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海涅诗歌中死亡意象分析及文化蕴含
被引量:
1
1
作者
扈明丽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114-117,共4页
运用西方死亡文化理论,研究了基督教的死亡观念和西方死亡哲学对海涅诗歌创作的影响,揭示了海涅诗歌中表现死亡艺术的文化蕴含:通过梦魇、死亡、潜意识和变态心理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以及拟人的艺术方法,赋予死亡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
运用西方死亡文化理论,研究了基督教的死亡观念和西方死亡哲学对海涅诗歌创作的影响,揭示了海涅诗歌中表现死亡艺术的文化蕴含:通过梦魇、死亡、潜意识和变态心理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以及拟人的艺术方法,赋予死亡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寓意,不仅渲染了作者对不幸爱情的悲哀情愫,而且让人得到了难以忘怀的艺术享受。在海涅描写死亡的过程中,已经使艺术与死亡哲学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契合与和谐,死亡意象也成为他诗歌创作的最高的美学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文化
死亡
习俗
西方
死亡
哲学
死亡
艺术
文化
蕴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死亡教育中的死亡认知原则导向问题
被引量:
17
2
作者
迟西琴
迟品伟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7-80,共4页
我国死亡教育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较突出的是对死亡认知缺乏必要的原则导向。提出死亡教育应树立三个基本原则:一是重心定位于由死观生的认知自觉原则,既对死亡本质展开认识,又由死引生,探讨生的价值;二是建立对多元死亡文化观...
我国死亡教育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较突出的是对死亡认知缺乏必要的原则导向。提出死亡教育应树立三个基本原则:一是重心定位于由死观生的认知自觉原则,既对死亡本质展开认识,又由死引生,探讨生的价值;二是建立对多元死亡文化观念的尊重原则,既尊重不同死亡文化,又尊重个人选择自由;三是确立学校教育中死亡认知的基本定位与关注差异原则,既对死亡进行客观解释,又兼顾差异,有层次地展开个别化教学。通过构建以上原则,可逐步打开国人对死亡教育的认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教育
多元
死亡文化
个体情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美国内战史研究的新趋向——读德鲁·吉尔平·福斯特的《受难之邦:死亡和美国内战》
被引量:
4
3
作者
邵声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0-126,共7页
在美国史学界,美国内战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研究成果至为丰富。但是,对于战争中的"死亡"问题,人们却鲜有关注,德鲁·吉尔平·福斯特教授的近作《受难之邦:死亡与美国内战》因此而具有特殊的意义。该书的目的是从&qu...
在美国史学界,美国内战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研究成果至为丰富。但是,对于战争中的"死亡"问题,人们却鲜有关注,德鲁·吉尔平·福斯特教授的近作《受难之邦:死亡与美国内战》因此而具有特殊的意义。该书的目的是从"死亡"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和评价内战的意义和含义。该书从"死亡"的物理表现、人性心理、文化内涵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个人和国家"间的关系如何在战争中经历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美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思考"战争与人性"、"宗教和世俗"等问题,提升内战研究的人文情怀。在新文化史风靡学界的时代,史家通过新题材写出新文章并不罕见,但从"死亡"这个冷僻的角度,研究内战这个饱和的领域,且有如此深刻的见解,实不多见,反映了美国内战史学的新水准和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鲁·福斯特
美国内战
死亡
死亡文化
想象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毕淑敏小说中对死亡的预约与超脱
被引量:
1
4
作者
王新惠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8-80,共3页
对死亡的关注一直是毕淑敏小说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与她昆仑山上当兵的经历和20多年的医生生涯密切相关。本文从她在昆仑山上形成的死亡情结入手,沿着她创作文本中对死亡思考的轨迹,解读她对现代死亡观的构建和对死亡文化的诠释。
关键词
毕淑敏小说
死亡
观
死亡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人殉及其法文化分析
5
作者
周永坤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5-92,共8页
从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开始,人殉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在五千余年的中华文明史中三起三落,但一直僵而不死。人殉的规范载体是习惯法、礼和道德。世世代代的仁人志士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是苦于没有"人的尊严"这一有...
从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开始,人殉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在五千余年的中华文明史中三起三落,但一直僵而不死。人殉的规范载体是习惯法、礼和道德。世世代代的仁人志士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是苦于没有"人的尊严"这一有力武器而一再败下阵来,致使人殉一直肆虐到清末。人殉的存在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择其要者有:与生前同构的死亡文化、主客两分的人的模式、统治利益最大化的法律精神、奴化教育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殉
中国
死亡文化
法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涅诗歌中死亡意象分析及文化蕴含
被引量:
1
1
作者
扈明丽
机构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114-117,共4页
文摘
运用西方死亡文化理论,研究了基督教的死亡观念和西方死亡哲学对海涅诗歌创作的影响,揭示了海涅诗歌中表现死亡艺术的文化蕴含:通过梦魇、死亡、潜意识和变态心理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以及拟人的艺术方法,赋予死亡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寓意,不仅渲染了作者对不幸爱情的悲哀情愫,而且让人得到了难以忘怀的艺术享受。在海涅描写死亡的过程中,已经使艺术与死亡哲学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契合与和谐,死亡意象也成为他诗歌创作的最高的美学境界。
关键词
死亡文化
死亡
习俗
西方
死亡
哲学
死亡
艺术
文化
蕴含
Keywords
death culture
death custom
death in western world
philosophy art of death
cultural implications
分类号
I106.2 [文学—世界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死亡教育中的死亡认知原则导向问题
被引量:
17
2
作者
迟西琴
迟品伟
机构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
新疆昌吉州人民医院普外一科
出处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7-80,共4页
基金
2013年度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滨州医学院医学人文研究中心科研项目
项目编号:13-rw11kt-005
文摘
我国死亡教育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较突出的是对死亡认知缺乏必要的原则导向。提出死亡教育应树立三个基本原则:一是重心定位于由死观生的认知自觉原则,既对死亡本质展开认识,又由死引生,探讨生的价值;二是建立对多元死亡文化观念的尊重原则,既尊重不同死亡文化,又尊重个人选择自由;三是确立学校教育中死亡认知的基本定位与关注差异原则,既对死亡进行客观解释,又兼顾差异,有层次地展开个别化教学。通过构建以上原则,可逐步打开国人对死亡教育的认同度。
关键词
死亡
教育
多元
死亡文化
个体情境
Keywords
death education, multidimensional death cultur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分类号
R-05 [医药卫生]
R-052 [医药卫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美国内战史研究的新趋向——读德鲁·吉尔平·福斯特的《受难之邦:死亡和美国内战》
被引量:
4
3
作者
邵声
机构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出处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0-126,共7页
文摘
在美国史学界,美国内战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研究成果至为丰富。但是,对于战争中的"死亡"问题,人们却鲜有关注,德鲁·吉尔平·福斯特教授的近作《受难之邦:死亡与美国内战》因此而具有特殊的意义。该书的目的是从"死亡"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和评价内战的意义和含义。该书从"死亡"的物理表现、人性心理、文化内涵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个人和国家"间的关系如何在战争中经历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美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思考"战争与人性"、"宗教和世俗"等问题,提升内战研究的人文情怀。在新文化史风靡学界的时代,史家通过新题材写出新文章并不罕见,但从"死亡"这个冷僻的角度,研究内战这个饱和的领域,且有如此深刻的见解,实不多见,反映了美国内战史学的新水准和趋向。
关键词
德鲁·福斯特
美国内战
死亡
死亡文化
想象共同体
Keywords
Drew G. Faust
American Civil War
death
the culture of death
imagined community
分类号
K712 [历史地理—世界史]
D771.2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毕淑敏小说中对死亡的预约与超脱
被引量:
1
4
作者
王新惠
机构
北京工商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
出处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8-80,共3页
文摘
对死亡的关注一直是毕淑敏小说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与她昆仑山上当兵的经历和20多年的医生生涯密切相关。本文从她在昆仑山上形成的死亡情结入手,沿着她创作文本中对死亡思考的轨迹,解读她对现代死亡观的构建和对死亡文化的诠释。
关键词
毕淑敏小说
死亡
观
死亡文化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殉及其法文化分析
5
作者
周永坤
机构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出处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5-92,共8页
文摘
从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开始,人殉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在五千余年的中华文明史中三起三落,但一直僵而不死。人殉的规范载体是习惯法、礼和道德。世世代代的仁人志士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是苦于没有"人的尊严"这一有力武器而一再败下阵来,致使人殉一直肆虐到清末。人殉的存在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择其要者有:与生前同构的死亡文化、主客两分的人的模式、统治利益最大化的法律精神、奴化教育等。
关键词
人殉
中国
死亡文化
法
文化
分类号
G127 [文化科学]
K207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海涅诗歌中死亡意象分析及文化蕴含
扈明丽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死亡教育中的死亡认知原则导向问题
迟西琴
迟品伟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6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美国内战史研究的新趋向——读德鲁·吉尔平·福斯特的《受难之邦:死亡和美国内战》
邵声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毕淑敏小说中对死亡的预约与超脱
王新惠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人殉及其法文化分析
周永坤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