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检测肥胖伴糖耐量异常个体的胰岛素敏感性 被引量:10
1
作者 包玉倩 贾伟平 +4 位作者 陈蕾 陆俊茜 朱敏 陆蔚 项坤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40-744,共5页
目的应用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检测肥胖伴糖耐量异常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方法按照WHO1998肥胖及WHO1999糖尿病诊断标准,将52例研究对象分为正常体重-正常糖耐量组、超重/肥胖-正常糖耐量组、超重/肥胖糖耐量减退组及超重/肥胖... 目的应用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检测肥胖伴糖耐量异常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方法按照WHO1998肥胖及WHO1999糖尿病诊断标准,将52例研究对象分为正常体重-正常糖耐量组、超重/肥胖-正常糖耐量组、超重/肥胖糖耐量减退组及超重/肥胖糖尿病组;将超重/肥胖-正常糖耐量者进一步分为3个亚组:超重亚组、轻度肥胖亚组、中度肥胖亚组。应用核磁共振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腹内脂肪测量,以腹腔内脂肪面积100cm2为切割点,将正常糖耐量者分为非腹内型肥胖组(non-VA)及腹内型肥胖组(VA)。以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检测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结果单纯超重/肥胖、超重/肥胖伴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者的葡萄糖消失率分别为(3·25±0·13)、(3·06±0·26)和(3·19±0·44)mg·kg-1·min-1,较正常体重正常糖耐量组的(5·86±0·65)mg·kg-1·min-1显著减少(P<0·05,P<0·01);超重、轻度肥胖及中度肥胖但糖耐量正常亚组的葡萄糖消失率分别为:(3·50±0·19)、(3·03±0·13)和(2·75±0·24)mg·kg-1·min-1,较正常体重正常糖耐量组显著降低(P<0·05,P<0·01)。腹型肥胖组的葡萄糖消失率(2·97±0·12)mg·kg-1·min-1、葡萄糖氧化率(1·47±0·19)mg·kg-1·min-1较非腹型肥胖组的(4·55±0·43)mg·kg-1·min-1和(2·24±0·19)mg·kg-1·min-1显著减少(P<0·05,P<0·01)。体重指数、腰臀比、腰围、腹腔内脂肪面积分别与葡萄糖利用率呈负相关(P<0·05,P<0·01)。体重指数、腹腔内脂肪面积及腹部皮下脂肪面积分别是影响葡萄糖利用率的主要因素。结论超重/肥胖无论伴或不伴糖代谢异常,胰岛素敏感性均显著降低,腹内脂肪增多者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率显著减少,总体脂和腹部脂肪与精确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呈负相关,总体脂和腹部脂肪是影响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 葡萄糖利用率 肥胖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建立 被引量:7
2
作者 汪志红 李启富 +5 位作者 张素华 刘秀容 刘智萍 罗四川 黄健康 何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5期615-617,共3页
目的 :建立高胰岛素 -正常葡萄糖钳夹技术。方法 :应用高胰岛素 -正常葡萄糖钳夹技术对 8例正常体重、正常糖耐量者进行了方法学的研究。结果 :在优势胰岛素浓度、血浆葡萄糖浓度稳定在正常空腹水平状态下 ,内源性胰岛素释放和肝糖产生... 目的 :建立高胰岛素 -正常葡萄糖钳夹技术。方法 :应用高胰岛素 -正常葡萄糖钳夹技术对 8例正常体重、正常糖耐量者进行了方法学的研究。结果 :在优势胰岛素浓度、血浆葡萄糖浓度稳定在正常空腹水平状态下 ,内源性胰岛素释放和肝糖产生被抑制 ,升糖激素 (皮质醇、生长激素、胰高糖素 )无明显增高。 (2 )在高胰岛素 -正常葡萄糖钳夹稳态期 ,葡萄糖利用率为 9.2 5± 0 .2 5mg/(kg .min)。 结论 :高胰岛素 -正常葡萄糖钳夹技术已成功建立。在外源性胰岛素 -葡萄糖代谢的稳定状态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护理 被引量:3
3
作者 潘小美 李丽娟 徐安芬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7期18-19,共2页
对2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检测其胰岛素敏感性。结果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并顺利完成检查测试,且均提示存在胰岛素抵抗。在钳夹技术中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密切观察血压、准确采血、肢端保温等是检测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糖尿病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 胰岛素抵抗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展长程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的护理 被引量:2
4
作者 卫静淑 邓勇黎 +3 位作者 陈惠敏 张翼飞 王卫庆 宁光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21期26-27,共2页
目的探讨扩展长程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的护理方法。方法在已有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基础上,将检测时间延长至9h,对20例健康男性志愿者进行谷赖胰岛素和赖脯胰岛素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评估两种药物在人体内的生物等效... 目的探讨扩展长程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的护理方法。方法在已有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的基础上,将检测时间延长至9h,对20例健康男性志愿者进行谷赖胰岛素和赖脯胰岛素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评估两种药物在人体内的生物等效性。试验前做好受试者心理护理及仪器、设备准备,试验过程中注意静脉通路的开放和维持,保持受试者的安静清醒状态并减少受试者的排尿次数,试验结束立刻停止胰岛素的泵入并密切观察受试者不适症状,随访期给予正确指导。结果本组受试者均按要求完成试验。谷赖胰岛素与赖脯胰岛素在葡萄糖钳夹期葡萄糖输注率均在前150min迅速上升,且均于150min左右达到高峰,上升幅度两种药物具有相似性,并且在后300min左右均回落到接近基线水平。整个试验期间受试者未出现异常情况。结论扩展长程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中医护人员在静脉通路维持、受试者护理、持续输液、样本采集等各环节的熟练配合是保证本研究成功进行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葡萄糖钳夹技术 生物等效性 胰岛素类似物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脂素对改善胰岛素抵抗及相关基因的作用 被引量:8
5
作者 杨艳 杨刚毅 +3 位作者 李伶 张凌 苗宗玉 卢春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4-477,共4页
目的探讨内脂素(visfatin)基因过表达对高脂诱导的胰岛素抵抗(IR)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及其信号系统的影响。方法构建大鼠内脂素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visfatin。20只雄性SD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NC组,n=5):注射0.3mg空载体pcDNA3... 目的探讨内脂素(visfatin)基因过表达对高脂诱导的胰岛素抵抗(IR)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及其信号系统的影响。方法构建大鼠内脂素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visfatin。20只雄性SD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NC组,n=5):注射0.3mg空载体pcDNA3.1(+),普通饲料组(NT组,n=7)和高脂组(HT,n=8)大鼠注射0.3mg重组质粒pcDNA3.1(+)-visfatin。在实验前(基础值)、第1次钳夹后即刻、质粒处理后3d和第2次钳夹后即刻,分别自各组大鼠颈静脉取血,分离血浆,采用Westernbloting测定血浆内脂素蛋白表达。在转染前和转染后3d采用两次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评价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并测定大鼠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血糖(BG)、血浆游离脂肪酸(FFA)、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葡萄糖输注率(GIR)等指标。采用斑点印迹法检测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酪氨酸磷酸化,采用RT-PCR法测定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γ(PPARγ)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内脂素质粒注射3d后及第2次钳夹术后,NT和HT组血浆内脂素水平较注射前均升高(P<0.01)。质粒注射后3d,NT、HT组大鼠TC和HDL-C均较注射前明显降低(P<0.05)。钳夹术中,NT和HT组大鼠GIR较注射前明显升高(P<0.01)。NT和HT组大鼠肝脏和肌肉组织中IRS-1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和肝脏中PPARγmRNA水平也较NC组均明显升高(P<0.05和P<0.01)。NT组脂肪组织中PPARγmRNA水平较NC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内脂素可能通过上调PPARγmRNA水平和IRS-1酪氨酸磷酸化水平使机体胰岛素敏感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脂素 PPARΓ 受体 胰岛素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