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北隆起哈拉哈塘-哈得地区中生界次生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
1
作者 石放 王铸坤 +5 位作者 李建浪 孙琦 易珍丽 李斌 刘柳 尹太举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6,共12页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带哈拉哈塘-哈得地区中生界面积超3万km^(2),处于大型单斜背景,油气显示活跃,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但多年来未有勘探突破。邻区中石化矿区的发现使得该区的勘探再次提上了日程。基于新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在分析区域...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带哈拉哈塘-哈得地区中生界面积超3万km^(2),处于大型单斜背景,油气显示活跃,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但多年来未有勘探突破。邻区中石化矿区的发现使得该区的勘探再次提上了日程。基于新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在分析区域地质概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油源条件、走滑断裂的构造及演化特征和岩性圈闭的形成及封堵条件,明确了该区的成藏模式及有利勘探方向。研究区中生界发育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三叠系发育NE-SW向条带状三角洲砂体,侏罗系和白垩系下部发育SE-NW向展布的叠覆浅水三角洲砂体,白垩系上部发育大面积连片状的辫状河砂体。该区经历了3期隆升,发育5期断层,其中中生界的三叠系-侏罗系断层是古生界断层的伴生断层,受古生界断层的发育控制,雁列状NE-SW向展布。白垩系和侏罗系浅水三角洲前缘单一朵体或多个朵体披覆泥岩拼接形成了侧向遮挡,与上倾方向断层联合形成岩性-断层圈闭,三叠系条带状SE方向展布的三角洲砂体和大型河道弯曲部位河道外泥岩遮挡形成岩性圈闭。油气源于古生界古油藏,通过古生界奥陶系断层泄漏后,经中生界伴生断层直接进入中生界圈闭或经中生界断层接替输运进入圈闭而成藏。基于此,认为本区勘探潜力区主要有北部走滑带的侏罗系-白垩系舒善河组三角洲前缘岩性油气藏、三叠系北侧的三角洲前缘砂体和南部河道砂体岩性油气藏和三叠系北部隆起区披覆小型扇体岩性油气藏。断裂组合、砂体展布及披覆泥岩遮挡3个关键控藏要素及其有效配置是塔北隆起带大型斜坡区形成有利岩性、岩性-断层复合圈闭油气藏的重要前提,该认识为该区油气的深化勘探指明了方向,对其他地区岩性、岩性-断层复合圈闭油气藏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油气藏 岩性圈闭 中生界 哈拉哈塘-哈得地区 塔北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浅层次生油气藏成藏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付秀丽 张顺 梁江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9-34,共6页
针对松辽盆地北部浅层次生油气藏成藏规律比较复杂、地质特征认识不够深入等问题,利用测井、地球化学等资料开展了次生油气藏成藏特征的研究,详细分析了该区浅层次生油气藏的烃源岩条件、储层特征、储盖组合特征以及成藏要素的时空配置... 针对松辽盆地北部浅层次生油气藏成藏规律比较复杂、地质特征认识不够深入等问题,利用测井、地球化学等资料开展了次生油气藏成藏特征的研究,详细分析了该区浅层次生油气藏的烃源岩条件、储层特征、储盖组合特征以及成藏要素的时空配置关系。结论认为:该区晚期成藏调整的关键是明水期—依安期末,指出了浅层次生油气藏有利勘探区域是大安—新站构造带、龙虎泡背斜构造带、葡西鼻状构造带;而大安新站构造上中部砂体、龙虎泡构造和葡西鼻状构造上底部砂体则是最有利的勘探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次生油气藏 储盖组合储层特征 砂体 有利勘探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中浅层远源、次生油气藏成藏过程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8
3
作者 麻伟娇 卫延召 +3 位作者 李霞 陶士振 李勇广 赵铮亚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95-1204,共10页
通过分析准噶尔盆地腹部中浅层侏罗-白垩系油气储集层中烃类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地层埋藏史-热演化史、成藏期构造、已知油藏和地球化学运移指标,探讨油气成藏期次、有效输导体系、运聚过程和圈闭遮挡条件,进一步揭示腹部地区中浅层远源... 通过分析准噶尔盆地腹部中浅层侏罗-白垩系油气储集层中烃类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地层埋藏史-热演化史、成藏期构造、已知油藏和地球化学运移指标,探讨油气成藏期次、有效输导体系、运聚过程和圈闭遮挡条件,进一步揭示腹部地区中浅层远源、次生油气藏的动态成藏过程。结果表明,侏罗-白垩系存在两期成藏,分别为白垩纪形成的原生油气藏和古近纪末至今形成的次生油气藏,两类油气藏在腹部地区均广泛分布。断裂-砂体-区域不整合面对远源、次生油气藏的动态运聚起着立体输导作用。原生油气藏的形成受成藏期古构造的影响,后期的古构造变形使得原生油气藏发生破坏调整,油气向北运移,遇到遮挡形成次生油气藏。油气在运移路径上的遮挡条件决定着油气藏类型,目前在腹部地区发现的油气藏主要为平缓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和岩性地层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腹部 远源、次生油气藏 成藏期次 运聚规律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构造形变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54
4
作者 赵宗举 朱琰 +3 位作者 李大成 俞广 杨树峰 陈汉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9-25,共7页
在中国南方 ,加里东、海西及印支期构造形变主要形成“大隆大坳”构造格局 ,对油气藏主要起建设作用 ;燕山期构造形变对齐岳山断裂以西的四川盆地以外的南方广大地区产生了强烈冲断、褶皱及抬升剥蚀 ,对油气藏主要起破坏作用 ;喜玛拉雅... 在中国南方 ,加里东、海西及印支期构造形变主要形成“大隆大坳”构造格局 ,对油气藏主要起建设作用 ;燕山期构造形变对齐岳山断裂以西的四川盆地以外的南方广大地区产生了强烈冲断、褶皱及抬升剥蚀 ,对油气藏主要起破坏作用 ;喜玛拉雅期构造形变波及整个南方 ,控制了现今原生、次生及再生烃油气藏的最终形成及分布。南方下第三系断陷为原生油气藏的有利勘探区 ,苏北及江汉盆地等仍有较大勘探潜力 ;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应主要考虑次生油气藏及再生烃油气藏 ,上扬子地区主要考虑次生气藏的勘探 ,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形变 原生油气藏 次生油气藏 再生烃油气藏 古后界 油气勘探方向 中国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古隆起对中、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57
5
作者 赵宗举 朱琰 +1 位作者 邓红婴 徐云俊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0-17,27,共9页
乐山—龙女寺、黔中及江南隆起主要控制了上震旦统及下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发育,泸州、开江隆起及南盘江—十万大山地区的晚古生代—三叠纪(孤立)台隆控制了上古生界及三叠系原生油气藏的分布。南方古隆起均被不同程度地改造,使完整的隆... 乐山—龙女寺、黔中及江南隆起主要控制了上震旦统及下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发育,泸州、开江隆起及南盘江—十万大山地区的晚古生代—三叠纪(孤立)台隆控制了上古生界及三叠系原生油气藏的分布。南方古隆起均被不同程度地改造,使完整的隆起面貌已不复存在。南方现存的中、古生界原生油气藏很少,四川盆地的早期原生油气藏绝大多数被改造变成了次生气藏,四川盆地以外的扬子区及华南区的原生油气藏则基本被破坏成为古油藏。提出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应主要考虑次生油气藏及再生烃油气藏的勘探,上扬子地区主要考虑次生气藏的勘探,中、下扬子地区主要考虑再生烃油气藏的勘探。文中还指出了具体油气勘探有利区,并已经得到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及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开先台西含油构造勘探发现的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古隆起 中生界 古生界 原生油气藏 控制作用 次生油气藏 再生烃油气藏 油气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整改造作用对塔中油气藏的影响 被引量:19
6
作者 庞宏 庞雄奇 +1 位作者 石秀平 向才富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3-39,共7页
在西部复杂叠合盆地中,油气藏形成后的调整改造现象非常普遍。通过对塔中地区调整改造事件的分析,认为塔中地区经历了3~4期调整改造,分别为:奥陶纪、志留纪的破坏性改造、印支—燕山期的调整性改造、喜马拉雅期的建设性改造。在塔中地... 在西部复杂叠合盆地中,油气藏形成后的调整改造现象非常普遍。通过对塔中地区调整改造事件的分析,认为塔中地区经历了3~4期调整改造,分别为:奥陶纪、志留纪的破坏性改造、印支—燕山期的调整性改造、喜马拉雅期的建设性改造。在塔中地区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断层的局部活动和圈闭的局部迁移。调整改造对塔中地区油气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导致了多种相态油气并存;(2)导致了油气的再分配;(3)导致了油气藏的现今分布格局。目前塔中地区发现的油气藏大部分是从下伏地层调整上来的次生油气藏,在后期构造调整较弱的塔中10号带、塔中I号坡折带西部地区下伏奥陶系、寒武系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塔里木 调整改造 次生油气藏 油气藏 构造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黑帝庙油层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 被引量:13
7
作者 黄薇 国成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1-25,共5页
松辽盆地发育2套主力生油岩,即青山口组一、二段和嫩江组一、二段泥岩.在2套生油岩之上、之间和之下均发育含油层,由于烃源岩与储层的空间配置关系不同,造成了油气运移方式和成藏模式的差异.通过对见油气显示井及已经发现的油气藏进行... 松辽盆地发育2套主力生油岩,即青山口组一、二段和嫩江组一、二段泥岩.在2套生油岩之上、之间和之下均发育含油层,由于烃源岩与储层的空间配置关系不同,造成了油气运移方式和成藏模式的差异.通过对见油气显示井及已经发现的油气藏进行油源对比和成藏控制因素分析,把黑帝庙油层的油藏归纳为叠瓦状原生油气藏和串珠状次生油气藏2种成藏模式.叠瓦状原生油气藏受生油凹陷控制,主要分布在古龙凹陷和长岭凹陷及周边地区,油源主要来自凹陷内嫩江组生油岩;串珠状次生油气藏油源来自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油藏,主要分布在大庆长垣,油源主要来自青山口组生油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龙凹陷 长岭凹陷 黑帝庙油层 次生油气藏 原生油气藏 油源对比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运动对吐哈盆地油气藏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曾溅辉 左胜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2-384,共3页
吐哈盆地喜马拉雅运动强烈 ,对油气运移和聚集构成重要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1)产生构造挤压应力驱动煤成油的初次运移 ;(2 )改变油气二次运移的流体动力条件 ,从而影响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方式及聚集场所 ,因水动力场由压实水流向重... 吐哈盆地喜马拉雅运动强烈 ,对油气运移和聚集构成重要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1)产生构造挤压应力驱动煤成油的初次运移 ;(2 )改变油气二次运移的流体动力条件 ,从而影响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方式及聚集场所 ,因水动力场由压实水流向重力水流变化 ,使流体垂向连通性增加 ,油气发生穿层运移 ;(3)导致构造高位的油水界面、油气藏充满度下降 ,低部位的升高 ;(4)对古油藏进行调整和改造 ,使其遭受破坏或形成次生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运动 油气运移 油水界面 次生油气藏 吐哈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次生成藏动力学 被引量:5
9
作者 张树林 张玉明 郭飞飞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80-585,共6页
油气次生成藏动力学主要研究从原生油气藏破坏到次生成藏的驱动力及其作用过程,并总结从原生油气藏到次生油气藏的系列成藏模式。油气次生成藏地质作用是基础,油气溢出方式、三次运移的驱动力和流动方式分析是核心,总结系列成藏模式是... 油气次生成藏动力学主要研究从原生油气藏破坏到次生成藏的驱动力及其作用过程,并总结从原生油气藏到次生油气藏的系列成藏模式。油气次生成藏地质作用是基础,油气溢出方式、三次运移的驱动力和流动方式分析是核心,总结系列成藏模式是目的。次生成藏主要有构造、水力和二者的复合3种地质作用。底部溢出的油气以浮力作用为主进行渗流,顶部溢出的油气可以是渗流,也可以是以超压作用为主的涌流。成藏模式包括跨成藏动力系统垂向成藏、成藏动力系统内侧向成藏和垂向成藏3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动力学 次生油气藏 三次运移 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南油伴生CO_2气的成因及其对油气藏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曲希玉 杨会东 +3 位作者 刘立 刘娜 齐赞 唐惠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9-48,共10页
以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油伴生气和含片钠铝石砂岩为对象,研究松南伴生CO2气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幔源-岩浆CO2混入对油气动态成藏的影响。通过对伴生气组分,碳、氧及氦同位素数据的分析,发现松南油伴生CO2气的体积分数为1.57%~75.... 以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油伴生气和含片钠铝石砂岩为对象,研究松南伴生CO2气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幔源-岩浆CO2混入对油气动态成藏的影响。通过对伴生气组分,碳、氧及氦同位素数据的分析,发现松南油伴生CO2气的体积分数为1.57%~75.25%,主体在20%以上,δ13 CCO2值为-9.90‰~-4.00‰,R/Ra为0.95~4.46,说明松南油伴生气中CO2的体积分数很高,伴生CO2气主体为幔源-岩浆成因。如果幔源-岩浆CO2气大量混入油藏,将发生CO2驱油,形成次生油气藏。由松南油气藏的典型剖面特征及片钠铝石中原生烃类包裹体的发现,证实松南存在幔源-岩浆CO2驱油的事实。在幔源-岩浆CO2与油气混合成藏地区,寻找幔源-岩浆CO2充注驱油成因的次生油气藏已成为新的勘探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生CO2气 驱油 次生油气藏 片钠铝石 松辽盆地南部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贫化与次生成藏 被引量:2
11
作者 蔡立国 李双建 +2 位作者 刘全有 汪新伟 张荣强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11-1222,共12页
我国海相层系经过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油气地质条件除受"先天条件"的影响外,"后天因素"的影响更加突出,表现在现今油气成藏虽仍以海相烃源为主,但油气成藏与油气主要生烃高峰多已不匹配;油气相态多已发生变化,如四... 我国海相层系经过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油气地质条件除受"先天条件"的影响外,"后天因素"的影响更加突出,表现在现今油气成藏虽仍以海相烃源为主,但油气成藏与油气主要生烃高峰多已不匹配;油气相态多已发生变化,如四川盆地从含油盆地转为含气盆地;油气富集过程受构造影响而发生了改变,油气藏规模因此发生了变化,表现出油气藏的破坏规模缩小,或随断层的切割,油气发生泄露,向上运聚到浅层形成次生油气藏,导致油气贫化。因此,具有多期成藏、多期改造、相态转化及晚期就位的特点。现今海相层系发现的油气藏实际上已经是经过"变位、变相"的残留及次生油气藏。针对这一特性,在海相层系油气勘探中更应注意后期油气藏演化所带来的特殊性,进一步深化整体保存环境对油气藏形成、保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 碳酸盐岩层系 油气转化保存条件 次生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东上第三系构造油气藏的形成条件 被引量:4
12
作者 冯玉琴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10,共10页
孤东油气田是我国近几年来在上第三系发现的一个大油气田,构造位于济阳坳陷的东北部,与孤南、桩东生油深洼陷相邻,断裂活动一直比较剧烈。孤东地区的构造是揭示上第三系浅层油气藏形成的一个很好实例。孤东地区油气藏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孤东油气田是我国近几年来在上第三系发现的一个大油气田,构造位于济阳坳陷的东北部,与孤南、桩东生油深洼陷相邻,断裂活动一直比较剧烈。孤东地区的构造是揭示上第三系浅层油气藏形成的一个很好实例。孤东地区油气藏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受明化镇组末期,喜山运动的影响,老断层复活,新断层的产生,使原生油气藏遭到破坏,油气沿断层上窜,形成了次生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油气藏 原生油气藏 油气圈闭 油气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北南丹-河池构造带晚白垩世岩石圈伸展作用及其对油气成藏条件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罗金海 车自成 +2 位作者 郭安林 程顺有 裴先治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9-625,共7页
在广西南丹大厂超大型多金属矿床的中泥盆统礁灰岩中发育大量的天然沥青,表明这里曾经存在过大厂古油藏。大厂古油藏东部车河花岗岩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系,花岗岩的轻稀土富集,具有显著的负Eu异常,富集高场强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 在广西南丹大厂超大型多金属矿床的中泥盆统礁灰岩中发育大量的天然沥青,表明这里曾经存在过大厂古油藏。大厂古油藏东部车河花岗岩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系,花岗岩的轻稀土富集,具有显著的负Eu异常,富集高场强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该花岗岩具有壳幔混源的特点。对花岗岩中锆石进行的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U-Pb定年获得了(86.27±0.68)Ma的加权平均年龄。结合区域地质分析认为,晚白垩世中期南丹-河池一带处于强烈的岩石圈伸展状态,伸展背景下花岗质岩浆底辟作用一方面使先存古油藏受到剥蚀,破坏了古油藏的保存条件;另一方面提高了该地区的地温梯度,使古生界烃源岩过成熟。晚白垩世中期的岩石圈伸展作用强度大,范围广,对古生界油气系统的破坏作用比较严重。对南盘江盆地东部古生界油气系统的油气勘探应该着眼于由残存封盖层封闭的次生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伸展作用 古油藏 次生油气藏 晚白垩世中期 南丹-河池构造带 桂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成藏年代与成藏特征 被引量:12
14
作者 赵靖舟 庞雯 +3 位作者 吴少波 罗继红 时保宏 贾孝红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1期81-90,共10页
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具有多期成藏、晚期调整的特点 ,早期形成的油气藏普遍受到后期不同程度的调整改造 ,以晚喜马拉雅期调整改造最为强烈。目前发现的古生界海相油藏主要为晚海西期形成的原生油藏 ,而中生界海相油藏以及部分古生界海相... 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具有多期成藏、晚期调整的特点 ,早期形成的油气藏普遍受到后期不同程度的调整改造 ,以晚喜马拉雅期调整改造最为强烈。目前发现的古生界海相油藏主要为晚海西期形成的原生油藏 ,而中生界海相油藏以及部分古生界海相油藏则主要为燕山期特别是晚喜马拉雅期古油藏发生调整而形成的次生油藏。造成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藏普遍出现晚期调整的原因 ,一是中_ 新生代特别是晚喜马拉雅期强烈的构造变动和断裂活动 ,二是晚喜马拉雅期强烈的气侵作用 ,克拉通区圈闭幅度普遍较低也是其易发生调整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构造相对稳定的继承性古隆起和古斜坡区 ,是塔里木盆地寻找大_ 中型海相原生油藏的主要地区 ,其中以塔中隆起及其北斜坡、轮南凸起及其南斜坡和西斜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年代 海相油气藏 原生油气藏 次生油气藏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反转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被引量:8
15
作者 朱丽旭 吕延防 +3 位作者 吴宇 魏长柱 张维君 尚尧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6-54,7,共9页
为研究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反转构造的类型、分布、形成机制、与油气藏的关系及成藏模式和控藏特征,分析地震、油气藏开发及地球化学等资料.结果表明:伊敏组晚期,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在近东西向压扭应力场作用下发生大规模反转,形成断层... 为研究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反转构造的类型、分布、形成机制、与油气藏的关系及成藏模式和控藏特征,分析地震、油气藏开发及地球化学等资料.结果表明:伊敏组晚期,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在近东西向压扭应力场作用下发生大规模反转,形成断层型、褶皱型和混合型3类5个亚类反转构造,并与上部含油气系统的大二段次生油气藏具有良好耦合关系.大二段次生油气藏为反转期原生油气藏沿主干反转断裂向上调整形成,以南一中段及下段烃源岩形成的原生油气藏为源,以大二段砂岩为储层,以伊敏组泥岩为盖层,以主反转断层为疏导为成藏模式;该次生油气藏的形成与反转程度密切相关,主要形成于反转程度较弱的塔南凹陷隐伏断展型反转构造发育的区域,北北东向的隐伏断展型反转构造圈闭是寻找该类次生油气藏的首选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塔盆地 中部断陷带 反转构造 类型 次生油气藏 控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相地层油气成藏条件与有利勘探领域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大成 赵宗举 徐云俊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4年第5期3-11,52,共10页
我国海相地层主要分布于陆上的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南华北盆地和南方的扬子地区,以及近海海域的渤海湾盆地、北黄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以中生界和古生界沉积为主,在东海、南海海域部分盆地的第三系中,亦有... 我国海相地层主要分布于陆上的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南华北盆地和南方的扬子地区,以及近海海域的渤海湾盆地、北黄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以中生界和古生界沉积为主,在东海、南海海域部分盆地的第三系中,亦有海相沉积赋存,分布面积广泛。在总结我国海相地层油气地质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将已发现的海相油气藏划分为原生型、次生型、再生烃3种成因类型油气藏,并综合分析了这3类油气藏形成分布的主控地质因素与有利勘探领域。我国海相烃源岩成因油气的勘探程度总体较低,具备广阔的勘探前景。应该针对陆上原生与次生油气藏形成分布带、海域原生油气藏形成分布带,加强海相地层的勘探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 原生油气藏 次生油气藏 再生烃油气藏 成藏规律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塔东地区含油气系统建设与改造 被引量:4
17
作者 吕宝凤 王核 夏斌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28,共3页
塔东地区发育古生界碳酸盐岩和中生界河湖相沉积2套生油层系,形成下古生界和中新生界2套不同的含油气系统。在多期构造运动改造过程中,含油气系统经历了建设、改造、复合叠加的演化过程,现今古生界以改造后的残留气藏为主,中生界以复合... 塔东地区发育古生界碳酸盐岩和中生界河湖相沉积2套生油层系,形成下古生界和中新生界2套不同的含油气系统。在多期构造运动改造过程中,含油气系统经历了建设、改造、复合叠加的演化过程,现今古生界以改造后的残留气藏为主,中生界以复合混源型油气藏为主。下一步油气勘探应围绕古生界烃源岩在综合分析油气成藏条件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勘探技术落实有效圈闭,进行立体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塔里木盆地 下古生界 次生油气藏 油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运动对江陵凹陷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长清 陈孔全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76-179,共4页
江陵凹陷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强烈,主要表现为3期,对油气运移和聚集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喜山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力为新沟咀组油气初次运移提供了强大的动力,3期强烈的喜山构造运动时期分别对应于3次排烃期;2)晚期运动改变油气... 江陵凹陷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强烈,主要表现为3期,对油气运移和聚集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喜山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力为新沟咀组油气初次运移提供了强大的动力,3期强烈的喜山构造运动时期分别对应于3次排烃期;2)晚期运动改变油气二次运移的流体动力条件,从而影响二次运移的方向、方式及油气聚集场所;3)导致构造高位油气充满度下降,而低部位的升高;4)早期、中期运动为油气聚集提供重要的构造条件,而晚期运动对早期油藏进行调整和改造,使其遭受破坏而形成次生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油气充满度 次生油气藏 喜马拉雅运动 江陵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克拉通盆地油气勘探
19
作者 张抗 王俊玲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11-311,共1页
关键词 克拉通盆地 油气勘探 中国 次生油气藏 有效烃源岩 天然气勘探 构造运动 构造旋回 空间组合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南部侏罗系次生气藏形成机制探讨 被引量:14
20
作者 孙甫南 曾庆庸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3-28,共6页
川西地区南部系指四川盆地川西拗陷西南部,面积约1.3万km2。该区侏罗系有机碳含量极低,属氧化环境,无生油气能力,但钻井中油气显示普遍,并获工业性气流,具一定的产能和储量。综合研究认为,该区侏罗系形成次生气藏。成藏机... 川西地区南部系指四川盆地川西拗陷西南部,面积约1.3万km2。该区侏罗系有机碳含量极低,属氧化环境,无生油气能力,但钻井中油气显示普遍,并获工业性气流,具一定的产能和储量。综合研究认为,该区侏罗系形成次生气藏。成藏机制主要是:下伏上三叠统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多期构造运动所形成的断层、裂缝为天然气的再次运移提供了通道;川西地区具有油气二次运移的动力;具有较好的储集和圈闭条件;上覆盖层良好。进而指出了面积约6500km2的勘探有利区和可供钻探的具体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地区 侏罗纪 次生油气藏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