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浮游有孔虫Mg/Ca温度重建的末次盛冰期以来北欧海次表层温度的变化
1
作者
洪佳俪
肖文申
+1 位作者
王汝建
章陶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2-134,共13页
对我国第五次北极科考在北欧海所采集的两根岩芯样品进行了冰筏碎屑(Ice-Rafted Debris,IRD)丰度、AMS 14C测年、有孔虫丰度统计、浮游有孔虫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sin.)(Nps)稳定氧碳同位素及其Mg/Ca重建的次表层海水古温度等...
对我国第五次北极科考在北欧海所采集的两根岩芯样品进行了冰筏碎屑(Ice-Rafted Debris,IRD)丰度、AMS 14C测年、有孔虫丰度统计、浮游有孔虫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sin.)(Nps)稳定氧碳同位素及其Mg/Ca重建的次表层海水古温度等指标分析,建立了20ka以来的年代框架。结果表明,在末次盛冰期(20.0~17.5kaBP),次表层温度整体较低(~3℃),钙质生产力下降,冰筏碎屑输入增加;在冰消期(17.5~11.7kaBP)的Heinrich Stadial 1(HS1)事件中较轻的δ^18O和δ^13C指示大量淡水输入,水体分层加剧,向北输送的北大西洋水聚集在次表层,导致次表层水温逐渐升高。从B?lling-Aller?d(B/A)事件开始,次表层水温度达到4.5℃,表明北大西洋水流入增强。早全新世(11.7~8.2kaBP)早期次表层温度达到6.5℃,钙质生产力升高,冰筏碎屑输入降低;在中全新世(8.2~4.2kaBP)早期(8.2~5.6kaBP),钙质生产力逐渐升高反映通风作用增强,导致营养盐供应增加;6.6~5.6kaBP,明显降低的次表层温度(~4℃)反映夏季太阳辐射量降低以及大西洋水流入减弱;5.6~4.2kaBP期间次表层水变暖导致δ^18O偏轻,而δ^13C轻值反映生产力降低。晚全新世(4.2~0.8kaBP)的新冰期(4.2~3.0kaBP),次表层温度逐渐降低,Nps-δ^13C偏轻反映生产力下降,Nps-δ^18O偏轻以及IRD增加反映冰融水排放。3.0kaBP以来,生产力上升,次表层水体温度不断上升,可能是向北输送的北大西洋水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洋
次
表层
海水
温度
重建
末
次
盛冰期
北欧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北太平洋台风数目与海洋热含量的年代际关系分析
被引量:
9
2
作者
刘钦燕
周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14,共7页
采用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提供的1945—2003年热带气旋数据对西北太平洋地区(5°—30°N,121°E—180°)的台风活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活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台风数目在1958—1968年...
采用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提供的1945—2003年热带气旋数据对西北太平洋地区(5°—30°N,121°E—180°)的台风活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活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台风数目在1958—1968年表现为高值,在1970—1980年表现为低值,在1985—1995年又表现为高值;并且在1958—1968年这一时段台风的年生成数要多于1985—1995年期间的台风生成数。利用Scripps海洋研究所环境分析中心提供的同期上400m热含量和11个标准层海温数据分析发现,台风活动与海洋热力变化存在一定的联系。就年代际变化而言,海温变化对台风数量的影响并不是主要引导因素。西北太平洋台风变化与中太平洋的热含量相联系,两者表现为正相关。通过赤道垂直温度剖面可以看出,相对于1970—1980年而言,1958—1968年和1985—1995年的中太平洋热含量明显增加。中太平洋的热含量增加在1958—1968年主要体现在温跃层的海温增暖,而在1985—1995年主要体现在海温表层增暖。这意味着在次表层出现的温度暖异常可能是导致在1958—1968这个时间段内台风年生成数多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年代际
热含量
次表层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ENSO事件非对称性成因研究
被引量:
3
3
作者
宋迅殊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5-44,共10页
利用NCEP、SODA等再分析资料,对东太平洋上层海洋的热量收支进行了计算,研究了产生ENSO冷暖事件强度非对称的可能原因。对海表温度异常(SSTA)的分析发现,在东太平洋SSTA存在明显的正偏,即El Nin珘o事件中正异常的幅度大于La Nin珘a事件...
利用NCEP、SODA等再分析资料,对东太平洋上层海洋的热量收支进行了计算,研究了产生ENSO冷暖事件强度非对称的可能原因。对海表温度异常(SSTA)的分析发现,在东太平洋SSTA存在明显的正偏,即El Nin珘o事件中正异常的幅度大于La Nin珘a事件中负异常的幅度,体现出ENSO事件的非对称性。通过对上层海洋热量收支的计算发现,造成ENSO事件非对称性的可能原因有3个:(1)非线性温度平流,水平非线性温度平流在ENSO冷暖事件中均为正值,因此增强El Nin珘o事件而减弱La Nin珘a事件;(2)次表层温度异常对温跃层深度异常的非线性响应,由于东太平洋温度剖面的特性,使得次表层温度异常对El Nin珘o期间正的温跃层深度变化更为敏感,造成次表层温度异常幅度在El Nin珘o期间比La Nin珘a期间大,从而通过-wT′z项引起上层海温的非对称性;(3)赤道太平洋的纬向风异常的正偏:由于赤道太平洋存在较强的纬向西风,导致东太平洋温跃层深度异常正偏,进而造成次表层温度异常的非对称-wT′z,并通过项影响上层海温的非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非对称
非线性
温度
平流
次表层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浮游有孔虫Mg/Ca温度重建的末次盛冰期以来北欧海次表层温度的变化
1
作者
洪佳俪
肖文申
王汝建
章陶亮
机构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2-134,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建晚第四纪冰期—间冰期西北冰洋筏冰输运和表层洋流演变历史”(41776187)
南北极专项“2017年北极海域海洋地质考察”(CHINARE2017-03-02)
文摘
对我国第五次北极科考在北欧海所采集的两根岩芯样品进行了冰筏碎屑(Ice-Rafted Debris,IRD)丰度、AMS 14C测年、有孔虫丰度统计、浮游有孔虫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sin.)(Nps)稳定氧碳同位素及其Mg/Ca重建的次表层海水古温度等指标分析,建立了20ka以来的年代框架。结果表明,在末次盛冰期(20.0~17.5kaBP),次表层温度整体较低(~3℃),钙质生产力下降,冰筏碎屑输入增加;在冰消期(17.5~11.7kaBP)的Heinrich Stadial 1(HS1)事件中较轻的δ^18O和δ^13C指示大量淡水输入,水体分层加剧,向北输送的北大西洋水聚集在次表层,导致次表层水温逐渐升高。从B?lling-Aller?d(B/A)事件开始,次表层水温度达到4.5℃,表明北大西洋水流入增强。早全新世(11.7~8.2kaBP)早期次表层温度达到6.5℃,钙质生产力升高,冰筏碎屑输入降低;在中全新世(8.2~4.2kaBP)早期(8.2~5.6kaBP),钙质生产力逐渐升高反映通风作用增强,导致营养盐供应增加;6.6~5.6kaBP,明显降低的次表层温度(~4℃)反映夏季太阳辐射量降低以及大西洋水流入减弱;5.6~4.2kaBP期间次表层水变暖导致δ^18O偏轻,而δ^13C轻值反映生产力降低。晚全新世(4.2~0.8kaBP)的新冰期(4.2~3.0kaBP),次表层温度逐渐降低,Nps-δ^13C偏轻反映生产力下降,Nps-δ^18O偏轻以及IRD增加反映冰融水排放。3.0kaBP以来,生产力上升,次表层水体温度不断上升,可能是向北输送的北大西洋水增强。
关键词
古海洋
次
表层
海水
温度
重建
末
次
盛冰期
北欧海
Keywords
paleoceanography
sub SST reconstruction
Last Glacial Maximum(LGM)
Nordic Sea
分类号
P736.22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北太平洋台风数目与海洋热含量的年代际关系分析
被引量:
9
2
作者
刘钦燕
周文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香港城市大学能源及环境学院佳达亚太气候研究中心
出处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14,共7页
基金
广东省联合基金项目(U0733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06005)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青年基金项目(SQ200814)
文摘
采用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提供的1945—2003年热带气旋数据对西北太平洋地区(5°—30°N,121°E—180°)的台风活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活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台风数目在1958—1968年表现为高值,在1970—1980年表现为低值,在1985—1995年又表现为高值;并且在1958—1968年这一时段台风的年生成数要多于1985—1995年期间的台风生成数。利用Scripps海洋研究所环境分析中心提供的同期上400m热含量和11个标准层海温数据分析发现,台风活动与海洋热力变化存在一定的联系。就年代际变化而言,海温变化对台风数量的影响并不是主要引导因素。西北太平洋台风变化与中太平洋的热含量相联系,两者表现为正相关。通过赤道垂直温度剖面可以看出,相对于1970—1980年而言,1958—1968年和1985—1995年的中太平洋热含量明显增加。中太平洋的热含量增加在1958—1968年主要体现在温跃层的海温增暖,而在1985—1995年主要体现在海温表层增暖。这意味着在次表层出现的温度暖异常可能是导致在1958—1968这个时间段内台风年生成数多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台风
年代际
热含量
次表层温度
Keywords
typhoon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upper-ocean heat content
subsurface temperature
分类号
P73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ENSO事件非对称性成因研究
被引量:
3
3
作者
宋迅殊
机构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5-44,共10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13CB430302)
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资助项目(201105018)
+1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资助项目(911282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106019)
文摘
利用NCEP、SODA等再分析资料,对东太平洋上层海洋的热量收支进行了计算,研究了产生ENSO冷暖事件强度非对称的可能原因。对海表温度异常(SSTA)的分析发现,在东太平洋SSTA存在明显的正偏,即El Nin珘o事件中正异常的幅度大于La Nin珘a事件中负异常的幅度,体现出ENSO事件的非对称性。通过对上层海洋热量收支的计算发现,造成ENSO事件非对称性的可能原因有3个:(1)非线性温度平流,水平非线性温度平流在ENSO冷暖事件中均为正值,因此增强El Nin珘o事件而减弱La Nin珘a事件;(2)次表层温度异常对温跃层深度异常的非线性响应,由于东太平洋温度剖面的特性,使得次表层温度异常对El Nin珘o期间正的温跃层深度变化更为敏感,造成次表层温度异常幅度在El Nin珘o期间比La Nin珘a期间大,从而通过-wT′z项引起上层海温的非对称性;(3)赤道太平洋的纬向风异常的正偏:由于赤道太平洋存在较强的纬向西风,导致东太平洋温跃层深度异常正偏,进而造成次表层温度异常的非对称-wT′z,并通过项影响上层海温的非对称性。
关键词
ENSO
非对称
非线性
温度
平流
次表层温度
Keywords
ENSO
asymmetry
nonlinear advection
subsurface temperature
分类号
P732.6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浮游有孔虫Mg/Ca温度重建的末次盛冰期以来北欧海次表层温度的变化
洪佳俪
肖文申
王汝建
章陶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西北太平洋台风数目与海洋热含量的年代际关系分析
刘钦燕
周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ENSO事件非对称性成因研究
宋迅殊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