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足外翻对发育关键期儿童步态稳定性的影响
1
作者 赵义红 刘源 +3 位作者 晏诗阳 孙渤林 石碧 杨璐铭 《皮革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80,共8页
足外翻表现会导致儿童步态模式异常,影响其步态稳定性。利用Footscan平板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采集347名7~8岁儿童自然行走时的步态动力学参数,筛选出外翻组(男/女)和正常组(男/女),采用独立t检验对比分析了外翻组和正常组的步态时相和压... 足外翻表现会导致儿童步态模式异常,影响其步态稳定性。利用Footscan平板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采集347名7~8岁儿童自然行走时的步态动力学参数,筛选出外翻组(男/女)和正常组(男/女),采用独立t检验对比分析了外翻组和正常组的步态时相和压力中心轨迹,探究了足外翻对关键发育期儿童步态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外翻足儿童行走时全掌着地期更长,蹬离期更短,其中,男童压力中心在前掌着地期的横向位移范围增大,整体稳定性降低;女童压力中心在全掌着地期和蹬离期向内转移不足,左右方向的步态稳定性降低。在进行足外翻儿童功能鞋靴设计研发时,应结合男/女童不同的步态稳定性特征,通过差异化结构设计提高鞋靴稳定性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外翻 儿童 步态稳定性 压力中心轨迹 时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行动模拟服在步态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
2
作者 田苗 雷烨 +2 位作者 王云仪 李俊 张向辉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4-148,共5页
老年行动模拟服是医护人员和设计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年人共情能力的常用装置,为定量分析其在步态稳定性研究中对老年人平衡能力的模拟效果,选定14名年轻女性和7名老年女性作为受试者,利用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采集年轻人、穿着模拟... 老年行动模拟服是医护人员和设计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年人共情能力的常用装置,为定量分析其在步态稳定性研究中对老年人平衡能力的模拟效果,选定14名年轻女性和7名老年女性作为受试者,利用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采集年轻人、穿着模拟服的年轻人和老年受试者的姿势平衡数据和步态数据。分别利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年轻受试者穿着模拟服前后以及老年受试者的平衡能力。结果表明:老年行动模拟服可模拟人体运动和感知系统的衰退,降低人体的姿势平衡和步态稳定性;穿着老年模拟服的年轻人可模拟老年人的姿势平衡保持能力,反映步行期间的平衡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行动模拟服 步态稳定性 姿势平衡 生物力学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加速度信号的步态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晨迪 吴昱 +1 位作者 戴尅戎 顾冬云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1-97,共7页
目的通过不同工况下头部和腰部的加速度信号分析人体步态稳定性,与质心(center of mass,COM)-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 COP)法进行对比,探讨应用可穿戴设备进行步态稳定性分析的可靠性。方法应用基于加速度信号的谐波比(harmonic r... 目的通过不同工况下头部和腰部的加速度信号分析人体步态稳定性,与质心(center of mass,COM)-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 COP)法进行对比,探讨应用可穿戴设备进行步态稳定性分析的可靠性。方法应用基于加速度信号的谐波比(harmonic ratio, HR)参数分析18名健康青年人在3种工况下(穿鞋自然行走、裸足自然行走、不同步速裸足行走)的行走稳定性,并与COM-COP法的评估结果比较。结果自然步速下步态最稳定,此时HR最大;裸足比穿鞋行走时HR显著减小(P<0.05),步态稳定性降低。该结果与COM-COP法分析结果一致。综合步速和穿鞋影响因素,基于加速度的HR参数与COM-COP法的步态稳定性评估结果呈显著负线性相关(R^2>0.50),其中腰部HR具有更显著的线性相关性(R^(2 )>0.60)。结论应用基于加速度信号的分析算法可以有效且可靠地评估人体步态稳定性,其中腰部加速度对步态稳定性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稳定性 加速度 质心-压力中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体行走系统功能认知的步态稳定性判据 被引量:6
4
作者 吴晓光 杨磊 +2 位作者 韦磊 刘绍维 王挺进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04-213,共10页
鉴于现有双足机器人行走过程步态稳定性判据的不足和人类高效、稳定、协调的行走步态特征,提出一种基于人体行走运动特征及前庭平衡系统功能认知的步态稳定性判据,实现对步态稳定性的定量判别。根据人体行走运动特征和人体前庭平衡系统... 鉴于现有双足机器人行走过程步态稳定性判据的不足和人类高效、稳定、协调的行走步态特征,提出一种基于人体行走运动特征及前庭平衡系统功能认知的步态稳定性判据,实现对步态稳定性的定量判别。根据人体行走运动特征和人体前庭平衡系统工作原理,将表征人体运动步态稳定性特征的矢状面质心角动量、质心前向加速度、零力矩点与中心力矩轴的前向距离进行多参数加权融合;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参数优化;构建基于人体行走运动特征及前庭平衡系统功能的多参数融合的综合步态稳定性判定方法。经实验分析,该方法得到的稳定性判别指数集中分布在0.02~0.03区间内,能够实现步态稳定性的定量判别。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步态稳定性判据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是准确刻画步态稳定性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特征 前庭平衡系统 多参数加权融合 步态稳定性判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手提重物时不同停止方式对步态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新亭 吴永红 +2 位作者 王鸥 徐聃弟 王琪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7-303,共7页
目的分析老年人手提重物及不同步态停止方式时下肢肌肉活动特性及相应关节运动参数的变化,探究手部负重及步态停止方式对老年人步态稳定性以及身体平衡的影响。方法以0 kg、双手各2.5 kg和右手5 kg的负重方式,分别在急停和有计划停止条... 目的分析老年人手提重物及不同步态停止方式时下肢肌肉活动特性及相应关节运动参数的变化,探究手部负重及步态停止方式对老年人步态稳定性以及身体平衡的影响。方法以0 kg、双手各2.5 kg和右手5 kg的负重方式,分别在急停和有计划停止条件下,采集双侧下肢踝、膝、髋关节角度以及表面肌电信号。结果在不同的负重方式下,双侧下肢踝、髋关节角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膝关节角度无显著变化,不同停止方式显著影响各关节角度的变化(P<0.001);制动腿胫骨前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平均肌电均表现为急停时肌肉活动水平更高。结论老年人为应对负重和急停带来的不稳定性,下肢会产生相应的平衡机制。急停时,制动腿胫骨前肌需要更高的肌肉活动水平来控制踝关节的跖屈角度,从而减小踝关节波动幅度。而单手负重会增大制动腿和尾随腿肌肉做功的差异,导致侧向的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重方式 停止方式 关节角度 肌肉活动 步态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跟鞋全掌中底硬度对青年女性行走过程中步态特征与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杨璐铭 李曦 +3 位作者 冉美玲 钱帆 缪慧 晏诗阳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93,共8页
为了减少长期穿着高跟鞋对女性足部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研究选取40名青年女性穿着3双不同全掌中底硬度的高跟鞋,采用Footscan^(R)足底压力测量系统与RSscan^(R)测力台同步使用,对其自然行走时步态周期、足底压力中心轨迹以及峰值压力、... 为了减少长期穿着高跟鞋对女性足部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研究选取40名青年女性穿着3双不同全掌中底硬度的高跟鞋,采用Footscan^(R)足底压力测量系统与RSscan^(R)测力台同步使用,对其自然行走时步态周期、足底压力中心轨迹以及峰值压力、峰值压强、压强-时间积分等足底动力学特征进行测试。结果显示:随着全掌中底硬度的降低,前掌着地时间变长,全掌着地时间变短,足部外翻程度明显减小,内翻程度明显变大。较低的中底硬度具有良好的缓冲性能和保护性能。研究对于提升高跟鞋穿着稳定性及舒适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为制鞋行业在高跟鞋中底材质的选择与研发方面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跟鞋 中底硬度 压力中心轨迹 步态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离设计/集成优化的机器人步态规划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治 章云 罗煜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08-810,882,共4页
针对双足机器人步行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离设计/集成优化的步态规划方法。基于双足机器人的步行特征,实施多时空和多关节的任务分离,进而实现多时空关节的步态分离规划。进一步基于零力矩点理论,提出了一种综合机构修正和步态修正方... 针对双足机器人步行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离设计/集成优化的步态规划方法。基于双足机器人的步行特征,实施多时空和多关节的任务分离,进而实现多时空关节的步态分离规划。进一步基于零力矩点理论,提出了一种综合机构修正和步态修正方法的步态规划集成优化策略。这种基于分离设计/集成优化的步态规划策略极大简化了复杂多关节双足机器人的规划过程,仿真研究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足机器人 规划 零力矩点 步态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条件生成对抗网络的人体步态生成 被引量:5
8
作者 吴晓光 邓文强 +2 位作者 牛小辰 贾哲恒 刘绍维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9-137,共9页
针对人体个性化步态生成研究中的生成目标单一、个性化特征刻画不全面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条件生成对抗网络的人体个性化步态生成方法。首先,将全身共51个关节角作为生成目标;其次,根据个体参数、行走速度、关节构成和协同关系等行走特... 针对人体个性化步态生成研究中的生成目标单一、个性化特征刻画不全面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条件生成对抗网络的人体个性化步态生成方法。首先,将全身共51个关节角作为生成目标;其次,根据个体参数、行走速度、关节构成和协同关系等行走特征,建立数据标签并构成条件信息;再次,利用条件生成对抗网络模拟人体步态形成过程;最后,通过调整条件信息生成具有不同行走特征的个性化步态。经实验分析,该方法生成的个性化步态与真实行走数据的相关系数高于0.98,平均绝对偏差小于0.08 rad,阈值绝对偏差在5%以下,且步态稳定性判据结果均处于稳定区间内。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生成对应不同行走特征的个性化步态,同相似研究相比,对行走特征的刻画更全面,生成步态具有更好的整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生成对抗网络 人体形成 个性化特征 步态稳定性判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瘫患者以不同步态模式通过障碍物的生物力学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周鲁星 孟庆华 +4 位作者 刘文红 黄旭 刘姣 李猛 薛艳艳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05-811,共7页
目的探讨偏瘫患者使用“健上患下”和“患上健下”步态模式通过障碍物的生物力学特征,为降低患者跌倒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Qualisys动作捕捉系统和三维测力台采集15名偏瘫患者正常行走、健上患下、患上健下通过障碍物的运动学... 目的探讨偏瘫患者使用“健上患下”和“患上健下”步态模式通过障碍物的生物力学特征,为降低患者跌倒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Qualisys动作捕捉系统和三维测力台采集15名偏瘫患者正常行走、健上患下、患上健下通过障碍物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与正常行走相比,健上患下和患上健下通过障碍物都不同程度增加了双侧的下肢活动幅度;与正常行走和健上患下相比,患上健下模式下患侧腿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出现较大波动,步态稳定性较差,具有较大跌倒风险。结论患者通过障碍物时,对接触障碍物的一侧肢体关节活动幅度要求较高,患侧肢适应能力较差。在触地后单腿支撑期,垂直方向地面反作用力变化较大。当身体重量完全转移到该侧时,容易导致患者跌倒。相比患上健下,患者使用健上患下方式通过障碍物时能容易保持步态稳定性,降低跌倒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障碍物 关节活动幅度 步态稳定性 跌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任务介入对社区脑卒中患者步态参数及其对称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鑫玥 刘鹏波 霍洪峰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4-1119,共6页
目的对比社区脑卒中患者单任务步行与不同类型和不同负荷双任务步行时步态参数及其对称性的差异。方法利用Simi Motion三维动作分析系统采集20名处于慢性恢复期的社区脑卒中患者在单任务步行及不同负荷认知双任务步行和运动双任务步行... 目的对比社区脑卒中患者单任务步行与不同类型和不同负荷双任务步行时步态参数及其对称性的差异。方法利用Simi Motion三维动作分析系统采集20名处于慢性恢复期的社区脑卒中患者在单任务步行及不同负荷认知双任务步行和运动双任务步行时步态参数,并间接计算出其对称指数。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比单任务步行与不同双任务步行时步态参数及其对称性差异。结果与单任务步行相比,社区脑卒中患者在高低负荷认知任务介入时步速、患侧步长、健侧摆动相占比均降低,困难认知任务介入时健侧步宽和健侧、患侧支撑相占比增加、健侧步长和患侧摆动相占比降低,摆动相占比对称指数减小(P<0.05)。结论社区脑卒中患者主要通过降低步速、缩减步长、降低摆动相占比、增加步宽和支撑相占比,改变步态模式来应对认知任务干扰,对于步态稳定性,高负荷认知任务的介入,会增加社区脑卒中患者摆动相占比的不对称性程度,降低其步态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双任务介入 对称性 步态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鞋前跷参数设计对步行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综述与展望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碎浪 马瑞雅 +2 位作者 滕进 邢睿 曲峰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57,共7页
为了探讨不同鞋前跷参数设计对人体步行下肢生物力学特征可能产生的影响。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在PubMed、中国知网(核心期刊)等中英文数据库对近30年关于鞋前跷参数对下肢生物力学影响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共检索到486篇文献,经过筛选,最... 为了探讨不同鞋前跷参数设计对人体步行下肢生物力学特征可能产生的影响。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在PubMed、中国知网(核心期刊)等中英文数据库对近30年关于鞋前跷参数对下肢生物力学影响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共检索到486篇文献,经过筛选,最终纳入16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鞋前跷参数设计对足底压力、步态稳定性、足踝生物力学产生影响,且影响机制不同:顶点位置通过改变踝关节跖屈阻力臂,影响踝关节跖屈力矩大小,进而影响跟腱应力;前跷角度可以减少跖趾关节背屈角,降低前足足底压力,减弱绞盘效应和缓解足底筋膜应力,但较小的顶点角度会破坏步态稳定性。不同参数的组合对足踝部健康的效果各不相同,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各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确保功能性鞋靴设计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压力 步态稳定性 足踝生物力学 摇臂鞋 前跷弧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韧性训练对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石磊 白姣姣 +3 位作者 王峥 万艳 王一如 郭忠莹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80-83,共4页
目的 探讨柔韧性训练对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在上海市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募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8例,采用抽签法分为干预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接受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和常规运动干预,... 目的 探讨柔韧性训练对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在上海市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募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8例,采用抽签法分为干预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接受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和常规运动干预,干预组接受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和柔韧性训练,均干预3个月,观察两组踝关节活动度、平衡功能及步态稳定性。结果 干预组43例、对照组42例完成研究。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闭眼单足站立测试时间、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时间、足底压力中心轨迹曲线异常比例及全足压力变化曲线比例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柔韧性训练可改善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步态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柔韧性训练 平衡功能 踝关节活动度 步态稳定性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ror code analysis and selection principle of M-ary modulation in network-based control systems
13
作者 赵顺利 尹逊和 +1 位作者 魏学业 H. K. LAM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6期1372-1382,共11页
Error codes induced by M-ary modulation and modulation selection in network-based control systems are studied.It is the first time the issue of error codes induced by M-ary modulation is addressed in control field.In ... Error codes induced by M-ary modulation and modulation selection in network-based control systems are studied.It is the first time the issue of error codes induced by M-ary modulation is addressed in control field.In network-based control systems,error codes induced by noisy channel can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quality of control.To solve this problem,the network-based control system with delay and noisy channel is firstly modeled as an asynchronous dynamic system(ADS).Secondly,conditions of packet with error codes(PEC)loss rate by using M-ary modulation are obtained based on dynamic output feedback scheme.Thirdly,more importantly,the selection principle of M-ary modulation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measured signal-to-noise ratio(SNR)and conditions of PEC loss rate.Finally,system stability is analyzed and controller is designed through Lyapunov function and linear matrix inequality(LMI)scheme,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are made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sche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twork-based control system asynchronous dynamic system (ADS) M-ary modulation delay error code linear matrix inequality (LM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