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次谐波聚束器相位控制的算法改进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俊强 俞路阳 +2 位作者 殷重先 赵明华 钟少鹏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179-2182,共4页
为实现次谐波聚束器的数字化相位控制,利用下变频、IQ调制解调技术及商业化的PXI系统,开发了以LabVIEW为平台的低电平控制器。控制器采用了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的单神经元自适应PID的控制算法,满足了相位稳定度的要求,通过现场测试... 为实现次谐波聚束器的数字化相位控制,利用下变频、IQ调制解调技术及商业化的PXI系统,开发了以LabVIEW为平台的低电平控制器。控制器采用了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的单神经元自适应PID的控制算法,满足了相位稳定度的要求,通过现场测试与传统PID算法进行比较,验证了该算法稳定性好、响应快、抗干扰能力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谐波聚束器 相位控制 单神经元 PID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光源次谐波聚束器的优化设计及测试 被引量:2
2
作者 汪宝亮 赵明华 +1 位作者 侯汨 裴士伦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53-1056,共4页
介绍了上海光源直线加速器499.654MHz次谐波聚束器的物理设计、结构、加工、微波测量和试验、运行等的情况。通过2维、3维电磁软件的数值模拟方法对腔型、结构尺寸、电磁参数、调谐范围进行了优化设计,现该腔已经加工完成,并对其进行了... 介绍了上海光源直线加速器499.654MHz次谐波聚束器的物理设计、结构、加工、微波测量和试验、运行等的情况。通过2维、3维电磁软件的数值模拟方法对腔型、结构尺寸、电磁参数、调谐范围进行了优化设计,现该腔已经加工完成,并对其进行了电参数测试,结果与物理设计指标吻合很好。在上海光源的束流指标调试过程中,该腔能长期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谐波聚束器 优化设计 微波测量 带束功率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PCII次谐波聚束系统物理公差要求的研究(英文)
3
作者 裴士伦 王书鸿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349-1354,共6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束流品质并逐步采用双束加速技术,BEPCII直线加速器准备采用带有两个次谐波聚束器的双次谐波聚束系统。目前,该次谐波聚束系统的物理设计和优化已经基本完成。由于新设计的双次谐波聚束系统很不同于BEP-CII现有的聚束系统... 为了进一步提高束流品质并逐步采用双束加速技术,BEPCII直线加速器准备采用带有两个次谐波聚束器的双次谐波聚束系统。目前,该次谐波聚束系统的物理设计和优化已经基本完成。由于新设计的双次谐波聚束系统很不同于BEP-CII现有的聚束系统,因此,就要求对聚束系统中存在的各种抖动(jitter)效应重新进行研究。使用多粒子模拟计算程序PARMELA对电子枪的高压抖动和定时抖动、次谐波聚束器的相位抖动以及功率抖动、聚束器中加速电场相位以及A0加速管(俘获加速节)中加速电场相位的抖动等效应进行了研究,并最终确定了聚束系统中各部件的物理公差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公差 束系统 次谐波聚束器 抖动效应 PARMEL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谐波聚束系统固态放大器相位特性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熔 赵风利 +4 位作者 黄永清 张东辉 王湘鉴 马新朋 王光伟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059-1062,共4页
为研究BEPCⅡ直线加速器次谐波聚束系统使用的两台固态放大器(20 kW/142.8 MHz,10kW/571.2 MHz)的相位特性,利用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数字测量方法对两台固态放大器的脉内相移和相位稳定度进行了测量。测量系统硬件包括频率综... 为研究BEPCⅡ直线加速器次谐波聚束系统使用的两台固态放大器(20 kW/142.8 MHz,10kW/571.2 MHz)的相位特性,利用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数字测量方法对两台固态放大器的脉内相移和相位稳定度进行了测量。测量系统硬件包括频率综合器、FPGA数字信号处理板和PC;软件部分包括FPGA内部算法、通信及PC端界面程序。该测量系统能真实地反映两台固态放大器的相位特性,为次谐波聚束器的相位补偿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谐波聚束器 固态放大器 脉内相移 相位稳定度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