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同时测定正山小种红茶中18种微量元素 被引量:23
1
作者 侯冬岩 回瑞华 +3 位作者 李铁纯 吴寒 刁全平 刘俊会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2012年第2期52-56,共5页
采用微波消解样品,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同时测定正山小种红茶中Na、Mg、K、Ca、Fe、Al、Zn、Mn、Cu、Ge、Cd、Cr、Ni、Se、Mo、Hg、As和Pb 18种元素。对于所测元素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0.9990,回收率范围为90.1%~108.... 采用微波消解样品,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同时测定正山小种红茶中Na、Mg、K、Ca、Fe、Al、Zn、Mn、Cu、Ge、Cd、Cr、Ni、Se、Mo、Hg、As和Pb 18种元素。对于所测元素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0.9990,回收率范围为90.1%~108.1%,相对标准偏差为1.54%~7.57%。正山小种红茶中Na、Mg、K、Ca、Fe、Al、Zn、Mn、Cu、Ge、Cd、Cr、Ni、Se、Mo、Hg、As和Pb 18种元素可用ICP-MS法同时测定,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山小种红茶 元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山小种红茶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卢艳 杜丽平 肖冬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7-60,64,共5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不同价位的正山小种红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价位正山小种红茶主要挥发性成分都包括醇类、醛类、碳氢类、酯类、酚类、酮类、酸类、含氮类以及杂氧类化合物,但各类化合物...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不同价位的正山小种红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价位正山小种红茶主要挥发性成分都包括醇类、醛类、碳氢类、酯类、酚类、酮类、酸类、含氮类以及杂氧类化合物,但各类化合物在不同红茶中的相对含量存在差异。红茶A(高价位)中苯乙醇(11.05%),苯甲醇(7.88%),香叶醇(5.75%),苯甲醛(5.33%),水杨酸甲酯(3.74%)和(E,E)-3,5-辛二烯-2-酮(3.42%)等成分相对含量较高。红茶B(中等价位)中香叶醇(7.4%),愈创木酚(5.83%),苯酚(4.21%),2-吡咯甲醛(3.63%),萘(3.53%)和水杨酸甲酯(3.51%)等成分相对含量较高。红茶C(低价位)中香叶醇(7.98%),苯乙醇(7.32%),苯甲醛(7.13%),苯甲醇(3.33%),水杨酸甲酯(3.24%),糠醛(2.52%)等成分相对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正山小种红茶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包装材料对正山小种红茶贮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刘亚文 于飞 +9 位作者 陈聪 严斯惟 吕杨俊 朱跃进 孔俊豪 杨秀芳 吴媛媛 何普明 屠幼英 李博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0-73,共14页
为探明常用茶叶包装材料铝箔袋、牛皮纸袋、铝箔牛皮纸复合袋、玉米纤维袋对正山小种红茶贮藏保质的效果,采用40℃恒温贮藏8周,分别于1、2、4、6、8周取样,对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并对茶叶含水量、茶多酚、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汤色色... 为探明常用茶叶包装材料铝箔袋、牛皮纸袋、铝箔牛皮纸复合袋、玉米纤维袋对正山小种红茶贮藏保质的效果,采用40℃恒温贮藏8周,分别于1、2、4、6、8周取样,对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并对茶叶含水量、茶多酚、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汤色色度和香气成分进行比较分析。在贮藏末期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详细比较不同包装材料对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包装材料对阻止正山小种的含水量上升,茶多酚、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以及汤色的变化有一定的作用,铝箔牛皮纸复合袋的保存效果最佳,其次为铝箔袋和牛皮纸袋,玉米纤维材料的保存效果最差。相对于无包装对照茶样,包装材料对上述指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包装材料对正山小种香气的保留效果较为明显,感官审评和OPLS-DA结果都表明铝箔牛皮纸复合袋在4种包装中效果最优。香气感官评分存在先升高后降低的现象,但最高分在不同包装材料中出现的时间点不同。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所用40℃恒温贮藏模型中,所选4种常用红茶包装材料都无法有效减缓正山小种在贮藏过程中的整体品质劣变。因此,采用其他保鲜措施对提高正山小种等工夫红茶的贮藏效果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山小种红茶 包装材料 贮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正山小种红茶独特品质成因概述 被引量:6
4
作者 邹新球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85-188,共4页
正山小种(Lapsang souchong)红茶产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中,它的加工工艺特殊,香气成分十分独特。具有浓郁的桂圆干香,香气含量明显高于区外茶叶。从茶叶品质化学特征分析看,其优异而独特品质与当地的特殊生态环境、传统加工... 正山小种(Lapsang souchong)红茶产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中,它的加工工艺特殊,香气成分十分独特。具有浓郁的桂圆干香,香气含量明显高于区外茶叶。从茶叶品质化学特征分析看,其优异而独特品质与当地的特殊生态环境、传统加工工艺和茶叶群种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正山小种红茶 品质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山小种红茶精加工工艺和审评 被引量:5
5
作者 江元勋 《中国茶叶加工》 2002年第3期33-34,共2页
产于红茶发源地--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村(国家级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中心地带)的小种红茶,称为正山小种、桐木小种,其他地方所产小种红茶均称为假小种、烟小种;其品质远在正山小种之下.
关键词 感观审评 理化鉴定 正山小种红茶 精加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正山小种红茶化学品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6
6
作者 邹新球 《中国茶叶加工》 2007年第3期31-34,共4页
产于武夷山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正山小种(Lapsang Souchong)红茶,它的加工工艺特殊,香气成分十分独特。它从茶叶原料来源的香气成分高于区外的茶叶;它的桂圆干香源自于区内的黄山松。对武夷正山小种红茶的品质化学特征进行的分析表明... 产于武夷山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正山小种(Lapsang Souchong)红茶,它的加工工艺特殊,香气成分十分独特。它从茶叶原料来源的香气成分高于区外的茶叶;它的桂圆干香源自于区内的黄山松。对武夷正山小种红茶的品质化学特征进行的分析表明,它的优越品质与当地特定的生态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正山小种红茶 化学品质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正山小种”红茶的有机栽培 被引量:1
7
作者 杨青 《福建农业科技》 2004年第3期30-31,共2页
关键词 武夷正山小种红茶 有机栽培 茶园选择 清园 土肥水管理 病虫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国家公园 一片树叶中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
8
作者 符超(文/摄) 《绿色中国》 2023年第11期50-53,共4页
武夷山,中国茶叶最具标志性原产地之一。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风景中,山水皆有来历。山水间,嫩绿的茶叶吮吸甘霖,尽情生长。这里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全国唯一的“茶文化艺术之乡”。“武夷山大红袍”更是被盛赞为“天下第... 武夷山,中国茶叶最具标志性原产地之一。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风景中,山水皆有来历。山水间,嫩绿的茶叶吮吸甘霖,尽情生长。这里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全国唯一的“茶文化艺术之乡”。“武夷山大红袍”更是被盛赞为“天下第一”。武夷岩茶和正山小种红茶享誉中外,一杯“中国茶”,成为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年,大红袍母树一年采摘八两左右,人们拿小铜壶装着,视为宝贝。而如今,漫山遍野,碧海缀金。茶,成了武夷山千家万户的“宝”。一片茶叶,是闽北武夷山人世代相传的手艺,也是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山小种红茶 茶文化 武夷岩茶 支柱产业 乡村振兴 水间 乌龙茶 艺术之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刻石见证武夷重要茶史
9
作者 黄贤庚 《中国茶叶》 2016年第10期37-37,共1页
近年,笔者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云窝看到的一方碑刻,其中刻有"星村松制""小种"文字,这是至今发现的正山小种红茶的最早记载。碑立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高180厘米,宽80厘米,是当时的城高、弥陀、天心等36家岩茶厂奉示具名刻立的,... 近年,笔者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云窝看到的一方碑刻,其中刻有"星村松制""小种"文字,这是至今发现的正山小种红茶的最早记载。碑立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高180厘米,宽80厘米,是当时的城高、弥陀、天心等36家岩茶厂奉示具名刻立的,原先立在星村渡头。其内容是建宁府为保护山中各寺庵茶厂权益,禁止官吏和豪强、乡练、丁胥、差役"私行短价派买"茶叶,"致滋扰累"茶家的告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山小种红茶 云窝 风景名胜区 建宁府 岩茶 张天福 八年 桐木茶 茶经述评 贡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邵武茶对外贸易史略
10
作者 厉黎明 《中国茶叶》 2015年第7期35-37,共3页
关于闽北茶历史文化,先贤们留下的墨迹主要集中在建州(建瓯)北苑贡茶文化和武夷山(原称崇安)茶文化,对邵武茶的文化表述只是零星地存在于武夷茶文化的表述中。邹新球主编的《武夷正山小种红茶》(下简称《红茶》)的问世和翁绍耳撰... 关于闽北茶历史文化,先贤们留下的墨迹主要集中在建州(建瓯)北苑贡茶文化和武夷山(原称崇安)茶文化,对邵武茶的文化表述只是零星地存在于武夷茶文化的表述中。邹新球主编的《武夷正山小种红茶》(下简称《红茶》)的问世和翁绍耳撰写的《邵武、建阳、崇安三县茶业调查》(下简称《调查》)的发现,使得阐明邵武茶的对外贸易史成为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贸易史 武夷茶 正山小种红茶 建瓯 贡茶 崇安 茶树品种 建茶 白叶茶 同一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