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滑脱层性质对正反转构造变形影响的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
1
作者 谭志海 尹宏伟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42,共12页
正反转构造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多个盆地中普遍存在。开展正反转构造变形模拟,可以深化主控因素认识,识别断层反转程度,助力油气勘探开发工作。文章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滑脱层的有无、滑脱层的厚度、滑脱层的强度以及滑... 正反转构造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多个盆地中普遍存在。开展正反转构造变形模拟,可以深化主控因素认识,识别断层反转程度,助力油气勘探开发工作。文章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滑脱层的有无、滑脱层的厚度、滑脱层的强度以及滑脱层的纵向深度等因素对含先存裂陷的褶皱冲断带变形特征与变形机制的影响,观察模拟结果中先存裂陷边界断层的反转时间及最终反转程度。实验表明:先存裂陷上部存在区域广覆性滑脱层,褶皱冲断带将随着挤压的进行由前展式逆冲叠瓦构造进一步转化为更具有流变性的揉皱构造,滑脱层之上地层沿着滑脱层远距离滑脱。区域广覆性滑脱层对下伏先存裂陷边界断层的反转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当区域广覆性滑脱层厚度越大、能干性越弱、纵向深度越深时,对下伏先存裂陷边界断层的抑制作用越强,边界断层发生反转的时间更晚,最终的反转程度越小甚至不发生反转。四川盆地下三叠统嘉陵江—雷口坡组的膏岩层对下伏先存断层活化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下伏德阳—安岳裂陷的边界断层在后期喜山运动时未发生明显的活化反转作用,具备了良好的油气保存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反转构造 离散元 滑脱层 构造变形 德阳—安岳裂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塔里木盆地巴楚断隆的正反转构造 被引量:33
2
作者 谢晓安 胡素云 卢华复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6,共6页
巴楚断隆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西段,经历了古生代拉张断陷、中、新生代挤压隆升的正反转构造演化历史。早古生代,巴楚地区位于克拉通内坳陷的南翼;晚古生代,西段为一NW向的低隆,东段仍是阿瓦提凹陷的一部分;中生代形成断隆雏形;新... 巴楚断隆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西段,经历了古生代拉张断陷、中、新生代挤压隆升的正反转构造演化历史。早古生代,巴楚地区位于克拉通内坳陷的南翼;晚古生代,西段为一NW向的低隆,东段仍是阿瓦提凹陷的一部分;中生代形成断隆雏形;新生代形成现今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前缘断块隆起,其主要构造反转期为第三纪。巴楚断隆的发育极大地受到南北两凹陷沉降的影响,其成因主要是由于板块碰撞和走滑断裂活动所形成的剪切挤压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巴楚断隆 正反转构造 剪切挤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正反转构造初步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郝雪峰 宗国洪 +1 位作者 李传华 伍松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1年第3期8-10,共3页
通过典型地震剖面解释及钻井资料分析 ,认为济阳坳陷早第三纪末沿北西西向断层多处发生过正反转活动 ;渐新世末由郯庐断裂左行走滑活动形成的右旋压扭应力场控制了反转构造的形成 ;断层后期正反转特征与其前期拉张特征间存在有机的联系。
关键词 济阳坳陷 正反转构造 郯庐断裂 右旋剪切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衡剖面技术对东海西湖凹陷正反转构造及其成藏控制的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胡望水 柴浩栋 +2 位作者 李瑞升 徐发 葛和平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5-19,共5页
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对东海西湖凹陷第三系的正反转构造发育的期次、强弱进行了研究。把西湖凹陷划分为早、中、晚3期反转。其中,始新世末的早期反转主要发生在盆地的西斜坡带,且研究区由南向北反转强度增大;渐新世末的中期反转主要发生... 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对东海西湖凹陷第三系的正反转构造发育的期次、强弱进行了研究。把西湖凹陷划分为早、中、晚3期反转。其中,始新世末的早期反转主要发生在盆地的西斜坡带,且研究区由南向北反转强度增大;渐新世末的中期反转主要发生在盆地的东缘断裂带,且研究区由南向北反转强度减弱;中中新世末的晚期反转主要发生在盆地的中央隆起带,且研究区由南向北反转强度增大;总体反转作用由早到晚依次增强。反转作用形成多种类型的构造圈闭,具有面积较大、圈闭完整的特征,对油气的运移聚集十分有利,同时对油气的保存及储层物性有改造作用。根据目前的勘探,西湖凹陷的3个构造反转带是寻找油气最有利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剖面技术 东海西湖凹陷 正反转构造 构造演化 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正反转构造的分类 被引量:27
5
作者 胡望水 刘学锋 +2 位作者 吕新华 卢玉刚 卫拥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1期5-8,共4页
依据断层的作用形式将正反转构造分为单一型和复合型两大类。因受力方式的不同,单一型正反转构造可细分为挤压倾滑型、压扭型和走滑诱导型3亚类7小类;复合型正反转构造可细分为挤压倾滑复合型和压扭复合型2亚类8小类。论述了各类... 依据断层的作用形式将正反转构造分为单一型和复合型两大类。因受力方式的不同,单一型正反转构造可细分为挤压倾滑型、压扭型和走滑诱导型3亚类7小类;复合型正反转构造可细分为挤压倾滑复合型和压扭复合型2亚类8小类。论述了各类正反转构造的形成机制、平面和剖面的识别标志,并对每类正反转构造的特征进行了实例说明。分析认为,绝大多数正反转构造产生于张性盆地演化的反转期,即应力场转变为压应力场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类型 平移断层 正反转构造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正反转构造特征及演化机制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莉 杜旭东 +1 位作者 陆克政 漆家福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6期21-25,共5页
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已发现了10多个油田及上百个油气藏,该区伴有大量的“下正上逆”的反转断层,且上盘发育有反转背斜。在分析大量地震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点,对中央坳陷区的正反转构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已发现了10多个油田及上百个油气藏,该区伴有大量的“下正上逆”的反转断层,且上盘发育有反转背斜。在分析大量地震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点,对中央坳陷区的正反转构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的正反转构造平面分布及延伸具有方向性及成带的特点。构造类型发育有穿透断展型、简单断展型、上盘褶皱型、下盘褶皱型和滑脱褶皱型,变型程度依次变弱。反转构造变形程度与油气藏有密切关系,反转构造变形越弱及构造类型越简单,油气保存条件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中央坳陷区 正反转构造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坳陷甫沙构造带正反转构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张玮 雷刚林 +3 位作者 师骏 曾昌民 杜治利 陈才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81-688,714,共9页
塔西南坳陷甫沙构造带褶皱冲断强烈,古近系膏泥岩下层构造变形复杂,具有正反转构造变形特征。侏罗纪—白垩纪区域伸展环境发育大量正断层,后期在喜马拉雅运动中受挤压反转。南部发育高角度基底卷入正反转断层,中部发育叠瓦式逆冲断层,... 塔西南坳陷甫沙构造带褶皱冲断强烈,古近系膏泥岩下层构造变形复杂,具有正反转构造变形特征。侏罗纪—白垩纪区域伸展环境发育大量正断层,后期在喜马拉雅运动中受挤压反转。南部发育高角度基底卷入正反转断层,中部发育叠瓦式逆冲断层,北部边缘变形微弱。相应地将甫沙构造带划分为反转断隆背斜带、楔状叠瓦构造带和逆冲前缘构造带;反转程度南强北弱、西强东弱。对区域构造变形环境的分析表明,西昆仑山隆升引发水平挤压叠加垂直向上的剪切作用,使先存高角度正断层容易被迁就利用进而发生正反转。对正反转相关构造圈闭评价认为:反转断隆背斜带发育的圈闭规模大,幅度低,埋藏浅,落实程度高,但上覆膏泥岩层薄,被断层破坏强烈,油气散失严重;楔状叠瓦构造带发育的圈闭规模小,幅度大,埋藏深,落实程度低,上覆膏泥岩层厚,有利于油气保存;逆冲前缘构造带发育低幅度隆起和地层岩性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西南坳陷 甫沙构造 正反转构造 楔状叠瓦扇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反转构造类型及其研究方法 被引量:15
8
作者 胡望水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6-9,共4页
本文用实例对每类正反转构造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论证,介绍了正反转构造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研究方法,对各类正反转构造控油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 正反转构造 构造类型 构造变形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东营组沉积末期正反转构造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鲍倩倩 吴智平 +2 位作者 李伟 侯旭波 陈伟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9年第3期31-34,共4页
对济阳坳陷大量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和分析,利用反转构造在地震剖面上的识别标志和不整合的发育特征等方法,确定济阳坳陷东营组沉积末期正反转构造的分布范围以及相应的反转构造样式。对坳陷正反转构造成因机制研究表明,东营组... 对济阳坳陷大量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和分析,利用反转构造在地震剖面上的识别标志和不整合的发育特征等方法,确定济阳坳陷东营组沉积末期正反转构造的分布范围以及相应的反转构造样式。对坳陷正反转构造成因机制研究表明,东营组沉积末期济阳坳陷构造应力为NEE-SWW双向强挤压应力和NW-SE双向拉张应力的叠合,且构造反转的选择性造成了正反转构造样式的差异性。对坳陷正反转构造的认识可以为济阳坳陷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东营组沉积末期 正反转构造 构造样式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生代正反转构造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天宝 贾东 +3 位作者 魏东涛 王彦君 李一泉 张寒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6-190,共15页
本文以地质露头、钻井和测井资料为约束,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解释了新处理的准噶尔盆地南缘94条工业地震反射剖面,并通过数值模拟实验以及平衡剖面恢复技术,合理地再现了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一排褶皱冲断带中生代构造演化的运动学过程。... 本文以地质露头、钻井和测井资料为约束,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解释了新处理的准噶尔盆地南缘94条工业地震反射剖面,并通过数值模拟实验以及平衡剖面恢复技术,合理地再现了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一排褶皱冲断带中生代构造演化的运动学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三叠世—中侏罗世为拉张环境,喀拉扎正断层、昌吉正断层发育,并控制中-上三叠统一中-下侏罗统沉积;中-晚侏罗世转变为挤压环境,早期正断裂发生反转,同时控制第一排背斜带的齐古逆断裂开始发育,齐古背斜、昌吉背斜雏形形成;上新世(N_2)再次发生强烈挤压,齐古背斜、昌吉背斜和喀拉扎背斜最终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中生代 正反转构造 地震反射剖面 平衡剖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正反转构造发育特征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伟 高日胜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0年第5期17-22,27,共7页
济阳坳陷正反转构造研究程度较低,整体缺乏系统、规律性的认识。以高精度的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应力场及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对济阳坳陷正反转构造进行了综合判识和解释,并论述了正反转构造发育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结果表明:济... 济阳坳陷正反转构造研究程度较低,整体缺乏系统、规律性的认识。以高精度的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应力场及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对济阳坳陷正反转构造进行了综合判识和解释,并论述了正反转构造发育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结果表明:济阳坳陷典型的正反转构造主要发育在埕岛地区的埕北20断层及东营凹陷陈南断层东段,在断层上盘形成明显的反转挤压背斜,形成于晚白垩世和古近纪东营末区域挤压应力场背景之下;正反转构造的判识必须充分考虑区域构造应力场的转型、不整合发育特征、构造样式的差异性以及地层、沉积相特征;正反转构造的发育会改造先期形成油气藏、形成有利的背斜和不整合型圈闭、改善储集性能,可以形成有利的背斜型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和不整合遮挡型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反转构造 发育特征 油气成藏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石英滩凸起正反转构造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甄宇 何登发 +2 位作者 张奎华 于洪洲 殷树铮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6-153,共18页
构造反转是沉积盆地构造演化的关键基础过程之一,其形成演化受到多因素的控制,对研究油气圈闭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陆梁隆起是准噶尔地区石炭纪多岛弧构造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石炭纪裂陷背景下发育的断陷结构在二叠纪以来经历了多期次... 构造反转是沉积盆地构造演化的关键基础过程之一,其形成演化受到多因素的控制,对研究油气圈闭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陆梁隆起是准噶尔地区石炭纪多岛弧构造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石炭纪裂陷背景下发育的断陷结构在二叠纪以来经历了多期次构造作用的叠加和改造。本文针对陆梁隆起北部石英滩凸起开展精细构造建模,依据不整合面、生长地层约束构造演化时空格架,正演、反演相结合建立构造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石英滩凸起反转构造受控于3条主要断裂,石西断裂(Fsx)、石英滩南断裂(Fssyt)、石英滩北断裂(Fnsyt),控制石西凹陷—石英滩凸起石炭系非对称地堑结构。2)石英滩凸起及邻区构造演化历经早石炭世断陷伸展期,早-晚石炭世之间弱断陷—坳陷过渡期,晚石炭世伸展—挤压转换期,早二叠世弱伸展期,中二叠世—中三叠世挤压以及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挤压6期重要构造事件,其中反转构造活跃于晚石炭世末期和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3)正、反演结果表明石西断裂(Fsx)、石英滩南断裂(Fssyt)控制石炭纪断陷结构,后期的改造作用主要激活了石英滩南断裂(Fssyt),断陷的发育与反转构造可能受控于多期次构造变形中最大构造主应力的优势方向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反转构造 成因机制 石英滩凸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北凹多幕正反转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祁鹏 王鹏 +1 位作者 崔敏 蔡佳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3-449,共7页
利用重处理的二维地震测线对南黄海盆地北凹进行了精细的构造解释,揭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正反转构造样式,分别是中南部的逆冲型、东部的压扭型和北部的褶皱型,主要受控于其所处的不同构造位置。通过典型地震测线的平衡剖面分析,并结合区... 利用重处理的二维地震测线对南黄海盆地北凹进行了精细的构造解释,揭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正反转构造样式,分别是中南部的逆冲型、东部的压扭型和北部的褶皱型,主要受控于其所处的不同构造位置。通过典型地震测线的平衡剖面分析,并结合区域构造动力学背景分析,认为北凹至少发生了三幕构造正反转,主要受控于不同地质时期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俯冲速度和角度的改变。其中,三垛组沉积之后,太平洋板块俯冲角度逐步由北西向转为南西西向,并且俯冲速度明显增大,使得北凹处于北东南西向挤压环境中,广泛发育正反转构造,这也是最强烈的一幕正反转,表现为强烈的逆断层活动和地层剥蚀。过度的正反转作用可能对北凹油气藏的形成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反转构造 构造样式 构造演化 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中央构造带正反转演化特征 被引量:17
14
作者 朱文斌 马瑞士 +4 位作者 郭令智 孙岩 徐鸣洁 胡德昭 王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5-131,共7页
吐哈盆地中央构造带由火焰山构造和七克台构造组成。中央构造带形成于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早期,表现为伸展构造特征,生长断层上盘地层厚度明显大于下盘,并于断层上盘所在的台北凹陷形成沉降中心。晚侏罗世,由于拉萨陆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 吐哈盆地中央构造带由火焰山构造和七克台构造组成。中央构造带形成于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早期,表现为伸展构造特征,生长断层上盘地层厚度明显大于下盘,并于断层上盘所在的台北凹陷形成沉降中心。晚侏罗世,由于拉萨陆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作用导致吐哈盆地由伸展盆地转变为挤压盆地,中央构造带也于此时发生构造反转,由早期的伸展正断层转变为挤压逆断层。发生于55Ma的喜山构造事件对天山地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影响时间略有滞后,大致发生在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中央构造带即在此次构造事件中强烈变形,逆冲出露于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中央构造 三叠纪 侏罗纪 伸展构造 碰撞作用 构造事件 断层 生长断层 正反转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地区英雄岭构造带构造特征差异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6
15
作者 邵绪鹏 管树巍 +4 位作者 靳久强 沈亚 孟庆洋 王丽宁 王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7-72,共6页
利用最新采集的地震、钻井等资料,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简称柴西地区)英雄岭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差异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柴西英雄岭构造带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深浅分层的构造特征;下干柴沟组上段沉... 利用最新采集的地震、钻井等资料,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简称柴西地区)英雄岭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差异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柴西英雄岭构造带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深浅分层的构造特征;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时期是英雄岭构造带构造变形的关键时期,受先存的古构造正断层的影响,在该时期沉积的暗色泥岩、膏岩盐等软弱岩层的不均衡分布是控制英雄岭构造带构造特征差异的因素。古近纪,阿尔金断裂开始活动,英雄岭构造带在弱伸展构造环境下发育正断层,控制暗色泥岩、膏岩盐等软弱岩层的发育;新近纪,东昆仑断裂开始活动,柴西英雄岭构造带在强挤压构造环境下形成现今的正反转构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构造变形 构造物理 模拟实验 正反转构造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盆地B构造新生代断裂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祁鹏 崔敏 李锋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21,共6页
针对东海盆地B构造新生代断裂体系研究较为薄弱的问题,运用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方法,利用构造样式刻画和演化恢复等手段,明确B构造断裂体系性质和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B构造是典型的正反转构造,其新生代断裂体系分为中深层的早期正断... 针对东海盆地B构造新生代断裂体系研究较为薄弱的问题,运用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方法,利用构造样式刻画和演化恢复等手段,明确B构造断裂体系性质和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B构造是典型的正反转构造,其新生代断裂体系分为中深层的早期正断层、逆断层和浅层的晚期走滑断层、扭动断层,这些断层在纵向上相互衔接,促使油气在中浅层聚集成藏。该研究为B构造中浅层油气勘探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盆地 正反转构造 断裂体系 构造演化 浅层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家围子断陷油气运移体系及成藏模式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郭峰 朱映康 +1 位作者 夏斌 胡杨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16,共7页
在对含油气组合特征和成藏要素配置关系综合分析基础上,根据断陷盆地发育特征以及天然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重点分析了地震泵对油气纵向运移的影响,建立了该区油气藏成藏模式,本区发育的油气藏类型主要有构造气藏,岩性气藏和由构造、岩... 在对含油气组合特征和成藏要素配置关系综合分析基础上,根据断陷盆地发育特征以及天然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重点分析了地震泵对油气纵向运移的影响,建立了该区油气藏成藏模式,本区发育的油气藏类型主要有构造气藏,岩性气藏和由构造、岩性二者共同控制作用的构造—岩性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以及基岩风化壳油气藏。徐家围子断陷两期构造运动进而形成了正反转构造,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构造圈闭及纵向疏导通道。沙河子组共经历了3次生排烃高峰,第一次由于强烈的构造活动,没有聚集成藏,后两次在其他成藏要素的配合下,最终得以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油气运移 地震泵 正反转构造 成藏期次 徐家围子断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卡拉沙依断裂带活动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吕明 汤良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13-1022,共10页
通过系统的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对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卡拉沙依断裂上、下盘沉积地层厚度的变化及各界面与上、下部地层的接触关系、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以此来探讨卡拉沙依断裂各时期的活动特征。认为卡拉沙依断裂东、... 通过系统的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对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卡拉沙依断裂上、下盘沉积地层厚度的变化及各界面与上、下部地层的接触关系、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以此来探讨卡拉沙依断裂各时期的活动特征。认为卡拉沙依断裂东、西两段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活动特征。主断裂东段,晚寒武世—奥陶纪,断裂无明显活动;早志留世晚期—早二叠世,断裂开始活动,呈现出逆冲推覆断裂的特征;经中二叠世的平静期,从晚二叠世开始又有一次逆冲推覆活动。而位于主断裂南侧的次级断裂,在晚寒武纪—中志留世,断裂无明显活动;从早中泥盆世开始,次级断裂开始活动,表现为压性断裂特征,逆冲推覆作用持续至早二叠世,经过中二叠世短暂的平静期,在晚二叠世还有一次继承性活动,但活动强度较弱。主断裂西段,奥陶纪时期,断裂开始活动并表现出张性断裂活动特征;经过志留纪—中二叠世的平静期,从晚二叠世开始,断裂西段发生正反转作用,逆冲推覆活动明显。次级断裂西段,在晚寒武世—早中二叠世并无活动,从晚二叠世开始,断裂开始活动,表现为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拉沙依断裂 削截 正反转构造 活动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