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窟野河流域次降雨事件下水沙变化特征及其输移过程
- 1
-
-
作者
杨晨
佘冬立
黄萱
-
机构
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
-
出处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0,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流域水文连通性的面源磷流失关键源区识别”(42007053)。
-
文摘
[目的]深入分析黄土高原粗沙区流域次降雨事件尺度下水沙动态变化特征及其输移过程,为黄土高原粗沙区流域的水沙管理和调控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以黄土高原中游粗沙多沙区窟野河流域为对象,收集2006—2019年间的160场次降雨事件水沙数据。通过运用方差分析、水沙关系曲线、滞后分析等方法,比较位于窟野河及其子流域次降雨事件下产流输沙特征,构建了各流域次降雨事件尺度下水沙关系曲线,分析了水沙滞后关系及滞后指数的空间差异,以揭示次降雨尺度下窟野河流域的水沙输移过程。[结果](1)4个流域径流相关参数无显著差异,但泥沙相关参数差异显著;(2)位于窟野河上游东部的新庙流域水沙相关性强,表征外界人为干扰的参数(a)最大,位于上游西部的王道恒塔流域泥沙浓度低,水沙相关性弱,表征河流本身输沙能力的参数(b)最大;(3)新庙、王道恒塔和温家川3个流域的主要滞后模式为逆时针型,泥沙来源于上游区域,且高含沙降雨事件的滞后系数(HI)平均值多为负;而神木流域的主要滞后模式为“8”字型,指示泥沙来源相对接近流域出口,且高含沙降雨事件的HI平均值多为正。[结论]窟野河嵌套流域次降雨事件尺度下水沙变化空间差异显著,泥沙输移过程复杂,不同子流域滞后模式揭示了泥沙来源和输移机制的空间异质性。
-
关键词
次降雨事件尺度
输移过程
水沙关系
滞后分析
-
Keywords
rainfall event scale
transport processes
SSC-Q relationships
hysteresis analysis
-
分类号
P333
[天文地球—水文科学]
-
-
题名喻家山土壤含水率对次降雨事件的响应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孙蓉琳
王梦迪
陈阳
马倩芳
-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
-
出处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5-222,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2286)
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PGMF)。
-
文摘
研究武汉市喻家山试验区次降雨事件下土壤含水率的响应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后续包气带和饱水带地下水储量变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野外降雨、地下水位和土壤含水率的连续监测数据,分析4个典型剖面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及其对6次降雨事件的响应特征;以S4剖面为例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影响土壤含水率响应幅度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相对于喻家山山体较高位置,南坡和北坡坡脚的地形高程低,地下水位埋深小,土壤颗粒细,分选好,土壤剖面的含水率平均值较大,变异系数较小;4个剖面的土壤含水率大小和初始响应时间随埋深增加并不是系统地增加,反映研究区土壤剖面非均质性较强;平均降雨强度和最大降雨强度与含水率响应幅度间的关联度最大,是控制试验区含水率响应的主导因子。位于喻家山南坡坡脚实验大楼内的2个土壤剖面受人类建筑活动、周围绿化和浇水影响较大,后期应结合长期监测资料综合分析土壤含水率的响应特征和主控因素。
-
关键词
次降雨事件
土壤含水率
灰色关联度法
降雨强度
主导因子
-
Keywords
rainfall events
soil moisture content
grey correlation method
rainfall intensity
dominant factor
-
分类号
S152.7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太湖平原水网区雨洪响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3
-
-
作者
林芷欣
罗爽
王强
许有鹏
陆苗
林炳青
-
机构
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宁波大学土木工程与地理环境学院
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
出处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2-424,共13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2240203,42471035)。
-
文摘
为探究城市化平原水网地区雨洪响应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太湖流域的武澄锡虞区为例,基于不同类型城市水网单元水文观测试验,建立了4种雨洪响应特征指标,并对比分析了典型城市水网单元的雨洪响应差异,运用可解释机器学习方法探讨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低河流密度、高不透水面率且处于城市防洪包围工程外的类型区在各等级降雨中具有最高的洪峰水位,同时其雨洪响应过程也最为剧烈;洪水的峰值、量级与动态变化等特征主要受降雨特性和河道前期条件控制,不透水面率对涨水速率存在较大的正向影响,而河网水面率、干流面积长度比等水系特性则在削峰滞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增进对平原水网地区雨洪响应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的科学认识,将为防洪减灾与水系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
关键词
雨洪响应特征
次降雨事件
可解释机器学习
平原水网区
太湖流域
-
Keywords
rainfall-flood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rainfall event division
interpretable machine learning
river network plain region
Taihu Lake basin
-
分类号
TV122.1
[水利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
-
-
题名太湖流域典型下垫面土壤水响应规律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 4
-
-
作者
王强
林芷欣
贺瑞敏
张建云
吴雷
童建
许有鹏
-
机构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关键地球物质循环前沿科学中心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江苏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
-
出处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0-710,共11页
-
基金
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一带一路”水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基金资助项目(2022nkms0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0209-14380127)。
-
文摘
为揭示不同土地利用/覆被下土壤水动态变化规律,选取太湖流域城市绿地、耕地和林地3种典型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开展了连续(2018—2020年)原位观测(1h间隔),剖析了不同下垫面的土壤水响应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随着土壤深度增加,降雨后土壤含水量峰值逐渐增加(埋深10、20、40 cm分别为25.90%、28.06%和31.24%),而土壤水增幅、增加速率和消退速率逐渐降低;土壤水响应时间从上层到下层先增加后减小,耕地和林地深层土壤的响应时间快于中层;随降雨量级增加,各土壤水响应特征均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土壤水动态变化受到了降雨、物理参数、植被、前期湿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但不同土壤水响应特征的主导因素有所差异;前期湿度是土壤含水量峰值、增幅和增加速率的主导因素,前期含水量越高,土壤含水量峰值相对越大,但增幅和增加速率越小。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土地利用/覆被下产汇流机理分析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
关键词
土壤水
次降雨事件
野外观测
土地利用/覆被
太湖流域
-
Keywords
soil moisture
rainfall events
in-situ observation
land use/covers
the Taihu Lake basin
-
分类号
TV121
[水利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
P339
[天文地球—水文科学]
-
-
题名流域非点源磷素输出负荷估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7
- 5
-
-
作者
张丽
邹鹰
陆海明
张鸿
彭辉
田英
-
机构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水利部水文局
-
出处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15,共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809040)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101031
201201026)
-
文摘
目前水质常规监测频率较低,难以客观反映流域非点源污染物浓度随降雨径流过程的变化情况,结果会低估了流域非点源污染物的输出负荷。本文利用流域次降雨过程的连续水质水量同步监测资料,研究分析次降雨过程与流域非点源磷素输出负荷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建立次降雨总量与磷素输出负荷的定量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流域次降雨总量与非点源磷素输出负荷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通过这种定量关系,以流域次降雨总量为输入,可以更为合理地估算出流域非点源磷素输出负荷。
-
关键词
磷素
次降雨事件
非点源
负荷估算
-
Keywords
phosphorus
individual rainfall event
non-point source
load estimation
-
分类号
X52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