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德勒兹的“死亡本能”探源——德勒兹前期哲学观简论 被引量:1
1
作者 潘于旭 夏传海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9-134,共6页
死亡本能是弗洛伊德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长期以来影响了法国现代思想家巴塔耶以及拉康,德勒兹通过对尼采哲学权力意志的重新阐释,改造了死亡本能是把生命导向无机物的精神分析学的观念,把死亡本能理解为生命不断创造的心理———物质的... 死亡本能是弗洛伊德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长期以来影响了法国现代思想家巴塔耶以及拉康,德勒兹通过对尼采哲学权力意志的重新阐释,改造了死亡本能是把生命导向无机物的精神分析学的观念,把死亡本能理解为生命不断创造的心理———物质的重复模式,并把死亡本能运用于德勒兹哲学中差异与重复这两个基础性范畴。德勒兹把死亡本能与柏格森的时间与创造的进化观念相结合,从而超越了拉康哲学中主体被构成性的虚无主义的理解。他把死亡本能理解为是重复的肯定性,是生命活动的发散性,死亡本能构成了德勒兹在生命丧失过程中认识生命存在差异性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打破同一性本体论假设而趋向“游牧式”思想的立足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本能 重复 差异 时间性 德勒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竞技体育拯救人类“死亡本能”的社会学释义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为坤 缪佳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7-42,共6页
运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弗洛伊德"体育拯救人类‘死亡本能’"的著名论断进行社会学剖析,分别于个体与群体视角阐释竞技体育在对抗人类"死亡本能"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竞技体育通过对体能的强化、卓... 运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弗洛伊德"体育拯救人类‘死亡本能’"的著名论断进行社会学剖析,分别于个体与群体视角阐释竞技体育在对抗人类"死亡本能"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竞技体育通过对体能的强化、卓越的追求、和平的期盼、教育的渴求等来实现对人类"死亡本能"的拯救。竞技体育的发展危机源于对人类"死亡本性"拯救主旨的偏离,具体表现为对社会个体的精神与肉体养护的淡化;对群体性活动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对竞技体育游戏本质的僭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技体育 死亡本能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社会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与死亡的合奏——探析《苦月亮》中爱欲与死亡本能的相互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周裕 《电影评介》 2009年第10期54-54,共1页
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提出和论证了死亡本能的存在,但爱欲究竟是与死亡本能相抗衡的主要力量,还是为死亡本能开辟道路,众说纷纭。电影《苦月亮》中的爱欲纠缠,则为研究爱欲与死亡本能的相互影响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关键词 《苦月亮》 爱欲 死亡本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骨节病与骨关节病软骨组织死亡相关因子表达的比较 被引量:12
4
作者 武世勋 郭雄 +2 位作者 张峰 郑晶晶 张增铁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85-1789,共5页
目的观察大骨节病软骨组织中程序化细胞死亡分子5(programmed cell death 5,PDCD5)和早期生长反应蛋白1(early growth response protein-1,EGR-1)表达的变化及其在大骨节病软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来自大骨节病患者关节软骨(KBD组)10... 目的观察大骨节病软骨组织中程序化细胞死亡分子5(programmed cell death 5,PDCD5)和早期生长反应蛋白1(early growth response protein-1,EGR-1)表达的变化及其在大骨节病软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来自大骨节病患者关节软骨(KBD组)10例,同时收集15例骨关节炎病人关节软骨(OA组)作为疾病对照,收集6例正常软骨作为健康对照(正常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3组关节软骨组织中死亡受体调节因子PDCD5和EGR-1表达变化,并在显微镜下计数和分析3组关节软骨不同分层间阳性表达率的显著性差异。结果(1)KBD软骨中层PDCD5阳性细胞表达率(41.35±2.97)%显著高于OA组(26.48±2.04)%和正常组(19.02±1.88)%(P=0.001和P=0.000),KBD软骨深层显著高于正常组和OA组(P=0.000和P=0.029),OA组也高于正常组(P=0.038),而3组间的表层软骨细胞PDCD5阳性率无差异(P>0.05);(2)在KBD软骨表层,EGR-1表达显著高于OA软骨和正常软骨表层(P=0.000和P=0.000),3组软骨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94±3.09)%、(3.20±1.49)%和(12.66±1.06)%,KBD软骨中层EGR-1阳性细胞表达率显著低于OA组软骨(P=0.002),而高于正常软骨(P=0.017),KBD软骨和OA软骨深层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0和P=0.001),而KBD组和OA组的平均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187);(3)KBD组与正常组的PDCD5和EGR-1分别在3个软骨细胞层的表达均无相关性,而PDCD5和EGR-1在OA关节软骨表层呈强正相关。结论 KBD软骨深层PDCD5显著上调,而软骨表层和深层EGR-1显著高表达,提示这两种重要的细胞死亡相关因子在大骨节病软骨破坏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骨节病 骨关节病 细胞死亡 PDCD5 EGR-1 免疫组化染色 programmed cell death 5 early growth response protein-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与牙周炎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任春霞 丁子清 +1 位作者 于海蛟 林崇韬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8期797-800,共4页
长期以来,细菌感染一直被认为是导致牙周炎的主要因素。牙周致病菌的多种毒力因子可直接参与牙周组织的破坏,并通过其自身携带或释放的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如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 长期以来,细菌感染一直被认为是导致牙周炎的主要因素。牙周致病菌的多种毒力因子可直接参与牙周组织的破坏,并通过其自身携带或释放的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如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肽聚糖、细菌DNA等作用于宿主细胞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激活先天免疫系统,诱发组织局部炎性细胞浸润、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牙周炎的发生。然而,新近研究表明,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也参与了牙周炎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 牙周炎 模式识别受体 炎性细胞浸润 牙周组织 牙周致病菌 细菌DNA dea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社会技术理性主义下的生命教育探析
6
作者 吕东方 丁晓宇 杜萍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6-351,共6页
针对当前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重点的转移,即逐渐由“健康安全”的行为规范转变为对生命本质、生死问题的思考,借用生命政治哲学的理论资源可以发现,可能是由于这种生命的“内在化”导致了“倦怠感”和抑郁症的发生,面对当代社会... 针对当前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重点的转移,即逐渐由“健康安全”的行为规范转变为对生命本质、生死问题的思考,借用生命政治哲学的理论资源可以发现,可能是由于这种生命的“内在化”导致了“倦怠感”和抑郁症的发生,面对当代社会的技术理性主义,如何应对外在的技术干预应是生命教育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对生命教育而言,即需要研究如何重新突出实践维度,将“健康安全”这一主题由简单的行为规范拓展为与现代社会打交道的方式以及生命形态的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教育 抑郁症 死亡本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症患者家庭照顾者死亡焦虑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钱文娜 李小寒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68-70,共3页
据全球癌症数据库2018年的最新报告[1],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全球第一。目前,我国人口死亡质量不容乐观[2]。研究[3]显示,家庭照顾者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其照护质量,并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死亡质量。癌症患者家庭照顾者长期暴... 据全球癌症数据库2018年的最新报告[1],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全球第一。目前,我国人口死亡质量不容乐观[2]。研究[3]显示,家庭照顾者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其照护质量,并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死亡质量。癌症患者家庭照顾者长期暴露于死亡威胁环境,易出现对死亡的思考及恐惧。死亡焦虑(death anxiety,DA)即指个体因意识到死亡的存在或面对临终而感到不安、忧虑和害怕的状态[4]。国外对癌症患者家庭照顾者的死亡焦虑进行了一定研究,但是目前尚未检索到国内相关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照顾者 死亡焦虑 癌症患者 death 死亡威胁 死亡质量 心理状态 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外叙事文学中的“死亡剧情”--以《呼啸山庄》《活着》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林舒曼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7-155,共9页
"死亡剧情"这种文学现象是深植于作者内心对于生命、生存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它是作者驱除生命苦难和死亡本身的一种方式。"死亡剧情"对于读者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它的悲剧感染力使其拥有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而经久不... "死亡剧情"这种文学现象是深植于作者内心对于生命、生存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它是作者驱除生命苦难和死亡本身的一种方式。"死亡剧情"对于读者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它的悲剧感染力使其拥有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而经久不衰。但是"死亡剧情"并非只是单纯的作者与读者之间表面人为力量互动的产物,作品中仿佛隐含一条暗线,人物受社会集体潜意识中的"死亡本能"影响——人物在故事中自身有一种天然的意愿,贯穿于情节发展的始终,一种本能的不可逆转的力量,一种要消灭生命的势力,以毁灭生命而重返于无机形态为目的,在心中暗暗期盼自己和别人的死亡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剧情 比较文学 女性主义叙事学 本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脑死亡概念的法律问题
9
作者 陈明光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1988年第4期56-59,共4页
一、脑死亡概念的含义脑死亡概念一词是从英文(The Concept 0f Brain Death)翻译过来的,是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死亡定义审查特别委员会的一份报告(Report of the Ad Hoc Co—mmittee 0f the Harvard Medical School
关键词 死亡 死亡诊断 器官移植 death 大脑死亡 HARVARD 死亡标准 医疗纠纷 中枢神经系统 美国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报道3例新发禽流感死亡病例,人数达到35例
10
作者 盛滋科 王明贵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45-445,共1页
据报道,中国又有3例患者死于感染新发的H7N9禽流感病毒,死亡人数增至35例,而总的感染人数达到130例(加上中国台湾的1例)。在没有公布死亡详情的情况下,新华社报道在中国江西省发现了1例禽流感病毒H7N9感染病例,而世界卫生组织(WHO)... 据报道,中国又有3例患者死于感染新发的H7N9禽流感病毒,死亡人数增至35例,而总的感染人数达到130例(加上中国台湾的1例)。在没有公布死亡详情的情况下,新华社报道在中国江西省发现了1例禽流感病毒H7N9感染病例,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宣称该病毒是全球致病性最强的禽流感病毒之一。本周一,新华社发言人引用卫生部门的数据重申,迄今为止尚未发现该病毒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证据。值得注意的是,有57例感染该病毒的患者已经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 感染人数 致病性 卫生部门 中国台湾 死亡人数 美国疾控中心 death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顾城之诗看顾城之死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炜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7-121,共5页
顾城的死亡是一个自我精神活动发展的过程,他的诗歌暗示着其生命发展的轨迹。顾城之死是其理想主义遭遇个体的死亡本能、毁灭意识与生命价值追求失落的结果。顾城的死亡本能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死亡意识的自然流露,其二是"本我... 顾城的死亡是一个自我精神活动发展的过程,他的诗歌暗示着其生命发展的轨迹。顾城之死是其理想主义遭遇个体的死亡本能、毁灭意识与生命价值追求失落的结果。顾城的死亡本能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死亡意识的自然流露,其二是"本我"与"自我"的冲突。顾城毁灭意识的根源是他以自我为中心的极度自恋,极度自恋导致了他在迷惘中生发出毁灭意识。顾城生命价值追求的失落体现在对文化荒芜沉思后的绝望,对自我价值超越的极端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顾城 死亡本能 毁灭意识 生命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心电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潘建红 姚民强 王佩显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0年第5期403-405,共3页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德国每年有100000人死于此病。虽然SCD通常发生在老年人,但也有5%-10%发生在健康年轻人。美国每年有多达7000名无临床症状的儿童发生SCD,其中半数没有任何先兆。虽然...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德国每年有100000人死于此病。虽然SCD通常发生在老年人,但也有5%-10%发生在健康年轻人。美国每年有多达7000名无临床症状的儿童发生SCD,其中半数没有任何先兆。虽然SCD大多是由急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和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的病情恶化所引发,但约有10%的SCD的病因未明。这些死者生前无器质性心脏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心电疾病 器质性心脏病 急性心肌缺血 心源性猝死 death SCD 死亡原因 临床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心脏性猝死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丹 张海澄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9年第6期492-494,共3页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由于心脏病发作而导致的突然死亡,ACC/AHA/ESC 2006指南定义为“死于不可预知的循环骤停,往往由于心律失常所致,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心脏性猝死 ACC/AHA death 心脏病发作 突然死亡 循环骤停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四十一》的心理学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肖沁浪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6-120,共5页
拉甫列尼约夫的中篇小说《第四十一》对女主人公马柳特卡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第四十一》的弗洛伊德趋向主要表现在:马柳特卡的人格在不断完善过程中体现出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马... 拉甫列尼约夫的中篇小说《第四十一》对女主人公马柳特卡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第四十一》的弗洛伊德趋向主要表现在:马柳特卡的人格在不断完善过程中体现出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马柳特卡打出第41枪的抉择,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更是正合卯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十一》 马柳特卡 自我 本我 超我 死亡本能 反向作用 弗洛伊德 心理学分析 人格结构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人的侵犯性──兼评西方部分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对这个问题的争论
15
作者 刘开会 艾军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6期27-29,共3页
略论人的侵犯性──兼评西方部分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刘开会,艾军一在当代,以所谓“科学”的面貌首次论证人的侵犯性本源的,当推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象一切思想家一样,弗洛伊德的思想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他早期和中期思... 略论人的侵犯性──兼评西方部分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刘开会,艾军一在当代,以所谓“科学”的面貌首次论证人的侵犯性本源的,当推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象一切思想家一样,弗洛伊德的思想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他早期和中期思想的特点主要是主张爱欲一无论和性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学家 侵犯性 社会学家 弗洛伊德 争论 西方 死亡本能 本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影片《了却残生》
16
作者 于艳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106-107,共2页
从弗洛伊德本能学说的角度出发,通过解读《了却残生》中男主人公亨利和小镇上其他人物的命运,揭示了该影片所折射出的生命原理:爱情和信仰是个体生命力量的源泉,能够实现个体由死亡本能向生命本能的转移。爱情,让被医生判了"死刑"的... 从弗洛伊德本能学说的角度出发,通过解读《了却残生》中男主人公亨利和小镇上其他人物的命运,揭示了该影片所折射出的生命原理:爱情和信仰是个体生命力量的源泉,能够实现个体由死亡本能向生命本能的转移。爱情,让被医生判了"死刑"的亨利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对上帝的信仰让"自闭症"小女孩米莉重新开口讲话;让高度近视的超市女收银员佩兴斯的眼睛重新明亮起来;更让失去男友的艾丝帕兰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富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却残生》 生命本能 死亡本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视创作中的景观与凝视
17
作者 朱立国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54-55,共2页
影视创作重拾经典成为当今影视创作的一条途径,耳熟能详的情节自不必说,如何在此类作品中满足观者口味,是艺术创作必须要解决的课题。重新以人物性格作为推动力推动情节展开,重塑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应是满足观者"凝视的快感",避免... 影视创作重拾经典成为当今影视创作的一条途径,耳熟能详的情节自不必说,如何在此类作品中满足观者口味,是艺术创作必须要解决的课题。重新以人物性格作为推动力推动情节展开,重塑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应是满足观者"凝视的快感",避免"死亡的本能"的一种尝试,而不是追求所谓景观,"景观电影"是和后现代语境相关联的新的美学名词,要与居伊.恩斯特.德波的社会学景观相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者 死亡本能 凝视 视觉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争与皈依的抉择:《智血》的精神分析
18
作者 冯宜丽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30-132,共3页
《智血》是一部奥德赛式又颇具喜剧风格的怪诞影片。影片主角黑兹尔的心理活动、行为表现和性格刻画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读黑兹尔从背叛到皈依的宗教信仰历程更是正合卯榫,剖析了他心... 《智血》是一部奥德赛式又颇具喜剧风格的怪诞影片。影片主角黑兹尔的心理活动、行为表现和性格刻画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读黑兹尔从背叛到皈依的宗教信仰历程更是正合卯榫,剖析了他心理活动的三个层面,深刻地阐释了黑兹尔在信仰上抗争与皈依的痛苦抉择,既而反映了动荡年代人们复杂的内心与扭曲的灵魂,在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中揭示了剧本作者弗兰纳里·奥康纳对现代人精神信仰问题的深邃思考和道德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兹尔 抗争与皈依 人格结构 死亡本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恶情绪与自杀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6
19
作者 肖婷炜 董洁 +2 位作者 梁飞 王福顺 李洋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7-98,共12页
自杀导致人类死亡的人数与日俱增,然而自杀的心理机制却并不清楚。最近研究发现,厌恶情绪是导致自杀的主要情绪因素,个体因为自身厌恶而走向自杀。厌恶情绪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排泄物等反感的基本情绪,促进个体远离毒性和疾病,从而产生... 自杀导致人类死亡的人数与日俱增,然而自杀的心理机制却并不清楚。最近研究发现,厌恶情绪是导致自杀的主要情绪因素,个体因为自身厌恶而走向自杀。厌恶情绪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排泄物等反感的基本情绪,促进个体远离毒性和疾病,从而产生“免疫行为”。许多心理问题来自于对周围人或事物的厌恶,有自杀行为的个体对自身极其厌恶,说明他们的厌恶情绪出现了问题。如同躯体免疫攻击自身一样,自身厌恶是自杀意念的关键因素,早年创伤是其根源,生活压力和精神疾病也参与厌恶诱发自杀意念。厌恶诱发自杀意念的神经基础与HPA轴和五羟色胺系统有关。未来研究可利用神经影像和电生理等神经科学技术,检验自杀行为的神经机制,探讨厌恶情绪影响自杀行为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恶情绪 死亡本能 基本情绪 抑郁 自杀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可回归的自我放逐——张资平中期恋爱小说论 被引量:4
20
作者 颜敏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74-79,共6页
一、张资平中期的小说创作以往的文学史提及张资平的小说创作,一般分为两个阶段来评述,即前期“五四”新文学中的小说和后期恋爱小说,对其前期的小说持一定限度的首肯,而对其后期小说则予以严正的斥责.本人认为,这种简约的归纳不能廓清... 一、张资平中期的小说创作以往的文学史提及张资平的小说创作,一般分为两个阶段来评述,即前期“五四”新文学中的小说和后期恋爱小说,对其前期的小说持一定限度的首肯,而对其后期小说则予以严正的斥责.本人认为,这种简约的归纳不能廓清张资平小说的本相.在考察张资平的小说时不难发觉,他在创作整体上呈现历时变异的现象,即使在历时地处置共时相似的恋爱题材中,也不断地变换观照角度和调整认知范畴.我把他的小说创作划分成三个时期.张资平中期小说创作,即指他1924年冬至1928年春武汉创作的小说.他这时的小明显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他与其他前期创造社作家共同擅长的“身边小说”,小说的叙事者与隐含的作者往往重合,小说的人物隐约地闪现作者的影像.如《植树节》、《寒流》、《兵荒》和《冰河时代》等即是.小说写出了当时学界知识分子的生活窘况和思想苦闷.另一部分就是他的恋爱小说.他前期恋爱小说更关注的是自主的爱情与婚姻的脱节,并以个性主义和人道精神为参照系去审视这种脱节.(1)张资平的中期小说把关照的焦点投注在与爱情婚姻相关联的爱欲关系上,从人性的角度写历史性社会对人的爱欲的压抑.人对这种压抑的反动以及两者对立的结果.至于他的后期恋爱小说,似乎是中期的延续,但内容杂碎,尤其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资平 恋爱小说 自然主义 自我放逐 操作原则 小说创作 精神分析学说 现实原则 死亡本能 个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