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1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陵山片区旅游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凯 赵燕 +2 位作者 谭佳欣 景程宇 刘美伦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6-134,共9页
旅游城镇化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路径。基于2010—2021年武陵山片区71个县域单元的面板数据,运用基准回归模型、面板门槛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究旅游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武陵山片区... 旅游城镇化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路径。基于2010—2021年武陵山片区71个县域单元的面板数据,运用基准回归模型、面板门槛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究旅游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武陵山片区旅游城镇化水平呈现“N”形演化特征,空间上呈现“核心—外围”结构,武陵源区、永定区等县域形成旅游城镇化高水平区;城乡收入差距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空间格局由“西低东高”向“西高东低”转变。②旅游城镇化可以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该缩小效应在2016—2021年有所减弱,在非省际交界区县域更强劲。③旅游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受旅游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当二者分别跨越0.037和1.013的门槛值时,旅游城镇化即可发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④旅游城镇化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政府过度干预会削弱该作用。研究成果可为武陵山片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城镇化 城乡收入差距 门槛效应 中介效应 武陵山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陵山区旅游业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仿真模拟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会琴 候玉洁 +1 位作者 惠余杰 王金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1-481,共11页
旅游业以其强大的综合带动作用和溢出效应成为新时代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业态之一.该研究结合武陵山区旅游业发展实际,借助Vensim系统动力学建模软件梳理了武陵山区旅游业驱动共同... 旅游业以其强大的综合带动作用和溢出效应成为新时代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业态之一.该研究结合武陵山区旅游业发展实际,借助Vensim系统动力学建模软件梳理了武陵山区旅游业驱动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和因果关系.通过对经济增长、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的主要参数进行调控,对旅游业促进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进行仿真模拟,设置了5种不同情境下旅游业驱动共同富裕的发展模式,分别是自然演替模式、产业经济主导模式、社会文明驱动模式、资源环境绿色模式、全面协调发展模式.研究发现:1)武陵山区旅游业对共同富裕的驱动过程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实现共同富裕的可持续发展要综合考虑系统内部多个因素.2)大力实行产业经济主导模式能有效促进武陵山区物质富足效应最大化,到2035年,人均GDP增长7.22倍,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25倍,但该种模式容易致使环境污染加剧,不利于武陵山区绿色可持续发展.3)综合对比,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层面协同发力的综合协调模式有利于地区公平、稳定和可持续增长,是武陵山区加速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发展模式.结合仿真模拟结果,提出了武陵山区以旅游业推进共同富裕的对策建议.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旅游业与共同富裕的多元内在关系,为我国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 共同富裕 驱动机制 系统动力学 仿真模拟 武陵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记忆视角下武陵山区乡村景观特质识别与图谱构建研究——以黔江太极镇为例
3
作者 杜春兰 杨婷 +2 位作者 彭琳 杨钦 郭云宓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4-61,共8页
乡村景观特质是承载村落景观特有信息,记录和展示村民集体记忆的特定场所,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根本所在。认知乡村景观空间,识别与表达乡村景观的地方性特质成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和促进乡村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关键。运用集体记... 乡村景观特质是承载村落景观特有信息,记录和展示村民集体记忆的特定场所,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根本所在。认知乡村景观空间,识别与表达乡村景观的地方性特质成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和促进乡村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关键。运用集体记忆理论,提出乡村景观特质识别与表达的方法及路径。以历史上发生着纷繁复杂的民族迁徙与文化互动的武陵山区黔江太极镇为例,从环境、建筑、文化三方面对其乡村景观中所蕴藏的地方性特质进行识别、提取与图谱构建,形成由2个门类、3个大类、6个中类、28个小类构成的集体记忆下武陵山区黔江太极镇乡村景观地方性特质图谱,并尝试提出武陵山区乡村景观特质的在地性保护与传承思路。结果表明,以重拾村民集体记忆的视角来研究乡村景观特质,是深入挖掘和保护乡村景观地方性特质的特殊路径,丰富了乡村景观特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对太极镇乃至武陵山区乡村景观在地性营建、保护和利用等提供一定指导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乡村景观特质 集体记忆 景观特质图谱 武陵山区 黔江太极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陵山片区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效应及影响机制
4
作者 王凯 赵燕 +2 位作者 谭佳欣 关锐 甘畅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6-398,共13页
基于2014—2021年武陵山片区71个县域单元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究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效应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新型城镇化对... 基于2014—2021年武陵山片区71个县域单元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究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效应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2)新型城镇化通过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3)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受到自身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均存在单门槛效应,分别呈现边际递减规律和倒“U”型变动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新型城镇化 城乡收入差距 空间溢出 门槛效应 武陵山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自然灾害治理研究——基于武陵山区的双重脆弱性分析
5
作者 周丽娟 蔡岸雯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240-244,共5页
农村自然灾害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控点。农村自然灾害治理面临以下困境:灾害发生频率高、破坏大;防治投入项目多、资金大但效率低;系统机制和长效机制缺乏。在此背景下,引入脆弱性视角,结合武陵山区农村自然和社会双重脆弱性特征,深入剖析... 农村自然灾害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控点。农村自然灾害治理面临以下困境:灾害发生频率高、破坏大;防治投入项目多、资金大但效率低;系统机制和长效机制缺乏。在此背景下,引入脆弱性视角,结合武陵山区农村自然和社会双重脆弱性特征,深入剖析了农村自然灾害治理困境背后的原因,最终提出构建“三个系统”、实行“三个培养”、坚持“三个结合”,来推进战略布局、加强生态危机意识、提高灾害应对能力,以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自然灾害 灾害治理 脆弱性 武陵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武陵民族地区种植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及驱动机理研究
6
作者 向慧 彭保发 +3 位作者 伍铁牛 张浩哲 付冬暇 杨庆媛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9-363,共15页
结合DEA-SBM模型、碳排放评估模型、面源污染测算方法、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动态刻画湖南武陵民族地区37个县域种植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解析其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 2010―2020年湖南武陵民族地区种植业生态效率低等... 结合DEA-SBM模型、碳排放评估模型、面源污染测算方法、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动态刻画湖南武陵民族地区37个县域种植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解析其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 2010―2020年湖南武陵民族地区种植业生态效率低等级的行政单元不断向高等级转化,其等级结构不断优化;(2)区域种植业生态效率总体东高西低,东西及南北方向的变化均较为缓和,并呈“中心–外围”式分布特征;(3)区域种植业生态效率演变受到多种因子的综合作用,自然条件是影响其格局及演变的基础,农业技术是其演变的牵引力,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产品市场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区域未来种植业发展应当关注碳排放问题,并注重发挥相对发达地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武陵民族地区 种植业生态效率 DEA-SBM模型 提质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陵洞蛭种群月动态及微生境特征
7
作者 吴清姐 伍丽艳 +3 位作者 向冬琴 向海洋 程小洁 刘志霄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670-7679,共10页
武陵洞蛭(Sinospelaeobdella wulingensis)是中国洞蛭属(Sinospelaeobdella)的模式种,以洞栖性蝙蝠的血液为食,属于真洞穴蛭类。2021年8月-2022年8月,对湖南省湘西州三个代表性溶洞中武陵洞蛭的种群数量、空间分布、微生境特征及其种群... 武陵洞蛭(Sinospelaeobdella wulingensis)是中国洞蛭属(Sinospelaeobdella)的模式种,以洞栖性蝙蝠的血液为食,属于真洞穴蛭类。2021年8月-2022年8月,对湖南省湘西州三个代表性溶洞中武陵洞蛭的种群数量、空间分布、微生境特征及其种群动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逐月调查,采用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如下:①在该年周期内,共观察记录到武陵洞蛭3575条次,新鲜卵茧318个次;②洞蛭全年均可交配产卵,没有明显的繁殖季节,但2-4月份幼体数量较多,5-7月份亚成体的数量较多,而8-11月份成体数量较多;③卵的孵化期约为3个月,9-10月份是成体生产卵茧的高峰期,而次年的1-2月份是幼体从卵茧中孵出的高峰期;④武陵洞蛭喜栖于黑暗潮湿、温湿度相对稳定、岩屑较薄的洞顶壁及侧壁,在蝙蝠的常栖点附近可形成稳定的种群;⑤在其微生境的各生态因子中,湿球温度(衡量空气湿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其种群数量的影响最大,其种群动态与蝙蝠的类群动态密切相关。结论:武陵洞蛭对溶洞中的微生境有特殊需求,其种群动态是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湿球温度和蝙蝠的类群动态,它们长期适应于溶洞生活,已演化成为依赖于洞栖性蝙蝠而生存和繁衍的真洞穴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陵洞蛭 种群动态 微生境 洞栖性蝙蝠 真洞穴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生态系统发展空间关联网络与土地利用转型的权衡协同关系——以武陵山片区为例
8
作者 谭佳欣 王凯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63-1574,共12页
研究旅游生态系统发展空间关联网络与土地利用转型的权衡协同关系,对于推动国土空间优化和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武陵山片区为例,分析2000—2020年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格局,综合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旅游生态系统... 研究旅游生态系统发展空间关联网络与土地利用转型的权衡协同关系,对于推动国土空间优化和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武陵山片区为例,分析2000—2020年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格局,综合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旅游生态系统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通过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定量分析旅游生态系统发展空间关联网络与土地利用转型的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武陵山片区旅游生态系统发展空间关联网络轴线呈现“东密西疏、北疏南密”的非均衡特征,武陵源-永定始终为强联系关系,武陵源、冷水江、鹤城、吉首和永定的度数中心度均值远高于其他地区。(2)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单一地类动态度大小排序为:建设用地>水域>草地>耕地>林地;林地和耕地相互转化是土地利用转型的主要表现形式。(3)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与旅游生态系统发展空间关联网络中心性(CSCN)之间存在协同关系;不同地类的动态度与CSCN的权衡协同关系具有阶段性和空间异质性特征。研究可为促进区域旅游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转型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生态系统发展 空间关联网络 土地利用转型 权衡协同 武陵山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贵州省武陵山区碳储量时空演变与预测
9
作者 罗力兵 王先华 邹序安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70-76,89,共8页
以贵州省武陵山区为研究区,根据驱动因子、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土地扩张规律,基于PLUS-InVEST模型分别模拟2030年研究区在自然发展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分析2000—2030年碳储量的时空演... 以贵州省武陵山区为研究区,根据驱动因子、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土地扩张规律,基于PLUS-InVEST模型分别模拟2030年研究区在自然发展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分析2000—2030年碳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0—2020年研究区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水体面积先减少后增加,耕地、草地和湿地面积持续减少;碳总量先增加后减少。2020—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研究区碳储量将持续降低,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情景下研究区碳储量有所增加,生态保护情景更加明显。2000—2030年,碳密度总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碳储量充沛地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下降区域主要分布在行政中心附近、交通便利区域、乌江和沅江流域。生态保护情景下的贵州省武陵山区土地利用能综合统筹各地类功能,使研究区碳储量由减少转为增加,对区域国土空间优化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土地利用 时空演变 贵州省武陵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陵山区露地秋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
10
作者 雷艳 刘昱卉 +3 位作者 吴光辉 杨廷 姚琼 胡新喜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3期73-75,79,共4页
为选育出适合武陵山区种植的高产优质秋马铃薯品种,以中薯5号为对照,对7个秋马铃薯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研究不同马铃薯品种的生长指标、产量及品质性状。结果表明,中薯575和中薯38这2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最佳,中薯575为圆形、黄皮白肉品种... 为选育出适合武陵山区种植的高产优质秋马铃薯品种,以中薯5号为对照,对7个秋马铃薯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研究不同马铃薯品种的生长指标、产量及品质性状。结果表明,中薯575和中薯38这2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最佳,中薯575为圆形、黄皮白肉品种,表面光滑且芽眼较浅,品质优异,单株产量及亩产量较高;中薯38号为圆形、红皮黄肉品种,表面光滑且芽眼较浅,品质优异,单株结薯数适中,单薯重和商品薯率高,单株产量及亩产量均较高。这2个品种可作为武陵山区秋马铃薯品种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马铃薯 品种比较 产量 武陵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以张家界武陵源区为例
11
作者 邵伟芹 卢威 +1 位作者 林聪 周顺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0期176-179,共4页
乡村振兴是我国新时代的重要战略,而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高职教育作为一种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张家界武陵源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武陵源区面临着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 乡村振兴是我国新时代的重要战略,而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高职教育作为一种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张家界武陵源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武陵源区面临着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农村人才短缺等问题,武陵源区急需培养一批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以推动乡村振兴。该文提出高职教育在张家界武陵源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的实践策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优化教育资源、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鼓励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和产教融合等措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旨在为乡村振兴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张家界 武陵源区 乡村振兴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武陵地区书院教育与国家认同研究
12
作者 朱薇 陈晨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30,共9页
明清时期武陵地区书院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演变深受王朝政策影响,呈现出初创、鼎盛、衰退三个阶段。在武陵地区书院教育的历程中,通过提升区域社会文化水平,实现了多民族聚居区民众对国家认同的目标,具体表现为:依托教育内容... 明清时期武陵地区书院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演变深受王朝政策影响,呈现出初创、鼎盛、衰退三个阶段。在武陵地区书院教育的历程中,通过提升区域社会文化水平,实现了多民族聚居区民众对国家认同的目标,具体表现为:依托教育内容形塑主流意识,深化文化认同;利用祭祀仪式凝聚精神信仰,促进情感认同;基于藏书刻书传承民族文化,助推历史认同;经由规章制度维护中央王权,构建政治认同。研究表明,历史上经由国家主导的教育方式是传播主流文化,促进民众形成国家观念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院教育 国家认同 武陵地区 明清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两栖动物新纪录——武陵掌突蟾
13
作者 马琦 陈涛 +1 位作者 万里鹏 王志坚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8-236,共9页
2023年7月与2024年7月,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青华林场(28°42'20″N,108°53'12″E,海拔1012 m;28°43'24″N,108°53'16″E,海拔993 m)采集到2号角蟾科(Megophryidae)掌突蟾属(Leptobrachella... 2023年7月与2024年7月,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青华林场(28°42'20″N,108°53'12″E,海拔1012 m;28°43'24″N,108°53'16″E,海拔993 m)采集到2号角蟾科(Megophryidae)掌突蟾属(Leptobrachella)标本。经形态鉴定对比,和武陵掌突蟾(Leptobrachella wulingensis)相似。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对掌突蟾属部分物种进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结果显示此次调查到的掌突蟾物种与武陵掌突蟾聚为一支;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本次采集的标本与贵州省江口县种群的遗传距离为0;与模式产地湖南张家界的武陵掌突蟾种群遗传距离为1.6%。综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比较,确定此次采集到的掌突蟾标本为武陵掌突蟾,系重庆市两栖动物分布新纪录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陵掌突蟾 重庆市 新纪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声叙事与集体记忆:武陵走廊茶灯音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表达
14
作者 李杰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84,共11页
音乐作为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记忆与历史认同表达的重要载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情感纽带、价值共识与文化根基。武陵走廊茶灯音乐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广泛群众基础的综合表演艺术,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又具有中华民... 音乐作为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记忆与历史认同表达的重要载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情感纽带、价值共识与文化根基。武陵走廊茶灯音乐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广泛群众基础的综合表演艺术,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又具有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多元一体的丰富性特征。茶灯音乐不仅承载着族群的历史记忆,更体现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文化认同等特点。武陵走廊茶灯音乐以其独特的音声叙事和丰富的集体记忆,蕴含着各民族共通的审美理想和社会价值观追求,促进了武陵走廊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灯音乐 武陵走廊 音声叙事 集体记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破解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障碍的实践路径——以武陵山片区为中心的考察
15
作者 高华峰 吕彦卓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5-145,共11页
旅游业传统发展模式形成的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其实质是旅游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论文运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系数、最邻近指数以及空间密度和空间热点等方法对武陵山片区的旅游资源空间... 旅游业传统发展模式形成的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其实质是旅游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论文运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系数、最邻近指数以及空间密度和空间热点等方法对武陵山片区的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实证分析,揭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对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梗阻原因,并以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指导,提出以旅游新质生产力破解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障碍的实践路径,对于推动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建设旅游强国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新质生产力 旅游资源空间结构 武陵山片区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陵山区玉米田间出苗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16
作者 李红飞 邓凌云 张陈川 《耕作与栽培》 2025年第2期138-139,共2页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播种后的田间出苗情况是玉米生产中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武陵山区玉米田间出苗的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土壤、发芽率、种子活力、整地播种质量、虫害、药害及肥害等,并提出相对应的技术措施,为武陵山区玉米生产提...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播种后的田间出苗情况是玉米生产中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武陵山区玉米田间出苗的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土壤、发芽率、种子活力、整地播种质量、虫害、药害及肥害等,并提出相对应的技术措施,为武陵山区玉米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陵山区 玉米 出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陵山区大棚香椿套种蔬菜高效栽培技术
17
作者 滕彬 张丹 +1 位作者 殷姿 姚兵 《农技服务》 2025年第6期72-77,共6页
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温光资源,提高设施大棚利用率,增加菜农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武陵山区麻阳苗族自治县进行大棚香椿套种蔬菜示范种植,总结出大棚香椿套种蔬菜高效栽培技术。
关键词 大棚香椿 套种蔬菜 高效栽培技术 武陵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陵地区特色茶类香气物质研究进展
18
作者 马樱柯 谢雅婷 +4 位作者 严文怡 陈代明 肖妍彬 杨艳 余爱农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7期243-248,共6页
茶叶因其独特香气与功效备受消费者喜爱,对武陵地区代表性特色茶类,包括利川红茶、恩施绿茶、保靖黄金茶以及安化黑茶等香气物质的研究进行分析,对不同种类茶的香型及关键呈香物质进行综述,归纳总结了武陵地区代表性茶类的提取、检测及... 茶叶因其独特香气与功效备受消费者喜爱,对武陵地区代表性特色茶类,包括利川红茶、恩施绿茶、保靖黄金茶以及安化黑茶等香气物质的研究进行分析,对不同种类茶的香型及关键呈香物质进行综述,归纳总结了武陵地区代表性茶类的提取、检测及风味组学等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茶叶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特色茶 香气物质 风味组学 研究进展 武陵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武陵山片区土地利用演变及其生态环境响应
19
作者 卓德兵 张和利 +2 位作者 邓明蓉 贺碧湖 朱深海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27-35,共9页
基于2000—2020年武陵山片区土地利用数据,综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用地类型转换生态贡献率、生态响应程度指数等方法,探究武陵山片区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环境响应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 基于2000—2020年武陵山片区土地利用数据,综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用地类型转换生态贡献率、生态响应程度指数等方法,探究武陵山片区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环境响应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武陵山片区生产空间面积逐年减少,生活空间面积持续增加,生态空间面积先增加后减少;2005—2010年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2000—2020年,武陵山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期上升,共增加237.22亿元,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波动增长,整体增加0.003610,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三生”空间演变的响应具有协同性;耕地转换为林地、草地转化为林地是武陵山片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原因,而林地转换为耕地、草地转换为耕地、林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演变 生态环境响应 武陵山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组态路径研究——以湖南武陵山片区为例 被引量:16
20
作者 王凯 李娴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22,共12页
美丽乡村建设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衔接点,乡村旅游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本文以湖南武陵山片区为实证靶向,深入剖析乡村旅游的核心作用与溢出效用,基于复杂性理论,综合运用熵权法、NCA和fsQCA等方... 美丽乡村建设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衔接点,乡村旅游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本文以湖南武陵山片区为实证靶向,深入剖析乡村旅游的核心作用与溢出效用,基于复杂性理论,综合运用熵权法、NCA和fsQCA等方法,探究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组态路径。结果表明:一是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单一变量不构成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性因素,这给予了“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各乡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是否存在不可或缺的发展条件”问题的否定回答;二是通过NCA瓶颈水平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强调向更高水平的乡村旅游发展阶段迈进则需要前因变量相对齐全且配合得当;三是探究出“田园综合体型”“生态氛围突出型”“‘产业+环境’双轮驱动型”三条乡村旅游发展的组态路径,为“何为决定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条件”提供了科学回答。据此提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以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旅游 组态路径 武陵山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