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模式的北京PM_(2.5)组分特征及氧化潜势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滑彤昕 刘蕾 +5 位作者 温维 刘晓宇 姜博 马欣 刘育松 邓子凡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7,共11页
于2019年3、7月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站进行PM_(2.5)样品采集与实验分析,并用正交矩阵因子分析法(PMF)模型进行来源解析,发现交通源(19.10%)、二次组分(19.17%)和扬尘源(18.02%)是采样期间PM_(2.5)污染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以每立方米大... 于2019年3、7月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站进行PM_(2.5)样品采集与实验分析,并用正交矩阵因子分析法(PMF)模型进行来源解析,发现交通源(19.10%)、二次组分(19.17%)和扬尘源(18.02%)是采样期间PM_(2.5)污染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以每立方米大气体积的抗坏血酸的消耗速率(OPv)表征PM_(2.5)的氧化潜势.3月北京的OPv值为(210.49±169.00)[pmol/(min·m^(3))],7月则为(313.34±131.84)[(pmol/(min·m^(3))).且OPv与Cu(r=0.801)、As(r=0.742)、SO_(4)^(2-)(r=0.701)等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将多元回归结果和WRF-Chem模型结合,构建了新的氧化潜势预测模型,发现OPv和PM_(2.5)浓度的空间特征存在差异,北京市OPv的浓度最大值出现在东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矩阵因子析法(pmf) 氧化潜势 多元回归 WRF-Chem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粒径谱分布的南京市区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振 马嫣 +3 位作者 郑军 李时政 王荔 张亚飞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19-1626,共8页
2013年8月8日—2013年8月29日期间,于南京市气象局采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连续监测颗粒物粒径谱分布.运用正交矩阵因子分析法(PMF)分析得出了观测期间气溶胶粒径分布的4个源.结合痕量气体数据(NOx)、气溶胶光吸收系数(Babs781)... 2013年8月8日—2013年8月29日期间,于南京市气象局采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连续监测颗粒物粒径谱分布.运用正交矩阵因子分析法(PMF)分析得出了观测期间气溶胶粒径分布的4个源.结合痕量气体数据(NOx)、气溶胶光吸收系数(Babs781)和颗粒物化学成分(SO2-4、NO-3)确认出4个源,即近处交通排放源、远处交通排放源、混合燃烧排放源和二次气溶胶源.同时基于气象数据(风向和风速),通过条件概率函数(CPF)判断出4个源的方位.近、远处交通源与NOx的日变化规律相似,混合燃烧源与Babs781具有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二次气溶胶源与SO2-4和NO-3浓度之和有较好的相关性.4个源的贡献率依次分别为14%、24%、37%和25%,表明混合燃烧排放的相对贡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市区 粒径布源解析 矩阵因子析(pmf) 条件概率函数(CP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MF模式的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源解析 被引量:82
3
作者 王苏蓉 喻义勇 +4 位作者 王勤耕 陆燕 殷丽娜 张予燕 陆小波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535-3542,共8页
为研究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污染来源,分别在3个点位、4个季节开展了PM_(2.5)环境样品的采集,共获得170个有效样本对样本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包括Al、Fe、Na、Mg、K、Ba、Li、Tl、Mn、Co、Ni、Cu、Zn、Sb、Pb、Cr、Ce、Na^+、NH... 为研究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污染来源,分别在3个点位、4个季节开展了PM_(2.5)环境样品的采集,共获得170个有效样本对样本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包括Al、Fe、Na、Mg、K、Ba、Li、Tl、Mn、Co、Ni、Cu、Zn、Sb、Pb、Cr、Ce、Na^+、NH_4^+、Mg^(2+)、Ca^(2+)、SO_4^(2-)、NO_3^-、Cl^-、以及OC,EC,共计26种,首先采用OC/EC最小比值法估算出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含量;然后利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对PM_(2.5)的非SOA部分进行来源解析,共解析出6类因子:二次无机气溶胶(SIA),燃煤、机动车排放、地面扬尘、冶金和其它源,贡献率分别25.0%、23.5%、20.4%、17.1%、3.0%和11.0%;最后基于南京市SO_2、NO_x、VOCs三种主要前体污染物的排放量,分别对SIA和SOA在一次来源中进行再分配最终结果表明,南京市PM_(2.5)主要来源为燃煤、机动车、扬尘、工业和其它源,其贡献率分别为29.6%,22.4%、14.6%、18.7%和1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解析 矩阵因子解法(pmf) 细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降水季节特征及不同气团来向离子来源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杨璟爱 韩少强 +11 位作者 杨健安 王记鲁 刘金冠 田雨 张亚尼 薛鹏飞 王艳丽 赵志强 陈晨 崔连喜 杨华 张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44-1856,共13页
基于天津2019年3月~2022年2月的大气降水样品,分析降水季节性变化及无机离子和有机酸来源,降水pH值均值为6.68,电导率均值为46.8μS/cm,总离子浓度均值为726μeq/L,降水离子整体呈现“冬高夏低”的季节特征,SO_(4)^(2-)和NO_(3)^(-)对... 基于天津2019年3月~2022年2月的大气降水样品,分析降水季节性变化及无机离子和有机酸来源,降水pH值均值为6.68,电导率均值为46.8μS/cm,总离子浓度均值为726μeq/L,降水离子整体呈现“冬高夏低”的季节特征,SO_(4)^(2-)和NO_(3)^(-)对总自由酸度(TFA)的贡献率为89.6%,是主要致酸离子.基于HYSPLIT模型得出降水主要受5个来向气团影响,春冬季以离子浓度较高的北部气团和西北部气团来向为主,占比60.0%~62.5%,夏秋季离子浓度较低的南部气团、东部气团和东南部气团占比较大,达到60.0%~97.8%.富集因子分析表明Ca^(2+)、Mg^(2+)和K^(+)主要来源于土壤;Cl^(-)的主要来源为海洋;Na^(+)的来源包括土壤;SO_(4)^(2-)和NO_(3)^(-)主要来自人为源.根据有机酸来源判定,植物生长和土壤释放等直接来源对天津有机酸浓度贡献较大,不饱和烃类的大气光化学反应等间接来源贡献较小.正矩阵因子分析(PMF)源解析表明,天津大气降水离子来源包括生物质燃烧源、垃圾焚烧源、二次无机源、生物排放和二次有机源、海源及工业源、陆源及扬尘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无机离子 有机酸 后向轨迹 矩阵因子模型(pm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山夏季PM_(2.5)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温维 韩力慧 +3 位作者 代进 王刚 刘超 程水源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51-758,共8页
选取唐山市有代表性的4个监测点:唐山工业区(钢铁冶金工业)、唐山丰南(经济开发区)、唐山监测中心站(居民区)、唐山大学城(大学区),于2012年7月连续1个月采集PM2.5样品;通过分析PM2.5的元素和水溶性组分,研究了唐山市PM2.5污染特性,并... 选取唐山市有代表性的4个监测点:唐山工业区(钢铁冶金工业)、唐山丰南(经济开发区)、唐山监测中心站(居民区)、唐山大学城(大学区),于2012年7月连续1个月采集PM2.5样品;通过分析PM2.5的元素和水溶性组分,研究了唐山市PM2.5污染特性,并应用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对PM2.5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唐山夏季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97μg/m3;4个功能区PM2.5质量浓度空间变化为工业区>经济开发区>大学区>居民区.工业区和经济开发区Fe、Pb、Mn元素富集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大学区受周边建筑活动影响较大,PM2.5样品中Al浓度最高.监测中心和丰南区采样点紧邻交通干线,PM2.5受机动车影响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唐山夏季二次无机气溶胶占PM2.5的47.7%,高温度、高湿度有利于二次无机气溶胶的生成,SO2转化率(SOR)为0.57,NO2转化率(NOR)为0.39.夏季PM2.5主要来源有金属冶金工业,建筑尘、燃煤尘及其他无组织尘,机动车,水泥建材及玻璃陶瓷行业,外来颗粒物区域性传输也是导致PM2.5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二次无机气溶胶 富集因子 矩阵因子解法(pm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地区背景点位环境空气PM_(2.5)来源解析与多模型结果对比 被引量:12
6
作者 杨佳美 戴启立 +4 位作者 刘保双 毕晓辉 宋文斌 吴建会 冯银厂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4-192,共9页
为研究关中地区远郊背景点位大气PM_(2.5)污染来源,于2014年12月—2015年10月在西安市区西南方向约34 km的背景点位(农村区域,108°44'13″E、34°00'53″N)开展样品采集,共获得218个有效样品,对29种化学组分进行了分析... 为研究关中地区远郊背景点位大气PM_(2.5)污染来源,于2014年12月—2015年10月在西安市区西南方向约34 km的背景点位(农村区域,108°44'13″E、34°00'53″N)开展样品采集,共获得218个有效样品,对29种化学组分进行了分析,并运用ME2和PMF模型进行同步解析、相互验证.结果表明:ME2和PMF模型各解析出5类因子,分别为二次无机盐、机动车尾气排放、生物质燃烧、煤烟尘和土壤尘.其中,二次无机盐分担率为42.23%~42.74%,是首要贡献源类,机动车尾气排放(22.40%~24.53%)、煤烟尘(14.57%~14.73%)、生物质燃烧(11.88%~13.42%)是另外3种主要贡献源,而土壤尘(6.28%~7.22%)分担率相对较小.2种模型同步解析大气颗粒物来源对比表明,ME2和PMF模型同步解析结果一致,各源类的日贡献浓度均呈正相关,其中二次无机盐、机动车尾气排放、土壤尘的相关性较强,R2在0.876~0.960之间,表明解析结果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阵因子解法(pmf) 多元线性模型(ME2)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小集水区降雨径流污染来源解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马振邦 倪宏刚 +2 位作者 魏建兵 贾慧慧 曾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68-473,共6页
利用深圳市王家庄集水区的降雨径流水质监测数据,运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定量解析了单个城市小集水区降雨径流污染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降雨径流的主要污染源为城市污水、管内沉积物和地表径流。其中城市污水以输出氨氮(NH3... 利用深圳市王家庄集水区的降雨径流水质监测数据,运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定量解析了单个城市小集水区降雨径流污染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降雨径流的主要污染源为城市污水、管内沉积物和地表径流。其中城市污水以输出氨氮(NH3-N)和总氮(TN)为主,管内沉积物是化学需氧量(CODCr)、总磷(TP)和生化需氧量(BOD5)的主要来源,地表径流为固体悬浮物(SS)的主要来源。PMF模型可作为土地利用方式均一的单个城市小集水区降雨径流污染源解析的有效方法之一,主要污染源的廓线能否保持相对稳定是该模型在降雨径流污染源解析时的主要约束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降雨径流 合流制管网 源解析 矩阵因子解法(pm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南京市新冠疫情期间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周德荣 蒋琳 +1 位作者 孙季韵婷 黄昕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4-702,共9页
为了解2021年南京市新冠疫情期间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和成因,利用南京大学SORPES站点2021年7月1日—2021年8月30日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数据,分析疫情前、中、后颗粒物及气态污染物的浓度变化,针对臭氧(O 3)的关键前体物,挥发性有机... 为了解2021年南京市新冠疫情期间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和成因,利用南京大学SORPES站点2021年7月1日—2021年8月30日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数据,分析疫情前、中、后颗粒物及气态污染物的浓度变化,针对臭氧(O 3)的关键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采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模型(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拉格朗日粒子输送与扩散模型(Lagrangian Particle Distribution Model,LPDM)分析其污染来源。结果表明:疫情封闭期间,南京市PM 2.5质量浓度较疫情前降低了40%~50%,组分中硝酸盐、有机物质量浓度降幅最为显著,分别下降了34.0%和16.5%。臭氧体积浓度不降反升,城中区域增幅最显著站点可达50%左右。其气态前体物氮氧化物(NO x)及VOCs浓度变化呈相反态势,分别较疫情前降低28%、升高49.6%。模型及卫星遥感结果表明,疫情期间南京市臭氧属于协同偏VOCs控制区。气团溯源结果显示,南京市受本地及周边区域传输的共同影响,疫情封闭期间省外上海方向、省内苏州-无锡-镇江-南通方向的气团贡献增大。PMF解析了南京市本地VOCs主要来源于机动车排放源、植物源、溶剂源、工业生产源以及油气挥发源,其中机动车源占比变幅最大,疫情封闭期间下降了15.1%,疫情后上升了4.3%。其次为油气挥发源、溶剂源,这两项污染源疫情封闭期间分别上升了11.2%、1.7%,疫情后则分别下降了4.8%、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疫情 矩阵因子解法(pmf) 箱体模型(OBM) 臭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PM10中碳质气溶胶长期来源特点 被引量:4
9
作者 关辽 杨卓然 +3 位作者 马彤 宋丹林 田瑛泽 冯银厂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5-441,共7页
大气颗粒物中包含多种组分的气溶胶,其中碳质气溶胶由于对人体健康、能见度有较大影响,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研究碳质气溶胶的长期变化规律,采集了成都市2009—2013年的PM_(10)样品,对其中所含的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及碳组分分别进... 大气颗粒物中包含多种组分的气溶胶,其中碳质气溶胶由于对人体健康、能见度有较大影响,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研究碳质气溶胶的长期变化规律,采集了成都市2009—2013年的PM_(10)样品,对其中所含的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及碳组分分别进行测定,并使用"PMF(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比值"模型分别对PM_(10)和所含的碳质气溶胶的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月、2月、5月和12月的碳质气溶胶浓度较高,其中1月、2月和12月的OC/EC(有机碳与元素碳质量浓度之比)较高,并且PMF-比值模型计算结果也显示冬季SOC增多,表明冬季可能有更多的二次有机碳(SOC)生成;5月的char-EC/soot-EC(二者质量浓度之比,其中char-EC=EC1-OP,soot-EC=EC2+EC3,它们可更好地区分源类)较高,K含量也较高,表明可能有更多的生物质燃烧排放.PM_(10)解析共发现6类源,依次为地壳扬尘(26.5%)、二次硫酸盐(25.1%)、燃煤&生物质燃烧混合源(17.3%)、二次硝酸盐&二次有机碳混合源(12.3%)、机动车源(11.8%)和水泥尘源(7.0%);碳质气溶胶解析发现,OC主要来源依次为机动车源(38.2%)、燃煤&生物质燃烧混合源(33.1%)和二次有机碳(25.3%),char-EC的主要来源是燃煤&生物质燃烧混合源和机动车源,分别占50.5%和45.4%,soot-EC则主要受机动车影响(达73.2%).研究显示,成都市PM_(10)主要来自于地壳扬尘、二次生成和燃煤&生物质燃烧,而碳质气溶胶主要来自于机动车、燃煤&生物质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质气溶胶 pmf(矩阵因子解法)-比值 char-EC soot-EC 源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质子转移飞行时间质谱法对苏州市冬季大气VOCs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周民锋 刘华欣 +3 位作者 魏恒 缪青 徐亚清 余心吾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326-2338,共13页
为分析苏州市城区冬季VOCs污染水平、变化特征及污染来源,采用质子转移飞行时间质谱仪(PTR-TOF-MS)进行走航和定点观测.结果表明:①城区中心走航期间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平均浓度为95.00μg m^(3),环高架快速路走航期间TVOC平均浓度为1... 为分析苏州市城区冬季VOCs污染水平、变化特征及污染来源,采用质子转移飞行时间质谱仪(PTR-TOF-MS)进行走航和定点观测.结果表明:①城区中心走航期间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平均浓度为95.00μg m^(3),环高架快速路走航期间TVOC平均浓度为131.48μg m^(3),定点观测期间TVOC平均浓度为72.85μg m^(3).对比其他城市城区,苏州市城区VOCs污染较轻,环境空气质量处于优良水平(浓度数据基于PTR-TOF-MS所能观测物种).②走航及定点观测期间平均浓度最高的均为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城区中心走航区域OVOC占比为35.83%,环高架快速路走航区域OVOC占比为43.33%,定点观测(处于闹市区)期间OVOC占比为33.36%.③观测期间对OFP贡献较大组分为OVOCs、烯烃、芳香烃.结合无机物种定点观测数据发现,VOCs和NO_(2)的浓度峰值与PM_(2.5)浓度峰值变化趋势一致.结合VOCs浓度呈早晚高峰的日变化规律,判断机动车尾气可能是VOCs、NO_(2)、PM_(2.5)的主要排放源之一.④特征比值法判断观测期间空气老化程度较高,苯系物主要来自交通源和燃料燃烧源.PMF(正矩阵因子分解法)源解析结果表明,VOCs污染源包括溶剂使用源、空气老化和二次形成源、植物源、交通源、工业源,结合非参数风回归模型(NWR)评估污染主要来自定点观测点北方的工业企业以及东南方向的环高架快速行驶的机动车,与走航观测高值点位一致.利用MIR系数法得出5类VOCs来源因子,其OFP贡献率依次为空气老化和二次形成源>溶剂使用源>植物源>交通源>工业源.研究显示,苏州市需加强管控溶剂使用行业的VOCs排放量,倡导在上下班高峰期、周末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可以有效减少当地O_(3)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S 走航观测 定点观测 质子转移飞行时间质谱仪(PTR-TOF-MS) 矩阵因子解法(pm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ME-2模型提升PM2.5源解析效果 被引量:7
11
作者 申航印 何凌燕 +3 位作者 林理量 江家豪 高茂尚 黄晓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682-3690,共9页
为探讨ME-2模型控制旋转对传统PMF模型源解析效果的提升作用,于2017年9月10日~2018年8月29日在深圳北部某工业区开展PM2.5采样,共获得153套样品.对PM2.5中31种化学组分进行了分析,筛选出17个物种输入模型运算.2018年深圳北部工业区大气P... 为探讨ME-2模型控制旋转对传统PMF模型源解析效果的提升作用,于2017年9月10日~2018年8月29日在深圳北部某工业区开展PM2.5采样,共获得153套样品.对PM2.5中31种化学组分进行了分析,筛选出17个物种输入模型运算.2018年深圳北部工业区大气PM2.5年均浓度为32.3μg/m^3,利用PMF模型初步识别出9个因子,分别为二次硫酸盐、二次硝酸盐、老化海盐、土壤扬尘、工业排放、燃煤、生物质燃烧、船舶排放和机动车,PMF输出结果中“混合因子”问题显著.基于PMF解析结果及获得的先验信息,在ME-2模型中建立4个限制源谱进一步解析,结果表明,与PMF模型相比,ME-2结果的示踪物在源中分配更集中,对示踪物浓度与相应源贡献的时间序列也提供了更好的拟合效果.二次硝酸盐、老化海盐、工业排放源在PMF模型中被高估了9%~51%,而二次硫酸盐、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源被低估了19%~40%.本研究中ME-2解析结果比PMF更具有环境和统计学意义,为污染防治提供了更精确的控制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矩阵因子解法(pmf) 多元线性模型(ME-2) 源解析 混合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高新区大气VOCs源解析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8
12
作者 齐一谨 倪经纬 +5 位作者 赵东旭 王凯旋 高云龙 张宁 何海洋 纪甜甜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201-208,共8页
为探究郑州市高新区环境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来源及潜在危害,通过罐采样-GC-MS/FID对样品进行采集分析,采用正交矩阵因子解析(PMF)模型及风险评价方法对VOCs来源及潜在危害进行研究。源解析结果显示,工业溶剂使用、机动车尾气、... 为探究郑州市高新区环境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来源及潜在危害,通过罐采样-GC-MS/FID对样品进行采集分析,采用正交矩阵因子解析(PMF)模型及风险评价方法对VOCs来源及潜在危害进行研究。源解析结果显示,工业溶剂使用、机动车尾气、燃煤及生物质燃烧源是高新区VOCs主要排放源,其对VOCs贡献率依次为28.11%、27.58%及19.89%;其中溶剂涂料使用和植物排放源对臭氧生成潜势(OFP)贡献较大,分别为30.08%和30.42%。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高新区VOCs的OFP为174.18μg/m3,其中芳香烃和烯炔烃分别占37.33%和36.03%,OFP贡献大的物种为异戊二烯(23.31%)、间/对-二甲苯(11.77%)、丙酮(7.64%)、甲苯(6.71%)及1-丁烯(6.19%)。高新区环境空气中VOCs非致癌风险值(HI)在2.67×10-13.37×10-1之间,均值为3.03×10-1,低于美国环保署(USEPA)规定值1,其中苯、二氯甲烷、四氯化碳及三氯乙烯的HI值较高,其HI值在2.20×10-21.33×10-1之间;致癌风险值(Risk)为6.35×10-5,其中1,2-二氯乙烷、四氯化碳、苯及氯乙烯均高于USEPA限值(1×10-6),但未高于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署(OSHA)可承受的致癌风险值(1×10-3),说明对于长期暴露外界人群仍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危害人体健康。今后亟需加强溶剂使用、机动车尾气及燃烧源的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矩阵因子模型(pmf) 来源解析 臭氧生成潜势(OFP) 健康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大气PM2.5中水溶性有机物的来源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逸飞 李孟林 +4 位作者 江家豪 戴静 高茂尚 黄晓锋 何凌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69-1876,共8页
对2017年9月~2018年8月深圳市北部大气PM2.5中水溶性有机物(WSOM)的质量浓度、质谱及来源结构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PM2.5的质量浓度为(32.3±18.4)μg/m^3,WSOM的质量浓度为(9.4±5.7)μg/m^3,占颗粒物总有机物的(77.6%... 对2017年9月~2018年8月深圳市北部大气PM2.5中水溶性有机物(WSOM)的质量浓度、质谱及来源结构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PM2.5的质量浓度为(32.3±18.4)μg/m^3,WSOM的质量浓度为(9.4±5.7)μg/m^3,占颗粒物总有机物的(77.6%±14.0%).质谱分析显示,WSOM的氧碳比(O/C)平均值达到(0.57±0.09),属于二次有机物的O/C值范围,且生物质燃烧排放的离子碎片C2H4O^2+的丰度显著,说明WSOM的来源中有显著的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有机气溶胶.为了明确WSOM的来源结构,利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法(PMF)模型进行来源解析,发现3个合理因子:高氧化态有机气溶胶(MO-OOA),低氧化态有机气溶胶(LO-OOA)和生物质燃烧(BBOA),贡献比例分别为51.7%,31.8%和16.5%.MO-OOA和BBOA贡献浓度均呈现秋冬高、春夏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反向轨迹分析显示其与内陆污染传输关系密切.LO-OOA的变化相对稳定,本地源的贡献较大.结合14C同位素示踪法对秋冬季WSOM样品分析,发现机动车等化石源二次有机物是WSOM的主要来源,贡献比例达到53.9%,需继续加强对化石燃料控制来降低WSOM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有机物(WSOM) 矩阵因子解法(pmf) 14C同位素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山市中心城区夏季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良侠 《绿色科技》 2023年第4期158-161,共4页
基于2021年7月1日至9月30日环境空气VOCs监测数据,对唐山市中心城区2021年夏季大气中VOCs的污染特征、臭氧生成潜势(OFP)进行了分析,并利用PMF受体模型对VOCs的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选用的40种VOCs物种主要以烷烃为主,占比73.16%,V... 基于2021年7月1日至9月30日环境空气VOCs监测数据,对唐山市中心城区2021年夏季大气中VOCs的污染特征、臭氧生成潜势(OFP)进行了分析,并利用PMF受体模型对VOCs的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选用的40种VOCs物种主要以烷烃为主,占比73.16%,VOCs单个组分中乙烷(28.18%)、丙烷(19.30%)、异丙烷(14.25%)物质体积浓度占比较高,排名前15的物质占比总和为94.14%;烯烃、烷烃以及芳香烃是影响2021年唐山市中心城区O3生成的重要组分。根据PMF受体模型解析结果,移动源、燃烧源以及化工排放源是影响研究时段VOCs污染的重要来源,占比分别为30.7%、27.8%以及1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污染特征 臭氧生成潜势 来源解析 因子矩阵(pm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