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高通量监测数据的PMF源解析数据输入量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牛明芬 商莹 +4 位作者 王镜然 周强 陈欣 王颜红 柴美云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22-2431,共10页
为探究数据输入量的变化对源解析结果的影响,以上海某工业区的大气重金属高通量监测数据为例,按不同数据量将监测数据分别输入至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PMF)模型中,通过考察模型中Q理论值(Qtheo)与Q计算值(Qt... 为探究数据输入量的变化对源解析结果的影响,以上海某工业区的大气重金属高通量监测数据为例,按不同数据量将监测数据分别输入至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PMF)模型中,通过考察模型中Q理论值(Qtheo)与Q计算值(Qtrue)的接近程度、源分类以及源贡献与研究区污染源分布特点的吻合情况,分析数据输入量对源解析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该区域大气重金属污染受工业生产主导(64.44%),其次是扬尘(19.60%)和交通运输(15.96%)。通过对数据量的考察,发现输入量为60~120时能够得出研究区域的污染源数量与贡献率,但考虑到测试成本、获取数据的时间,认为输入量为60~80时,也能得出合理的源解析结果。短期高通量的分钟级数据集,有益于PMF模型输出高精密度、高时效性的源解析结果,是解决应急污染监控的最佳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大气重金属污染物 高通量监测数据 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 数据输入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矩阵的扩充与紧支撑正交小波 被引量:1
2
作者 柏玲兰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4-28,共5页
 从矩阵的扩充出发给出了尺度因子a=4时紧支撑正交小波的一种构造方法,同时说明了补空间Wj在a=4时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三个子空间的正交直和,实现Wj的细致化.
关键词 矩阵 扩充 紧支撑交小波 尺度因子 空间分解 小波构造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M-PMF模型的物品推荐 被引量:1
3
作者 彭江平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2013年第2期1-4,8,共5页
为了克服传统协同过滤推荐技术的局限,提出了一种基于CTM-PMF模型的物品推荐方法。在PMF模型的基础上,引入CTM模型,将PMF模型良好的推荐品质和CTM模型优越的物品表示方法相结合,有效地实现了新物品推荐;通过引入用户兴趣因子,解决了用... 为了克服传统协同过滤推荐技术的局限,提出了一种基于CTM-PMF模型的物品推荐方法。在PMF模型的基础上,引入CTM模型,将PMF模型良好的推荐品质和CTM模型优越的物品表示方法相结合,有效地实现了新物品推荐;通过引入用户兴趣因子,解决了用户对已购买物品的兴趣变化问题。在自建的物品数据集上,利用提出的方法、PMF模型、G-PLSA模型和UBCF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物品推荐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主题模型(CTM) 概率矩阵分解(pmf)模型 用户兴趣因子 物品推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MF模式的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源解析 被引量:82
4
作者 王苏蓉 喻义勇 +4 位作者 王勤耕 陆燕 殷丽娜 张予燕 陆小波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535-3542,共8页
为研究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污染来源,分别在3个点位、4个季节开展了PM_(2.5)环境样品的采集,共获得170个有效样本对样本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包括Al、Fe、Na、Mg、K、Ba、Li、Tl、Mn、Co、Ni、Cu、Zn、Sb、Pb、Cr、Ce、Na^+、NH... 为研究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污染来源,分别在3个点位、4个季节开展了PM_(2.5)环境样品的采集,共获得170个有效样本对样本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包括Al、Fe、Na、Mg、K、Ba、Li、Tl、Mn、Co、Ni、Cu、Zn、Sb、Pb、Cr、Ce、Na^+、NH_4^+、Mg^(2+)、Ca^(2+)、SO_4^(2-)、NO_3^-、Cl^-、以及OC,EC,共计26种,首先采用OC/EC最小比值法估算出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含量;然后利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对PM_(2.5)的非SOA部分进行来源解析,共解析出6类因子:二次无机气溶胶(SIA),燃煤、机动车排放、地面扬尘、冶金和其它源,贡献率分别25.0%、23.5%、20.4%、17.1%、3.0%和11.0%;最后基于南京市SO_2、NO_x、VOCs三种主要前体污染物的排放量,分别对SIA和SOA在一次来源中进行再分配最终结果表明,南京市PM_(2.5)主要来源为燃煤、机动车、扬尘、工业和其它源,其贡献率分别为29.6%,22.4%、14.6%、18.7%和1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解析 矩阵因子分解法(pmf) 细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MF的武汉市大气细颗粒物消光来源解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夏瑞 谭健 +10 位作者 汪琼琼 吴兑 孔少飞 陈楠 邓涛 陶丽萍 张雪 吴柏禧 吴良斌 王庆 吴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9,共13页
利用武汉2020年7月(夏季)和10月(秋季)的在线观测数据,同时将颗粒物的光学参数和化学组分数据输入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源解析模型,对PM2.5消光系数的源贡献进行定量解析.研究发现,对吸收系数贡献较大的源为机动车(66.3%)和工业源(14.2... 利用武汉2020年7月(夏季)和10月(秋季)的在线观测数据,同时将颗粒物的光学参数和化学组分数据输入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源解析模型,对PM2.5消光系数的源贡献进行定量解析.研究发现,对吸收系数贡献较大的源为机动车(66.3%)和工业源(14.2%),对散射系数贡献较大的源为以硝酸盐为主的二次无机盐Ⅰ(38.4%)和机动车(27.0%),光散射的源贡献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二次无机盐Ⅰ在夏季(14.6%)的贡献较秋季(47.4%)显著降低.消光系数源贡献方面,夏季机动车(37.2%)和以硫酸盐为主的二次无机盐Ⅱ(21.2%)对消光的贡献较大,而秋季主要的消光源为二次无机盐Ⅰ(44.7%)和机动车(26.7%).最后,还获取了几个重要源的波长吸收指数(AAE)值:机动车(0.96)、工业源(1.04)、扬尘(1.39)、生物质燃烧(2.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市 消光系数 矩阵因子分解(pmf) 源解析 气溶胶光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强跟踪的移动机器人CQKF-SLAM方法
6
作者 张凤 孙健 袁帅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72-1879,共8页
针对容积正交卡尔曼滤波(CQKF)在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中系统状态驱动模型与观测数据存在突变,以及协方差分解引起系统不稳定,导致移动机器人定位精度降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重渐消因子强跟踪的SVDCQKF-SLAM方法。采用奇异值分解... 针对容积正交卡尔曼滤波(CQKF)在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中系统状态驱动模型与观测数据存在突变,以及协方差分解引起系统不稳定,导致移动机器人定位精度降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重渐消因子强跟踪的SVDCQKF-SLAM方法。采用奇异值分解(SVD)代替CQKF算法中的乔列斯基分解,抑制状态误差协方差矩阵负定性;引入多重渐消因子强跟踪滤波器调节状态预测协方差矩阵。通过仿真实验,将所提SLAM方法与其它SLAM方法进行对比,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降低SLAM过程中的定位误差,对移动机器人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跟踪滤波算法 多重渐消因子 奇异值分解 容积交卡尔曼滤波 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 协方差矩阵 移动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河网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旭峰 冯韶华 +2 位作者 尚婷婷 刘劲松 孟祥周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5-844,共10页
为实现对平原河网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精准管控,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本研究以典型平原河网地区——嘉兴市为例,通过采集表层(0~20 cm)土壤样品(n=40),分析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水平与分布特征,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 为实现对平原河网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精准管控,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本研究以典型平原河网地区——嘉兴市为例,通过采集表层(0~20 cm)土壤样品(n=40),分析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水平与分布特征,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重金属的污染风险,并结合相关性分析、绝对主成分得分-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定量解析重金属的污染来源。结果显示:土壤中铜(Cu)、镍(Ni)、铬(Cr)、锌(Zn)、铅(Pb)、镉(Cd)、砷(As)和汞(Hg)的含量分别为(28.8±3.73)、(36.5±5.98)、(60.7±5.38)、(70.5±8.04)、(33.2±6.25)、(0.08±0.04)、(7.30±1.52)mg·kg^(-1)和(0.31±0.15)mg·kg^(-1)。其中,部分点位Hg含量超过农用地土壤风险筛选值(超标率为12.5%)。研究区域主要污染元素为Hg,其地累积指数(Igeo)为(0.20±0.77),呈轻微至轻度污染(67.5%);综合潜在生态风险(RI)为(122±39.8),属于中度风险,Hg是主要风险因子(64.4%)。源解析结果表明,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来源为工业源(32.0%)、自然源(28.2%)、农业源(25.8%)和交通源(14.0%),其中Hg主要来源于农业源(62.9%)和工业源(37.1%)。未来可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及工业三废的管控,降低农田土壤中Hg的输入,保障农田土壤的安全利用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重金属 生态风险 来源解析 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沿海城市大气PM_(2.5)组分特征及来源分析:以青岛市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玉卿 张韬 +3 位作者 方渊 魏巍 孟赫 刘保双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5-535,共11页
为探究北方沿海城市大气PM_(2.5)的化学组分特征及其关键来源,本文选择典型代表城市青岛市作为研究对象,在2021年3月−2022年2月采集大气PM_(2.5)样品,测定水溶性无机离子、碳组分及化学元素等组分,深入分析大气PM_(2.5)化学组分特征,采... 为探究北方沿海城市大气PM_(2.5)的化学组分特征及其关键来源,本文选择典型代表城市青岛市作为研究对象,在2021年3月−2022年2月采集大气PM_(2.5)样品,测定水溶性无机离子、碳组分及化学元素等组分,深入分析大气PM_(2.5)化学组分特征,采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和潜在源贡献函数(PSCF)对青岛市PM_(2.5)的主要贡献源类和潜在源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采样期间青岛市PM_(2.5)浓度平均值为42.2μg/m^(3),NO_(3)^(−)、NH_(4)^(+)、SO_(4)^(2−)、OC是PM_(2.5)的主导成分,浓度分别为11.77、5.76、5.20和6.67μg/m^(3),占比分别为27.88%、13.65%、12.32%和15.80%.②各组分浓度季节性变化与PM_(2.5)浓度变化基本一致,呈现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春季、秋季相差较小的变化特征.③PMF模型解析结果表明,二次无机源是青岛市PM_(2.5)的主要来源,贡献率达42.8%;其次为二次有机源以及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源,贡献率分别为18.1%、15.7%;机动车源贡献率为8.8%,海盐和船舶源贡献率为6.0%;而扬尘源和工艺过程源贡献率相对较低,分别为5.3%和3.3%.冬季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源贡献率(24.4%)明显高于其他季节;春季和秋季扬尘源贡献率较高,分别为6.5%和9.8%;夏季二次有机源、海盐和船舶源以及机动车源的贡献率高于其他季节,贡献率分别达23.1%、12.4%和16.3%.④江苏省北部以及山东省中东部是青岛市各类源的主要潜在源区,江苏省东北部、长三角地区以及黄海海域是海盐和船舶源的主要潜在源区.研究显示,二次源是青岛市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燃煤源和生物质燃烧源、机动车源、海盐和船舶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二次源、机动车源以及海盐和船舶源可能是北方沿海城市PM_(2.5)的重点关注源类,在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制定时需要加强对其的精细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市 PM_(2.5) 组分特征 源解析 矩阵因子分解(pmf) 潜在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式的北京PM_(2.5)组分特征及氧化潜势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滑彤昕 刘蕾 +5 位作者 温维 刘晓宇 姜博 马欣 刘育松 邓子凡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7,共11页
于2019年3、7月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站进行PM_(2.5)样品采集与实验分析,并用正交矩阵因子分析法(PMF)模型进行来源解析,发现交通源(19.10%)、二次组分(19.17%)和扬尘源(18.02%)是采样期间PM_(2.5)污染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以每立方米大... 于2019年3、7月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站进行PM_(2.5)样品采集与实验分析,并用正交矩阵因子分析法(PMF)模型进行来源解析,发现交通源(19.10%)、二次组分(19.17%)和扬尘源(18.02%)是采样期间PM_(2.5)污染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以每立方米大气体积的抗坏血酸的消耗速率(OPv)表征PM_(2.5)的氧化潜势.3月北京的OPv值为(210.49±169.00)[pmol/(min·m^(3))],7月则为(313.34±131.84)[(pmol/(min·m^(3))).且OPv与Cu(r=0.801)、As(r=0.742)、SO_(4)^(2-)(r=0.701)等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将多元回归结果和WRF-Chem模型结合,构建了新的氧化潜势预测模型,发现OPv和PM_(2.5)浓度的空间特征存在差异,北京市OPv的浓度最大值出现在东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矩阵因子分析法(pmf) 氧化潜势 多元回归分析 WRF-Chem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采暖期PM_(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37
10
作者 程水源 刘超 +3 位作者 韩力慧 李悦 王志娟 田川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86-591,597,共7页
为研究北京市采暖期PM2.5中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和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的污染特征和来源,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监测点进行PM2.5样品的采集.本研究分析PM2.5及其OC和EC的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并采用ρ(OC)/... 为研究北京市采暖期PM2.5中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和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的污染特征和来源,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监测点进行PM2.5样品的采集.本研究分析PM2.5及其OC和EC的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并采用ρ(OC)/ρ(EC)最小比值法估算二次有机碳(secondary organic carbon,SOC)的质量浓度.除此之外,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研究OC和EC的来源及其来源贡献量.结果表明:北京市采暖期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90.69±61.86)μg/m3,其中OC和E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1.91±12.02)、(5.03±2.58)μg/m3,分别占PM2.5的24.16%和5.55%;SOC的平均质量浓度为(8.37±6.05)μg/m3,占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质量浓度的37.27%.PM2.5中OC和EC的相关系数较高,表明它们来源相同,且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燃煤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贡献量达44.70%,成为OC、EC的重要来源.因此,严格控制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将成为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细颗粒物(PM2.5) 有机碳(OC) 元素碳(EC) 来源解析 矩阵因子分解(pm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山夏季PM_(2.5)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21
11
作者 温维 韩力慧 +3 位作者 代进 王刚 刘超 程水源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51-758,共8页
选取唐山市有代表性的4个监测点:唐山工业区(钢铁冶金工业)、唐山丰南(经济开发区)、唐山监测中心站(居民区)、唐山大学城(大学区),于2012年7月连续1个月采集PM2.5样品;通过分析PM2.5的元素和水溶性组分,研究了唐山市PM2.5污染特性,并... 选取唐山市有代表性的4个监测点:唐山工业区(钢铁冶金工业)、唐山丰南(经济开发区)、唐山监测中心站(居民区)、唐山大学城(大学区),于2012年7月连续1个月采集PM2.5样品;通过分析PM2.5的元素和水溶性组分,研究了唐山市PM2.5污染特性,并应用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对PM2.5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唐山夏季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97μg/m3;4个功能区PM2.5质量浓度空间变化为工业区>经济开发区>大学区>居民区.工业区和经济开发区Fe、Pb、Mn元素富集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大学区受周边建筑活动影响较大,PM2.5样品中Al浓度最高.监测中心和丰南区采样点紧邻交通干线,PM2.5受机动车影响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唐山夏季二次无机气溶胶占PM2.5的47.7%,高温度、高湿度有利于二次无机气溶胶的生成,SO2转化率(SOR)为0.57,NO2转化率(NOR)为0.39.夏季PM2.5主要来源有金属冶金工业,建筑尘、燃煤尘及其他无组织尘,机动车,水泥建材及玻璃陶瓷行业,外来颗粒物区域性传输也是导致PM2.5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二次无机气溶胶 富集因子 矩阵因子分解法(pm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两次典型大气重污染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量:23
12
作者 王申博 余雪 +3 位作者 赵庆炎 杨留明 尹沙沙 张瑞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425-2431,共7页
于2017年11月21~29日利用在线金属分析仪及气象仪器在郑州大学站点进行连续观测,识别郑州市秋冬季节典型灰霾重污染爆发的成因.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采样点大气PM_(2.5)中As,Mn,Fe,Cu和Zn等元素浓度相比其他城市较高;基于气象数据统计分析... 于2017年11月21~29日利用在线金属分析仪及气象仪器在郑州大学站点进行连续观测,识别郑州市秋冬季节典型灰霾重污染爆发的成因.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采样点大气PM_(2.5)中As,Mn,Fe,Cu和Zn等元素浓度相比其他城市较高;基于气象数据统计分析可知,来自郑州市东北方向污染气团的传输,以及低风速、高湿度的静稳天气造成的本地排放污染物积聚是这两次重污染形成的主要气象因素;同时,利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定量解析出观测期间主要贡献源:扬尘源(36.8%),机动车源(27.6%),工业源(21.0%)和燃烧源(14.6%).其中,扬尘源在清洁天的贡献占比较高,而重污染期间机动车源和燃烧源的贡献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 在线金属分析仪 矩阵因子分解 重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粒径谱分布的南京市区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振 马嫣 +3 位作者 郑军 李时政 王荔 张亚飞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19-1626,共8页
2013年8月8日—2013年8月29日期间,于南京市气象局采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连续监测颗粒物粒径谱分布.运用正交矩阵因子分析法(PMF)分析得出了观测期间气溶胶粒径分布的4个源.结合痕量气体数据(NOx)、气溶胶光吸收系数(Babs781)... 2013年8月8日—2013年8月29日期间,于南京市气象局采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连续监测颗粒物粒径谱分布.运用正交矩阵因子分析法(PMF)分析得出了观测期间气溶胶粒径分布的4个源.结合痕量气体数据(NOx)、气溶胶光吸收系数(Babs781)和颗粒物化学成分(SO2-4、NO-3)确认出4个源,即近处交通排放源、远处交通排放源、混合燃烧排放源和二次气溶胶源.同时基于气象数据(风向和风速),通过条件概率函数(CPF)判断出4个源的方位.近、远处交通源与NOx的日变化规律相似,混合燃烧源与Babs781具有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二次气溶胶源与SO2-4和NO-3浓度之和有较好的相关性.4个源的贡献率依次分别为14%、24%、37%和25%,表明混合燃烧排放的相对贡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市区 粒径分布源解析 矩阵因子分析(pmf) 条件概率函数(CP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参数最小二乘估计方法 被引量:5
14
作者 崔博文 陈剑 +1 位作者 陈心昭 任章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10,共6页
提出了基于复数U-D分解的复参数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在传统的加权遗忘因子法的递推算法中,方差矩阵P(k)由于衰减很快而极易失去正定性.为了保证参数估计的收敛性,利用复数U-D分解,将方差矩阵P(k)进行U-D分解,将P(k)矩阵的递推计算已转化... 提出了基于复数U-D分解的复参数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在传统的加权遗忘因子法的递推算法中,方差矩阵P(k)由于衰减很快而极易失去正定性.为了保证参数估计的收敛性,利用复数U-D分解,将方差矩阵P(k)进行U-D分解,将P(k)矩阵的递推计算已转化为U(k)和D(k)的递推计算问题,保证了数值计算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估计方法 最小二乘 复参数 方差矩阵 递推算法 参数估计 计算问题 递推计算 数值计算 分解 因子 收敛性 定性 稳定性 复数 加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田市城区PM2.5化学组成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苏吾比努尔·热克甫 玉散·吐拉甫 +4 位作者 迪丽努尔·塔力甫 王新明 阿布力克木·阿不力孜 亚力昆江·吐尔逊 丁翔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23-833,共11页
为了解中国极干旱区域和田市城区大气PM_(2.5)的组成特征及污染水平,于2014年1—12月采集和田市城区大气PM_(2.5)样品,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离子色谱仪(IC)、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及元素分析仪分析其中PAHs(多环... 为了解中国极干旱区域和田市城区大气PM_(2.5)的组成特征及污染水平,于2014年1—12月采集和田市城区大气PM_(2.5)样品,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离子色谱仪(IC)、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及元素分析仪分析其中PAHs(多环芳烃)、金属元素、水溶性无机离子、OC(有机碳)和EC(元素碳)等化学组分.结果表明,采样期间和田市城区大气PM_(2.5)质量浓度年均值为(770.11±568.01)μg/m^3,呈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趋势;金属元素、水溶性无机离子、OC、EC、∑_(16)PAHs(总多环芳烃)分别占PM_(2.5)质量浓度的15.292%、9.789%、4.246%、0.331%、0.015%.利用PMF(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分别对PM_(2.5)中PAHs和金属元素、水溶性无机离子、OC、EC进行来源解析表明,PAHs主要来源为煤和汽油燃烧排放(13.91%)、生物质燃烧(33.98%)、天然气燃烧(52.11%);金属元素、水溶性无机离子、OC、EC的主要来源为土壤尘(56.49%)、油类燃烧(25.49%)、机动车排放(10.09%)、燃煤及生物质燃烧(7.93%).研究显示,采样期间沙尘对和田市城区大气PM_(2.5)组成影响较大,是该地区大气污染来源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田市城区 PM2.5 化学组成 矩阵因子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PAMS研究西安市重污染天气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13
16
作者 闫璐璐 刘焕武 +2 位作者 黄学敏 高健 张文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841-1848,共8页
为了对西安市冬季重污染过程中的细颗粒物进行动态源解析,于2016年12月5—22日,利用SPAMS (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在西安市城市运动公园开展连续观测.将观测期分为4个阶段,结合气象条件对不同阶段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依据质... 为了对西安市冬季重污染过程中的细颗粒物进行动态源解析,于2016年12月5—22日,利用SPAMS (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在西安市城市运动公园开展连续观测.将观测期分为4个阶段,结合气象条件对不同阶段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依据质谱特征,将所采集到的颗粒分为EC (元素碳)、OC (有机碳)、ECOC (混合碳)、HM (重金属)、LEV (左旋葡聚糖)、Si O3(矿尘)、K (钾)、Na (钠)、HOC (有机大分子)及Other (其他)类.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所采集到的OC类颗粒物数量最多,在重污染阶段OC、K和EC类颗粒物占颗粒总数的70%以上,是重污染天气的主要组成颗粒.在雾霾消散期,OC、LEV和Si O3类颗粒是主要类型颗粒物.根据颗粒物的化学类型及离子特征,利用PMF (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模型法得到6种污染源贡献率分别为27. 7%(燃煤源)、22. 3%(二次污染源)、20. 4%(交通源)、10. 4%(生物质燃烧源)、9. 7%(工艺过程源)、6. 5%(扬尘源)及3. 0%(其他未知源).研究显示:在重污染阶段,燃煤源与交通源占比大幅上升,与二次污染源共同造成了此次重污染天气;在雾霾消散期,扬尘源及生物质燃烧源成为大气细颗粒物的主要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颗粒气溶胶质谱 细颗粒物 矩阵因子分解模型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石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源解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聂烨 彭瑾 +1 位作者 王祖武 成海容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83-190,共8页
为研究黄石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臭氧生成潜势及来源,该文于2018年7月-2019年4月,在黄石市城区使用苏玛罐采集大气VOCs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氢火焰离子检测器(GC-MS/FID)测定71种VOCs。结果表明,黄石市总挥发性有机物(T... 为研究黄石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臭氧生成潜势及来源,该文于2018年7月-2019年4月,在黄石市城区使用苏玛罐采集大气VOCs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氢火焰离子检测器(GC-MS/FID)测定71种VOCs。结果表明,黄石市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平均浓度为(24.1±9.01)×10^(-9)(体积浓度),季节性变化趋势为冬季高夏季低。黄石市大气VOCs的平均臭氧生成潜势(OFP)为128μg/m^(3),对OFP贡献最大的物种是乙烯,其值为21.2μg/m^(3)。特征物种比值显示,黄石市大气存在一定老化现象,异戊烷和正戊烷可能受到燃料燃料蒸发和机动车排放影响,甲苯和苯受机动车尾气影响较大。正交矩阵因子模型的解析结果显示VOCs的主要来源为机动车排放源(30.44%)、燃料挥发源(24.48%)、燃烧源(22.58%)、石油化工源(9.26%)、溶剂使用源(8.06%)和植物排放源(5.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污染特征 臭氧生成潜势 矩阵因子分解模型 黄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精细化工园区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封豆豆 吴成志 +4 位作者 陈必新 王俏丽 张士汉 陈建孟 李伟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35-942,共8页
为实现精细化工园区精准溯源,基于某园区2018年3~12月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监测数据及气象监测数据,分析整体污染水平和组分特征,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开展源解析研究,并结合条件双变量概率函数(CBPF)对主要排放源进行精准... 为实现精细化工园区精准溯源,基于某园区2018年3~12月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监测数据及气象监测数据,分析整体污染水平和组分特征,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开展源解析研究,并结合条件双变量概率函数(CBPF)对主要排放源进行精准定位。结果表明,园区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381.92±183.62)×10-9,优势组分为卤代烃,优势物种依次为二氯甲烷、甲苯、1,2-二氯甲烷等,体现了精细化工园区的高VOCs污染特性;PMF分析表明精细化工排放源贡献为59.18%,道路移动源贡献为27.48%,是园区制定管控措施需要重点考虑的2个方面;CBPF分析表明园区东南部和东北部重污染企业分布较多,园区周边敏感区域易受园区高浓度VOCs排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工园区 挥发性有机物 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 条件双变量概率函数(CBPF)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重点污染企业影响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源解析 被引量:19
19
作者 徐源 师华定 +3 位作者 王超 费杨 于靖靖 舒密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13-1222,共10页
为实现重点污染企业影响区内土壤重金属来源贡献程度的定量化分析,选取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表层(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中w(Cd)、w(Hg)、w(As)、w(Pb)、w(Cr);使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对5种重金属元素进行污染源解析,并... 为实现重点污染企业影响区内土壤重金属来源贡献程度的定量化分析,选取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表层(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中w(Cd)、w(Hg)、w(As)、w(Pb)、w(Cr);使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对5种重金属元素进行污染源解析,并结合地统计空间分析法识别各源的主要影响区域;基于地统计分析结果,运用莫兰指数表征重点污染企业与污染源的空间关系,以探讨不同行业排放的工业废弃物对土壤中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w(Cd)、w(Hg)、w(As)、w(Pb)、w(Cr)的平均值分别为1.474、0.291、65.165、217.974、66.697 mg kg,除w(Cr)以外,其余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高于湖南省土壤环境背景值,表明这4种重金属元素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较大.研究区5种重金属元素受4类源影响,其中,自然源是Cr的主要来源,其贡献率为88.2%,主要影响区域分布在苏仙区北部;大气干湿沉降是Hg的主要来源,其贡献率为80.6%,主要影响区域分布在苏仙区中东部;采选业的工业废弃物是Cd和Pb的主要来源,其贡献率分别为63.2%和65.9%,主要影响区域分布在苏仙区中部;工业混合源是As的主要来源,其贡献率为75.1%,主要影响区域分布在苏仙区中部及中北部.研究显示,莫兰指数与PMF模型的结合运用,一方面可以辅助解析验证PMF模型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使解析结果更加具体,可为区域企业管理和土壤污染治理决策提供行之有效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源解析 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 莫兰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中部地区南阳市VOCs污染特征及对O_(3)生成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韩翼昕 张玉洁 +3 位作者 贺美 王学中 张庚 陈卓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56-2268,共13页
为研究我国中部地区臭氧(O_(3))污染成因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22年对河南省南阳市的VOCs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在线观测,并探究了其对O_(3)生成的影响.南阳市占地面积大、人口多,是我国中部地区典型代表城市,本研究将202... 为研究我国中部地区臭氧(O_(3))污染成因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22年对河南省南阳市的VOCs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在线观测,并探究了其对O_(3)生成的影响.南阳市占地面积大、人口多,是我国中部地区典型代表城市,本研究将2022年南阳市环境空气中O_(3)月均浓度较高的月份(5-9月)定义为O_(3)污染频发月,其余月份定义为非O_(3)污染频发月,研究了南阳市O_(3)污染成因及VOCs污染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1)南阳市非O_(3)污染频发月TVOCs(总挥发性有机物)体积分数为32.1×10^(-9)±13.2×10^(-9),比O_(3)污染频发月(19.4×10^(-9)±5.9×10^(-9))高65.5%.但O_(3)污染频发月的OVOCs(含氧挥发性有机物)的体积分数比非O_(3)污染频发月增加了5.3%,表明二次生成可能是南阳市O_(3)污染频发月中OVOCs一个重要来源.(2)臭氧生成潜势(OFP)计算结果表明,在2个研究阶段中,OVOCs的OFP贡献率超过50%,甲醛(35%)、乙醛(10%)、乙烯(9%)、间/对-二甲苯(5%)、甲苯(3%)是南阳市2个研究阶段中共有的影响O_(3)生成的关键VOCs物种.(3)经验动力学模型(EKMA)及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结果表明,在O_(3)污染频发月,南阳市O_(3)生成处于协同控制区,O_(3)生成对人为源VOCs(特别是烯烃和芳香烃)和NO_x更敏感.(4)南阳市O_(3)污染频发月VOCs的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结果显示,汽油车排放源(占29%)、溶剂使用源(占23%)、工业过程排放源(占21%)、居民生活排放源(占11%)、柴油车排放源(占10%)与植物源(占6%)是大气中VOCs的主要来源.研究显示,南阳市在O_(3)污染频发月期间二次生成是OVOCs的重要来源,且汽油车排放源是南阳市空气中VOCs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O_(3)污染成因 南阳市 经验动力学模型(EKMA) 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