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次生裂缝的页岩气藏有限导流缝网模型 被引量:2
1
作者 方全堂 李政澜 +2 位作者 段永刚 魏明强 张羽翼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9-145,共7页
为了考虑次生裂缝对页岩气井压力响应特征的影响,建立了耦合多重运移机制的页岩气藏有限导流缝网流动模型,并开展了压力动态特征的研究。首先,通过Laplace空间源函数、局部坐标转换及叠加原理得到耦合吸附解吸、扩散、渗流的气藏解析解... 为了考虑次生裂缝对页岩气井压力响应特征的影响,建立了耦合多重运移机制的页岩气藏有限导流缝网流动模型,并开展了压力动态特征的研究。首先,通过Laplace空间源函数、局部坐标转换及叠加原理得到耦合吸附解吸、扩散、渗流的气藏解析解。然后,基于有限差分方法及交汇单元流量分配变换,推导得到裂缝单元的数值解。耦合气藏及裂缝两部分的流动,半解析计算求解得到了考虑次生裂缝影响的压力响应曲线,并对次生裂缝组数、导流能力、裂缝角度等反映次生裂缝特征的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存在10个典型流动阶段,能有效表征次生裂缝对曲线形态的影响,对页岩气压力动态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藏 次生裂缝 压裂水平井 有限导流 压力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树状次生裂缝的页岩气藏试井分析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建发 常程 +5 位作者 韩建 王庆 赵勋 谢维扬 朱仲义 彭瑀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4-88,共5页
如何在试井分析模型中考虑体积压裂次生裂缝的分布特征,成为了制约其解释精度的重要技术难题。现有常规渗流理论一般不考虑页岩气藏的多重运移机制及次生裂缝的形态特征,为了有效诊断次生裂缝的复杂程度,文章考虑裂缝具有树状分支特征,... 如何在试井分析模型中考虑体积压裂次生裂缝的分布特征,成为了制约其解释精度的重要技术难题。现有常规渗流理论一般不考虑页岩气藏的多重运移机制及次生裂缝的形态特征,为了有效诊断次生裂缝的复杂程度,文章考虑裂缝具有树状分支特征,耦合吸附、扩散等多重运移机制,建立了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流动数学模型。通过点源函数、局部坐标变换、Laplace变换、Duhamel原理和Stehfest数值反演等方法对模型进行半解析求解并进行典型试井曲线绘制和流动阶段划分。提出利用拟压力导数的斜率曲线对次生裂缝发育情况进行诊断的方法,并分析了树状分支裂缝的流量分布特征,最后对一口实际页岩气井进行了解释分析应用。结果表明:通过裂缝干扰段的斜率特征能有效诊断次生裂缝的发育程度,其斜率值在裂缝干扰流动段的值越大、曲线上翘越高则次生裂缝越发育。该研究对于指导页岩气藏压力动态特征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压裂水平井 树状分支 次生裂缝 井底压力动态特征 裂缝流量分布特征 斜率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重介质模型的体积压裂后页岩气储层数值模拟方法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泽沛 彭小龙 王毅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5-111,共7页
页岩气储层渗透率极低,基本无产能,须进行体积压裂改造形成裂缝网络才能开采。一般采用双重介质模型进行页岩气储层数值模拟,但该模型无法准确模拟远井地带由于压裂开启并相互连通的天然裂缝。为此,针对压裂后的页岩气储层,建立三孔双... 页岩气储层渗透率极低,基本无产能,须进行体积压裂改造形成裂缝网络才能开采。一般采用双重介质模型进行页岩气储层数值模拟,但该模型无法准确模拟远井地带由于压裂开启并相互连通的天然裂缝。为此,针对压裂后的页岩气储层,建立三孔双渗页岩气储层体积压裂模型来描述不同区域渗透率变化与气体吸附解吸过程。新建模型考虑了页岩气的吸附机理,将基质作为气源,将二级次生裂缝与一级次生裂缝视为2个等效的多孔连续体,压裂主裂缝则作为离散裂缝予以描述。对比新建模型与传统的双重介质模型模拟结果后发现,所建三孔双渗页岩气储层体积压裂模型计算的日产气量和累积产气量均高于双重介质模型,结合双重介质模型模拟产量一般低于实际产量的情况,认为采用考虑天然裂缝的三孔双渗页岩气储层体积压裂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描述水力压裂井的产量变化。各级裂缝渗透率和初始吸附气含量对生产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二级次生裂缝渗透率对累积产气量影响较大,在生产中应当采取措施提高二级次生裂缝渗透率;而初始吸附气含量对累积产气量影响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次生裂缝 三孔双渗页岩气储层体积压裂模型 体积压裂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