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的分布和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倪晓波 黄大吉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8-64,70,共8页
关键词 海洋表层 最大值 叶绿素 机制研究 海洋水体 海洋生物 浮游植物 沿岸海域 生物特征 全球海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区次表层叶绿素极大值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邢小罡 赵冬至 +1 位作者 王林 樊伟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38-1047,共10页
首次通过2008年12月-2010年3月在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区(复活节岛外海)投放的一台Bio-Argo浮标的观测数据,分析与研究了该海区叶绿素a垂向分布的季节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作为典型的贫营养水体,南太平洋环流区表层叶绿素a浓度仅为O.02mg m... 首次通过2008年12月-2010年3月在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区(复活节岛外海)投放的一台Bio-Argo浮标的观测数据,分析与研究了该海区叶绿素a垂向分布的季节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作为典型的贫营养水体,南太平洋环流区表层叶绿素a浓度仅为O.02mg m^(-3),次表层叶绿素极大值(SCM)仅为0.15mg m^(-3)左右。SCM出现在180m深处,而次表层生物量极大值(SBM)的深度约50m。此外,SCM的深度存在季节特征,冬浅(150m)夏深(200m),位于真光层之下约30m。虽然SCM的深度在6月达到最浅,但SCM层的厚度和强度在7月才降至最低,这可能是由于混合层在6月时仍然持续加深导致的。通过估算日光合有效辐照度(PAR)的垂向分布发现,SCM大约位于0.2%光强深度处,跟随等光照线(PAR=0.08 mol quanta m^(-2)d^(-1))而发生季节波动,经分析,这主要是由于Chla:C值随光强变化而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Argo浮标 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区 表层叶绿素大值(SCM) 表层 物量极大值(SBM) 光合有效辐照度(P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长城站及邻近海域叶绿素a次表层极大值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宝华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27-134,共8页
本文报道了1999年12月—2000年3月期间南极长城站及其邻近海域叶绿素a的含量及次表层极大值的位置和成因。研究发现,该海域在调查期间营养盐类含量均较高,它们的平均值分别为磷酸盐1.899μmol/L,硝酸盐2.177μmol/L,氨盐1.990μmol/L,... 本文报道了1999年12月—2000年3月期间南极长城站及其邻近海域叶绿素a的含量及次表层极大值的位置和成因。研究发现,该海域在调查期间营养盐类含量均较高,它们的平均值分别为磷酸盐1.899μmol/L,硝酸盐2.177μmol/L,氨盐1.990μmol/L,亚硝酸盐0.353μmol。表明该海域营养盐非常丰富,叶绿素a含量的次表层极大值现象显著,次表层位置随水深深度的增加而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 长城站 邻近海域 南极 叶绿素a 层位 营养盐 含量 调查 亚硝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4
作者 王仁政 单正垛 +1 位作者 孟思雨 宫响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3-75,共13页
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subsurface chlorophyll maxima,SCMs)广泛存在于全球各海域,该最大值层往往具有较高的海洋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因此研究其年际变化特征对深入理解气候变化影响下海洋生态系统变化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一维物理-... 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subsurface chlorophyll maxima,SCMs)广泛存在于全球各海域,该最大值层往往具有较高的海洋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因此研究其年际变化特征对深入理解气候变化影响下海洋生态系统变化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一维物理-生态耦合模型(one-dimensional physical-biological coupled model,MEM-1D)较好地模拟了1994—2019年南海北部海盆区海温、盐度、营养盐和叶绿素的垂向分布,并采用3种统计方法,分别从整体趋势、不同时间尺度及显著变化三方面分析了SCMs特征因子(强度、深度和厚度)的年际变化特征。总体而言1994—2019年SCMs强度整体减小趋势较弱(趋势斜率S<0),具体表现为先减小(1994—2004年)后增大(2005—2012年)再减小(2013—2019年),其中1999—2004年显著变小;SCMs深度呈变深趋势(趋势斜率S>0),1994—2011年逐渐变深,之后逐渐变浅,但变化不显著;SCMs厚度整体呈增大趋势,1999年起显著变大。相关分析发现,海表面温度在年际变化上与SCMs特征因子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海表面温度对SCMs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季节尺度上,SCMs深度和强度均与海表面温度呈一致性变化。季节性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对SCMs三个特征因子的拟合效果较好,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5.33%(强度)、0.62%(深度)、2.49%(厚度),模型可用于对SCMs特征因子变化趋势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叶绿素最大值 趋势统计分析 时间序列模型 数值模拟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东印度洋次表层亚硝酸盐最大值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文全 王保栋 +3 位作者 韦钦胜 孙霞 辛明 王子成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3-410,共8页
根据2013年春季东印度洋现场调查资料,研究了次表层亚硝酸盐最大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春季东印度洋次表层亚硝酸盐最大值(PNM)一般位于75-100m水层中,且呈现斑块状分布,在赤道附近PNM所处深度较深,随着南北纬度的... 根据2013年春季东印度洋现场调查资料,研究了次表层亚硝酸盐最大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春季东印度洋次表层亚硝酸盐最大值(PNM)一般位于75-100m水层中,且呈现斑块状分布,在赤道附近PNM所处深度较深,随着南北纬度的增加,PNM水深相应抬升。PNM位于温密跃层/营养盐跃层的中上部,且与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层(SCM)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深度上,PNM一般位于SCM层内下半部,且PNM深度随SCM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量值上,PNM量值与同层叶绿素a质量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结合PNM的影响因素分析,认为东印度洋PNM主要是源自浮游植物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印度洋 亚硝酸盐 空间分布 表层亚硝酸盐最大值(PNM)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部海区次表层NO_2^--N的最大值 被引量:3
6
作者 杨嘉东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2年第2期138-145,共8页
本文根据1983年9月至1985年1月南海中部海区综合调查所获得的NO_2^--N及有关参数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区NO_2^--N的分布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区NO_2^--N含量的变化范围在0~0.54μmol/L之间,其中小于0.05μmo... 本文根据1983年9月至1985年1月南海中部海区综合调查所获得的NO_2^--N及有关参数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区NO_2^--N的分布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区NO_2^--N含量的变化范围在0~0.54μmol/L之间,其中小于0.05μmol/L的测定值约占测定总数的82.1%,而大于0.05μmol/L测定值基本上出现在50~150m层。文中还对该海区次表层NO_2^--N最大值形成的机理作了初步探讨,指出密度跃层的终年存在、铵的氧化和浮游植物的代谢过程是调查海区次表层NO_2^--N最大值形成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区 表层 亚硝酸盐 最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海东北部涡旋对营养盐和叶绿素a分布的影响
7
作者 张宇 韦钦胜 +6 位作者 辛明 翟星 孙霞 谢琳萍 赵彬 邹亚文 王保栋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0-428,共19页
作为海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物理过程/现象,涡旋对物质和能量的输运具有重要影响,进而调控着区域水文动力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表现出显著的生态学效应。本文利用2020年夏季于南海东北部所获取的温度、盐度、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 作为海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物理过程/现象,涡旋对物质和能量的输运具有重要影响,进而调控着区域水文动力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表现出显著的生态学效应。本文利用2020年夏季于南海东北部所获取的温度、盐度、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营养盐和叶绿素a(Chl a)等参数的数据,同时结合海表面高度异常(Sea Level Anomaly, SLA)和表层地转流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冷、暖涡特征,并探讨了其对营养盐和Chl a分布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南海东北部海域的涡旋活动较为活跃,在台湾岛西南部((118°E, 21°N)附近)和西沙群岛东北部((115°E, 19°N)附近)分别存在一个气旋式冷涡与一个反气旋式暖涡,SLA和表层地转流的分布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对涡旋的发生;在调查海域中部((116°30'E,19°30'N)附近)也发现有一对相邻的冷、暖涡。涡旋影响区的温、盐、密跃层和次表层高盐水具有明显抬升(冷涡)或下移(暖涡)的趋势,典型断面上DO的分布和营养盐跃层的变化亦进一步指示了涡旋的存在;同时,涡旋与水平方向上各水文要素、DO和营养盐高值/低值区的斑块状分布之间也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冷涡对下层富营养水体的向上输运作用可促进真光层内的初级生产和提升Chl a的质量浓度,并使次表层Chl a最大值层(Subsurface Chlorophyll a Maximum, SCM)呈现出明显的抬升趋势;相比之下,暖涡内上层的寡营养水体趋于向下输送,从而使Chl a水平降低、SCM深度增加。分析还指出,涡旋影响下的次表层亚硝酸盐最大值深度和量值也存在一定的变化,其位置与SCM总体一致,在冷、暖涡旋内分别呈现出抬升和下移的趋势,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用于指征涡旋的发生。此外,受陆架上升流的影响,珠江口外侧海域中的Chl a质量浓度也较高。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认识南海东北部涡旋区物理-生物地球化学-生态过程的耦合及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和资料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旋 上升流 营养盐 次表层叶绿素a最大值 亚硝酸盐最大值 南海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年夏季南黄海浮游植物叶绿素a分布特征及其环境调控机制 被引量:33
8
作者 傅明珠 王宗灵 +2 位作者 孙萍 李艳 李瑞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366-5375,共10页
根据2006年夏季南黄海生态调查资料,分析了浮游植物现存量(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环境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南黄海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范围为0.07~12.17 mg/m3,平均值为1.42 mg/m3;浮游植物叶绿素a平面分布呈近岸混合区高于外... 根据2006年夏季南黄海生态调查资料,分析了浮游植物现存量(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环境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南黄海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范围为0.07~12.17 mg/m3,平均值为1.42 mg/m3;浮游植物叶绿素a平面分布呈近岸混合区高于外海层化区的特征,总体上随水体盐度和营养盐梯度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浅海陆架锋区对浮游植物有明显的聚集作用,垂直结构中层化区叶绿素次表层最大值现象明显,且最大值的深度和量值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叶绿素a浓度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较大空间尺度上营养盐是浮游植物的主要调控因子,温度、光照和浮游动物摄食等也在一定空间和程度上对浮游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叶绿素a 分布特征 叶绿素表层最大值 潮汐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冷水团海域溶解氧和叶绿素最大现象值及营养盐累积的季节演变 被引量:21
9
作者 韦钦胜 傅明珠 +2 位作者 李艳 王保栋 于志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2-154,共13页
基于2006—2007年在南黄海冷水团海域开展的4个季度月的调查资料,重点研究了该海域溶解氧(DO)、叶绿素a(Chl a)最大值现象和营养盐累积的季节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春至秋季黄海冷水团海域DO和Chl a最大值层深度具有先加深后变浅的趋势,... 基于2006—2007年在南黄海冷水团海域开展的4个季度月的调查资料,重点研究了该海域溶解氧(DO)、叶绿素a(Chl a)最大值现象和营养盐累积的季节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春至秋季黄海冷水团海域DO和Chl a最大值层深度具有先加深后变浅的趋势,出现最大值层的海域面积呈现出先增大后缩小的变化过程,DO和Chl a最大值层的深度及面积在夏季均达到最大,至冬季DO和Chl a最大值现象消失;夏季冷水团海域深水区DO最大值处的氧含量整体高于春季,而冷水团边界附近氧最大值处的氧含量整体低于春季;春至秋季冷水域深水区次表层Chl a最大值处的Chl a含量先降低后升高,于夏季时最低,入秋后开始升高,而一年四季中冷水域边界附近Chl a最大值处的Chl a含量却在夏季时最高,而且显著高于深水区。黄海冷水团海域的底层营养盐储库具有一定的空间异质性,冷水域底层通常分别在深水区和西部边界处存在营养盐高值核心,其中位于深水区的高值核心位置季节变化不明显,而位于冷水域西部边界附近的高值核心位置则呈现出自春季至夏季向西移动、入秋后又向东部移动的季节变化特征。水文物理因素和生物化学过程对DO、Chl a最大值及营养盐储库的季节演变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冷水团 DO最大值现象 表层Chla最大值现象 营养盐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柘林水库春季浮游藻类、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的分布、关系及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懿淼 李茂田 +3 位作者 艾威 罗章 胡进 侯立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25-636,共12页
江西柘林水库是长江中游的大型峡谷型旅游性水库,库容79.2×10~8m^3,长115 km.2015年4月在56 km的中心库区走航和定点测量了水库表层水体浮游藻类、叶绿素a(Chl.a)浓度与溶解无机氮(DIN)浓度、溶解无机磷(DIP)浓度、溶解硅(DSi)浓... 江西柘林水库是长江中游的大型峡谷型旅游性水库,库容79.2×10~8m^3,长115 km.2015年4月在56 km的中心库区走航和定点测量了水库表层水体浮游藻类、叶绿素a(Chl.a)浓度与溶解无机氮(DIN)浓度、溶解无机磷(DIP)浓度、溶解硅(DSi)浓度、水温、浊度和溶解氧浓度等环境因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水库属于中营养水体,表层主要浮游藻类(细胞丰度>1000 cells/L)有34种,平均生物量为0.41 mg/L.主要优势藻类(优势度≥0.02)为硅藻和蓝藻,藻类组成与DIN浓度、DIP浓度、DSi浓度和水温等环境因子关系密切,4种因子对藻类结构的解释水平达60%以上.2)水库水体Chl.a浓度具有显著的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SCM)现象,SCM层深度为3~8 m,厚度为2~7 m,SCM层占整个水体的25.2%~74.1%.SCM层的藻类对营养盐吸收消耗致使DIN、DIP和DSi浓度下降,同时藻类的产氧使溶解氧浓度增加.3)水库对DSi具有显著的生物过滤器效应,中、上层约有11%~12%的DSi被生物吸收利用,从上游至下游,累积约有21%的DSi被藻类吸收沉降于库底.4)人类氮、磷排放对水库生态和水质有严重影响,毗邻县城区域水体的Chl.a和DIP浓度分别是自然河段的2.9倍和3倍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藻类 叶绿素a 表层叶绿素最大值 过滤器效应 柘林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夏季叶绿素a浓度垂向变化特征及其对水动力过程的响应 被引量:7
11
作者 徐文龙 王桂芬 +2 位作者 周雯 许占堂 曹文熙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2-73,共12页
叶绿素a浓度是估算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参数,在海洋中垂向分布极不均匀,其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基础问题。利用海洋光学观测的高垂向分辨率剖面数据,系统地研究叶绿素a浓度垂向剖面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洋... 叶绿素a浓度是估算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参数,在海洋中垂向分布极不均匀,其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基础问题。利用海洋光学观测的高垂向分辨率剖面数据,系统地研究叶绿素a浓度垂向剖面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洋动力环境要素的关系,可为揭示南海典型动力过程的生态环境效应提供重要基础。文章基于2015年夏季黑潮调查航次实测生物光学剖面,利用676nm处吸收基线高度(a_(LH)(676))与叶绿素a浓度(Chla)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具有较高反演精度的叶绿素a浓度反演算法(Chla=49.96×(a_(LH)(676))^(0.9339),决定系数R^2=0.87和均方根误差RMSE=0.16mg·m^(-3));进一步结合观测期间物理过程,揭示了叶绿素垂向分布对不同水动力过程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岸区域表层叶绿素a浓度变化范围为0.42~1.57mg·m^(-3),随着水深增加,叶绿素a浓度逐渐降低,在沿岸上升流影响区域,叶绿素a浓度明显增高,垂向上相对趋于均一分布;次表层叶绿素极大值(Subsurface Chlorophyll Maximum,SCM)现象在外海显著存在,受中尺度过程影响明显,SCM深度在34m到100m之间变化,在吕宋岛以西海域,黑潮入侵加速了上层水体的混合,SCM所在水层被显著抬升至34m左右;在冷涡影响区域,次表层叶绿素极大值层被抬升,涡旋中心比涡旋边缘抬升更为显著,同时SCM的厚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 叶绿素a垂向变化 表层叶绿素大值 吸收基线高度 水动力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水库叶绿素及营养盐变化:生物过滤器效应
12
作者 同萌 李茂田 +4 位作者 牛淑杰 刘晓强 林沐东 郭慧婷 候立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3-72,共10页
选取对上游来水滞留时间不同的4个典型水库,利用藻类和营养盐调查资料,分析水库的“生物过滤器”效应.发现:①垂向上各水库Chl.a浓度均出现次表层最大,然后向下逐渐减少的趋势,导致营养盐浓度形成“上层小下层大”的生物滞留特征,4个水... 选取对上游来水滞留时间不同的4个典型水库,利用藻类和营养盐调查资料,分析水库的“生物过滤器”效应.发现:①垂向上各水库Chl.a浓度均出现次表层最大,然后向下逐渐减少的趋势,导致营养盐浓度形成“上层小下层大”的生物滞留特征,4个水库的DIN(NO2-N、NH4-N、NO3-N)、DIP(PO4-P)和DSi(SiO3-Si)垂向滞留量平均值分别为下层浓度的6.29%、14.92%和8.60%.②沿程上各水库Chl.a浓度和藻类生物量从上游向下游总体呈减小趋势,导致营养盐浓度形成“上游大下游小”的生物滞留特征,4个水库DIN、DIP和DSi沿程滞留量平均值分别为上游浓度的26.53%、39.89%和31.70%.③4个水库DIN、DIP和DSi综合滞留量的平均值分别为原浓度的32.82%、54.80%和40.30%.④随水库滞留时间增加,DIP浓度逐渐减少直至小于0.1μmol/L,以致磷成为藻类生长的绝对限制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 叶绿素表层最大 营养盐滞留 生物过滤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东海东北部营养盐的分布变化特征
13
作者 刘雅丽 高磊 +2 位作者 陈炜清 王腾 李道季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33-744,共12页
分别于2010年7月和2011年7月,在沿长江冲淡水扩散方向的东海东北部海域进行了典型站点CTD参数的测定和营养盐样品的采集,旨在了解长江不同径流量条件下该区域对长江冲淡水的响应过程及其中营养盐的分布变化特点。结果显示:在长江径流量... 分别于2010年7月和2011年7月,在沿长江冲淡水扩散方向的东海东北部海域进行了典型站点CTD参数的测定和营养盐样品的采集,旨在了解长江不同径流量条件下该区域对长江冲淡水的响应过程及其中营养盐的分布变化特点。结果显示:在长江径流量较大的2010年7月,长江冲淡水(盐度<31)在研究区域表层自西向东的扩散范围明显大于径流量较小的2011年7月。而含有高浓度NO_3-N(如>15μmol/L)海水扩散范围在两个航次的变化却相反。由于海水层化以及表层浮游植物的吸收,各站表层NO_3-N、SiO_3-Si、PO_4-P等浓度一般较低,温盐跃层和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层以下其浓度升高并逐渐趋于稳定。2010年7月NH_4-N在研究区域各站贯穿整个深度的浓度明显大于2011年7月。与长江冲淡水和长江口相比,东海东北部水体表层SiO_3-Si/NO_3-N和PO_4-P/NO_3-N等营养盐摩尔比值明显降低。黑潮次表层水和黑潮中层水等水团含有较高的营养盐浓度(NO_3-N,SiO_3-Si及PO_4-P),与长江冲淡水相比,可能构成了东海东北部另一个重要的营养盐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长江冲淡水 黑潮 表层叶绿素最大值 东海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面来风
14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62-63,共2页
科学新发现:南沙群岛是世界上第二个“波斯湾”从1984年开始,有关部门先后派出20多批400多名专家前往南沙群岛考察。历时10个春秋,获得了大量实测资料、样品和标本,揭开了南沙海域及其临近海域的神秘面纱。专家估计,南沙群岛是世界上四... 科学新发现:南沙群岛是世界上第二个“波斯湾”从1984年开始,有关部门先后派出20多批400多名专家前往南沙群岛考察。历时10个春秋,获得了大量实测资料、样品和标本,揭开了南沙海域及其临近海域的神秘面纱。专家估计,南沙群岛是世界上四大海底油田之一,堪称世界上第二个“波斯湾”。就海洋生物而言,也非常丰富,初步统计有3370种。近来又发现43个新种、302个新纪录和4个高生物区。同时,次表层有个生物活性层,古次表层存在氧的最大值、叶绿素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群岛 最大值 表层 新纪录 新发现 生物活性 波斯湾 海洋生物 南沙海域 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