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潜堤对岛礁次重力波波浪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1
作者 李玮 屈科 +2 位作者 王超 喻仞石 张泽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7-186,共10页
在南海地区,部分珊瑚岛礁的填海造陆工程已完成,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这些岛礁容易受到海啸、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威胁。鉴于岛礁自身的防护能力有限,难以充分保障岛上人员和设施的安全,因此在岛礁周边建造海岸防护措施尤为重要。本... 在南海地区,部分珊瑚岛礁的填海造陆工程已完成,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这些岛礁容易受到海啸、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威胁。鉴于岛礁自身的防护能力有限,难以充分保障岛上人员和设施的安全,因此在岛礁周边建造海岸防护措施尤为重要。本文基于波浪水槽试验,系统研究了潜堤对次重力波作用下岛礁波浪传播特性及爬高的影响,重点分析了潜堤对水动力特性、平均水位和波浪爬高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潜堤显著改变了次重力波的动力学特性,促使波浪提前破碎,并在礁坪区域引起低频长波振幅的增加。同时,潜堤对礁坪上平均水位的影响随有效波高和谱峰周期变化而显著,表现为平均水位升高;但当礁坪水深增加或潜堤位置前移时,平均水位呈下降趋势。此外,无论潜堤是否存在,低频长波均是波浪爬高的主要贡献因素。然而,随着潜堤位置靠近岛礁及礁坪水深增加,短波爬高逐渐占据爬高组分的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礁 潜堤 次重力波 水动力特性 平均水位 浪爬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断式潜堤对岛礁次重力波水动力特性影响研究
2
作者 喻仞石 屈科 聂文军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34-1044,共11页
珊瑚岛礁地貌作为海岸的天然屏障,能耗散大部分入射波浪能量,从而保护岸滩免受侵蚀。然而,近年来因人类活动,产生了不可逆的破坏,导致岛屿失去了天然屏障的保护。在此背景下,岛礁修复工程成为保障岛屿安全的重要途径。为揭示潜堤在岛礁... 珊瑚岛礁地貌作为海岸的天然屏障,能耗散大部分入射波浪能量,从而保护岸滩免受侵蚀。然而,近年来因人类活动,产生了不可逆的破坏,导致岛屿失去了天然屏障的保护。在此背景下,岛礁修复工程成为保障岛屿安全的重要途径。为揭示潜堤在岛礁地形上的水动力特性,针对有无潜堤2种情况,对一系列非规则波进行物理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间断潜堤的存在能降低礁坪上的低频能量、次重力波波高、礁坪增水以及波浪爬高。当有效波高和堤顶水深取最小试验值时,间断潜堤对波浪爬高和礁坪增水的削减效果最为显著;同时,堤顶水深的增大会使使短波在爬高中的贡献增加。潜堤的间断宽度增大可进一步增强其对波浪爬高和礁坪增水的削减效果,并削弱次重力波在礁坪上的共振放大效应,而谱峰周期的增大则会增强此效应。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发现,间断潜堤的存在使间断处产生急促的离岸流,并削弱礁坪上的向岸流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堤 次重力波 浪增水 物理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内波特性的渤海南部次重力波 被引量:1
3
作者 范植松 高郭平 +2 位作者 尹训强 范宇 吴玮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36-140,共5页
关键词 特性 渤海 次重力波 边缘 水平流速铅直剪切 内部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UNWAVE-TVD模型的岸礁次重力波数值模拟 被引量:1
4
作者 冯卫兵 华伟豪 张俞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49-357,共9页
为了研究不规则波条件下岸礁上次重力波的传播规律,采用完全非线性的Boussinesq数值模型FUNWAVE-TVD对波浪水槽的物理模型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在对短波、次重力波有效波高与时均水位模拟结果验证的基础上,采用互相关分析与小波二阶谱... 为了研究不规则波条件下岸礁上次重力波的传播规律,采用完全非线性的Boussinesq数值模型FUNWAVE-TVD对波浪水槽的物理模型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在对短波、次重力波有效波高与时均水位模拟结果验证的基础上,采用互相关分析与小波二阶谱研究了次重力波的生成、传播过程及相关的非线性能量传递。结果表明:礁前次重力波从谱峰频段获得能量;礁前斜坡上水深变浅时,非线性作用加剧,更多波能从谱峰频段传至高频段与低频段并伴随着约束波的成长;礁坪上次重力波主要由破碎点移动产生,礁坪末端能量传递主要发生在低频段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重力波 岸礁 约束 破碎点移动 FUNWAVE-TVD 非线性能量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里兰卡南部海域次重力波特征研究
5
作者 沈侃敏 郑振钧 +2 位作者 王滨 姜贞强 董国海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9-147,共9页
次重力波在近岸水动力运动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深入地了解次重力波对预防其引发的近岸灾害有着重要意义。结合波浪现场观测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斯里兰卡南部海域次重力波特征。短波和自由次重力波通过海浪谱模型WAVEWATCH III模拟... 次重力波在近岸水动力运动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深入地了解次重力波对预防其引发的近岸灾害有着重要意义。结合波浪现场观测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斯里兰卡南部海域次重力波特征。短波和自由次重力波通过海浪谱模型WAVEWATCH III模拟,而约束次重力波通过二阶非线性理论模拟,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观测结果对比吻合良好。研究结果表明,斯里兰卡南部海域大部分时间以自由次重力波为主;在强涌浪海况下(短波波高大于2.5 m,周期大于15 s)约束次重力波逐渐逼近自由次重力波甚至占主导地位;斯里兰卡大陆架极其狭窄,对涌浪的能量损耗作用极为有限,使得近岸面对强劲的涌浪及其伴生的次重力波的侵袭,增大了次重力波引发近岸水动力灾害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里兰卡 南部海域 次重力波 涌浪 海浪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重力波对宽刈幅高度计海表面高度观测的影响
6
作者 张蕾 刘国强 +1 位作者 何宜军 William Perrie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3-113,共11页
次重力波(Infragravity Wave,IGW)是一种频率较低(0.05~0.005 Hz),波长较长(约10 km)的表面重力波。由IGW引起的海表面高度变化会被宽刈幅干涉高度计SWOT(Surface Water and Ocean Topography,SWOT)卫星观测到,因此在使用SWOT观测的海... 次重力波(Infragravity Wave,IGW)是一种频率较低(0.05~0.005 Hz),波长较长(约10 km)的表面重力波。由IGW引起的海表面高度变化会被宽刈幅干涉高度计SWOT(Surface Water and Ocean Topography,SWOT)卫星观测到,因此在使用SWOT观测的海表面高度来反演中尺度、次中尺度大洋环流时,IGW是一种重要的误差来源。根据数值模型模拟的全球IGW时空分布特征,本文以IGW最为活跃的东北太平洋和欧洲西北陆架附近大西洋为研究海域,估算了上述海域由IGW所引起的海表面高度变化,并将计算结果与SWOT Simulator模拟的轨道噪声(±5 cm)比较,首次定量地估算了IGW在SWOT观测海表面高度时的干扰程度。研究表明,IGW所引起的厘米量级的海表面高度变化在SWOT卫星观测海表面流场时是一种重要的,不可忽略的误差来源。在大西洋欧洲西北陆架海域,冬季IGW对海表面高度的贡献可达到SWOT卫星噪声要求水平的25%;然而,对于大陆架狭窄的美国西岸太平洋而言,由岸线产生的IGW将迅速传入深海海域,在广阔的范围内产生显著的"噪声"影响,在SWOT反演海表面流场时由IGW引起的误差将达到SWOT卫星噪声要求水平的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重力波 宽刈幅干涉卫星高度计 中尺度大洋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受损情况下珊瑚礁海岸动力地貌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陈燕珊 戚洪帅 +4 位作者 杨清书 蔡锋 刘根 朱君 赵绍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1-69,共9页
探索珊瑚礁与海滩地貌之间动力地貌联系是认识珊瑚礁海岸变化的重要一环。本文以雷州半岛徐闻西落港珊瑚礁海岸为研究对象,应用RTK-GPS和无人船开展岸滩剖面和近岸水下地形的测量、结合海滩沉积物分析,基于FUNWAVE-TVD数值模型模拟并分... 探索珊瑚礁与海滩地貌之间动力地貌联系是认识珊瑚礁海岸变化的重要一环。本文以雷州半岛徐闻西落港珊瑚礁海岸为研究对象,应用RTK-GPS和无人船开展岸滩剖面和近岸水下地形的测量、结合海滩沉积物分析,基于FUNWAVE-TVD数值模型模拟并分析不同珊瑚礁地形地貌条件下波浪动力传播过程。结果显示,研究区珊瑚礁水下地形是影响礁后海滩地貌的主要因素。礁体形态不同,导致其礁后海滩在珊瑚礁地形控制下,短波波能和次重力波波能沿程呈现不同变化规律,最终导致礁后海滩的近岸波能主控频段的差异,在较窄的珊瑚礁海岸,次重力波占比较大。在不同主控频段波浪驱动下,礁后海滩平衡剖面呈现差异性特征,Munóz-Pérez提出的珊瑚礁后海滩平衡剖面拟合中未考虑该因素的影响,需要在此认识基础上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海岸 FUNWAVE-TVD 次重力波 动力地貌 海滩平衡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