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维解析武夷大红袍(纯种)品质的形成
1
作者 黄志政 《福建茶叶》 2025年第1期3-4,共2页
大红袍茶树品种是从武夷山有性群体种中选育出的优良品种,大红袍(纯种)是武夷岩茶的杰出代表。品质好的大红袍香气馥郁,似桂花香,滋味醇厚,细腻柔顺,岩韵明显,清雅绝伦。本文从大红袍茶的树种、山场、生态环境、制作工艺等多个维度解析... 大红袍茶树品种是从武夷山有性群体种中选育出的优良品种,大红袍(纯种)是武夷岩茶的杰出代表。品质好的大红袍香气馥郁,似桂花香,滋味醇厚,细腻柔顺,岩韵明显,清雅绝伦。本文从大红袍茶的树种、山场、生态环境、制作工艺等多个维度解析大红袍优异品质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大红袍 品质 品种特性 生态环境 制作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大红袍初制过程中香型与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芳 张见明 +4 位作者 李博 陈百文 刘宝顺 占仕权 刘仕章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55-463,共9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武夷大红袍初制过程在制叶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鲜叶相比,以壬醛、十四烷、十三烷、十二烷、丁酸-2-乙基-1,2,3-丙三酯、二-叔-十二烷基二硫化物和乙酸橙花叔酯为代表的烷烃类...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武夷大红袍初制过程在制叶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鲜叶相比,以壬醛、十四烷、十三烷、十二烷、丁酸-2-乙基-1,2,3-丙三酯、二-叔-十二烷基二硫化物和乙酸橙花叔酯为代表的烷烃类、醛类和酮类组分等香气成分随着初制工序的进展呈下降趋势,且降幅较大,在毛茶中的含量分别下降了72.4%、91.8%、63.6%;而以橙花叔醇、α-法尼烯、吲哚、苯乙腈、苯乙醇、己酸己酯、己酸-顺3-己烯酯、己酸-反2-己烯酯、苯甲酸己酯、苯甲酸-3-己烯-1-酯和苯甲酸反2-己烯酯为代表的构成大红袍的特征性香型的醇类、酯类和烯烃类香气成分在初制过程中大量转化生成,在毛茶中的含量分别增加了215.5%、70.8%、68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大红袍 初制工艺 香型变化 特征性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 被引量:3
3
作者 胡启南 《福建茶叶》 2023年第3期11-13,共3页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茶文化遗产。在众多茶文化遗产中,有一类茶文化是非常有名的,它就是武夷岩茶大红袍,这一种类出现时间相对较晚,因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在明、清时代才逐渐...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茶文化遗产。在众多茶文化遗产中,有一类茶文化是非常有名的,它就是武夷岩茶大红袍,这一种类出现时间相对较晚,因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在明、清时代才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同时,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生产方式的制约,很多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制作工艺都是通过口头相传的方式保留下来的。如何对武夷岩茶大红袍的传统手工艺进行传承与创新成为目前每一位茶艺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要想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考虑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的创新,也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传播这些制作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大红袍 传统手工技艺 传承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杯造型差异对大红袍茶汤感官风味的影响
4
作者 许立杰 杨素秋 《茶叶学报》 2023年第4期37-43,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造型茶杯对武夷山大红袍感官风味的影响。【方法】以同样材质的5种不同造型茶杯饮用大红袍,采用茶汤试饮问卷调查法并结合单因子变异量统计分析与模糊集质性比较分析(Fuss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 【目的】研究不同造型茶杯对武夷山大红袍感官风味的影响。【方法】以同样材质的5种不同造型茶杯饮用大红袍,采用茶汤试饮问卷调查法并结合单因子变异量统计分析与模糊集质性比较分析(Fuss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检测其茶汤滋味与香气差异。【结果】年轻受测者对于茶汤浓烈与醇厚的敏感度更明显,年长受测者对于茶汤鲜爽度、甜爽度与香气感受的敏感度高于较年轻受测者;男性受测者对于茶汤滋味浓烈度与醇厚度的敏感度显著高于女性受测者(P<0.001)。【结论】口径较小且瘦高造型的茶杯更适合用于武夷山大红袍的饮用,为后续茶杯设计和衍生茶产品创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大红袍 感官认知 设计思维 茶文化 模糊集质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