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郑州市秋季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齐一谨 倪经纬 +3 位作者 王玲玲 马双良 孙俊平 龚山陵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6-125,共10页
为探究郑州市秋季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采用GC5000在线气相色谱仪对郑州市秋季大气环境中VOCs进行实时监测,分析了气象因素对臭氧(O)及其前体物的影响和VOCs污染特征,并重点利用B/T/E(苯/甲苯/乙苯)比值和正交矩阵因... 为探究郑州市秋季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采用GC5000在线气相色谱仪对郑州市秋季大气环境中VOCs进行实时监测,分析了气象因素对臭氧(O)及其前体物的影响和VOCs污染特征,并重点利用B/T/E(苯/甲苯/乙苯)比值和正交矩阵因子模型(PMF)方法分别对VOCs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郑州市秋季温度对O生成影响明显,尤其是高温、扩散较差气象条件下,有利于O前体物的反应消耗,促使O生成及累积。郑州市秋季VOCs平均质量浓度为93.4μg/m,浓度占比贡献较大组分为烷烃(52.6%)、芳香烃(28.7%)及烯烃(17.7%),贡献较大前10物种为乙烷、乙烯、丙烷、间/对-二甲苯及甲苯等,占总VOCs的64.9%。秋季臭氧生成潜势(OFP值)为350.7μg/m,其中烯烃和芳香烃贡献最大,分别为45.8%和41.7%,其次为烷烃12.2%,OFP贡献前10物种主要为乙烯、间/对-二甲苯、异戊二烯、甲苯及邻-二甲苯等,占总OFP的74.9%。B/T/E比值显示机动车尾气排放、溶剂涂料使用及燃烧源是郑州市秋季VOCs的主要来源,尤其机动车尾气排放源贡献最为突出。PMF源解析显示,机动车尾气(汽油车和柴油车)排放源、溶剂涂料使用源、燃烧源是郑州市秋季VOCs排放主要来源,贡献率为35.1%、20.4%、19.7%,尤其9月柴油车尾气较为突出,汽油车尾气排放逐月增加。其中机动车尾气(汽油车和柴油车排放)和溶剂涂料使用源是对郑州市秋季O生成贡献较大的来源,贡献率分别为33.8%和20.6%,需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臭氧生成潜势 正交矩阵因子模型 来源解析 秋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降水季节特征及不同气团来向离子来源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杨璟爱 韩少强 +11 位作者 杨健安 王记鲁 刘金冠 田雨 张亚尼 薛鹏飞 王艳丽 赵志强 陈晨 崔连喜 杨华 张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44-1856,共13页
基于天津2019年3月~2022年2月的大气降水样品,分析降水季节性变化及无机离子和有机酸来源,降水pH值均值为6.68,电导率均值为46.8μS/cm,总离子浓度均值为726μeq/L,降水离子整体呈现“冬高夏低”的季节特征,SO_(4)^(2-)和NO_(3)^(-)对... 基于天津2019年3月~2022年2月的大气降水样品,分析降水季节性变化及无机离子和有机酸来源,降水pH值均值为6.68,电导率均值为46.8μS/cm,总离子浓度均值为726μeq/L,降水离子整体呈现“冬高夏低”的季节特征,SO_(4)^(2-)和NO_(3)^(-)对总自由酸度(TFA)的贡献率为89.6%,是主要致酸离子.基于HYSPLIT模型得出降水主要受5个来向气团影响,春冬季以离子浓度较高的北部气团和西北部气团来向为主,占比60.0%~62.5%,夏秋季离子浓度较低的南部气团、东部气团和东南部气团占比较大,达到60.0%~97.8%.富集因子分析表明Ca^(2+)、Mg^(2+)和K^(+)主要来源于土壤;Cl^(-)的主要来源为海洋;Na^(+)的来源包括土壤;SO_(4)^(2-)和NO_(3)^(-)主要来自人为源.根据有机酸来源判定,植物生长和土壤释放等直接来源对天津有机酸浓度贡献较大,不饱和烃类的大气光化学反应等间接来源贡献较小.正矩阵因子分析(PMF)源解析表明,天津大气降水离子来源包括生物质燃烧源、垃圾焚烧源、二次无机源、生物排放和二次有机源、海源及工业源、陆源及扬尘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无机离子 有机酸 后向轨迹 正交矩阵因子模型(PM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高新区大气VOCs源解析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8
3
作者 齐一谨 倪经纬 +5 位作者 赵东旭 王凯旋 高云龙 张宁 何海洋 纪甜甜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201-208,共8页
为探究郑州市高新区环境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来源及潜在危害,通过罐采样-GC-MS/FID对样品进行采集分析,采用正交矩阵因子解析(PMF)模型及风险评价方法对VOCs来源及潜在危害进行研究。源解析结果显示,工业溶剂使用、机动车尾气、... 为探究郑州市高新区环境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来源及潜在危害,通过罐采样-GC-MS/FID对样品进行采集分析,采用正交矩阵因子解析(PMF)模型及风险评价方法对VOCs来源及潜在危害进行研究。源解析结果显示,工业溶剂使用、机动车尾气、燃煤及生物质燃烧源是高新区VOCs主要排放源,其对VOCs贡献率依次为28.11%、27.58%及19.89%;其中溶剂涂料使用和植物排放源对臭氧生成潜势(OFP)贡献较大,分别为30.08%和30.42%。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高新区VOCs的OFP为174.18μg/m3,其中芳香烃和烯炔烃分别占37.33%和36.03%,OFP贡献大的物种为异戊二烯(23.31%)、间/对-二甲苯(11.77%)、丙酮(7.64%)、甲苯(6.71%)及1-丁烯(6.19%)。高新区环境空气中VOCs非致癌风险值(HI)在2.67×10-13.37×10-1之间,均值为3.03×10-1,低于美国环保署(USEPA)规定值1,其中苯、二氯甲烷、四氯化碳及三氯乙烯的HI值较高,其HI值在2.20×10-21.33×10-1之间;致癌风险值(Risk)为6.35×10-5,其中1,2-二氯乙烷、四氯化碳、苯及氯乙烯均高于USEPA限值(1×10-6),但未高于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署(OSHA)可承受的致癌风险值(1×10-3),说明对于长期暴露外界人群仍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危害人体健康。今后亟需加强溶剂使用、机动车尾气及燃烧源的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正交矩阵因子模型(PMF) 来源解析 臭氧生成潜势(OFP) 健康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PAMS研究西安市重污染天气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13
4
作者 闫璐璐 刘焕武 +2 位作者 黄学敏 高健 张文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841-1848,共8页
为了对西安市冬季重污染过程中的细颗粒物进行动态源解析,于2016年12月5—22日,利用SPAMS (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在西安市城市运动公园开展连续观测.将观测期分为4个阶段,结合气象条件对不同阶段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依据质... 为了对西安市冬季重污染过程中的细颗粒物进行动态源解析,于2016年12月5—22日,利用SPAMS (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在西安市城市运动公园开展连续观测.将观测期分为4个阶段,结合气象条件对不同阶段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依据质谱特征,将所采集到的颗粒分为EC (元素碳)、OC (有机碳)、ECOC (混合碳)、HM (重金属)、LEV (左旋葡聚糖)、Si O3(矿尘)、K (钾)、Na (钠)、HOC (有机大分子)及Other (其他)类.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所采集到的OC类颗粒物数量最多,在重污染阶段OC、K和EC类颗粒物占颗粒总数的70%以上,是重污染天气的主要组成颗粒.在雾霾消散期,OC、LEV和Si O3类颗粒是主要类型颗粒物.根据颗粒物的化学类型及离子特征,利用PMF (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模型法得到6种污染源贡献率分别为27. 7%(燃煤源)、22. 3%(二次污染源)、20. 4%(交通源)、10. 4%(生物质燃烧源)、9. 7%(工艺过程源)、6. 5%(扬尘源)及3. 0%(其他未知源).研究显示:在重污染阶段,燃煤源与交通源占比大幅上升,与二次污染源共同造成了此次重污染天气;在雾霾消散期,扬尘源及生物质燃烧源成为大气细颗粒物的主要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颗粒气溶胶质谱 细颗粒物 矩阵因子分解模型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石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源解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聂烨 彭瑾 +1 位作者 王祖武 成海容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83-190,共8页
为研究黄石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臭氧生成潜势及来源,该文于2018年7月-2019年4月,在黄石市城区使用苏玛罐采集大气VOCs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氢火焰离子检测器(GC-MS/FID)测定71种VOCs。结果表明,黄石市总挥发性有机物(T... 为研究黄石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臭氧生成潜势及来源,该文于2018年7月-2019年4月,在黄石市城区使用苏玛罐采集大气VOCs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氢火焰离子检测器(GC-MS/FID)测定71种VOCs。结果表明,黄石市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平均浓度为(24.1±9.01)×10^(-9)(体积浓度),季节性变化趋势为冬季高夏季低。黄石市大气VOCs的平均臭氧生成潜势(OFP)为128μg/m^(3),对OFP贡献最大的物种是乙烯,其值为21.2μg/m^(3)。特征物种比值显示,黄石市大气存在一定老化现象,异戊烷和正戊烷可能受到燃料燃料蒸发和机动车排放影响,甲苯和苯受机动车尾气影响较大。正交矩阵因子模型的解析结果显示VOCs的主要来源为机动车排放源(30.44%)、燃料挥发源(24.48%)、燃烧源(22.58%)、石油化工源(9.26%)、溶剂使用源(8.06%)和植物排放源(5.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污染特征 臭氧生成潜势 矩阵因子分解模型 黄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