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涅诗歌中死亡意象分析及文化蕴含 被引量:1
1
作者 扈明丽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114-117,共4页
运用西方死亡文化理论,研究了基督教的死亡观念和西方死亡哲学对海涅诗歌创作的影响,揭示了海涅诗歌中表现死亡艺术的文化蕴含:通过梦魇、死亡、潜意识和变态心理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以及拟人的艺术方法,赋予死亡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 运用西方死亡文化理论,研究了基督教的死亡观念和西方死亡哲学对海涅诗歌创作的影响,揭示了海涅诗歌中表现死亡艺术的文化蕴含:通过梦魇、死亡、潜意识和变态心理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以及拟人的艺术方法,赋予死亡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寓意,不仅渲染了作者对不幸爱情的悲哀情愫,而且让人得到了难以忘怀的艺术享受。在海涅描写死亡的过程中,已经使艺术与死亡哲学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契合与和谐,死亡意象也成为他诗歌创作的最高的美学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文化 死亡习俗 西方死亡 哲学死亡艺术 文化蕴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死亡教育中的死亡认知原则导向问题 被引量:17
2
作者 迟西琴 迟品伟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7-80,共4页
我国死亡教育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较突出的是对死亡认知缺乏必要的原则导向。提出死亡教育应树立三个基本原则:一是重心定位于由死观生的认知自觉原则,既对死亡本质展开认识,又由死引生,探讨生的价值;二是建立对多元死亡文化观... 我国死亡教育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较突出的是对死亡认知缺乏必要的原则导向。提出死亡教育应树立三个基本原则:一是重心定位于由死观生的认知自觉原则,既对死亡本质展开认识,又由死引生,探讨生的价值;二是建立对多元死亡文化观念的尊重原则,既尊重不同死亡文化,又尊重个人选择自由;三是确立学校教育中死亡认知的基本定位与关注差异原则,既对死亡进行客观解释,又兼顾差异,有层次地展开个别化教学。通过构建以上原则,可逐步打开国人对死亡教育的认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教育 多元死亡文化 个体情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内战史研究的新趋向——读德鲁·吉尔平·福斯特的《受难之邦:死亡和美国内战》 被引量:4
3
作者 邵声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0-126,共7页
在美国史学界,美国内战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研究成果至为丰富。但是,对于战争中的"死亡"问题,人们却鲜有关注,德鲁·吉尔平·福斯特教授的近作《受难之邦:死亡与美国内战》因此而具有特殊的意义。该书的目的是从&qu... 在美国史学界,美国内战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研究成果至为丰富。但是,对于战争中的"死亡"问题,人们却鲜有关注,德鲁·吉尔平·福斯特教授的近作《受难之邦:死亡与美国内战》因此而具有特殊的意义。该书的目的是从"死亡"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和评价内战的意义和含义。该书从"死亡"的物理表现、人性心理、文化内涵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个人和国家"间的关系如何在战争中经历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美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思考"战争与人性"、"宗教和世俗"等问题,提升内战研究的人文情怀。在新文化史风靡学界的时代,史家通过新题材写出新文章并不罕见,但从"死亡"这个冷僻的角度,研究内战这个饱和的领域,且有如此深刻的见解,实不多见,反映了美国内战史学的新水准和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鲁·福斯特 美国内战 死亡 死亡文化 想象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毕淑敏小说中对死亡的预约与超脱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新惠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8-80,共3页
对死亡的关注一直是毕淑敏小说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与她昆仑山上当兵的经历和20多年的医生生涯密切相关。本文从她在昆仑山上形成的死亡情结入手,沿着她创作文本中对死亡思考的轨迹,解读她对现代死亡观的构建和对死亡文化的诠释。
关键词 毕淑敏小说 死亡 死亡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殉及其法文化分析
5
作者 周永坤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5-92,共8页
从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开始,人殉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在五千余年的中华文明史中三起三落,但一直僵而不死。人殉的规范载体是习惯法、礼和道德。世世代代的仁人志士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是苦于没有"人的尊严"这一有... 从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开始,人殉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在五千余年的中华文明史中三起三落,但一直僵而不死。人殉的规范载体是习惯法、礼和道德。世世代代的仁人志士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是苦于没有"人的尊严"这一有力武器而一再败下阵来,致使人殉一直肆虐到清末。人殉的存在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择其要者有:与生前同构的死亡文化、主客两分的人的模式、统治利益最大化的法律精神、奴化教育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殉 中国死亡文化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