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尺度涡旋的正压不稳定 被引量:9
1
作者 罗哲贤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81-288,共8页
用极坐标中线性化的正压涡度方程,将大尺度圆形基流上扰动的稳定性问题化为广义特征值的问题,得到了扰动振幅增长率沿方位角方向波数的关系。然后以不稳定模态的扰动流函数场作为初始场,在强、弱两类圆形基流的条件下,用直角坐标中... 用极坐标中线性化的正压涡度方程,将大尺度圆形基流上扰动的稳定性问题化为广义特征值的问题,得到了扰动振幅增长率沿方位角方向波数的关系。然后以不稳定模态的扰动流函数场作为初始场,在强、弱两类圆形基流的条件下,用直角坐标中准地转正压模式,分别实施积分时间为60h的试验。结果在模式大气中,初始扰动均随时间而增幅;强圆形基流的扰动增幅更快,并形成与台风螺旋云系看似有些相近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旋 大尺度 正压不稳定 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迫和耗散作用下大气运动的非线性正压不稳定 被引量:3
2
作者 陆维松 《热带气象》 CSCD 1989年第2期116-126,共11页
本文从Charney研究多平衡态的包含摩擦耗散、热力强迫和大地形的非线性准地转正压涡度方程出发,应用Serrin-Joseph的能量方法,利用变分原理,分别用总能景和总位涡拟能导得纬向基流的非线性正压稳定性判据。
关键词 强迫 耗散 大气运动 正压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50天振荡动能特性及其与平均气流正压不稳定能的转换
3
作者 徐建军 朱刚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92-197,共6页
该文利用冬季500hPa 的欧洲中心(ECMWF)网格点逐日资料,分析了30—50天振荡的(?)矢量分布、动能特性及平均气流的正压不稳定能转换特征,从而得到:30—50天振荡的能量传播与西风急流的位置有密切的关系,在西风大风速区作纬向能量传播,在... 该文利用冬季500hPa 的欧洲中心(ECMWF)网格点逐日资料,分析了30—50天振荡的(?)矢量分布、动能特性及平均气流的正压不稳定能转换特征,从而得到:30—50天振荡的能量传播与西风急流的位置有密切的关系,在西风大风速区作纬向能量传播,在小风速区作指向赤道的经向传播;在急流的出口区有较强的正压能转换,低频振荡从基本流中获得能量,使这里的低频动能最大,并表现出较强的正压特性,与低纬度的斜压特性形成鲜明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50天振荡 E矢量 动能 正压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地转流的正压不稳定
4
作者 林一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23-1730,共8页
本文研究了考虑地转约束的情况下,正压不稳定的必要条件,并基于能量学和位涡动力学理论,对正压不稳定的必要条件的物理含义进行了诠释。对于满足地转平衡的基本流,瑞利—郭晓岚定理[(Rayleigh,1880)、Kuo(1949,1973)]修正为:若地转流可... 本文研究了考虑地转约束的情况下,正压不稳定的必要条件,并基于能量学和位涡动力学理论,对正压不稳定的必要条件的物理含义进行了诠释。对于满足地转平衡的基本流,瑞利—郭晓岚定理[(Rayleigh,1880)、Kuo(1949,1973)]修正为:若地转流可能出现不稳定,其位涡梯度需在某个纬度取极值。Fjortoft定理(Fjortoft,1950)相应地成为:若地转流可能出现不稳定,需满足Q_(y)(位涡的经向梯度)与U-U_(s)(地转流速度与Q_(y)为零处的地转流速度之差)同号。即由原结论中的绝对涡度修正为位涡,这是地转约束也是位涡约束的结果。研究指出满足能量关系是正压不稳定可能出现的能量学要求,瑞利—郭晓岚定理是正压不稳定可能出现的位涡动力学条件,而Fjortoft定理则是能量学与位涡动力学两种要求的协调,能量关系、瑞利—郭晓岚定理和Fjortoft定理三者均须满足,正压不稳定才有可能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转流动 正压不稳定 必要条件 能量学 位涡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面正压大气的不稳定与南亚夏季风爆发动力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铭 朱敏 张立凤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3-201,共9页
通过球坐标正压原始方程谱点的计算,发现南亚夏季风爆发前有正压不稳定发生,不稳定罗斯贝波其最大增幅位于南半球的西风急流处,可向低纬传播并能在低纬激发出旺盛的积云对流,该积云对流可造成已失稳的大气基本场发生重大调整,从而导致... 通过球坐标正压原始方程谱点的计算,发现南亚夏季风爆发前有正压不稳定发生,不稳定罗斯贝波其最大增幅位于南半球的西风急流处,可向低纬传播并能在低纬激发出旺盛的积云对流,该积云对流可造成已失稳的大气基本场发生重大调整,从而导致南亚夏季风的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夏季风 正压不稳定 积云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正压和斜压不稳定的充要条件 被引量:1
6
作者 陆维松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135-140,共6页
提出一个新的李雅普诺夫函数,首次得到了正压和斜压不稳定的充要条件,大大改善了熟知的Rayleigh-郭晓岚定理和Fjortoft定理,解决了Rayleish(1880)提出的无粘切变流正压稳定性问题。
关键词 正压不稳定 斜压不稳定 大气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切变线上涡层不稳定理论 被引量:42
7
作者 高守亭 周玉淑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93-404,共12页
文中打破了传统的 Kelvin- Helmholtz研究切变不稳定的观点 ,考虑了强涡度切变存在时切变线已构成了一个涡层 ,这时切变线的不稳定问题就变为涡层的不稳定问题。同时考虑由涡层所产生的诱导速度 ,从理论上得到了水平切变线上涡层不稳定... 文中打破了传统的 Kelvin- Helmholtz研究切变不稳定的观点 ,考虑了强涡度切变存在时切变线已构成了一个涡层 ,这时切变线的不稳定问题就变为涡层的不稳定问题。同时考虑由涡层所产生的诱导速度 ,从理论上得到了水平切变线上涡层不稳定必要条件的判据 ,即必须满足 (1 - Rv+Rid) >0 ,且有 U(y,t) >U(A(t) )与之相配合。这表明环境场的配置制约着切变线上扰动的发展 ,这种中尺度扰动同环境场存在着相互作用。文中还用具体个例对如何计算不稳定必要条件做了解释和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切变线 诱导速度 涡层不稳定理论 环境场 大气运动 正压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不稳定波能量收支的数值模拟分析
8
作者 陈鲜艳 木本昌秀 +1 位作者 胡博 李维京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9-335,共7页
最新海表温度卫星观测资料分析表明在赤道东太平洋和大西洋附近存在赤道不稳定波(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s)。赤道不稳定波通常于每年春末夏初出现,以约0.6m/s速度向西传播,周期为20。40天左右,波长约为1000~2000km,可改变... 最新海表温度卫星观测资料分析表明在赤道东太平洋和大西洋附近存在赤道不稳定波(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s)。赤道不稳定波通常于每年春末夏初出现,以约0.6m/s速度向西传播,周期为20。40天左右,波长约为1000~2000km,可改变赤道附近海洋的热量平衡,并引发强烈的局地海气作用。利用ccs刚NIEs,FRcGcAOGCMMIROC100年的模式输出结果,计算了赤道不稳定波的爆发时间、波长、传播速度、周期,并与观测资料作对比分析,以考察模式对赤道不稳定波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模式较好地再现了热带太平洋的海洋内部中尺度动力-热力作用过程,成功模拟了赤道不稳定波的基本特征,发现赤道不稳定波主要存在赤道南北不超过6个纬度的浅层海洋中,除赤道表层外4~6°N海洋温跃层中也有赤道不稳定波。对赤道不稳定波的能量进行诊断分析表明其能量主要来自赤道附近洋流经向切变产生的正压不稳定,赤道以北海洋温跃层中赤道不稳定波能量主要来自由浮力作用产生的斜压不稳定,两者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赤道不稳定波的赤道不对称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东太平洋 赤道不稳定 温跃层 正压不稳定 斜压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宋海峡入流对南海北部中尺度涡的影响
9
作者 满文峥 裘是 陈学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0,共10页
本文以2011年为例,基于海洋模式(Oceanic regional circulation and tidal model,ORCTM)模拟的南海北部真实情况下的中尺度涡场和封闭吕宋海峡情况下的中尺度涡场,对比分析和研究了吕宋海峡入流对中尺度涡数量、传播特征的影响。结果表... 本文以2011年为例,基于海洋模式(Oceanic regional circulation and tidal model,ORCTM)模拟的南海北部真实情况下的中尺度涡场和封闭吕宋海峡情况下的中尺度涡场,对比分析和研究了吕宋海峡入流对中尺度涡数量、传播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边界层分离、正压不稳定和平流效应的影响下,吕宋海峡黑潮水入侵等海峡入流对南海北部海域涡旋的生成和传播具有较大影响。当封闭吕宋海峡时,关闭了黑潮水对南海的侵入,南海北部不存在黑潮弯曲区,无法通过边界层分离机制生成中尺度涡;同时,南海贯穿流强度和正压不稳定减弱,降低了涡流间的能量转移,抑制了涡旋的生成和存续时间,导致南海北部中尺度涡数量减少,生存时间缩短;此外,由于涡度倾向的平流效应减弱,南海北部中尺度涡的传播距离明显变短。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海洋动力学机制和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海域 中尺度涡 吕宋海峡 边界层分离 正压不稳定 平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榴莲(2001)在季风槽中生成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18
10
作者 张文龙 张大林 +1 位作者 王昂生 崔晓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11-827,共17页
利用NCEP 1°×1°分析资料、TMI海温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对季风槽中南海台风榴莲(2001)生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大尺度环境流场、温暖洋面、中尺度对流活动对热带气旋(TC)生成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水平风速垂直切变的演... 利用NCEP 1°×1°分析资料、TMI海温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对季风槽中南海台风榴莲(2001)生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大尺度环境流场、温暖洋面、中尺度对流活动对热带气旋(TC)生成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水平风速垂直切变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指示着TC在暖湿洋面上生成的时间,水平风速垂直切变由强向弱转变,在TC发生前18小时迅速减小到10 m/s,随后在10 m/s以下维持少变,垂直切变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对流层高层环流形势的演变;在对流层中低层,季风槽的形成和加强对TC的生成有重要作用,由于热带温暖洋面作用,季风槽首先表现出有利于单体对流和带状对流发生发展的条件性对流不稳定特征,随着季风槽的加强,季风槽进一步表现出有利于中尺度扰动发生发展的正压不稳定特征;季风槽槽线南侧的低空急流的经向分布很宽广,由105°E越赤道气流和中南半岛偏西气流(其源头是索马里越赤道低空急流)汇合而成,急流的加强活动具有经向差异,由于边界层高θ_e空气辐合抬升产生两条经向距离约300 km的显著带状对流云系,槽线南侧风速分布的经向差异导致两条带状云系发生追赶,并逐步在季风槽底部槽线附近合并加强为MCC,进而导致中尺度涡旋(MCV)的产生并最终发展成为TC。分析结果还表明,为深对流供应丰富对流有效位能的主要是来自台风发生区域本地南海暖洋面的地面热通量,南海暖洋面对TC生成有重要贡献。台风榴莲的生成是一个多尺度相互作用过程,主要包括涡旋对流热塔、与带状对流云系伴随的涡度带的升尺度,涡度带合并成长为MCV,以及大尺度条件对TC在季风槽中生成的时间及地点的控制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生成 季风槽 正压不稳定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SO循环相关的海洋异常信号传播特征及其机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孟祥凤 吴德星 林霄沛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2-29,共8页
通过分析最新的海洋模式同化资料(EstimatingtheCirculationandClimateoftheOcean,EC CO),研究了ENSO循环相关的海洋异常信号在太平洋中的传播过程。研究发现,导致ENSO位相变化的温跃层异常信号主要从北太平洋西传而来,该区与赤道东太... 通过分析最新的海洋模式同化资料(EstimatingtheCirculationandClimateoftheOcean,EC CO),研究了ENSO循环相关的海洋异常信号在太平洋中的传播过程。研究发现,导致ENSO位相变化的温跃层异常信号主要从北太平洋西传而来,该区与赤道东太平洋相反的温跃层异常信号到达西太暖池区,再从西太暖池沿赤道传到东太平洋,可使ENSO向反位相发展。该异常信号沿赤道东传过程中热带西南太平洋也会出现类似的温跃层异常变化,但是随着异常信号东移和从南太平洋东边界10°S左右传来的反异常信号入侵,热带西南太平洋的异常信号逐渐减弱并消失。稳定性分析表明,北太平洋较大面积区域存在斜压不稳定性或正压不稳定性,有利于ENSO相关的温跃层异常信号以Rossby波形式有效地西传;而在南太平洋,不稳定区的面积较小,且主要局限于海盆东侧,因而传播较弱,这样就造成了ENSO信号在太平洋南、北半球的非对称传播。一般来说,ENSO信号主要在以赤道波导区、东边界、北太平洋纬向区域和西边界组成的回路中循环,在南半球的传播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海洋异常信号 传播 斜压不稳定 正压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动力过程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立凤 张永垂 张铭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47-755,共9页
利用1958—1997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南海季风爆发日为临界日期,计算了40年合成的季风爆发前月平均带状基流;在该基流上,计算了球面正压涡度方程中Rossby波的稳定性;并用谱函数展开法定义和计算了发展型波包的演变。结果显示:南... 利用1958—1997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南海季风爆发日为临界日期,计算了40年合成的季风爆发前月平均带状基流;在该基流上,计算了球面正压涡度方程中Rossby波的稳定性;并用谱函数展开法定义和计算了发展型波包的演变。结果显示:南海夏季风爆发前气候平均场上有球面Rossby波的正压不稳定,该不稳定主要由南半球的西风急流所激发,且不稳定扰动的最大振幅均出现在南半球西风急流以南。球面Rossby波发展型波包的最大振幅随时间会由两个半球的中高纬度向低纬扩展,虽然不能越过赤道,却激发了热带地区的积云对流,积云对流的爆发并向季风区传播,加速了大气环流的调整,其结果造成了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可见,南海夏季风的爆发虽是局地现象,但其爆发原因却是全球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爆发 球面正压不稳定 发展型波包 热带积云对流 动力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敏感扰动的演变与夏季乌拉尔地区的持续性异常环流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燕 李志锦 纪立人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01-415,共15页
通过数值实验对初始扰动不稳定发展建立异常环流型的过程进行了分析。选择了东亚夏季风异常的1991年和1985年两个典型年份的平均环流作为基流,以共轭敏感性分析得到的最敏感扰动作为初始扰动,分析其在不同的环流背景下的发展... 通过数值实验对初始扰动不稳定发展建立异常环流型的过程进行了分析。选择了东亚夏季风异常的1991年和1985年两个典型年份的平均环流作为基流,以共轭敏感性分析得到的最敏感扰动作为初始扰动,分析其在不同的环流背景下的发展情况。结果说明,1991年欧亚地区的基流不稳定性较强,且初始扰动结构有利扰动发展,因而通过能量频散在乌拉尔地区激发扰动并强烈发展,建立起阻塞形势。而1985年的扰动在乌拉尔地区形成正涡度距平,不利于阻高的建立。从而导致1991年和1985年夏季乌拉尔地区几乎相反的异常环流。一系列对比实验说明,异常环流型的建立,不仅依靠能量的频散,更依靠扰动通过正压不稳定过程从基流吸收能量而发展。它既有赖于基流自身的不稳定,又取决于初始扰动的结构以及相对于基流的位置。基流选择了具有特定结构的初始扰动型,只要在有利位置上给予扰动,就能够激发出扰动波列,建立强的持续异常环流型。不论初始波列的位相在一定范围内如何改变,扰动总是倾向于在基流的特定不稳定区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敏感扰动 正压不稳定 持续异常环流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核位置和流量变化对东海黑潮锋面弯曲影响的研究
14
作者 张绪东 吴德星 罗义勇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19,共11页
本文运用简化的 坐标 POM 模式研究了东海黑潮锋面弯曲的产生与成长机制。主要考察了在给定的地形下,流核位置和流量变化对锋面演变的影响。当黑潮流核远离陆架时,因其锋区正好在陡的陆坡之上,斜压不稳定贡献减小,此时不论黑潮的流量强... 本文运用简化的 坐标 POM 模式研究了东海黑潮锋面弯曲的产生与成长机制。主要考察了在给定的地形下,流核位置和流量变化对锋面演变的影响。当黑潮流核远离陆架时,因其锋区正好在陡的陆坡之上,斜压不稳定贡献减小,此时不论黑潮的流量强弱,其锋面都不会出现如观测所示的弯曲;当黑潮流核接近陆架时,因其锋区爬上陆架,斜压不稳定加强,小扰动能够充分发展并导致锋面弯曲,它的三维结构和观测的结果基本一致。平均波长约为 250km,位相速度约为 17km/d。扰动成长的主要机制是斜压不稳定,锋面弯曲的主要能源是平均有效位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 锋面弯曲 正压不稳定 斜压不稳定 流核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扰动演变及其数值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高士欣 张立凤 高锋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98-908,共11页
以球面正压涡度方程为数学模型,建立了线性和非线性的数值积分模式,通过在模式中设置不同的基本流场和初始扰动场,研究基流和初始场对扰动发展的作用,揭示在球面正压大气中扰动发展的动力学机制。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线性模式中,扰动的... 以球面正压涡度方程为数学模型,建立了线性和非线性的数值积分模式,通过在模式中设置不同的基本流场和初始扰动场,研究基流和初始场对扰动发展的作用,揭示在球面正压大气中扰动发展的动力学机制。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线性模式中,扰动的移动和发展与基流的分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基流影响着扰动纬向传播的速度和方向;在非线性模式中,当基流稳定时,扰动的移动以及传播与线性模式的结果相同,但与线性情况的最大区别在于,此时扰动能量的增长存在上限。同时发现,扰动的发展既依赖于基本气流的分布,也依赖初始扰动的结构;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的基本流场是正压不稳定的,且这种不稳定在季风爆发时达到最强,这可以成为季风爆发的动力学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面正压大气 扰动 基流 线性和非线性模式 南海夏季风 扰动演变 正压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地区南北两个风暴源地中风暴的结构和动力学差异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远冰 梁湘三 朱伟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63-679,共17页
基于欧洲中心中期天气预报再分析资料(ERA-40),使用涡旋追踪和合成技术、多尺度子空间变换以及局地多尺度能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地区南北两个风暴源地中风暴的差异。结果发现,南、北两个源地风暴在结构上和内部动力过程上均存在着显著... 基于欧洲中心中期天气预报再分析资料(ERA-40),使用涡旋追踪和合成技术、多尺度子空间变换以及局地多尺度能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地区南北两个风暴源地中风暴的差异。结果发现,南、北两个源地风暴在结构上和内部动力过程上均存在着显著不同。南支源地(40°N以南)风暴底层比高层强,与线性斜压模式中的最不稳定模态结构相似;而北支源地(40°N以北)风暴则正好相反,与下游发展理论所描述的斜压波结构相似。并且发现,南支源地风暴的非地转风场比北支源地风暴的强。能量学诊断结果显示,南支源地风暴的能量源除了斜压不稳定外,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正压不稳定,而北支源地风暴中则是存在弱的动能逆尺度传输。此外,南支源地风暴的浮力转换和非绝热做功均比北支源地风暴的强,其主要原因是南支源地风暴的垂直运动更强,风暴中的水汽更加充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纬度气旋 风暴轴 特征追踪 多尺度能量学 斜压/正压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黑潮上下游不同的涡动能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产生机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思雯 杨洋 +2 位作者 梁湘三 赵宇慧 王长友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8-294,共17页
用一种新的泛函工具——多尺度子空间变换(multiscale window transform,MWT),得到如实的东海涡动能分布,发现东海黑潮上下游区域的涡动能有着完全不同的季节变化特征。根据功率谱分析,东海黑潮流系可正交地重构到背景流尺度子空间(大于... 用一种新的泛函工具——多尺度子空间变换(multiscale window transform,MWT),得到如实的东海涡动能分布,发现东海黑潮上下游区域的涡动能有着完全不同的季节变化特征。根据功率谱分析,东海黑潮流系可正交地重构到背景流尺度子空间(大于64 d)与涡旋尺度子空间(小于64 d),并用MWT得出相应子空间的能量,后者即为涡动能。结果表明,上游涡动能在8月达到峰值,冬季最弱;而下游涡动能在4月和9月存在两个峰值,冬季最弱。利用基于MWT的正则传输理论以及局地多尺度能量分析方法,发现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是东海黑潮涡动能的主要来源,且这两个来源决定了其上下游不同的季节变化。其中上游涡动能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正压不稳定路径(即背景流动能向涡动能的正则传输)控制,而下游涡动能在4月的峰值主要由斜压不稳定路径(即背景流有效位能向涡旋有效位能作正则传输并进一步转化为涡动能)决定,其在9月的峰值受到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 东海 多尺度子空间变换 正则传输 正压不稳定 斜压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加拉湾海域背景流–中尺度涡–高频扰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季页 杨洋 梁湘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3-37,共15页
基于一套涡分辨模式数据,本文利用一种新的泛函工具—多尺度子空间变换—将孟加拉湾(BOB)海域的环流系统分解到背景流(>96 d)、中尺度(24~96 d)和高频尺度(<24 d)3个子空间,并用正则传输理论探讨了3个尺度子空间之间内在的非线性... 基于一套涡分辨模式数据,本文利用一种新的泛函工具—多尺度子空间变换—将孟加拉湾(BOB)海域的环流系统分解到背景流(>96 d)、中尺度(24~96 d)和高频尺度(<24 d)3个子空间,并用正则传输理论探讨了3个尺度子空间之间内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结果表明,BOB西北部边界和斯里兰卡岛东部是BOB海域多尺度相互作用最显著的区域,中部则较弱。前两个区域的背景流大多正压、斜压不稳定,动能和有效位能正则传输主要表现为正向级串;后者则以逆尺度动能级串为主。具体来说,在BOB西北部与斯里兰卡东部,中尺度涡动能(EKE)主要来源于正压能量路径(即背景流动能向EKE传输),其次来源于斜压能量路径(即背景流有效位能向中尺度有效位能传输,并进一步转换为EKE)。通过这两个能量路径得到的EKE向更高频的扰动传输能量,起到了耗散中尺度涡的作用。不同于此二者,BOB中部海域的EKE和高频尺度动能主要通过斜压路径获得,随后通过逆尺度级串将动能返还给背景流。苏门答腊岛的西北部也是中尺度和高频尺度扰动较强的海域,正压能量路径和斜压能量路径均是该海域扰动能的来源,但以斜压能量路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 多尺度子空间变换 正则传输 多尺度相互作用 正压不稳定 斜压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