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岛热带次生草地生物多样性变化的气候驱动效应 被引量:1
1
作者 查苏娜 吴桂林 +4 位作者 周璋 吴建辉 张涛 农寿千 陈德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0864-10874,共11页
草地物种多样性与气候密切相关,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次生草地生态系统,而南方热带次生草地物种多样性与气候的关系尚不清楚。基于海南岛6个市县43个30 m×30 m热带次生草地样地的物种基本信息,分析海南岛主要热带次生草地植被... 草地物种多样性与气候密切相关,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次生草地生态系统,而南方热带次生草地物种多样性与气候的关系尚不清楚。基于海南岛6个市县43个30 m×30 m热带次生草地样地的物种基本信息,分析海南岛主要热带次生草地植被物种组成与物种多样性指数,结合Worldclim数据库中提取的19个表征温度和降水的气候变量,探究物种多样性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揭示海南岛热带次生草地物种多样性的气候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海南岛热带次生草地物种丰富度与昼夜温差月均值(BIO2)、等温性(BIO_(3))和气温年较差(BIO7)显著正相关(P<0.050);Simpson指数与年均气温(BIO1)、最冷月份最低温度(BIO6)和最冷季度平均温度(BIO11)显著负相关(P<0.050);Shannon-Wiener指数与最冷月份最低温度(BIO6)显著负相关,与气温年较差(BIO7)显著正相关(P<0.050);降水因子(BIO12、BIO13、BIO14、BIO15、BIO16、BIO17、BIO18、BIO19)与海南岛热带次生草地丰富度、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0)。研究结果说明海南岛热带次生草地已经形成了对热带长期高温的气候适应性,当气温出现剧烈波动,或者出现极端低温条件下,热带草地的物种多样性将受到显著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探索热带次生草地物种多样性对气候的响应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草地 物种多样性 温度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下游退耕区次生草地自然恢复过程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39
2
作者 王理德 姚拓 +4 位作者 何芳兰 韩福贵 郭春秀 王方琳 魏林源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3-261,共9页
采用时空替代法,对石羊河下游不同年限(1,2,3,4,5,8,15,24和31a)退耕区次生草地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特征和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及分布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在退耕31a的次生草地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9个样... 采用时空替代法,对石羊河下游不同年限(1,2,3,4,5,8,15,24和31a)退耕区次生草地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特征和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及分布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在退耕31a的次生草地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9个样地的所有样方中出现34种植物,植被群落由一年生草本植物为建群种,多年生草本与个别灌木植物为伴生种,逐渐演替为单一的灌木群落,并表现出较强的连续性与递进性。此外,不同年限退耕区次生草地0-10cm,10-20cm,20-30cm及30-40cm土层中土壤酶活性均存在较大差异;土壤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减小趋势,并且表层土壤酶活性在4个层次的总酶活性中占有较大比例。随着退耕区次生草地演替时间的增加,土壤酶活性总的趋势与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一样,随着退耕区次生草地植被的恢复呈波动式下降,土壤酶活性与植被的恢复是一个互动过程,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回馈的响应。另外,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的过程,并且与退耕最后一年种植的农作物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下游 退耕区 次生草地 植被自然恢复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地区草地开垦对土壤微量元素的影响与评价 被引量:38
3
作者 陈超 杨丰 +2 位作者 刘洪来 姚红艳 宋高翔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30-237,共8页
为探明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方式转换对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影响,以贵州喀斯特地区草地及其相应开垦的农田为对象,采用成对设计的方法研究了草地开垦对土壤微量元素(铜、锰、铁、钼、硼、锌)的影响,并探索基于土壤微量元素密度的区域土... 为探明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方式转换对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影响,以贵州喀斯特地区草地及其相应开垦的农田为对象,采用成对设计的方法研究了草地开垦对土壤微量元素(铜、锰、铁、钼、硼、锌)的影响,并探索基于土壤微量元素密度的区域土壤微量元素丰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在土壤剖面上呈表面富集现象,其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草地开垦导致土壤有效态铜、铁、硼和钼的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降幅为4.97%~79.17%,而土壤有效锌含量则增加,增幅为11.76%~46.06%;开垦导致土壤有效锰含量在剖面上的下降速率加快。建立了研究区6种有效微量元素的丰缺评价指标,该指标以土壤微量元素密度为参数,以参数值的不同范围界定微量元素的丰缺程度,消除了微量元素空间异质性对判定结果的影响。根据该评价指标,研究区土壤有效铁、锰处于极高水平,草地开垦导致土壤有效铜、钼、硼的丰度下降,而有效锌的丰度上升;结合微量元素有效性评价指数,整个研究区土壤有效硼处于低水平,不能够满足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该研究结果可为生态脆弱区土地的科学管理和土壤微量元素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量元素 生态系统 喀斯特地区 次生草地 微量元素密度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