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欧亚猞猁在中国的分布现状与适宜栖息地预测 被引量:7
1
作者 刘轲 刘炎林 李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52-663,共12页
欧亚猞猁(Lynx lynx)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是我国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顶级捕食者之一,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20世纪中期以来,我国欧亚猞猁的种群与分布区经历了剧烈缩减,但对其分布现状与动态的了解十分缺乏,... 欧亚猞猁(Lynx lynx)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是我国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顶级捕食者之一,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20世纪中期以来,我国欧亚猞猁的种群与分布区经历了剧烈缩减,但对其分布现状与动态的了解十分缺乏,成为开展针对性保护规划与行动的主要障碍。为了解并更新欧亚猞猁在中国的分布现状,本研究基于红外相机调查数据库、文献数据库、新闻报道等多方数据来源,系统检索和整理了2010—2022年欧亚猞猁在中国的分布信息,共获得155条欧亚猞猁的野外确认记录。对这些分布位点进行疏化处理后,基于中国4大类24个环境变量,使用MaxEnt在5 km分辨率构建了欧亚猞猁在中国的适宜栖息地模型,预测该物种在我国当前的适宜栖息地。结果显示,欧亚猞猁当前共在全国9个省级行政区有确认分布,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野外确认记录数最多(n=28)。使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欧亚猞猁分布位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这些分布点可以分为东北、西北、西南3个片区。在适宜栖息地模型预测中,当RM=4.0时,MaxEnt模型平均AICc值最小,10个模型的平均AUC值为0.814,表明模型拟合良好。欧亚猞猁在我国的适宜栖息地总面积约328.74×10^(4)km^(2),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的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四川西北部、西藏东部、新疆的阿尔泰山地区、天山地区与昆仑山地区,以及青海、甘肃交界的祁连山地区。年均温、最干月降水量与土地覆盖类型是影响欧亚猞猁栖息地适宜度的最重要因素。相较于IUCN提供的物种分布范围图层,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阿尔泰山―天山地区、内蒙古东北部、四川西部部分地区以及祁连山部分地区是IUCN物种评估中可能遗漏的空缺区域,亟需在后续调查中给予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猞猁 大型食肉动物 物种分布图 适宜栖息地 物种分布模型 红外相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动相机技术的欧亚猞猁(Lynx lynx)个体识别和行为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周许伟 鲍清泉 +5 位作者 宋景良 夏文军 孟和达来 张书理 杨永昕 鲍伟东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2期20-23,共4页
猫科动物具有夜行性和活动隐蔽的特点,难以在野外通过直接观察的方式调查种群数量。近年来兴起的自动相机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的观察记录手段。为明确欧亚猞猁(Lynx lynx)的种群数量及其野外行为特征,于2010—2012年采用自动... 猫科动物具有夜行性和活动隐蔽的特点,难以在野外通过直接观察的方式调查种群数量。近年来兴起的自动相机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的观察记录手段。为明确欧亚猞猁(Lynx lynx)的种群数量及其野外行为特征,于2010—2012年采用自动相机技术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区域进行了调查。在可能出现猞猁的兽道和有蹄类动物投食站等地放置自动相机,3年间共布放90台次,累积25704个相机日,拍摄到猞猁照片154张和录像185段。经对比身体斑纹特征和活动空间,确认2012年在该区域至少有5只猞猁个体,其中2011年和2012年分别发现有母兽与幼兽同时活动,表明该区域分布有一个小而相对稳定的猞猁繁殖种群。猞猁的活动节律表现为典型的夜行性,偶尔也会在白天活动。猞猁的行为类型有取食、威胁、标记、试探、玩耍、舔幼和嗅闻等。调查中没有发现猞猁对自动相机的远红外光产生趋避行为,利用自动相机技术可以作为猞猁种群动态监测和行为研究的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节律 行为类型 身体斑纹 欧亚猞猁 种群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