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互花米草的两面性及其生态控制
被引量:25
- 1
-
-
作者
钦佩
李思宇
-
机构
南京大学盐生植物实验室
-
出处
《生物安全学报》
2012年第3期167-176,共10页
-
文摘
互花米草是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本土植物,其高生产力、高繁殖率、高抗性和致密发达的地下部分等生物学特性使它能在沿海地区的抗风防浪、保滩护岸、促淤造陆、修复湿地和固定二氧化碳等方面发挥很好的正生态效应;然而,正是这与生俱来的生物学优势使该物种在引种地区侵占光滩,很快形成茂盛的单种优势群落,体现出很强的入侵性,从而也具有相当大的负生态效应。本文综述了互花米草的正负生态效应,分别从以下4个方面展开:抗风防浪的功效与改变景观的负作用,促淤造陆的功效与改变河口水文格局的负作用,固碳效应与释放温室气体的负作用,为一些物种提供营养与栖息地的同时对其他物种栖息环境的破坏性。研究证实,互花米草的本土化倾向已比较突出,如在超过100年引种历史的美国西部维拉帕湾、引种历史近40年的旧金山湾,以及引种历史近30年的我国大丰滩涂等。对于互花米草的生态控制,应结合各地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因地制宜,如在一些生态脆弱(开发过度、缺乏大型植被、蚀退现象严重)的沿海地区,防灾减灾任务艰巨,根除互花米草须谨慎;在充分利用互花米草抗风防浪和促淤造陆后,可以适时围垦,以达到某些区域大面积减除的目标;此外,综合治理与利用相结合是较为科学的举措,既充分利用互花米草生物质(加工生产新食品、保健品、生物气等),又有效控制其种子飘落和扩繁,是一项生态工程,也是一种具有生态经济效益的利国利民之举。
-
关键词
互花米草
入侵植物
两面性
正负生态效应
生态控制
-
Keywords
Spartina alterniflora
invasive plant
enantiomorp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ecological control
-
分类号
X17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
-
题名互花米草在中国的40年:认知演变与治理对策
被引量:6
- 2
-
-
作者
江灿
贾俊鹤
杨颖
盛蓉
任璘婧
纪焕红
叶属峰
-
机构
自然资源部东海生态中心
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监测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东海发展研究院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8944-8956,共13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C3101702)。
-
文摘
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自1979年引进我国已有40余年的历史,对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鉴于互花米草极强的适应性和生态效应的双重性,人们对其认知也存在历史演变性。概述了互花米草在滨海湿地系统中的正负生态效应及对互花米草近40年入侵历史认知的演变,总结了目前互花米草的治理现状与困境,并从政策、管理、工程等角度提出了互花米草的治理对策与建议。结果表明:(1)互花米草引入对我国滨海湿地具有保滩促淤、抗风消浪、固碳等正生态效应,也对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等造成负生态效应;(2)结合互花米草引入历史和各时期的研究,人们对互花米草认知经历了全面挖掘生态经济价值阶段(1979—2003年)、正负生态效的认知分化阶段(2003—2018年)及在滨海湿地保护、生物安全等视角下认知的更新阶段(2018年—至今)的转换;(3)鉴于互花米草的正负生态效应和总体体量,目前其防控工作尚存在重大困难,建议应以自然规律和生态文明为指导,多学科、多角度的进行因地制宜、分区管理。研究结果旨在为我国互花米草的研究、防治与管理提供借鉴,达到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目标,形成海陆统筹的生态关系。
-
关键词
外来物种
认知演变
正负生态效应
治理对策
互花米草
-
Keywords
non-native species
cognitive evolution
positive/negative ecological effects
governance countermeasures
S.alterniflora
-
分类号
Q948
[生物学—植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