后不同时间点SP的表达变化及其死后稳定性,每个免疫组化染色切片样品在400倍率下分别随机观察5个不同的视野,测定SP阳性细胞率,取其平均值,试验数据采用Excel和SPSS13.0分析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各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生前造创组于皮肤切创后1h,SP即在中性粒细胞有阳性表达,伤后4d达峰值,以后开始下降,持续至伤后8d,SP在损伤区及其周围皮肤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死后伤组与正常对照组SP仅在表皮,皮脂腺,汗腺上皮细胞呈弱阳性表达,相比较无明显差异。死后稳定性各组在不同温度环境下各时间点SP表达与死后即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SP的表达变化具有时序性规律,且死后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小,其稳定性较好,可望作为法医学损伤时间推断的一个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法医病理学 皮肤切创 死后稳定性 免疫组织化学 损伤时间推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外伤后BDNF的表达及其死后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敏 邓世雄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521-1523,共3页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al factor,BDNF)表达的变化和损伤时间的关系及其死后稳定性。方法:将健康SD大鼠105只,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假手术组、脑外伤组、死后稳定性组。采用重物砸伤脑组织建...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al factor,BDNF)表达的变化和损伤时间的关系及其死后稳定性。方法:将健康SD大鼠105只,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假手术组、脑外伤组、死后稳定性组。采用重物砸伤脑组织建立脑外伤模型(创伤组、稳定性组),运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各组BDNF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损伤后0.5 h,BDNF的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损伤区周围增多,损伤后6 h BDNF阳性细胞数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24 h后降至接近正常;死后稳定性组各时间点BDNF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外伤后BDNF表达与损伤时间具有相关性;在-20℃条件下,死后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脑外伤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死后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肌钙蛋白T在家兔缺血心肌中的表达及其死后稳定性 被引量:2
3
作者 熊小明 邓世雄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90-93,161,共5页
目的探寻心肌肌钙蛋白T(cTnT)在家兔缺血心肌中的表达规律及其死后稳定性,并对其在法医学实践中诊断早期心肌缺血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系统,检... 目的探寻心肌肌钙蛋白T(cTnT)在家兔缺血心肌中的表达规律及其死后稳定性,并对其在法医学实践中诊断早期心肌缺血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系统,检测死后cTnT表达情况,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cTnT的表达进行比较。结果缺血区心肌组织可见明显不规则灶状、片状cTnT缺失区,间质呈阴性表达。在4℃放置,随放置时间延长,正常和缺血心肌组织cTnT阳性表达均有减弱趋势,至14d时均完全缺失。但仅在4℃放置1~7d内,缺血心肌和正常心肌标本之间cTnT阳性反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TnT的免疫组化表达用于认定死后4℃放置的尸体是否有死前心肌缺血时,宜在7d以内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心肌肌钙蛋白T 死后稳定性 早期心肌缺血 死后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血性休克大鼠海马中HSP70表达及死后稳定性研究
4
作者 曹峻华 邓世雄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39-1041,共3页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死亡大鼠海马中热休克蛋白(Heat-shock protein 70,HSP70)的表达情况以及其死后稳定性。方法:健康SD大鼠105只,随机分成5组:正常组、假手术组、失血性休克组、创伤对照组、死后稳定性组。采用放血法使大鼠动脉血压降...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死亡大鼠海马中热休克蛋白(Heat-shock protein 70,HSP70)的表达情况以及其死后稳定性。方法:健康SD大鼠105只,随机分成5组:正常组、假手术组、失血性休克组、创伤对照组、死后稳定性组。采用放血法使大鼠动脉血压降至40mmHg,建立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休克组、稳定性组)及重物砸伤脑组织建立脑挫伤模型(创伤组),运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生前以及死后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中HSP70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与正常组、假手术组和创伤对照组比较,失血性休克1h后各亚组海马HSP70均表达明显增强(P<0.01),死后稳定性组各时间点HSP70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SP70在失血性休克大鼠海马中特异性表达,在-20℃条件下,死后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织化学 热休克蛋白 失血性休克 死后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