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应力差条件下超临界CO_2气爆煤岩体气楔作用次生裂纹扩展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孙可明 王金彧 辛利伟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66-472,516,共8页
为研究超临界CO_2气爆技术应用于低渗煤岩增透抽采瓦斯和气爆采掘煤岩过程中,爆生气体楔入爆孔周围破裂区产生次生裂缝的规律,利用自主研发的超临界CO_2气爆装置对不同应力差条件下边长为0.4m的立方体煤岩试件进行了气爆致裂实验,得到... 为研究超临界CO_2气爆技术应用于低渗煤岩增透抽采瓦斯和气爆采掘煤岩过程中,爆生气体楔入爆孔周围破裂区产生次生裂缝的规律,利用自主研发的超临界CO_2气爆装置对不同应力差条件下边长为0.4m的立方体煤岩试件进行了气爆致裂实验,得到了气爆冲击荷载作用时不同应力差条件下试件各监测点应变和爆生气体压力时程曲线及爆后试件的分区破裂特征。近孔煤岩破坏由应力波引起,气楔作用产生的拉应力导致远孔次生裂纹扩展,依据实验规律建立了超临界CO_2气爆煤岩体应力波和气楔作用复合破坏机制的力学模型,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应力差条件下爆生气体气楔致裂规律。结果表明:当水平和垂直方向初应力不等时,爆生气体气楔作用使次生裂纹向垂直最小初应力方向偏转;当初应力相等时,次生裂纹沿原方向扩展,随着初应力增加,裂隙扩展长度和张开度减小;数值模拟得到的气体压力时程曲线、试件破坏特征与实验测得的气爆冲击压力时程曲线、试件破坏特征一致;基于爆生气体劈裂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气爆 煤岩体 气楔作用 次生裂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蠕变作用后裂隙类岩石单轴强度和裂纹扩展规律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秦楠 张作良 +3 位作者 冯学志 刘亚琦 崔立桩 王永岩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44-249,共6页
岩体在工程中受到外部载荷的长期作用,时间效应突出,且本身含有的不规则裂隙和孔隙,使得岩体强度和流变性更为复杂。为了研究裂隙类岩石蠕变作用对试件强度、破坏形式和裂纹扩展规律的影响,笔者预制单裂隙类岩石试件,第1组保证在同一应... 岩体在工程中受到外部载荷的长期作用,时间效应突出,且本身含有的不规则裂隙和孔隙,使得岩体强度和流变性更为复杂。为了研究裂隙类岩石蠕变作用对试件强度、破坏形式和裂纹扩展规律的影响,笔者预制单裂隙类岩石试件,第1组保证在同一应力水平和时间下,先进行单轴蠕变试验,再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第2组直接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研究发现:对单裂隙类岩石作用低应力蠕变,裂隙角度减小,蠕变效应对单轴压缩强度的影响变小。裂隙角度由90°变至75°过程中,蠕变效应强化作用减弱;45°时,蠕变效应起劣化作用;30°变至0°,劣化效应不明显。蠕变预处理试件与直接单轴压缩试件相比缺少明显的压密阶段,裂隙角度较小时,峰值应力区域变大。蠕变作用后试件弹性模量比直接压缩试件大,但随裂隙角度增大,弹性模量变小。蠕变作用对单轴压缩裂纹破坏机制和扩展规律的影响与裂隙角度有关,角度小时区别明显。先蠕变后压缩次生裂纹从原生裂纹尖端周围发起,裂纹短密集,而直接压缩次生裂纹稀疏向两端延伸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类岩石 蠕变作用 单轴抗压强度 失效形式 次生裂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扫描的砂岩主次裂纹扩展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帅 许莹 +3 位作者 张艳博 姚旭龙 刘祥鑫 梁鹏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02-711,I0006,共11页
为了研究岩石在压应力条件下主次裂纹的萌生及扩展规律,对砂岩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的破裂过程进行CT扫描试验,分析了砂岩中主次裂纹的形貌特征;同时,定量探讨了砂岩在不同变形阶段主裂纹的表面积和体积以及次生裂纹的分形维数,并运用Image ... 为了研究岩石在压应力条件下主次裂纹的萌生及扩展规律,对砂岩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的破裂过程进行CT扫描试验,分析了砂岩中主次裂纹的形貌特征;同时,定量探讨了砂岩在不同变形阶段主裂纹的表面积和体积以及次生裂纹的分形维数,并运用Image pro plus 6.0和Image J软件计算了砂岩在不同高度位置主次裂纹的长度和数量,研究了主次裂纹的扩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主导砂岩破裂的是萌生于砂岩表面两种不同方向的主裂纹,主裂纹表面积和体积的增长速率随着荷载水平的增加而不同。在主裂纹的周围产生了许多次生裂纹,次生裂纹的分形维数随着荷载水平的增加而非线性增加。不同荷载水平下,砂岩在不同高度位置的主次裂纹长度和数量变化各不相同。在砂岩破坏前,影响砂岩主次裂纹扩展的主要因素是主裂纹的长度,在砂岩破坏后,影响砂岩主次裂纹扩展的主要因素是次生裂纹的长度。该结论对未来岩石破坏失稳的预测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扫描试验 裂纹 次生裂纹 荷载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中三维双裂隙组扩展和贯通过程的试验研究和弹脆性模拟 被引量:22
4
作者 付金伟 朱维申 +3 位作者 谢富东 薛伟强 张敦福 李勇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489-2495,共7页
最新研制了一种完全透明、较低温度下拉压比可达1/6.6的树脂,其与岩石特性的相似性较前人的研究有大幅度提高。制作了一组含三维内置平行双裂隙组的试件,详细描述并分析了单轴加载下试件的裂隙扩展与贯通过程,研究其产生的条件和机制。... 最新研制了一种完全透明、较低温度下拉压比可达1/6.6的树脂,其与岩石特性的相似性较前人的研究有大幅度提高。制作了一组含三维内置平行双裂隙组的试件,详细描述并分析了单轴加载下试件的裂隙扩展与贯通过程,研究其产生的条件和机制。试验结果表明:试件的破坏大致经历4个阶段,三维裂隙组的断裂比二维情况复杂得多,产生了多种不同形态的裂纹。在FLAC3D软件框架内建立了一种新的弹脆性本构关系,并采用超细单元和合理形态的网格建模。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相关试验进行对比,相符程度良好,表明新数值模拟方法的有效性。当双轴加载时,模拟结果也与前人类似试验结果有很好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双裂隙 扩展试验 次生裂纹和贯通模式 数值模拟 弹脆性本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三维内置断裂面新型材料断裂体破裂过程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付金伟 朱维申 +3 位作者 雒祥宇 李勇 周浩 张敦福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257-3263,共7页
由于不透明的内含裂隙的岩石类材料难以直接观测其破裂过程和开展含三维裂隙试验的复杂性等原因,目前含三维断裂面岩体的破裂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研制一种完全透明、在较低温度下拉压强度比可达1/6.6的树脂材料,其与岩石特性的相似性... 由于不透明的内含裂隙的岩石类材料难以直接观测其破裂过程和开展含三维裂隙试验的复杂性等原因,目前含三维断裂面岩体的破裂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研制一种完全透明、在较低温度下拉压强度比可达1/6.6的树脂材料,其与岩石特性的相似性比前人有大幅度提高。建立一整套可制作含多断裂面试件的工艺流程和相应的模具及技术,并初步开展含单个和双个内置椭圆形断裂面试件在单轴加载下的试验。研究次生裂纹扩展和试件破裂规律与应力-应变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试件的破裂大致经历4个阶段。含三维断裂体试件的破裂比二维情况复杂得多,产生多种不同形态的新裂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透明材料 特殊工艺流程 三维内置断裂面 次生裂纹扩展 破裂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槽孔掏槽爆破机理动态焦散线实验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岳中文 邱鹏 +2 位作者 王煦 宋耀 于强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58-863,共6页
为研究切槽孔掏槽爆破爆生裂纹起裂、扩展及其与空孔相互作用机理,采用数字激光动态焦散线实验系统,对比分析了切槽孔与普通孔掏槽爆破裂纹扩展速度及动态应力强度因子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与普通孔相比,切槽孔掏槽爆破主裂纹在起... 为研究切槽孔掏槽爆破爆生裂纹起裂、扩展及其与空孔相互作用机理,采用数字激光动态焦散线实验系统,对比分析了切槽孔与普通孔掏槽爆破裂纹扩展速度及动态应力强度因子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与普通孔相比,切槽孔掏槽爆破主裂纹在起裂阶段,应力强度因子出现最大值;扩展阶段,裂纹近似匀速稳定扩展,应力强度因子波动范围较小,整体数值较大;与空孔相遇阶段,3条主裂纹相互贯通,相应地产生3条次生裂纹,并与主裂纹相向运动,提高了各自的扩展速度和应力强度因子。空孔处破碎较严重,其补偿空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提高掏槽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槽孔掏槽爆破 数字激光动态焦散线 裂纹扩展速度 动态应力强度因子 次生裂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加热条件下钢内微孔隙氢压模型及其应力场
7
作者 范俊锴 彭波 侯高杰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1-115,121,共6页
为了探明再加热过程中白点的复杂萌生机理,以微孔隙缺陷为研究对象,结合再加热过程中氢压理论、气体状态方程和再加热过程中的微孔隙应力应变特征,建立再加热条件下微孔隙氢压应力场分析模型。针对钢制工件内微孔隙在再加热条件下,加热... 为了探明再加热过程中白点的复杂萌生机理,以微孔隙缺陷为研究对象,结合再加热过程中氢压理论、气体状态方程和再加热过程中的微孔隙应力应变特征,建立再加热条件下微孔隙氢压应力场分析模型。针对钢制工件内微孔隙在再加热条件下,加热温度、微孔隙初始氢压强度和金属膨胀等多因素耦合作用下微孔隙的氢压强度的变化特征及周围应力场的随动特性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孔隙形态对其周围应力场的影响十分明显,决定了微孔隙周围次生裂纹的萌生特性;在氢分子激活转化温度(400℃)附近,氢压的突然消失导致了微孔隙应力场的随动突变;在微孔隙周围,始终存在着较大的剪切应力,极易导致次生滑开型裂纹的萌生和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压模型 应力场 再加热条件 孔隙形态 次生裂纹萌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