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与多模态磁共振成像鉴别脑胶质瘤术后肿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陈孟达 李强 +2 位作者 王友良 童竑章 沈耀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12-1318,共7页
背景脑胶质瘤单纯依靠手术清除率低于30%,术后结合放疗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放射性脑损伤比例占放疗总数的20%。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体征表现相似,但治疗方法截然不同。如何尽早准确判别脑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对后续治疗意... 背景脑胶质瘤单纯依靠手术清除率低于30%,术后结合放疗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放射性脑损伤比例占放疗总数的20%。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体征表现相似,但治疗方法截然不同。如何尽早准确判别脑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对后续治疗意义重大,亦是当前治疗的难点并重点。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及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鄞州医院肿瘤科收治手术治疗后放疗的脑胶质瘤患者153例。放疗结束后3~6个月行PET/CT和多模态MRI复查,放疗结束后随访12个月,根据患者转归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比较患者临床资料、PET/CT指标〔标准摄取值(SUV)、病灶正常组织比(L/N)〕及多模态MRI指标〔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rMTT)、局部脑血流量(rCBF)、胆碱/肌酸比值(Cho/Cr)、Cho/N-乙酰天门冬氨酸比值(Cho/NAA)、表观弥散系数(ADC)〕。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价值。结果随访结束后,失访6例,共完整收集147例患者有效数据。预后良好组107例,预后不良组40例,其中放射性脑损伤21例,肿瘤复发19例。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检出率、rMTT及AD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世界卫生组织(WHO)病理分级、SUV、L/N、rCBV、rCBF、Cho/Cr及Cho/NAA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患者性别、年龄、WHO病理分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检出率、rMTT及AD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胶质瘤复发患者SUV、L/N、rCBV、rCBF、Cho/Cr及Cho/NAA高于放射性脑损伤(P<0.05)。SUV、L/N、rCBV、rCBF、Cho/Cr、Cho/NAA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7、0.837、0.950、0.937、0.865、0.902。rCBV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AUC高于L/N、Cho/Cr(Z=4.173,P<0.001;Z=3.261,P<0.001),rCBV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最佳截点为1.442,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0.48%、94.74%。结论手术治疗后放疗的预后不良的脑胶质瘤患者SUV、L/N、rCBV、rCBF、Cho/Cr及Cho/NAA明显升高,同时脑胶质瘤复发患者以上指标高于放射性脑损伤患者,多模态MRI指标对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能力较PET/CT更佳,尤以rCBV最佳,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磁共振成像 胶质瘤复发 放射性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CT与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2
作者 胡裕效 卢光明 +3 位作者 朱虹 张宗军 季学满 孙传金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67-71,共5页
目的不同级别的胶质瘤其临床进程、治疗方法、预后等情况有很大差异,对患者术前准确预测胶质瘤的级别十分重要。目前,利用18氟-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PET/CT显像和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 目的不同级别的胶质瘤其临床进程、治疗方法、预后等情况有很大差异,对患者术前准确预测胶质瘤的级别十分重要。目前,利用18氟-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PET/CT显像和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进行脑胶质瘤的术前分级,被认为是一种大有希望的方法。文中探讨18F-FDG PET/CT显像与PWI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18例疑诊为脑胶质瘤的患者在治疗前行18F-FDG PET/CT显像和PWI,分析18F-FDG PET/CT图像,计算出标准提取值(standardizad uptake value,SUV)、肿瘤白质比(lesion-to-white matterratio,L/W),磁共振灌注指标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volume,rCBV)值由肿瘤与对侧正常脑白质的CBV相比后得出。分析SUV、L/W、rCBV这3个半定量指标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优劣。结果18例患者中WHOⅡ级7例、Ⅲ级6例、Ⅳ级5例。SUV和rCBV半定量参数不能区分WHOⅡ级和Ⅲ级患者,L/W在上述3级患者间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及PWI能提供常规MRI所不能获取的信息,在胶质瘤的分级诊断中均有一定作用,其中L/W可能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氟-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脑胶质瘤 磁共振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ECT和PET评估冬眠心肌联合心脏磁共振成像测定左心室室壁厚度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1
3
作者 曹慧晓 孟晶晶 +8 位作者 王辉 田晶 张颖 常智 唐立钧 李天女 徐磊 李翔 张晓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4-40,共7页
目的:探讨门控^(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和^(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评估冬眠心肌联合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测定左心室室壁厚度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目的:探讨门控^(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和^(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评估冬眠心肌联合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测定左心室室壁厚度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在2周内行门控SPECT、门控PET和CMR检查且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75例。图像分析采用17节段法和5分法来评估心肌对显像剂的摄取情况(0分为正常,1分为轻度减低,2分为中度减低,3分为重度减低,4分为缺损),分别获得心肌灌注和心肌代谢异常的总积分,计算二者差值,灌注异常分-代谢异常分≥1分,即心肌灌注-代谢“不匹配”,定义为冬眠心肌。CMR测定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室壁厚度<4 mm的心肌节段定义为极薄心肌。根据冬眠心肌范围(冬眠心肌节段占左心室面积的百分比)和极薄心肌节段数,将患者分为四组:A组(冬眠心肌范围≤10%、极薄心肌节段数<2个)、B组(冬眠心肌范围≤10%、极薄心肌节段数≥2个)、C组(冬眠心肌范围>10%、极薄心肌节段数<2个)、D组(冬眠心肌范围>10%、极薄心肌节段数≥2个)。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采用Cox单因素和多因素模型分析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Kaplan-Meier法获得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差异。结果:75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7±10)岁,男性69例(92.0%)。根据冬眠心肌范围和极薄心肌节段数区分,A组、B组、C组、D组分别有13例(17.3%)、14例(18.7%)、21例(28.0%)、27例(36.0%)。中位随访31.0(22.9,37.1)个月,11例(14.7%)患者死亡,A组、B组、C组、D组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0)%、(100±0)%、(84.0±8.6)%、(63.5±1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9.788,P=0.0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冬眠心肌范围联合极薄心肌节段数是预测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3.578,95%CI:1.236~10.356,P=0.019)。结论:SPECT和PET评估冬眠心肌联合CMR测定左心室室壁厚度可改善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危险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心脏磁共振成像 冬眠心肌 左心室室壁厚度 缺血性心肌病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8)Ga-PSMA-11 PET-CT与全身磁共振成像诊断前列腺癌远处转移的效能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吴涵潇 宋子健 +3 位作者 程超 阳青松 陈锐 高旭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66-370,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以^(68)镓(^(68)Ga)标记的靶向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分子探针PSMA-11为示踪剂的PET-CT(^(68)Ga-PSMA-11 PET-CT)与全身磁共振成像(WB-MRI)诊断前列腺癌远处转移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行^(68)... 目的对比分析以^(68)镓(^(68)Ga)标记的靶向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分子探针PSMA-11为示踪剂的PET-CT(^(68)Ga-PSMA-11 PET-CT)与全身磁共振成像(WB-MRI)诊断前列腺癌远处转移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行^(68)Ga-PSMA-11 PET-CT及WB-MRI的52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由核医学科及影像医学科主治医师各2名分别对患者的^(68)Ga-PSMA-11 PET-CT和WB-MRI检查结果进行盲法分析,并以最佳比较标准(BVC)为金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根据结果绘制ROC曲线并计算AUC,对2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入组的52例前列腺癌患者中20例无远处转移、32例发生远处转移。WB-MRI检测远处转移的AUC为0.844(95%CI 0.719~0.9^(68)),灵敏度为93.75%(30/32)、特异度为75.00%(15/20);^(68)Ga-PSMA-11 PET-CT检测远处转移的AUC为0.959(95%CI 0.893~1.000),灵敏度为96.88%(31/32)、特异度为95.00%(19/20),2种方法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远处转移患者中有25例发生骨转移、29例发生淋巴结转移。^(68)Ga-PSMA-11 PET-CT检测前列腺癌骨转移灶的灵敏度为92.00%(23/25)、特异度为100.00%(27/27),WB-MRI检测灵敏度为60.00%(15/25)、特异度为88.89%(24/27),2种方法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种方法对淋巴结转移检测的灵敏度[89.66%(26/29)vs 86.21%(25/29)]及特异度[95.65%(22/23)vs 91.30%(21/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68)Ga-PSMA-11 PET-CT与WBMRI检测前列腺癌远处转移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在骨转移的诊断方面,^(68)Ga-PSMA-11 PET-CT的诊断效能优于WB-M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MR成像的临床应用述评 被引量:2
5
作者 徐臣 孙洪赞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4,26,共9页
一体化正电子发射断层/磁共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 PET/MR)成像系统融合了PET成像的高精确度和数据定量特性,以及MR成像的优质软组织分辨率和多功能序列成像特性,使其在恶性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神经... 一体化正电子发射断层/磁共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 PET/MR)成像系统融合了PET成像的高精确度和数据定量特性,以及MR成像的优质软组织分辨率和多功能序列成像特性,使其在恶性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确认一体化PET/MR成像的临床价值,探讨其临床适应证,明确PET/MR成像在临床上的定位,寻找其最适宜的发展环境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PET/MR成像在相关疾病中的应用及其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突出了相较于正电子发射断层/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成像,PET/MR成像系统在疾病诊断、病情进展评估和预后预测中的优势及限制。并对一体化PET/MR成像系统在未来临床应用中的发展走向进行了展望。总之,本述评旨在为临床及放射科医生提供PET/MR成像在临床应用方面的实证依据,以释放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心血管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诊断 分期 疗效评估 预后 正电子发射断层/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正电子发射断层/磁共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腺癌^(18)F-FDG PET/CT SUV与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高晶晶 李绍东 +2 位作者 代岳 徐慧婷 王琪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研究直肠腺癌^(18)F-FDG PET/CT SUVmax和DWI ADC分别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并探讨直肠腺癌SUVmax和DWI ADC值之间的定量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直肠腺癌患者的术前PET/CT和DWI图像,测量出病灶的SUVmax和ADCmin值,分别与病理分级... 目的:研究直肠腺癌^(18)F-FDG PET/CT SUVmax和DWI ADC分别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并探讨直肠腺癌SUVmax和DWI ADC值之间的定量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直肠腺癌患者的术前PET/CT和DWI图像,测量出病灶的SUVmax和ADCmin值,分别与病理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将这两个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直肠腺癌SUVmax与肿瘤分化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不同T分期的平均SUVmax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分化程度备组内的SUVmax多重比较中高分化与中分化(P<0.05)、高分化与低分化(P<0.05)的平均SUVmax有统计学差异,其他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肠腺癌AD—Cmin值分别与肿瘤分化程度、T分期有明显相关性。多重比较显示备分化程度间的平均ADCmin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4期分别与T1、T2、T3期间的平均ADCmin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他T分期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SUVmax和ADCmin之间有负相关关系(r=-0.540,P<0.05)。结论:SUVmax和ADCmin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直肠腺癌的病理分级。直肠腺癌SUVmax和ADCmin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表明肿瘤的代谢活性与肿瘤的细胞结构之间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腺癌 磁共振成像 弥散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问题引导下多模态定量影像学提升头颈部疾病诊疗水平
7
作者 鲜军舫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07-1212,共6页
针对显示头颈部细微结构和诊断相关疾病的巨大挑战,为实现“看得见、看得清、看得准、看得全”的精准诊疗目标,通过构建多学科医工交叉融合平台,创新性开发并持续优化多模态跨尺度定量影像学成像设备与技术并逐步推广应用,突破传统显示... 针对显示头颈部细微结构和诊断相关疾病的巨大挑战,为实现“看得见、看得清、看得准、看得全”的精准诊疗目标,通过构建多学科医工交叉融合平台,创新性开发并持续优化多模态跨尺度定量影像学成像设备与技术并逐步推广应用,突破传统显示与评估头颈部结构和病变的瓶颈,构建“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的头颈部影像学检查及诊断评估与预测体系,旨在为诊疗疾病提供客观依据甚至改写部分疾病治疗策略,以显著提升头颈部疾病诊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与MR血管造影诊断脑动脉瘤 被引量:14
8
作者 孟志华 方先来 +3 位作者 陈振松 黄瑶群 陆小翎 潘高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9-372,共4页
目的评价双层螺旋CT血管造影(DCTA)与MR血管造影(MRA)诊断脑动脉瘤(AN)的价值.方法 85例用Hispeed NX/i型CT扫描机,以2~3.5 ml/s从前臂静脉注射Ultravist(含30 g碘/100 ml) 60~120 ml等,延迟8~12 s后扫描;准直1~2 mm(HQ),螺距1.2~1... 目的评价双层螺旋CT血管造影(DCTA)与MR血管造影(MRA)诊断脑动脉瘤(AN)的价值.方法 85例用Hispeed NX/i型CT扫描机,以2~3.5 ml/s从前臂静脉注射Ultravist(含30 g碘/100 ml) 60~120 ml等,延迟8~12 s后扫描;准直1~2 mm(HQ),螺距1.2~1.5,0.4~1.2 mm间距后重建;源像输入AW 4.0工作站处理.34例行MRA检查,以2 ml/s从前臂静脉注射Gd-DTPA 20 ml,即刻扫描,层厚1 mm;采用fl3d-ce-cor检查序列(每9 s扫描1次,连续4次).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和容积再现(VR)等技术重建;对比分析各种显示效果;并与DSA、手术结果对照.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包,χ2检验及方差分析.结果脑动脉瘤54例,DCTA与MRA均能在短时内完成脑血管容积数据采集.MPR、MIP、SSD能准确显示AN的大小、部位、范围等.VM(仿真血管微镜)对AN的空间解剖结构等显示具良好效果;与DSA相比,CTA组、MRA组诊断AN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各为96%、96%,94%、75%和96%、94%.结论 DCTA与MRA多模式三维重建的互补应用,对AN的诊断及术前诊治能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雾病血管重建术前与术后脑灌注成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兴利 薛静 +2 位作者 高培毅 王昊 张亚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08-611,共4页
烟雾病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进行性脑血管病,主要表现为颈内动脉末端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近端血管慢性进行性的狭窄或闭塞,常伴有颅底紊乱侧支血管网形成。目前尚无一种有效的药物能控制或逆转疾病的进展,血管重建术是最主要且最有效... 烟雾病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进行性脑血管病,主要表现为颈内动脉末端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近端血管慢性进行性的狭窄或闭塞,常伴有颅底紊乱侧支血管网形成。目前尚无一种有效的药物能控制或逆转疾病的进展,血管重建术是最主要且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血管重建术并非越早越好,有研究表明,手术时机取决于脑血管储备,只有当脑血管储备降低时才提倡积极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灌注成像 计算机体层扫描术 磁共振成像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影像学在法医学尸体检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谢英 易旭夫 +1 位作者 陈晓刚 林霞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73-75,共3页
关键词 放射影像学 法医学 尸体检验 应用 计算机断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成像技术在脑胶质瘤复发诊断中的应用与价值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巍 王凯 +1 位作者 陈谦 艾林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837-840,共4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11)C-MET PET/CT、增强MRI三种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脑胶质瘤复发中的临床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8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怀疑脑部胶质瘤复发的60例患者的资料,60例患者均行^(18)F-FDG PE...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11)C-MET PET/CT、增强MRI三种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脑胶质瘤复发中的临床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8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怀疑脑部胶质瘤复发的60例患者的资料,60例患者均行^(18)F-FDG PET/CT与^(11)C-MET PET/CT颅脑显像,术前均行MRI检查。以术后病理及活检穿刺结果为金标准,对大脑病灶侧摄取异常区域进行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勾画,计算并比较病灶摄取的半定量参数,以及与对侧灰质和白质的比值关系。统计学采用χ^(2)检验或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数据,对所有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估。结果:60例患者中复发者50例,其中32例表现为^(18)F-FDG有单发或多发放射性摄取,考虑为胶质瘤复发,另28例未见异常摄取增高;47例^(11)C-MET局部摄取增高,考虑胶质瘤病变,3例^(11)C-MET摄取轻度增高,综合考虑为放射性坏死,另10例未见异常,但其中1例术后病理为低级别胶质瘤复发;增强MRI检查中46例为阳性患者,14例为阴性患者,但其中3例患者为假阳性,8例为假阴性。^(18)F-FDG与^(11)C-MET PET/CT脑显像及MRI对复发病灶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64%(32/50)、94%(47/50)、86%(43/50);特异性分别为100%(10/10)、70%(7/10)、60%(6/10);准确性分别为70%(42/60)、90%(54/60)、81%(49/60)。^(11)C-MET PET/CT显像中,肿瘤/灰质比值均值和肿瘤/白质比值均值分别为1.91±0.69和2.92±1.22,均显著高于^(18)F-FDG PET/CT显像的肿瘤/灰质比值均值(1.05±0.51)和肿瘤/白质比值均值(1.66±0.62)(P<0.05)。结论:^(11)C-MET PET/CT在三种多模态成像技术中,对胶质瘤术后复发病灶的诊断优于^(18)F-FDG PET/CT以及增强MRI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评估神经纤维瘤病1型相关丛状神经纤维瘤进展
12
作者 有慧 王晓明 +5 位作者 彭芸 黄飚 吴飞云 隋滨滨 陶晓峰 冯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30-834,共5页
丛状神经纤维瘤(pNF)为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最常见表型,早期无症状而可多部位受累,存在恶化风险;影像学为重要评估及管理方法。本文围绕影像学评估NF1相关pNF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病1型 神经纤维瘤 丛状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右输卵管中肾管样腺癌MRI及PET/CT表现
13
作者 杜秀梅 范伟雄 +1 位作者 朱文标 张添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75,共2页
患者女,67岁,持续性腹部隐痛半年余;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腹部膨隆,触痛(-),未见其他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25714.50 U/ml,CA19937.68 U/ml,癌胚抗原42.02 U/ml。腹盆部MRI:盆腔内11.2 cm×10.3... 患者女,67岁,持续性腹部隐痛半年余;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腹部膨隆,触痛(-),未见其他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25714.50 U/ml,CA19937.68 U/ml,癌胚抗原42.02 U/ml。腹盆部MRI:盆腔内11.2 cm×10.3 cm×9.1 cm团块状肿物,紧贴子宫后壁,部分与直肠、乙状结肠相接触,分界尚清,呈T1WI低信号、T2WI稍高-高信号(图1A),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呈不均匀高信号(图1B),表观弥散系数减低;增强扫描中肿物不均匀明显强化,内见斑片状无强化区;双侧附件显示欠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卵管肿瘤 中肾管样腺癌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N-NH_3 PET腺苷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联合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国建 王雪梅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17-521,共5页
目的评价13N-NH3PET腺苷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MPI)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图像融合诊断冠心病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3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均行13N-NH3PET腺苷负荷-静息MPI及冠状动脉CTA显像,1个月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以CAG结果作为... 目的评价13N-NH3PET腺苷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MPI)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图像融合诊断冠心病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3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均行13N-NH3PET腺苷负荷-静息MPI及冠状动脉CTA显像,1个月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以CAG结果作为诊断标准,比较CTA、MPI及CTA联合MPI诊断冠心病的效能。结果 CTA与CAG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I及CTA联合MPI与CAG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CAG结果作为参照标准,CTA、MPI及CTA联合MPI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分别为90.0%、85.7%、95.2%,特异度分别为94.9%、88.9%、100.0%,准确度分别为94.3%、86.7%、96.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0.6%、94.7%、10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6%、72.7%、90.0%。三者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058、10.331、8.946、28.713、13.451,P<0.01)。结论 13N-NH3PET腺苷负荷-静息MPI与冠状动脉CTA的功能-解剖图像融合可以做到优势互补,避免单纯PET或CTA造成的假阳性和假阴性,能明显提高冠心病的诊断准确性,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科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13N-NH3 心肌灌注成像 冠状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影像学用于定量脂肪组织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增坤 许晓蝶 +1 位作者 王锡明 宋培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59,共4页
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及肿瘤等的关键因素。多模态影像学技术,包括双能X线吸收法、超声、CT、MRI及PET显像等,可无创定量脂肪组织。本文就多模态影像学用于定量脂肪组织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脂肪组织 X线 超声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MR联合成像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泳仪 孙夕林 申宝忠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17-621,共5页
PET/MRI双模态成像整合了PET提供的人体生理代谢、分子信息和MRI提供的功能及解剖形态信息,实现了PET及MR成像设备的优势互补,对神经、心血管、肿瘤等疾病的研究及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是将功能性成像和解剖性图像相结合的一种成像,提... PET/MRI双模态成像整合了PET提供的人体生理代谢、分子信息和MRI提供的功能及解剖形态信息,实现了PET及MR成像设备的优势互补,对神经、心血管、肿瘤等疾病的研究及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是将功能性成像和解剖性图像相结合的一种成像,提供更多分子、形态与功能信息,已开始应用于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中。本文将从PET/MRI的发展,在肿瘤、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成像等方面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并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显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TACE术后影像学检查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曹志超 贺克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22,共5页
肝细胞癌的发病率及恶性程度很高,临床上大多数患者一经发现即为中晚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不可切除性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痛苦。目前常使用增强CT或增强MR评估TACE的疗效,但对TACE术后肿瘤反应的... 肝细胞癌的发病率及恶性程度很高,临床上大多数患者一经发现即为中晚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不可切除性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痛苦。目前常使用增强CT或增强MR评估TACE的疗效,但对TACE术后肿瘤反应的早期和客观准确评估尚有一定困难。近年来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能谱CT、磁共振功能成像、超声造影、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影像组学等方法的出现使得更加微观及客观地反映肿瘤变化成为可能。该文就肝细胞癌TACE后影像学检查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 能谱CT 磁共振功能成像 超声造影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18)F-FLT PET显像评价肺腺癌放射治疗疗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戴东 徐文贵 +3 位作者 宋秀宇 朱研佳 朱湘 张莹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1505-1508,共4页
目的:评价^(18)F-FDG和^(18)F-FLT PET显像在早期评价肺腺癌放射治疗疗效中的作用。方法:40只A549荷肺腺癌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 Gy组、10 Gy组、15 Gy组和30 Gy组共5组,分别对5个剂量组的荷A549裸鼠模型于放疗前1天和放疗后3天、1周、... 目的:评价^(18)F-FDG和^(18)F-FLT PET显像在早期评价肺腺癌放射治疗疗效中的作用。方法:40只A549荷肺腺癌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 Gy组、10 Gy组、15 Gy组和30 Gy组共5组,分别对5个剂量组的荷A549裸鼠模型于放疗前1天和放疗后3天、1周、2周和4周行^(18)F-FDG和^(18)F-FLTPET显像,测量移植瘤大小、SUV值和T/N值。显像后每组随机处死2只裸鼠,行移植瘤免疫组化法检测Ki-67及TK-1表达。分析裸鼠移植瘤放疗前后^(18)F-FDG、^(18)F-FLT PET-CT显像T/N值变化及其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放疗前荷瘤裸鼠^(18)F-FDG、^(18)F-FLT PET-CT显像均可清晰显示移植瘤,据其T/N值(均>1,5)可作出正确诊断。Ki-67、TK-1阳性表达率随放疗时间延长和放疗剂量增加而降低。^(18)F-FDG、^(18)F-FLTPET-CT显像T/N值与反应细胞增殖状况的指标Ki-67表达具有较好的相关性。^(18)F-FLT PET-CT显像T/N值与增殖指标Ki-67及TK-1表达相关程度优于^(18)F-FDG。结论:接受照射后,^(18)F-FLT在肿瘤内的摄取变化可以反映肿瘤细胞的增殖状态,^(18)F-FLT PET-CT显像可以用于肺腺癌放射治疗效果早期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放射治疗 疗效评价脱氧葡萄糖脱氧胸苷正电子发射断层计算机成像 计算机断层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影像研究现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玉林 马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95-397,共3页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脑内原发性肿瘤,由于其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特性,手术难以彻底切除,而且易复发,因此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后辅以放疗及靶向化疗。术后常规放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加强治疗效果,但也会带来负面效应。在接受脑部放疗后的...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脑内原发性肿瘤,由于其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特性,手术难以彻底切除,而且易复发,因此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后辅以放疗及靶向化疗。术后常规放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加强治疗效果,但也会带来负面效应。在接受脑部放疗后的一段时间内(3个月~1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脑损伤 辐射损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诊断 鉴别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在肝细胞癌预后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郑晓君 黄丽洪 +1 位作者 农海洋 黄德尤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9-194,共6页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中国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预后亟需精准预测手段。影像组学虽展现出潜力,但现有综述多局限于单一模态或技术层面。本文系统综述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及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影...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中国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预后亟需精准预测手段。影像组学虽展现出潜力,但现有综述多局限于单一模态或技术层面。本文系统综述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及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影像组学在HCC预后的研究进展,剖析标准化缺失、生物学解释不足等关键瓶颈。本文认为,未来重点发展多模态融合算法、可解释性模型和前瞻性验证研究,指导临床实践,提高诊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影像组学 超声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 人工智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