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利用SPAMS研究西安市重污染天气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
13
1
作者
闫璐璐
刘焕武
+2 位作者
黄学敏
高健
张文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841-1848,共8页
为了对西安市冬季重污染过程中的细颗粒物进行动态源解析,于2016年12月5—22日,利用SPAMS (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在西安市城市运动公园开展连续观测.将观测期分为4个阶段,结合气象条件对不同阶段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依据质...
为了对西安市冬季重污染过程中的细颗粒物进行动态源解析,于2016年12月5—22日,利用SPAMS (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在西安市城市运动公园开展连续观测.将观测期分为4个阶段,结合气象条件对不同阶段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依据质谱特征,将所采集到的颗粒分为EC (元素碳)、OC (有机碳)、ECOC (混合碳)、HM (重金属)、LEV (左旋葡聚糖)、Si O3(矿尘)、K (钾)、Na (钠)、HOC (有机大分子)及Other (其他)类.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所采集到的OC类颗粒物数量最多,在重污染阶段OC、K和EC类颗粒物占颗粒总数的70%以上,是重污染天气的主要组成颗粒.在雾霾消散期,OC、LEV和Si O3类颗粒是主要类型颗粒物.根据颗粒物的化学类型及离子特征,利用PMF (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模型法得到6种污染源贡献率分别为27. 7%(燃煤源)、22. 3%(二次污染源)、20. 4%(交通源)、10. 4%(生物质燃烧源)、9. 7%(工艺过程源)、6. 5%(扬尘源)及3. 0%(其他未知源).研究显示:在重污染阶段,燃煤源与交通源占比大幅上升,与二次污染源共同造成了此次重污染天气;在雾霾消散期,扬尘源及生物质燃烧源成为大气细颗粒物的主要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颗粒气溶胶质谱
细颗粒物
正交矩阵因子分解
模型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和田市城区PM2.5化学组成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
6
2
作者
苏吾比努尔·热克甫
玉散·吐拉甫
+4 位作者
迪丽努尔·塔力甫
王新明
阿布力克木·阿不力孜
亚力昆江·吐尔逊
丁翔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23-833,共11页
为了解中国极干旱区域和田市城区大气PM_(2.5)的组成特征及污染水平,于2014年1—12月采集和田市城区大气PM_(2.5)样品,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离子色谱仪(IC)、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及元素分析仪分析其中PAHs(多环...
为了解中国极干旱区域和田市城区大气PM_(2.5)的组成特征及污染水平,于2014年1—12月采集和田市城区大气PM_(2.5)样品,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离子色谱仪(IC)、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及元素分析仪分析其中PAHs(多环芳烃)、金属元素、水溶性无机离子、OC(有机碳)和EC(元素碳)等化学组分.结果表明,采样期间和田市城区大气PM_(2.5)质量浓度年均值为(770.11±568.01)μg/m^3,呈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趋势;金属元素、水溶性无机离子、OC、EC、∑_(16)PAHs(总多环芳烃)分别占PM_(2.5)质量浓度的15.292%、9.789%、4.246%、0.331%、0.015%.利用PMF(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分别对PM_(2.5)中PAHs和金属元素、水溶性无机离子、OC、EC进行来源解析表明,PAHs主要来源为煤和汽油燃烧排放(13.91%)、生物质燃烧(33.98%)、天然气燃烧(52.11%);金属元素、水溶性无机离子、OC、EC的主要来源为土壤尘(56.49%)、油类燃烧(25.49%)、机动车排放(10.09%)、燃煤及生物质燃烧(7.93%).研究显示,采样期间沙尘对和田市城区大气PM_(2.5)组成影响较大,是该地区大气污染来源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田市城区
PM2.5
化学组成
正交矩阵因子分解
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黄石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源解析
被引量:
11
3
作者
聂烨
彭瑾
+1 位作者
王祖武
成海容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83-190,共8页
为研究黄石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臭氧生成潜势及来源,该文于2018年7月-2019年4月,在黄石市城区使用苏玛罐采集大气VOCs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氢火焰离子检测器(GC-MS/FID)测定71种VOCs。结果表明,黄石市总挥发性有机物(T...
为研究黄石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臭氧生成潜势及来源,该文于2018年7月-2019年4月,在黄石市城区使用苏玛罐采集大气VOCs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氢火焰离子检测器(GC-MS/FID)测定71种VOCs。结果表明,黄石市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平均浓度为(24.1±9.01)×10^(-9)(体积浓度),季节性变化趋势为冬季高夏季低。黄石市大气VOCs的平均臭氧生成潜势(OFP)为128μg/m^(3),对OFP贡献最大的物种是乙烯,其值为21.2μg/m^(3)。特征物种比值显示,黄石市大气存在一定老化现象,异戊烷和正戊烷可能受到燃料燃料蒸发和机动车排放影响,甲苯和苯受机动车尾气影响较大。正交矩阵因子模型的解析结果显示VOCs的主要来源为机动车排放源(30.44%)、燃料挥发源(24.48%)、燃烧源(22.58%)、石油化工源(9.26%)、溶剂使用源(8.06%)和植物排放源(5.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污染特征
臭氧生成潜势
正交矩阵因子分解
模型
黄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秋冬季西咸新区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4
作者
李凡
刘立忠
+2 位作者
李养养
刘济铭
易鹏
《中国环境监测》
2025年第4期76-87,共12页
为探究秋冬季西咸新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22年7月25日至12月21日进行了VOCs在线监测,分析了西咸新区秋冬季VOCs污染特征、反应活性及来源贡献。结果显示,西咸新区秋季与冬季VOCs体积分数分别为41.51×10^(-9...
为探究秋冬季西咸新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22年7月25日至12月21日进行了VOCs在线监测,分析了西咸新区秋冬季VOCs污染特征、反应活性及来源贡献。结果显示,西咸新区秋季与冬季VOCs体积分数分别为41.51×10^(-9)与64.47×10^(-9)。在秋季,占比最高的组分依次为烷烃(29.6%)、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29.2%)和卤代烃(19.5%);在冬季,烷烃(44.7%)、OVOC(16.8%)和烯烃(15.7%)占比最高。VOCs日变化趋势整体与细颗粒物(PM_(2.5))、二氧化氮(NO_(2))接近,呈早晚高、午间低的特征;臭氧(O_(3))日变化趋势与之相反。综合分析VOCs的羟基自由基(·OH)消耗速率及对O_(3)、PM_(2.5)生成的贡献发现,秋季光化学反应活性最高的VOCs物种为乙醛、丙烯、间/对二甲苯、甲苯、邻二甲苯、乙烯、异戊二烯、正己醛、丙醛,冬季为丙烯、甲苯、苯、乙醛、间/对二甲苯、乙烯等。通过基于光化学损失校正的正交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开展源解析研究,识别出5个主要大气污染源:机动车排放源(28.8%)、工业排放源(11.4%)、溶剂使用源(9.6%)、燃煤排放源(19.9%)以及液化石油气/天然气(LPG/NG)源(30.3%)。LPG/NG源与机动车排放源管控应作为西咸新区VOCs污染防控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咸新区
挥发性有机物
污染特征
化学活性
光化学损失
正交矩阵因子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利用SPAMS研究西安市重污染天气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
13
1
作者
闫璐璐
刘焕武
黄学敏
高健
张文杰
机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西安市环境监测站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出处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841-1848,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91544226)~~
文摘
为了对西安市冬季重污染过程中的细颗粒物进行动态源解析,于2016年12月5—22日,利用SPAMS (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在西安市城市运动公园开展连续观测.将观测期分为4个阶段,结合气象条件对不同阶段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依据质谱特征,将所采集到的颗粒分为EC (元素碳)、OC (有机碳)、ECOC (混合碳)、HM (重金属)、LEV (左旋葡聚糖)、Si O3(矿尘)、K (钾)、Na (钠)、HOC (有机大分子)及Other (其他)类.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所采集到的OC类颗粒物数量最多,在重污染阶段OC、K和EC类颗粒物占颗粒总数的70%以上,是重污染天气的主要组成颗粒.在雾霾消散期,OC、LEV和Si O3类颗粒是主要类型颗粒物.根据颗粒物的化学类型及离子特征,利用PMF (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模型法得到6种污染源贡献率分别为27. 7%(燃煤源)、22. 3%(二次污染源)、20. 4%(交通源)、10. 4%(生物质燃烧源)、9. 7%(工艺过程源)、6. 5%(扬尘源)及3. 0%(其他未知源).研究显示:在重污染阶段,燃煤源与交通源占比大幅上升,与二次污染源共同造成了此次重污染天气;在雾霾消散期,扬尘源及生物质燃烧源成为大气细颗粒物的主要污染源.
关键词
单颗粒气溶胶质谱
细颗粒物
正交矩阵因子分解
模型
来源解析
Keywords
single particle aerosol mass spectrometer
fine particles
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source apportionment
分类号
X51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和田市城区PM2.5化学组成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
6
2
作者
苏吾比努尔·热克甫
玉散·吐拉甫
迪丽努尔·塔力甫
王新明
阿布力克木·阿不力孜
亚力昆江·吐尔逊
丁翔
机构
新疆大学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出处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23-833,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465007)
中国沙漠气象科学研究基金项目(No.Sqj2013003)
文摘
为了解中国极干旱区域和田市城区大气PM_(2.5)的组成特征及污染水平,于2014年1—12月采集和田市城区大气PM_(2.5)样品,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离子色谱仪(IC)、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及元素分析仪分析其中PAHs(多环芳烃)、金属元素、水溶性无机离子、OC(有机碳)和EC(元素碳)等化学组分.结果表明,采样期间和田市城区大气PM_(2.5)质量浓度年均值为(770.11±568.01)μg/m^3,呈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趋势;金属元素、水溶性无机离子、OC、EC、∑_(16)PAHs(总多环芳烃)分别占PM_(2.5)质量浓度的15.292%、9.789%、4.246%、0.331%、0.015%.利用PMF(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分别对PM_(2.5)中PAHs和金属元素、水溶性无机离子、OC、EC进行来源解析表明,PAHs主要来源为煤和汽油燃烧排放(13.91%)、生物质燃烧(33.98%)、天然气燃烧(52.11%);金属元素、水溶性无机离子、OC、EC的主要来源为土壤尘(56.49%)、油类燃烧(25.49%)、机动车排放(10.09%)、燃煤及生物质燃烧(7.93%).研究显示,采样期间沙尘对和田市城区大气PM_(2.5)组成影响较大,是该地区大气污染来源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和田市城区
PM2.5
化学组成
正交矩阵因子分解
法
Keywords
urban area of Hotan
PM2.5
chemical composition
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method
分类号
X5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黄石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源解析
被引量:
11
3
作者
聂烨
彭瑾
王祖武
成海容
机构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出处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83-190,共8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0212603,2019YFB21029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3102)
文摘
为研究黄石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臭氧生成潜势及来源,该文于2018年7月-2019年4月,在黄石市城区使用苏玛罐采集大气VOCs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氢火焰离子检测器(GC-MS/FID)测定71种VOCs。结果表明,黄石市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平均浓度为(24.1±9.01)×10^(-9)(体积浓度),季节性变化趋势为冬季高夏季低。黄石市大气VOCs的平均臭氧生成潜势(OFP)为128μg/m^(3),对OFP贡献最大的物种是乙烯,其值为21.2μg/m^(3)。特征物种比值显示,黄石市大气存在一定老化现象,异戊烷和正戊烷可能受到燃料燃料蒸发和机动车排放影响,甲苯和苯受机动车尾气影响较大。正交矩阵因子模型的解析结果显示VOCs的主要来源为机动车排放源(30.44%)、燃料挥发源(24.48%)、燃烧源(22.58%)、石油化工源(9.26%)、溶剂使用源(8.06%)和植物排放源(5.18%)。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污染特征
臭氧生成潜势
正交矩阵因子分解
模型
黄石市
Keywords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
p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
positve matrix factorization
Huangshi
分类号
X5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秋冬季西咸新区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4
作者
李凡
刘立忠
李养养
刘济铭
易鹏
机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出处
《中国环境监测》
2025年第4期76-87,共12页
文摘
为探究秋冬季西咸新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22年7月25日至12月21日进行了VOCs在线监测,分析了西咸新区秋冬季VOCs污染特征、反应活性及来源贡献。结果显示,西咸新区秋季与冬季VOCs体积分数分别为41.51×10^(-9)与64.47×10^(-9)。在秋季,占比最高的组分依次为烷烃(29.6%)、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29.2%)和卤代烃(19.5%);在冬季,烷烃(44.7%)、OVOC(16.8%)和烯烃(15.7%)占比最高。VOCs日变化趋势整体与细颗粒物(PM_(2.5))、二氧化氮(NO_(2))接近,呈早晚高、午间低的特征;臭氧(O_(3))日变化趋势与之相反。综合分析VOCs的羟基自由基(·OH)消耗速率及对O_(3)、PM_(2.5)生成的贡献发现,秋季光化学反应活性最高的VOCs物种为乙醛、丙烯、间/对二甲苯、甲苯、邻二甲苯、乙烯、异戊二烯、正己醛、丙醛,冬季为丙烯、甲苯、苯、乙醛、间/对二甲苯、乙烯等。通过基于光化学损失校正的正交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开展源解析研究,识别出5个主要大气污染源:机动车排放源(28.8%)、工业排放源(11.4%)、溶剂使用源(9.6%)、燃煤排放源(19.9%)以及液化石油气/天然气(LPG/NG)源(30.3%)。LPG/NG源与机动车排放源管控应作为西咸新区VOCs污染防控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
西咸新区
挥发性有机物
污染特征
化学活性
光化学损失
正交矩阵因子分解
Keywords
Xixian New Area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chemical activity
photochemical loss
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分类号
X508 [环境科学与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利用SPAMS研究西安市重污染天气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来源
闫璐璐
刘焕武
黄学敏
高健
张文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和田市城区PM2.5化学组成特征及来源分析
苏吾比努尔·热克甫
玉散·吐拉甫
迪丽努尔·塔力甫
王新明
阿布力克木·阿不力孜
亚力昆江·吐尔逊
丁翔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黄石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源解析
聂烨
彭瑾
王祖武
成海容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秋冬季西咸新区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李凡
刘立忠
李养养
刘济铭
易鹏
《中国环境监测》
20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