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毕淑敏文本中死亡意境的美学追求与文化建构
被引量:
4
1
作者
施津菊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共5页
毕淑敏通过对各种死亡意象的叙述向我们呈现了 :一、有价值死亡 ;二、无价值死亡 ;三、审美死亡。在这诸多的死亡意境中 ,叙述者力图剥去包围着死亡的有关不健康的文化与习俗形式 ,既真切地呈现死亡 ,又审美地超越地建构死亡。创造自然...
毕淑敏通过对各种死亡意象的叙述向我们呈现了 :一、有价值死亡 ;二、无价值死亡 ;三、审美死亡。在这诸多的死亡意境中 ,叙述者力图剥去包围着死亡的有关不健康的文化与习俗形式 ,既真切地呈现死亡 ,又审美地超越地建构死亡。创造自然健康又富有诗意的死亡及其文化 ,是毕淑敏文本最高的美学追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淑敏
死亡意境
美学追求
文化建构
社会实践
自我实现
价值
生命本质
尸骸
骷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诗意心灵的孤独漫游——简评颜翔林的《死亡美学》
2
作者
马建高
《学海》
1999年第6期172-172,共1页
关键词
死亡
美学
死亡意境
艺术文本
死亡
意识
艺术创造主体
意境
的创造
美学著作
价值论
美学思考
接受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死亡对个体存在的观照——鲁迅与海明威死亡意识之比较
3
作者
欧阳晖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B07期1-4,共4页
鲁迅和海明威都是死亡真切的观察者、体验者和思考者,对死亡的诗意言说再现了他们复杂的心理结构和精神特质。他们把死亡看作生命的一部分,把死亡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的最终归宿和最本质规定,把死亡与人的生存态度、生存方式、生存价值...
鲁迅和海明威都是死亡真切的观察者、体验者和思考者,对死亡的诗意言说再现了他们复杂的心理结构和精神特质。他们把死亡看作生命的一部分,把死亡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的最终归宿和最本质规定,把死亡与人的生存态度、生存方式、生存价值和生存本质等方面紧密相联,在死亡的痛苦观照下,肯定和张扬人的个体性和独立性,要求重塑本真的人格。鲁迅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和对立的角度,呼唤人性的觉醒,彰显个性独立自由;而海明威则从现代战争和西方文明对人异化的方面,主张保持人格独立和复苏人性尊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意境
死亡
意识
个体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毕淑敏文本中死亡意境的美学追求与文化建构
被引量:
4
1
作者
施津菊
机构
南京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共5页
文摘
毕淑敏通过对各种死亡意象的叙述向我们呈现了 :一、有价值死亡 ;二、无价值死亡 ;三、审美死亡。在这诸多的死亡意境中 ,叙述者力图剥去包围着死亡的有关不健康的文化与习俗形式 ,既真切地呈现死亡 ,又审美地超越地建构死亡。创造自然健康又富有诗意的死亡及其文化 ,是毕淑敏文本最高的美学追求 。
关键词
毕淑敏
死亡意境
美学追求
文化建构
社会实践
自我实现
价值
生命本质
尸骸
骷髅
Keywords
incomplete beauty complete beauty construct death death culture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诗意心灵的孤独漫游——简评颜翔林的《死亡美学》
2
作者
马建高
机构
盐城师范学院中文系
出处
《学海》
1999年第6期172-172,共1页
关键词
死亡
美学
死亡意境
艺术文本
死亡
意识
艺术创造主体
意境
的创造
美学著作
价值论
美学思考
接受美学
分类号
B83-0 [哲学宗教—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死亡对个体存在的观照——鲁迅与海明威死亡意识之比较
3
作者
欧阳晖
机构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外语系
出处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B07期1-4,共4页
文摘
鲁迅和海明威都是死亡真切的观察者、体验者和思考者,对死亡的诗意言说再现了他们复杂的心理结构和精神特质。他们把死亡看作生命的一部分,把死亡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的最终归宿和最本质规定,把死亡与人的生存态度、生存方式、生存价值和生存本质等方面紧密相联,在死亡的痛苦观照下,肯定和张扬人的个体性和独立性,要求重塑本真的人格。鲁迅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和对立的角度,呼唤人性的觉醒,彰显个性独立自由;而海明威则从现代战争和西方文明对人异化的方面,主张保持人格独立和复苏人性尊严。
关键词
死亡意境
死亡
意识
个体存在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毕淑敏文本中死亡意境的美学追求与文化建构
施津菊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诗意心灵的孤独漫游——简评颜翔林的《死亡美学》
马建高
《学海》
199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死亡对个体存在的观照——鲁迅与海明威死亡意识之比较
欧阳晖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