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歌谣运动”与早期新诗歌谣化的媒介反思
1
作者 余蔷薇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3,共9页
在《歌谣周刊》将口头歌谣书面化的过程中,潜在的印刷理性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同人过度偏向口头媒介,并形成重徒歌、轻乐歌的收集倾向。以《歌谣周刊》为中心形成的媒介场域中,口头与书面的媒介矛盾作为悬而未决的诗学症候,潜在于歌谣... 在《歌谣周刊》将口头歌谣书面化的过程中,潜在的印刷理性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同人过度偏向口头媒介,并形成重徒歌、轻乐歌的收集倾向。以《歌谣周刊》为中心形成的媒介场域中,口头与书面的媒介矛盾作为悬而未决的诗学症候,潜在于歌谣入诗的实践。取法徒歌的新诗,粗粝、真实而蕴含歌性,却始终面临口头与书面的抵牾。取法乐歌的新诗,由于其传统连续性和多媒介特征,具有高配乐度与在场性的审美价值,指向新诗的另一条发展脉络。审视这两种取法不同的新诗路径会发现,媒介作为一种不容忽视的诗学因素,始终影响着新诗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谣运动” 谣周刊》 媒介 新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歌谣运动与现代汉语方言学的发端
2
作者 王倩倩 曹志耘 《汉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7,共9页
歌谣与方言具有天然的关系,研究歌谣离不开研究方言。一百年前,歌谣运动使得方言问题进入学术研究领域并引起大家普遍关注,继而成立了我国历史上首个方言调查研究的学术团体“方言调查会”。方言调查会的骨干成员们对方言调查研究的性... 歌谣与方言具有天然的关系,研究歌谣离不开研究方言。一百年前,歌谣运动使得方言问题进入学术研究领域并引起大家普遍关注,继而成立了我国历史上首个方言调查研究的学术团体“方言调查会”。方言调查会的骨干成员们对方言调查研究的性质、对象、方法等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理论主张和操作方法,对后来汉语方言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某些方面至今仍具有启迪意义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谣运动 汉语方言学 方言学史 方言调查会 方音字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0年代的中国新诗出路与文学格局问题--以《红旗歌谣》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勇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3,共13页
20世纪50年代,《红旗歌谣》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文学事件,需要把它置于当时的历史语境加以考察。其中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新诗的出路问题,以及新民歌和新诗的问题;二是新民歌与旧民歌的区别;三是文学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社会主义文... 20世纪50年代,《红旗歌谣》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文学事件,需要把它置于当时的历史语境加以考察。其中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新诗的出路问题,以及新民歌和新诗的问题;二是新民歌与旧民歌的区别;三是文学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社会主义文学的思考;四是文人写作与民间写作的关系。这些问题的交织,在《红旗歌谣》的编选及其与同类其他选本的差异中有较为集中的呈现。就历史的角度看,不难发现,《红旗歌谣》的编选实践及其新诗出路问题的讨论,使得迥异于此前的文学格局逐渐清晰并得以确立。通过对这一诗选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层面的考察,有助于深化对当代文学格局变迁的进一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红旗谣》 新民 旧民 文学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歌”识理:红色歌谣的听觉叙事(1927-1937)
4
作者 张品良 付昱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3-93,共11页
通过红色歌谣传播马克思主义,让人民群众听“歌”识理,是中国共产党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伟大创举。红色歌谣以听觉为渠道,以叙事为手段,符合通感特征、场域特征、互文特征及当地固有的民歌传统特征,将马克思主义抽象化理论转化为形象... 通过红色歌谣传播马克思主义,让人民群众听“歌”识理,是中国共产党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伟大创举。红色歌谣以听觉为渠道,以叙事为手段,符合通感特征、场域特征、互文特征及当地固有的民歌传统特征,将马克思主义抽象化理论转化为形象化、故事化、情感化的受众体验话语,使面向苏区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可能。红色歌谣的传唱促进了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启蒙了广大革命根据地人民,为土地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先进的思想理论基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永续价值的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谣叙事 听觉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位”视角的黄土台塬传统村落风土景观解析——以八景和歌谣民谚为线索 被引量:1
5
作者 林晓丹 常青 郭建伟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0-76,共7页
选取黄土台塬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借用景观人类学的理论范式,以田野调查中采集到的村落“八景”“八怪”和歌谣民谚等民间话语所提供的村民“主位”视角为线索,识别该地域风土景观的构成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总结地方风土景观的... 选取黄土台塬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借用景观人类学的理论范式,以田野调查中采集到的村落“八景”“八怪”和歌谣民谚等民间话语所提供的村民“主位”视角为线索,识别该地域风土景观的构成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总结地方风土景观的表达模式,并揭示其背后的生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口头文学对地方性风土景观的表达主要存在4种模式:1)表达与特殊地貌相关的村落周边环境;2)表达与文化意向相关的村落轮廓特征;3)表达与当地旱涝频发的极端气候相关的村落骨架结构特征;4)表达与地方历史脉络和生产生活方式相关的关键节点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八景 传统村落 黄土台塬 风土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革命而歌:红军长征时期的革命歌谣研究
6
作者 张敏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3-140,共8页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歌谣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在长征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革命歌谣的创作与传唱发挥了重要价值。长征中的革命歌谣涵盖了行军战斗、部队生活以及政治宣传等多种主题,其创作主体多元,旋律旧曲新用、易于传唱,歌词简...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歌谣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在长征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革命歌谣的创作与传唱发挥了重要价值。长征中的革命歌谣涵盖了行军战斗、部队生活以及政治宣传等多种主题,其创作主体多元,旋律旧曲新用、易于传唱,歌词简洁明了、贴近实际,充分满足了革命斗争的需要。在长征途中,革命歌谣依靠文字传播,宣传队、普通战士口头传唱,群众自发传唱等方式,不仅为红军战士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还有效传播了共产主义理想,深深感召了沿途的广大人民群众。这些歌谣为探究长征不同面相,赓续红色基因提供了宝贵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征 革命 宣传工作 红色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文化素养提升下乐府诗歌吟唱研究——评《乐府:大地之歌》
7
作者 许莹琳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I0004-I0004,共1页
在倡导传统文化素养的时代背景下,乐府诗的研究与教学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这不仅是因为乐府诗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更在于其对于现代人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傅锡壬著的... 在倡导传统文化素养的时代背景下,乐府诗的研究与教学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这不仅是因为乐府诗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更在于其对于现代人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傅锡壬著的《乐府:大地之歌》一书,正是这样一部能够引领读者深入乐府诗的世界,探寻其独特魅力的佳作。该书以乐府诗为研究对象,系统介绍了乐府诗的起源、发展、分类及艺术特色,呈现了中国古代民间歌谣的绚丽画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诗 民间 大地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研究与教学 不可替代 人文素养 独特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越地域文学的起源与生成
8
作者 项义华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1-143,155,160,161,共16页
学界以往将一些从古籍中辑录的文本当作浙江上古时期的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并将其视为浙江文学的两大源头。然而,前者中有的是从楚地流传过来的时代特征不明的歌谣,有的是汉人仿楚辞体为书中人物代拟的诗赋,并不是浙江上古时期的原始歌... 学界以往将一些从古籍中辑录的文本当作浙江上古时期的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并将其视为浙江文学的两大源头。然而,前者中有的是从楚地流传过来的时代特征不明的歌谣,有的是汉人仿楚辞体为书中人物代拟的诗赋,并不是浙江上古时期的原始歌谣;后者则大多是从中原发端的大禹神话在越地的延伸和衍生。作为中国地域文学中比较晚起的一个分支,吴越文学事实上并不是在先越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是在吴越文化接受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影响进而逐渐汉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而其地域特色的彰显,则有赖于作者的在地书写实践和对地域文化主体性的发掘。就文本形态而言,吴越文学发轫于汉初吴人辞赋,是南北文学交汇融合的产物。而东汉时期出自越地的一批文人著述,尤其是《吴越春秋》,则更加充分地吸收融合了南北两大文学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语言。这些作品通过书写吴越历史传奇,展现了吴越文化的主体性,是吴越文学初步成形的一个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越文学 原始 神话传说 文化融合 在地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运用民间歌谣的价值、原则及方式 被引量:22
9
作者 张卫民 刘贺佳 李岩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4-56,共3页
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运用民间歌谣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想像与创造力。在此过程中,幼儿园必须遵循生活化、适宜性及审美性原则。除了可以采取主题单元活动方式外,幼儿园还必须注意在周围环境与幼儿一日在园生... 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运用民间歌谣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想像与创造力。在此过程中,幼儿园必须遵循生活化、适宜性及审美性原则。除了可以采取主题单元活动方式外,幼儿园还必须注意在周围环境与幼儿一日在园生活及游戏中渗透民间歌谣艺术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教育 审美教育 民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儿园艺术教育中长沙民间歌谣艺术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及其策略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卫民 曾虹 刘贺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2011年第1期106-108,共3页
长沙蕴藏着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民间歌谣艺术资源。幼儿园艺术教育中开发利用长沙民间歌谣艺术资源的内容有儿歌、劳动歌、生活歌、仪式歌。开发利用的策略是从兴趣入手的生成性开发、从主题入手的整合性开发和从环境入手的隐性开发。
关键词 民间 开发利用 内容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粤闽客方言歌谣在东南亚华人社区的流变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晓锦 高洵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5-123,共9页
东南亚的华人社区有大量祖籍地为广东粤、客、闽方言区的华人,华人在把粤、客、闽方言带到海外的同时,也把在广东本土广为流行的歌谣文化带到了海外,从而使得粤、客、闽方言歌谣文化风靡海内外。华人发扬光大了古老的歌谣文化,除了传唱... 东南亚的华人社区有大量祖籍地为广东粤、客、闽方言区的华人,华人在把粤、客、闽方言带到海外的同时,也把在广东本土广为流行的歌谣文化带到了海外,从而使得粤、客、闽方言歌谣文化风靡海内外。华人发扬光大了古老的歌谣文化,除了传唱带自祖籍地的歌谣,还在现居地创作了反映现环境、现生活和心态的新歌谣,新歌谣既传承了本土歌谣的特点,亦有海外的新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方言 方言 东南亚华人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歌谣、乐章、徒诗——论诗歌史的三大分野 被引量:30
12
作者 钱志熙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5,共15页
歌谣、乐章、徒诗是诗歌史的三大分野,它们具有不同的艺术形态,以及文化和文学方面的不同功能。歌谣在诗歌史方面的意义,在于它是最原始、最自然、最普遍、最永恒的诗歌形式。入乐的乐章歌诗,与歌谣相比,是更高一级的诗歌艺术,具备了固... 歌谣、乐章、徒诗是诗歌史的三大分野,它们具有不同的艺术形态,以及文化和文学方面的不同功能。歌谣在诗歌史方面的意义,在于它是最原始、最自然、最普遍、最永恒的诗歌形式。入乐的乐章歌诗,与歌谣相比,是更高一级的诗歌艺术,具备了固定的文本,修辞艺术也有所发展,但它以音乐为主体,诗歌艺术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诗歌史最高的发展形态是徒诗艺术,当文化气候中个体创作的条件成熟时,徒诗系统就从乐章的母体中孕生出来。歌谣是一种群体的诗歌,乐章的主体部分也是群体的诗歌,它们都具有自然的诗歌艺术的特点。徒诗则是个体的诗歌,是自觉的诗歌艺术,只有在徒诗系统中诗歌艺术才能得到一种近乎无止境的发展,但也因此而带来了异质的因素。歌谣与乐章比徒诗更直观地呈现诗歌艺术的本体,这也是作为高度发展的诗歌形态的徒诗又不断地向歌谣与乐章回归的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分野 乐章 徒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歌谣的社会史意涵 被引量:13
13
作者 向德彩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4-78,共5页
在新史学的研究中,民间歌谣作为研究文献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民间歌谣是民间日常生活与思想的记录和艺术再现,象地方史志一样记录俗众世界的大事件,也如道德教科书治礼俗、辩善恶以形成民间小传统,还象政治晴雨表一样反映民众的社会... 在新史学的研究中,民间歌谣作为研究文献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民间歌谣是民间日常生活与思想的记录和艺术再现,象地方史志一样记录俗众世界的大事件,也如道德教科书治礼俗、辩善恶以形成民间小传统,还象政治晴雨表一样反映民众的社会评价与人心背向,折射社会变迁,勾画出立体的底层民众生活的镜像,呈现新的历史景观。然而,民间歌谣的零散性、游离性存在所展现的历史,仍依赖于传统史学和其他学科的观照,表现出其社会史研究上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 民谚 新史学 社会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歌谣中的阶级话语 被引量:11
14
作者 向德彩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1-126,共6页
在中共领导的革命运动中,革命歌谣是工农群众革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运动中,阶级话语从意识形态话语转向革命的日常生活话语,是通过阶级话语语汇在革命歌谣中的植入以及大量阶级与阶级斗争主题歌谣的创作与传播来实现的。... 在中共领导的革命运动中,革命歌谣是工农群众革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运动中,阶级话语从意识形态话语转向革命的日常生活话语,是通过阶级话语语汇在革命歌谣中的植入以及大量阶级与阶级斗争主题歌谣的创作与传播来实现的。革命歌谣的阶级话语并不反映阶级现实,而是通过建构阶级对立和阶级仇恨的革命意识形态,以诉说阶级仇恨、赞美革命阶级亲密情感和积极乐观的革命生活、描绘革命的理想蓝图等方式,实现了革命的情感动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 阶级话语 革命 情感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歌谣:村妇生活的凭据——以江南为例 被引量:8
15
作者 小田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03-211,共9页
江南歌谣以民间-民众-乡村-妇女-地方-日常的粘着性可以成为村妇生活的凭据,但歌谣首先依循艺术理路:聚焦实际生活,着意渲染情感,凸显主要特征。对歌谣的史料学考量,一方面需要从歌谣中析出相关元素,解构原有歌谣,滤化艺术情感,抽象民... 江南歌谣以民间-民众-乡村-妇女-地方-日常的粘着性可以成为村妇生活的凭据,但歌谣首先依循艺术理路:聚焦实际生活,着意渲染情感,凸显主要特征。对歌谣的史料学考量,一方面需要从歌谣中析出相关元素,解构原有歌谣,滤化艺术情感,抽象民众观念,进行"去艺术化"处理;另一方面,依据歌谣的内容和歌谣的存在环境及其存在方式对其进行时代性确认。所有这一切,要求我们在史学与艺术的跨学科对话中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 历史凭据 村妇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视角下的歌谣学研究——北大《歌谣周刊》对中国歌谣学研究的贡献 被引量:7
16
作者 朱爱东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5-108,128,共5页
北大《歌谣周刊》不仅是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和民俗学刊物 ,还是中国最早的和惟一的专门的歌谣研究刊物。它使中国的歌谣学研究初具形态与规模 ,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当时中国歌谣研究的中心。在民间文学和歌谣学因长期走文学化的道路而... 北大《歌谣周刊》不仅是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和民俗学刊物 ,还是中国最早的和惟一的专门的歌谣研究刊物。它使中国的歌谣学研究初具形态与规模 ,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当时中国歌谣研究的中心。在民间文学和歌谣学因长期走文学化的道路而陷于困境的今天 ,该刊物从民俗学和文学的双重视角研究歌谣便具有更深的启发与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谣周刊 谣学 民间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视角下的陕北歌谣述论 被引量:2
17
作者 焦垣生 胡友笋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70-74,共5页
检视陕北歌谣研究,学界从人文地理、乡情民俗、艺术特色、文字语言、审美风尚、传承方式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探讨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着眼于文化关系的宏观把握,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进行深层文化考察,或是陕北歌谣研... 检视陕北歌谣研究,学界从人文地理、乡情民俗、艺术特色、文字语言、审美风尚、传承方式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探讨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着眼于文化关系的宏观把握,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进行深层文化考察,或是陕北歌谣研究的新题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陕北 民间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民族的诗”到“民族志诗学”——从歌谣运动的两处细节谈起 被引量:7
18
作者 曹成竹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5-140,共6页
歌谣运动中的两个细节虽不引人注意,却又密切联系,构成了一条隐含的文艺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分界线。这不仅仅是感性审美和理性判断的彼此区隔,还缘于歌谣这一对象作为文化象征符号的丰富内涵,以及新知识群体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变化。这些... 歌谣运动中的两个细节虽不引人注意,却又密切联系,构成了一条隐含的文艺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分界线。这不仅仅是感性审美和理性判断的彼此区隔,还缘于歌谣这一对象作为文化象征符号的丰富内涵,以及新知识群体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变化。这些复杂因素决定了歌谣运动的轨迹从"民族的诗"到"民族志诗学"的转换过渡。二者无所谓优劣,只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对于特定群体和研究对象而言,哪一种更加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而已。我们只有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在场域张力关系以及特定群体的审美经验中,才能更好地思考作为永恒"他者"的民歌,到底对"我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谣运动 刘半农 周作人 民族志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作人的民歌研究及其民众立场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泳超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65-72,共8页
关键词 童话 周作人 神话 回忆 立场 晚年 研究 文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歌谣的形式美学:生发于“歌谣运动”的文学语言观 被引量:4
20
作者 曹成竹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9-75,共7页
歌谣语言看似简单质朴、形式自由,但其具体的形式技巧和整体的形式观念又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仅有内在的形式法则,更保持着与口语方言、精英文学乃至社会生活变迁之间的密切关联,是一种既稳定又开放的形式。更值得新文学借鉴的,并不是歌... 歌谣语言看似简单质朴、形式自由,但其具体的形式技巧和整体的形式观念又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仅有内在的形式法则,更保持着与口语方言、精英文学乃至社会生活变迁之间的密切关联,是一种既稳定又开放的形式。更值得新文学借鉴的,并不是歌谣中的妙语金句,也不是其简单自然的语言风格或表露民众心声的勇气,而是歌谣语言的形式经验。这一经验不仅为文学语言的革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滋养,更从情感结构和现实内容上充实了新文学,推动了中国文学表达方式和审美内涵的现代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谣运动 文学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