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地理种群麦长管蚜3种次级共生菌检测与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罗晨 胡祖庆 +3 位作者 于永昂 杨杰 张改生 赵惠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1-146,共6页
【目的】次级共生菌Serratic symbiotica(PASS)、Hamiltonella defensa(PABS)、Regiella insecticola(PAUS)广泛存在于蚜虫体内。研究其在我国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体内的感染情况及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研究感染次级共... 【目的】次级共生菌Serratic symbiotica(PASS)、Hamiltonella defensa(PABS)、Regiella insecticola(PAUS)广泛存在于蚜虫体内。研究其在我国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体内的感染情况及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研究感染次级共生菌对麦长管蚜的生态学和生物学影响奠定基础。【方法】利用16SrDNA特异引物,对陕西杨凌、安徽滁州、陕西五丁关、河南郑州、山西太谷和新疆石河子6个地理种群麦长管蚜体内PASS、PABS和PAUS共生菌进行了Long-PCR检测、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1)所有6个地理种群均感染PASS和PAUS(感染率均为100%),而陕西杨凌、安徽滁州、新疆石河子3个地理种群感染PABS(感染率15%~70%),其余3个地理种群均未感染PABS。(2)16SrDNA序列的比对分析表明,感染PASS、PABS和PAUS的6个地理种群的株系均具有高度一致的序列。(3)基于16S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我国麦长管蚜体内感染的这3种次级共生菌中,PASS和PABS共生菌的亲缘关系较近。【结论】PASS和PAUS广泛存在于中国不同地理种群麦长管蚜体内,且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长管蚜 地理种群 次级共生菌 系统发育分析 16Sr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粉虱4种次级内共生菌的检测分析
2
作者 柴建萍 江秀均 +4 位作者 杨振国 倪婧 罗雁婕 谢道燕 黄平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05-810,共6页
桑粉虱(Pealius mori)是对我国蚕区桑树造成严重危害的粉虱类害虫。应用Wolbachia次级内共生菌wsp基因和Rickettsia、Cardinium、Hamlitonella次级内共生菌16S rDNA特异引物对采自田间的桑粉虱样本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测序,通过分析... 桑粉虱(Pealius mori)是对我国蚕区桑树造成严重危害的粉虱类害虫。应用Wolbachia次级内共生菌wsp基因和Rickettsia、Cardinium、Hamlitonella次级内共生菌16S rDNA特异引物对采自田间的桑粉虱样本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测序,通过分析测序得到的基因序列确定次级内共生菌种类,并对桑粉虱样本感菌情况进行检测分析。桑粉虱样本Rickettsia的扩增序列(963 bp)与烟粉虱(Bemisia tabaci)样本Rickettsia扩增序列(KY620205、GU563843、FJ915603)的碱基一致性为99.90%~100%;桑粉虱样本Cardinium的扩增序列(446 bp)与烟粉虱样本Cardinium扩增序列(FJ766341、GU563845、HG421084、KT827382)的碱基一致性为99.78%;桑粉虱样本Hamlitonella的扩增序列(694 bp)与烟粉虱样本Hamlitonella扩增序列(MH908669、KM197206、AB981348、AF400475)的碱基一致性为99.71%。次级内共生菌除Wolbachia外,Rickettsia、Cardinium、Hamlitonella均可感染桑粉虱。81份桑粉虱样本中,次级内共生菌Rickettsia、Cardinium、Hamlitonella的感染率分别为6.2%、11.1%、11.1%;Cardinium与Hamlitonella的共同感染率为11.1%,Rickettsia与Hamlitonella、Rickettsia与Cardinium、Rickettsia与Cardinium和Hamlitonella的共同感染率皆为6.2%;88.9%的样本没有检测到次级内共生菌感染。结果表明,桑粉虱体内检测到Rickettsia、Cardinium、Hamlitonella3种次级内共生菌感染,Hamlitonella、Cardinium的感染率相同并高于Rickettsia;桑粉虱体内3种次级内共生菌的感染率及共同感染率较低。研究结果可为桑粉虱内共生菌的鉴定和功能研究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粉虱 次级共生 Rickettsia Cardinium Hamlitonell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种瘿蚜的Wolbachia分子检测和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任维宾 杨子祥 +2 位作者 杨瑛 吴海霞 陈航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共8页
[目的]以五倍子蚜、杨树瘿蚜和黄连木瘿蚜等9种瘿蚜为实验材料,探讨瘿蚜Wolbachia与其它自由生活蚜虫携带的Wolbachia的株系差异及亲缘关系,明确五倍子蚜、杨树瘿蚜和黄连木瘿蚜等9种瘿蚜的Wolbachia感染情况、株系及系统发育关系。[方... [目的]以五倍子蚜、杨树瘿蚜和黄连木瘿蚜等9种瘿蚜为实验材料,探讨瘿蚜Wolbachia与其它自由生活蚜虫携带的Wolbachia的株系差异及亲缘关系,明确五倍子蚜、杨树瘿蚜和黄连木瘿蚜等9种瘿蚜的Wolbachia感染情况、株系及系统发育关系。[方法]从田间采集新鲜虫瘿,将蚜虫转移到离心管内,100%乙醇-20℃保存。采用Wolbachia的16S rRNA、wsp、fts Z、gro E和glt A基因引物,以瘿蚜的总DNA为模板进行扩增、测序和分析,联合NCBI中Wolbachia 16S rRNA相关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在检测的9种瘿蚜中,有3种瘿蚜共3个种群感染有Wolbachia,其中滇叶瘿绵蚜昆明种群的Wolbachia属于B超群,肚倍蚜昆明种群和角倍蚜峨眉种群的Wolbachia可能属于新发现的O超群。[结论]与自由生活的蚜虫相比,瘿蚜的Wolbachia感染率偏低,且株系间的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瘿蚜 次级共生菌 沃尔巴克氏体 系统发育分析 超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