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氯雷他定与消风止痒颗粒对3种荨麻疹动物模型的药效评价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庞博 徐英莉 +6 位作者 刘晓峰 陈梦苹 王雅欣 姚荣妹 周利润 曹姗 崔晓兰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21期3026-3032,共7页
目的:探究氯雷他定和消风止痒颗粒对免疫性/非免疫性接触/非接触性慢性荨麻疹模型的药效作用。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抗二硝基苯基(DNP)-IgE单克隆抗体进行致敏,双耳涂抹2,4-二硝基氟苯(DNFB)进行激发造成小鼠免疫性接触性慢性荨麻疹模型... 目的:探究氯雷他定和消风止痒颗粒对免疫性/非免疫性接触/非接触性慢性荨麻疹模型的药效作用。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抗二硝基苯基(DNP)-IgE单克隆抗体进行致敏,双耳涂抹2,4-二硝基氟苯(DNFB)进行激发造成小鼠免疫性接触性慢性荨麻疹模型;腹腔注射卵白蛋白-氢氧化铝混悬液进行致敏及激发诱导致大鼠免疫性非接触性慢性荨麻疹模型。二甲基亚砜涂抹豚鼠耳郭两面致非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模型。结果:免疫性接触性/非接触性慢性荨麻疹模型试验中,氯雷他定和消风止痒颗粒均能显著减少小鼠的抓挠次数,抑制大、小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均P<0.05);氯雷他定能明显缓解炎症介质的释放,消风止痒颗粒则能显著抑制背部风团的发生,减轻耳肿胀(均P<0.05)。非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模型实验中,消风止痒颗粒可显著减轻豚鼠耳肿胀度及耳厚度(均P<0.05),缓解变态反应肿胀症状。结论:氯雷他定对免疫性慢性荨麻疹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缓解瘙痒症状。消风止痒颗粒则对接触性荨麻疹作用明显,有缓解皮肤红肿,抑制风团之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荨麻疹 接触性荨麻疹 肥大细胞 炎症介质 氯雷他定 消风止痒颗粒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测定荆肤止痒颗粒中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的含量 被引量:10
2
作者 曾德成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894-897,共4页
目的 :建立RP HPLC法测定荆肤止痒颗粒 (荆芥 ,地肤子 ,防风 ,山楂等 )中 5 O 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TurnerKromasilC1 8(4.6mm× 2 0 0mm ,5 μm)色谱柱 ;流动相为甲醇 - 0 .0 5mol·L-1 KH2 PO4溶液 醋酸... 目的 :建立RP HPLC法测定荆肤止痒颗粒 (荆芥 ,地肤子 ,防风 ,山楂等 )中 5 O 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TurnerKromasilC1 8(4.6mm× 2 0 0mm ,5 μm)色谱柱 ;流动相为甲醇 - 0 .0 5mol·L-1 KH2 PO4溶液 醋酸 异丙醇(85∶1 70∶4∶4 ) ,检测波长为 2 5 4nm ,流速为 1 .0mL·min-1 ,柱温为 30℃。结果 :5 O 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在上述色谱条件下 ,分离效果好 ,在 0 .0 6 0 6~ 0 .6 0 6 μg范围内 ,线性关系良好 (r =0 .9998) ,加样回收率为 92 .2 %。 结论 :本方法较简单 ,准确 ,可作为产品的质量控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肤止痒颗粒 防风 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脾止痒颗粒对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IgE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杨瑛 王益平 +2 位作者 杨玉峰 郭志武 张尚斌 《中医药学刊》 2006年第3期472-473,共2页
目的:探讨中药健脾止痒颗粒治疗特应性皮炎(AD)的有效机制是否通过降低患者血清IgE水平及EOS计数得以实现。方法将入选A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健脾止痒颗粒治疗)和对照组32例(氯雷他定治疗),连续服药4周。采用欧洲AD评分标准(SCORAD)... 目的:探讨中药健脾止痒颗粒治疗特应性皮炎(AD)的有效机制是否通过降低患者血清IgE水平及EOS计数得以实现。方法将入选A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健脾止痒颗粒治疗)和对照组32例(氯雷他定治疗),连续服药4周。采用欧洲AD评分标准(SCORAD)对AD的临床严重度进行评估,用视觉模拟尺度(VAS)评分法对瘙痒程度进行评价;同时记录SCORAD积分和VAS积分。疗程结束计算评分下降指数,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IgE水平以及伊红酚法对EOS计数进行检测。结果:治疗组,SCORAD积分和VAS积分以及总IgE和EOS计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SCORAD积分下降(P<0.05)、VAS积分明显下降(P<0.01);血清IgE水平下降(P<0.05)、EOS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2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SCORAD积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VAS积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血清IgE水平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OS计数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健脾止痒颗粒治疗AD安全有效,其有效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患者IgE的生物利用度和EOS计数得以发挥作用。相关机理有待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颗粒 皮炎 特应性 IGE 健脾止痒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芍止痒颗粒成型工艺 被引量:18
4
作者 郭志烨 杨明 +3 位作者 韩丽 刘李梅 钱枚 邹文铨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942-1946,共5页
目的研究乌芍止痒颗粒(何首乌、白鲜皮、赤芍、醋延胡索等)的制备工艺及最优处方,并对最佳成型颗粒的物理特性进行考察。方法以制粒情况为指标,对润湿剂种类、润湿剂用量和搅拌时间进行单因素考察;以吸湿率、成型率、溶化性和制粒情况... 目的研究乌芍止痒颗粒(何首乌、白鲜皮、赤芍、醋延胡索等)的制备工艺及最优处方,并对最佳成型颗粒的物理特性进行考察。方法以制粒情况为指标,对润湿剂种类、润湿剂用量和搅拌时间进行单因素考察;以吸湿率、成型率、溶化性和制粒情况为指标,对填充剂种类进行单因素考察;以吸湿率为指标,D-最优混料设计对填充剂最优配比进行考察。再对最佳成型颗粒进行临界相对湿度、休止角、溶化性、颗粒粒度测定。结果乌芍止痒颗粒最佳成型工艺为以乳糖-可溶性淀粉-糊精(0.335∶0.360∶0.305)为填充剂,干膏粉与填充剂按1∶1比例混匀,以干膏粉用量0.2倍的70%乙醇为润湿剂,搅拌30 s后制粒。最佳成型颗粒的临界相对湿度为69%,流动性、溶化性以及颗粒粒度均合格。结论 D-最优混料设计建立的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芍止痒颗粒 止痒 成型工艺 单因素试验 D-最优混料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风止痒颗粒成型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16
5
作者 马天翔 马转霞 +5 位作者 许爱霞 孙岚萍 顾志荣 石磊 祁梅 葛斌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161-2164,共4页
目的优化消风止痒颗粒成型工艺。方法以药辅比、95%乙醇用量、麦芽糊精与预胶化淀粉比例为影响因素,成型性、溶化性、堆密度、休止角、吸湿性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结合G1⁃熵权法优化成型工艺。结果最佳条件为药辅... 目的优化消风止痒颗粒成型工艺。方法以药辅比、95%乙醇用量、麦芽糊精与预胶化淀粉比例为影响因素,成型性、溶化性、堆密度、休止角、吸湿性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结合G1⁃熵权法优化成型工艺。结果最佳条件为药辅比1∶1,95%乙醇用量37%,麦芽糊精与预胶化淀粉比例1∶1.25,成型率、溶化率、堆密度、休止角、吸湿率分别为97.95%、73.37%、0.53 g/mL、29.29°、10.57%,颗粒临界相对湿度为70%。结论该方法稳定可行,可用于消风止痒颗粒成型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风止痒颗粒 成型工艺 正交试验 G1⁃熵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风止痒颗粒、止痒液穴位离子导入联合常规治疗对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8
6
作者 胡必梅 江桂林 +1 位作者 孟梓 霍长亮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768-1771,共4页
目的探讨消风止痒颗粒、止痒液穴位离子导入联合常规治疗对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抗组胺药物、维生素D、紫外线照射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消风止痒颗... 目的探讨消风止痒颗粒、止痒液穴位离子导入联合常规治疗对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抗组胺药物、维生素D、紫外线照射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消风止痒颗粒、止痒液穴位离子导入(外关、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疗程1个月。检测临床疗效、皮肤瘙痒评分、IL⁃2、IL⁃6、hs⁃CRP、尿素氮、肌酐、PTH、β2⁃MG、GQOL⁃74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1年后复发率更低(P<0.05)。治疗后,2组皮肤瘙痒评分、IL⁃2、IL⁃6、hs⁃CRP、尿素氮、肌酐、PTH、β2⁃MG降低(P<0.05),GQOL⁃74评分升高(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尿素氮、肌酐除外)。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个月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风止痒颗粒、止痒液穴位离子导入联合常规治疗可安全有效地改善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机体恢复,提升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风止痒颗粒 止痒 穴位离子导入 常规治疗 尿毒症皮肤瘙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归芍止痒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林以慈 何昭斌 +3 位作者 孙虹 何洋 罗钧锦 石钺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9期2182-2184,I0007,共4页
目的:建立归芍止痒颗粒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组方中当归、川芎、地黄、丹参、苦参、地肤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芍药苷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薄层色谱清晰,分离良好,阴性无干扰。芍药苷的平均回... 目的:建立归芍止痒颗粒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组方中当归、川芎、地黄、丹参、苦参、地肤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芍药苷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薄层色谱清晰,分离良好,阴性无干扰。芍药苷的平均回收率为98.99%,RSD为2.03%。结论:所建方法简便易行,灵敏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归芍止痒颗粒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芍止痒颗粒 薄层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风止痒颗粒、氯雷他定片内服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6
8
作者 葛杰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97-1499,共3页
目的:观察消风止痒颗粒、氯雷他定片内服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医院收治的90例尿毒症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氯雷他定片内服联合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患者则... 目的:观察消风止痒颗粒、氯雷他定片内服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医院收治的90例尿毒症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氯雷他定片内服联合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消风止痒颗粒口服治疗,连续治疗2周为疗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前后瘙瘁积分,监测血钙、血磷、血肌酐、尿素氮等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疗效高达9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疗效73.3%(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皮肤瘙痒程度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其瘙痒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血钙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磷、血肌酐、尿素氮等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消风止痒颗粒、氯雷他定片内服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症临床效果肯定,利于改善皮肤瘙痒症状,提高肾功能,凸显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尿毒症并发症的优势与特点,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皮肤瘙痒症 消风止痒颗粒 氯雷他定片 血液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风止痒颗粒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63例 被引量:7
9
作者 龚炯 王米君 霍苏琛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22-624,共3页
目的观察消风止痒颗粒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慢性荨麻疹患者12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3例,给予消风止痒颗粒30 g,每天3次,联合依巴斯汀片10 mg,每天1次,口服;对照组60例,仅给予依巴斯汀10 mg,每天1次,口服。治疗第... 目的观察消风止痒颗粒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慢性荨麻疹患者12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3例,给予消风止痒颗粒30 g,每天3次,联合依巴斯汀片10 mg,每天1次,口服;对照组60例,仅给予依巴斯汀10 mg,每天1次,口服。治疗第4周和第8周记录疗效。结果治疗第4周,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44.44%,38.33%(P>0.05);治疗第8周,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6.19%,53.33%(P<0.01)。治疗结束后治疗组48例有效病例中12例出现复发或加重,对照组31例有效病例中20例出现复发或加重(P<0.01)。结论消风止痒颗粒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风止痒颗粒 依巴斯汀 荨麻疹 慢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测定止痒颗粒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军宣 陈犁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U006-U008,共3页
关键词 止痒颗粒 盐酸小檗碱 HPLC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止痒消疹颗粒联合第2代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丽 杨波 +5 位作者 曹巧芝 彭聪 陈明亮 粟娟 陈翔 李捷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81,共7页
目的:慢性荨麻疹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经过,其一线用药为第2代抗组胺药,治疗选择有限,且抗组胺药的疗效存在个体差异,并不能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本研究旨在探索止痒消疹颗粒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 目的:慢性荨麻疹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经过,其一线用药为第2代抗组胺药,治疗选择有限,且抗组胺药的疗效存在个体差异,并不能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本研究旨在探索止痒消疹颗粒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且诊断为慢性荨麻疹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接受常规的第2代抗组胺药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在常规的第2代抗组胺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止痒消疹颗粒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比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2组7日荨麻疹活动度评分(Weekly Urticaria Activity Score,UAS7)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的差异,采用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ymptom Score Reduce Index,SSRI)评价并比较2种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的UAS7均明显降低(分别P=0.001,P<0.001)。尽管根据UAS7计算SSRI来评价疗效时,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1.11%和59.38%,2组间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根据DLQI计算SSRI来疗效评价时,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有效率分别为33.33%和46.88%,2组间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均有3例患者存在嗜睡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止痒消疹颗粒联合第2代抗组胺药可有效降低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疾病活动度,且对生活质量的改善优于单用第2代抗组胺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痒消疹颗粒 慢性荨麻疹 抗组胺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