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武隆5.0级地震序列微震识别及活动性分析
1
作者 陈凯 易江 +2 位作者 张英杰 李翠平 耿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74-579,共6页
利用重庆地震台网记录的2017-11-23—30武隆5.0级地震后1周的连续地震波形数据,采用地震检测与定位程序PALM完成地震序列的微震检测和精定位,得到1558次地震事件信息,事件数量是重庆地震台网观测目录的4.2倍。重定位后微震目录的最小完... 利用重庆地震台网记录的2017-11-23—30武隆5.0级地震后1周的连续地震波形数据,采用地震检测与定位程序PALM完成地震序列的微震检测和精定位,得到1558次地震事件信息,事件数量是重庆地震台网观测目录的4.2倍。重定位后微震目录的最小完备震级M C降至M L0.1,地震目录完备性显著提升,表明PALM微震检测具有较高的效率和准确性。检测后的地震序列微震集簇地为距文复断层5 km的区域,地震深度集中在5~10 km之间,序列分布与断层走向相近。根据余震的空间分布特征,推测该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文复断层在构造底部的隐伏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M 模板匹配 微震检测 武隆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有限断层法的武隆M_(S)5.0地震地震动模拟
2
作者 陈凯 董娣 +2 位作者 易江 王同军 耿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18-822,共5页
利用随机有限断层法对武隆M_(S)5.0地震进行地震动模拟。震中100 km内4个台站的模拟结果表明,模拟得到的加速度时程、峰值加速度、反应谱均与实际记录较为一致;个别台站受模型参数、环境噪声和局部场地效应影响,与实际记录存在一定差异... 利用随机有限断层法对武隆M_(S)5.0地震进行地震动模拟。震中100 km内4个台站的模拟结果表明,模拟得到的加速度时程、峰值加速度、反应谱均与实际记录较为一致;个别台站受模型参数、环境噪声和局部场地效应影响,与实际记录存在一定差异。对震中100 km内的323个网格点进行模拟,得到的地震动空间分布特征与现场烈度调查数据较为一致。本研究可以为重庆地区抗震设防和风险评估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对于减轻地震灾害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有限断层 地震动模拟 武隆M_(S)5.0地震 PG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武隆M5.0地震前地磁异常特征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翁骋 戴苗 +1 位作者 王弘宇 王秋良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59-564,共6页
选取恩施台、涪陵江东台、石柱黄水台以及武隆仙女山台2012年1月至2017年11月地磁数据进行异常分析,得到各个台站的地磁谐波振幅比和加卸载响应比计算结果,并结合2017年11月23日重庆武隆M5.0地震震中附近地质构造背景分析地震前后地磁... 选取恩施台、涪陵江东台、石柱黄水台以及武隆仙女山台2012年1月至2017年11月地磁数据进行异常分析,得到各个台站的地磁谐波振幅比和加卸载响应比计算结果,并结合2017年11月23日重庆武隆M5.0地震震中附近地质构造背景分析地震前后地磁异常现象。分析结果认为大部分地磁谐波振幅比变化特征类似于地电阻率的变化特征,表现为“下降-转折-上升”过程。本次地震大致发生在转折上升的初期阶段,其中震中距较小的台站地磁谐波振幅比变化趋势不同步,但变化幅度大致相同,而震中距较大的台站地磁谐波振幅比变化趋势较为同步,变化幅度较大。此外,研究还表明震前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异常高值在时空分布上与震中位置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 谐波振幅比 武隆地震 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11月23日重庆武隆M_S5.0地震序列重定位及发震断层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翠平 唐茂云 +3 位作者 郭卫英 黄世源 王小龙 高见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03-618,共16页
武隆MS5.0地震是发生在七曜山-金佛山及彭水2条基底断裂所夹持的武隆凹陷束中的一次中强震,震源区位于芙蓉江断层、文复断层和马武断层的交会部位。文中采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计算了武隆MS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震源矩心深度,同时利用双... 武隆MS5.0地震是发生在七曜山-金佛山及彭水2条基底断裂所夹持的武隆凹陷束中的一次中强震,震源区位于芙蓉江断层、文复断层和马武断层的交会部位。文中采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计算了武隆MS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震源矩心深度,同时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武隆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分析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结果显示,武隆MS5.0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为24°、倾角为16°、滑动角为-108°,节面Ⅱ的走向为223°、倾角为75°、滑动角为-85°;重定位后的余震序列主要分布在主震的SW向,深度集中于5~8km。分析表明,余震分布特征与震源机制解节面Ⅱ一致,且符合文复断层走向SW、倾向NW、倾角60°~73°的产状特征。由此推测此次武隆MS5.0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文复断层,并初步探讨了其可能的发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隆地震 震源机制 双差定位 发震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武隆5.0级地震序列剪切波分裂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高见 杨宜海 +1 位作者 李翠平 傅卓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63-1168,共6页
利用流动台及原有固定台记录的数字波形资料,采用SAM分析方法对武隆5.0级地震序列进行剪切波分裂特征研究,得到震区5个台站共94对剪切波分裂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武隆震区快剪切波偏振方向总体呈NW向,受区域主压应力场的控制作用较为明显... 利用流动台及原有固定台记录的数字波形资料,采用SAM分析方法对武隆5.0级地震序列进行剪切波分裂特征研究,得到震区5个台站共94对剪切波分裂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武隆震区快剪切波偏振方向总体呈NW向,受区域主压应力场的控制作用较为明显,而第一优势偏振方向由NW向转为NNW向可能是受该区域多条NE向断裂及复杂构造的综合影响;震中东、西两侧台站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布变化;快波偏振方向在震后早期较为离散,后期呈现逐步收敛的趋势,显示震后应力场逐步趋于稳定;在较强余震发生前,时间延迟具有上升趋势,其中部分较强余震前的短时间内还观测到时间延迟减小的现象,这可能反映震前应力场增强和临震应力释放;慢波时间延迟与震源深度的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隆地震序列 剪切波分裂 SAM方法 地震各向异性 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石柱M4.5及武隆M5.0地震前视应力异常对比 被引量:3
6
作者 陈丽娟 龚丽文 +1 位作者 董娣 董蕾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9-253,共5页
对重庆石柱和武隆地区的中小地震进行波谱分析得到地震能量、拐角频率、地震矩、视应力等震源谱参数,对比分析石柱M4.5及武隆M5.0地震前震源谱参数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同震级条件下,石柱地区的地震拐角频率及视应力均低于武隆地区,... 对重庆石柱和武隆地区的中小地震进行波谱分析得到地震能量、拐角频率、地震矩、视应力等震源谱参数,对比分析石柱M4.5及武隆M5.0地震前震源谱参数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同震级条件下,石柱地区的地震拐角频率及视应力均低于武隆地区,可能与石柱地区距离三峡库区较近有关。2)石柱地区的视应力在石柱M4.5地震前出现震前2 a上升、临震略微下降的变化过程,拐角频率在震前也有所升高。3)武隆地区的视应力在石柱M4.5和武隆M5.0地震前均出现“上升-下降-升高”的异常变化,拐角频率在2次地震前也呈现升高特征。4)研究区内所有地震的视应力在石柱M4.5和武隆M5.0地震前均出现上升变化,震后该区构造应力依然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石柱M4.5地震 武隆M5.0地震 视应力 拐角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11月23日重庆武隆5.0级地震前地磁谐波振幅比异常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贺曼秋 李翠平 +1 位作者 魏红梅 唐晋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89-796,共8页
近年来,地磁谐波振幅比方法在国内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并成为一种较为有效的地震预测方法。本文利用谐波振幅比方法,对2017年11月23日重庆武隆5.0级地震震中附近台站的地磁三分量数据进行计算,并分析了各台站10~60min周期谐波振幅比值异... 近年来,地磁谐波振幅比方法在国内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并成为一种较为有效的地震预测方法。本文利用谐波振幅比方法,对2017年11月23日重庆武隆5.0级地震震中附近台站的地磁三分量数据进行计算,并分析了各台站10~60min周期谐波振幅比值异常特征。研究发现,异常台站几乎均位于震源机制解的拉张区(P波向下的区域),具有象限分布特征;异常台站NS向谐波振幅比值变化存在分层现象,短周期(浅部)的变化与长周期(深部)变化成相反相位,从电磁学机理看,浅部与深部之间存在EW向的面电流;近震中台站的异常低点时间存在由长周期(深部)向短周期(浅部)迁移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异常 谐波振幅比 武隆5.0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