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言”与商周礼仪及其歌咏——汉文化歌唱传统探源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国安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67,共15页
本文以卜辞、周代铭文材料的训释解读为依据,对商代、周初礼仪及其歌咏情况作了梳理,得出如下观点或推断:甲文"言"之初义取象于"口簧说话",口簧用以表情达意,说话交流的功能是后世"言"字派生出"言语... 本文以卜辞、周代铭文材料的训释解读为依据,对商代、周初礼仪及其歌咏情况作了梳理,得出如下观点或推断:甲文"言"之初义取象于"口簧说话",口簧用以表情达意,说话交流的功能是后世"言"字派生出"言语"之义的根据;口簧乐器演奏所具有的"以乐传语"、"以语定乐"之特点,正是后世"歌永言"传统"以乐传辞"、"以文化乐"的原初范型。以口簧说话为造字背景的同源异构字言、舌、告,在卜辞时代其语言学意义和人文内涵已渐分化,其字指义始有所偏重而各有不同。先秦文献所谓飨、食、燕则是由卜辞告、舌、言三礼进化而来。口簧演奏的"以乐传语"、"以语定乐"之特点确曾影响了商周仪式歌咏,进而促进了汉文化"歌永言"这一歌唱传统的形成与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簧说话 商周礼仪 歌永言 歌唱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背景下的当代诗乐关系再思考——评《诗乐空间》
2
作者 张宇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I0005-I0005,共1页
《毛诗故训传》中有“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尚书》中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在古代,诗乐常为一体,不可分割。其实,诗是语言的艺术,乐是韵与律的交融,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然而,近现代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潮... 《毛诗故训传》中有“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尚书》中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在古代,诗乐常为一体,不可分割。其实,诗是语言的艺术,乐是韵与律的交融,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然而,近现代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潮流的变化,诗与乐的“距离”越来越远。诗作为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其表现能力越来越被重视和得以发挥,其在音乐性上的特质则逐渐受到限制。诗与乐的相互独立,使得诗乐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对诗乐关系的思考和研究也成为文艺界学者常常讨论的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诗故训传》 诗乐关系 歌永言 声依永 背景 《尚书》 诗与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荫所及 不独当代——赞典藏精品唱片《好歌珍藏——歌声献礼十八大》
3
作者 仲呈祥 冯亚 《音乐传播》 2013年第1期1-2,共2页
有一次,我们在现场观看文艺晚会,坐在右侧的一位长者在聆听合唱《我的祖国》时,激动得潸然泪下,定睛一看,原来正是如今为迎接党的十八大从建国以来出版发行的万余首优秀歌曲中精选出500首来集成的《好歌珍藏——歌声献礼十八大》(以下... 有一次,我们在现场观看文艺晚会,坐在右侧的一位长者在聆听合唱《我的祖国》时,激动得潸然泪下,定睛一看,原来正是如今为迎接党的十八大从建国以来出版发行的万余首优秀歌曲中精选出500首来集成的《好歌珍藏——歌声献礼十八大》(以下简称《好歌珍藏》)的总策划曾庆淮先生。个中深情,令人感佩。古人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歌曲历来是人民大众喜爱的音乐形式,是人民大众以审美思维把握世界的一种覆盖面最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永言 审美思维 文艺晚会 《我的祖国》 声依永 出版发行 音乐形式 民族声乐 在现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情为文,以象寓情——古典诗论对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启示
4
作者 王奇新 王国慧 《写作》 2014年第8期79-81,共3页
读高一学生的记叙文,既读不到生动的形象,也读不到真正的感情。如何指导学生写出形象鲜明、真情流淌的记叙文呢? 在诗歌教学中,那传承千年的中国古典诗论,给了我们灵感。 一、“诗缘情”启示我们:记叙文写作应强调真情实感 我国诗... 读高一学生的记叙文,既读不到生动的形象,也读不到真正的感情。如何指导学生写出形象鲜明、真情流淌的记叙文呢? 在诗歌教学中,那传承千年的中国古典诗论,给了我们灵感。 一、“诗缘情”启示我们:记叙文写作应强调真情实感 我国诗歌发展的早期,“诗言志”的主张占据了统治地位,强调诗歌“讽喻教化”的社会功用,重视其工具性。“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水,律和声。”被朱自清先生称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因为孔子的推崇。这种强调诗歌“讽喻教化”的工具性的诗论,在中国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叙文写作 诗缘情 歌永言 《尚书·尧典》 尽意 古典诗学 高一学生 有尽而意无穷 作文指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周学校教育管见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志云 王问学 《贵州文史丛刊》 1990年第4期52-58,6,共8页
对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古文献记载较前代为详。尽管《礼记》、《周礼》诸文献所述,难免掺杂了不少汉人的附会推论,不可尽信,但其中毕竟透露出一些真情实况。而出土的西周铭文,更为研究西周教育史提供了宝贵而可信的资料。因此。
关键词 学校教育 辟雍 教育史 大池 学在官府 召伯虎 歌永言 射庐 贵州文史丛刊 邢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动于中”说的文化学阐释——原始歌舞活动本质新解 被引量:1
6
作者 任昱波 《榆林学院学报》 1991年第1期34-38,共5页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永歌乃至手舞足蹈.这是中国古典美学非常古老的一个表述和命题,人们对之历来评价很高.然而,种种推崇称道主要都集中在诗歌和艺术理论方面.但仅仅这样理解评价,其实远没有真正领会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的精...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永歌乃至手舞足蹈.这是中国古典美学非常古老的一个表述和命题,人们对之历来评价很高.然而,种种推崇称道主要都集中在诗歌和艺术理论方面.但仅仅这样理解评价,其实远没有真正领会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的精髓与要义,有必要重新审视和讨论.一、“情动于中”说的本义很明显,人们的理解之所以向诗歌和艺术理论倾斜,主要是由于“情动于中”的完整表述出自千古名篇——《诗大序》.原文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大序》 千古名篇 于中 艺术理论 中国古典美学 三百篇 歌永言 丝竹之音 社会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别论
7
作者 陈天倪 《中国韵文学刊》 1993年第0期1-13,共13页
一、论孔子无删诗之事 《虞书》:“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时惟几!’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此作歌之始也。命夔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此言诗之始也。初民之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称心而言,矢... 一、论孔子无删诗之事 《虞书》:“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时惟几!’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此作歌之始也。命夔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此言诗之始也。初民之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称心而言,矢口而成,发于天籁之自然,而未协乎抑扬抗坠之音节;可谓之歌谣,不可谓之诗。诗者,古人用以合乐者也。《吕氏春秋·音初篇》:“《燕燕往飞》,始为北音;《候人兮猗》,始为南音;《破斧》之歌,始为东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永言 起哉 破斧 候人 删诗 怀王 声依永 皇父 三百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桐城派的“声音之道”
8
作者 汪孔丰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1-1,共1页
声音问题,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早在《尚书·尧典》中,即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之说,初步将诗歌与音乐声律联系起来。南朝齐梁时期,沈约创立“四声八病”之说,刘勰《文心雕龙》专列《声律》... 声音问题,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早在《尚书·尧典》中,即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之说,初步将诗歌与音乐声律联系起来。南朝齐梁时期,沈约创立“四声八病”之说,刘勰《文心雕龙》专列《声律》篇,诗文声律论由此确立。此后,有关诗文声音的言说反复出现,益加丰富,而且往往融汇了“文气”说,其中唐代韩愈倡言“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影响后世甚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齐梁 歌永言 桐城派 文学理论与批评 声依永 声律论 四声八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切臆说
9
作者 田有成 《榆林学院学报》 1993年第Z1期20-21,共2页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拼读一个汉字字音的注音方法。属古汉语音韵学范畴。 反切萌芽于汉字起源。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而音乐又与语言不可分割。文字是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音乐则又是语言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汉字的生成与嬗变,无不笼...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拼读一个汉字字音的注音方法。属古汉语音韵学范畴。 反切萌芽于汉字起源。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而音乐又与语言不可分割。文字是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音乐则又是语言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汉字的生成与嬗变,无不笼罩着音韵光环。音韵化语言是汉语言最突出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起源 汉语音韵 汉语音节 汉字文化 自然天成 梵经 反音 歌永言 音美 意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