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闽南次降雨量与土壤侵蚀量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5
- 1
-
-
作者
黄炎和
卢程隆
-
机构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6-78,共3页
-
文摘
分析结果表明 :下垫面不同 ,次降雨量与土壤侵蚀量的关系也不同。 1顺坡抛荒区的土壤侵蚀量与降雨量为线性关系模型 ;2采取了一定工程和植物措施后低坡度区土壤侵蚀量与降雨量没有显著关系 ;3采取了工程和植物措施后 14°~ 2 2°各小区的土壤侵蚀量随降雨量的变化遵守 y =axb,且 a >0 ,b >1或 y =aebx,且 a >0 ,b >0的函数规律。这两种函数特征都是一曲率凹向上的图象 ,它表明随着降雨量的增大 ,单位降雨量所引起的土壤侵蚀量在逐步增大。4当坡度达到 2 6°时 ,各工程和植物措施区的土壤侵蚀量随降雨量的变化遵守 y =axb,且 a>0 ,0 <b<1的函数规律。这一函数特征是一曲率凸向上的图象 ,它表明随着降雨量的增大 ,单位降雨量所引起的土壤侵蚀量在逐步减小。
-
关键词
次降雨量
土壤侵蚀量
闽南地区
-
Keywords
the south Fujian
rainfall
the amounts of soil erosion
-
分类号
S157.1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北京山区次降雨侵蚀力
被引量:12
- 2
-
-
作者
符素华
段淑怀
吴敬东
刘宝元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资环系
北京市水土保持监测总站
北京市水科所
-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A01期37-39,57,共4页
-
基金
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项目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中国水蚀预报模型"( 4972 510 3)
北京市科技项目共同资助
-
文摘
降雨侵蚀力反映了降雨对土壤侵蚀影响的潜在能力 ,它是建立土壤水蚀预报模型的基础。为了进行无降雨过程资料地区的降雨侵蚀力计算 ,选取了密云 1993~ 1998年共 15 4次降雨过程资料和蒲洼 1992~ 1995年共 4 7次降雨过程资料 ,对 CREAMS模型中的次降雨侵蚀力公式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发现 ,CREAMS模型次降雨侵蚀力公式计算结果在北京山区不同地区有较好的稳定性 ,密云和蒲洼模型计算结果的模型有效系数分别为 0 .80 4和 0 .6 90。因此在北京山区 ,当缺乏降雨过程资料时 ,可采用 CREAMS模型次降雨侵蚀力公式进行次降雨侵蚀力计算。
-
关键词
次降雨侵蚀力
次降雨量
土壤侵蚀
北京山区
-
Keywords
daily rainfall erosivity
single storm
soil erosion
Beijing mountainous area
-
分类号
S157.1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四川紫色土区强降雨情况下泥沙输移突增的临界条件
- 3
-
-
作者
彭清娥
刘兴年
黄尔
赵明辉
-
机构
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4-212,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639007)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6YFC0402302)~~
-
文摘
探明强降雨下泥沙输移突增的关键特征因子及其临界条件对预防泥沙灾害及减少水土流失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选取典型的四川紫色土试验区鹤鸣观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分类统计对比分析方法,对试验站近10年降雨径流输沙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强降雨情况下次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等对泥沙输移突增的影响,找出导致泥沙输移突增的关键特征因子及其临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紫色土区强降雨情况下泥沙输移突增的关键特征因子为次降雨量、降雨强度以及最大径流模数;同时各关键因子的临界值分别为降雨强度5.3 mm/h,次降雨量130 mm,以耕作方式为主的坡地最大径流模数临界值为6 000 dm3/(km2·s),以种植林草为主的坡地最大径流模数临界值为3 000 dm3/(km2·s)。
-
关键词
紫色土区
泥沙输移突增
次降雨量
降雨强度
降雨历时
最大径流模数
-
Keywords
purple soil region
sudden increase of sediment transport
sub-rainfall
rainfall intensity
rainfall dura-tion
maximum runoff modulus
-
分类号
U641.211
[交通运输工程—船舶及航道工程]
-
-
题名生态经济林模式水土流失模型探讨
被引量:4
- 4
-
-
作者
罗细芳
姚小华
-
机构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
出处
《经济林研究》
2005年第3期24-27,共4页
-
基金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专项专题<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秭归试验点的研究>(2002BA516A17-10)项目研究内容
-
文摘
对三峡库区坡耕地生态经济林模式下各经济林模式类型水土流失模型进行了探讨,即对其泥沙流失量、径流量与次降雨侵蚀力、次降雨量的模型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对水土保持林模式以及生物篱模式和裸地进行了研究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仅茶叶模式泥沙流失量、径流量分别与次降雨侵蚀力和次降雨量均呈现为指数函数,其它生态经济林模式、水土保持林模式以及生物篱等模式类型和裸地水土流失函数关系表现各异。
-
关键词
泥沙
径流
次降雨侵蚀力
次降雨量
函数模型
-
Keywords
sediment
runoffs subralnfall erosivity
subrainfall
function model
-
分类号
S727.2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S715-3
[农业科学—林学]
-
-
题名佳芦河流域极端暴雨可能来沙量研究
被引量:1
- 5
-
-
作者
王方圆
李小平
肖千璐
李奕宏
-
机构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
出处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56-59,92,共5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402403)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HKY-JBYW-2016-31,HKY-JBYW-2020-03)
黄科院年度咨询及跟踪项目。
-
文摘
黄河水沙变化情势尤其是来沙量变化趋势判断是确定治黄方略的重要依据。以近年来径流泥沙锐减的黄河中游佳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极端暴雨情况下的可能来沙量。结果表明:依据佳芦河流域1962-2017年204场降雨、输沙量实测资料点绘的次洪雨量-沙量双累计曲线在1972年、2002年出现明显拐点,相同降雨量条件下拐点后输沙量明显减少,可把1971年以前作为天然时期、把2002年以后作为现阶段;采用次降雨量拟合法、降雨侵蚀力(降雨因子组合)拟合法、次降雨分时段雨量拟合法、上包络线法等4种方法和大于50 mm场次降雨量拟合的佳芦河次洪输沙量计算公式,拟合效果较为理想;次降雨分时段雨量拟合法分析表明,场次降雨过程中最大1 h降雨量、最大2 h降雨量减去最大1 h降雨量、最大3 h降雨量减去最大2 h降雨量这3个分时段降雨量对次洪输沙量的影响较大;采用4种拟合公式和历史实测极端强降雨组合法设定的极端暴雨,计算的现阶段佳芦河可能来沙量为0.12亿~0.22亿t,与天然时期相比减沙效益为88.7%~94.8%,其中最大可能来沙量0.22亿t是实测最大次洪输沙量0.52亿t的42.3%。
-
关键词
可能来沙量
极端暴雨
次降雨量
次洪输沙量
佳芦河流域
-
Keywords
possible incoming sediment amount
extreme rainstorm event
rainfall event
sediment output in each flood
Jialu River
-
分类号
TV122.1
[水利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
S157.1
[农业科学—土壤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