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次生栎林与火炬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异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被引量:36
1
作者 王国兵 唐燕飞 +5 位作者 阮宏华 施政 何容 王莹 蔺菲 苏广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66-975,共10页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逐渐明显,土壤呼吸的时空变异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LI-6400-09土壤碳通量观测仪,在江苏省南京林业大学下蜀实验基地,采用随机...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逐渐明显,土壤呼吸的时空变异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LI-6400-09土壤碳通量观测仪,在江苏省南京林业大学下蜀实验基地,采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方法,连续两年测定了北亚热带次生栎林和火炬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两种林分内土壤呼吸速率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波动,表现为:在最冷的1月份,土壤呼吸速率最低,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土壤呼吸速率也逐渐上升,在7、8月份达到最大值,随后又逐渐下降;(2)次生栎林月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在0.271~3.22μmolCO.2m-.2s-1之间,年变异幅度为11.88;火炬松人工林月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在0.336~3.06μmolCO2.m-.2s-1,年变异幅度为9.11;(3)次生栎林土壤呼吸的Q10值在2.19至2.27之间,火炬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的Q10值在2.02至2.15之间,次生栎林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大于火炬松人工林;(4)土壤呼吸速率与不同深度层次土壤温度之间均呈显著性正相关,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之间呈显著性负相关,而与土壤含水率、凋落物输入量之间相关不显著。研究结果初步阐明了江淮流域北亚热带典型森林植被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为进一步揭示该区域森林土壤碳循环特点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季节变异 次生栎林 火炬松人工 温度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生栎林蒸腾强度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3
2
作者 郑阿宝 钟育谦 +1 位作者 阮宏华 姜志林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27-29,共3页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探讨下蜀次生栎林蒸腾强度与生态因子的相关关系。研究认为用二次或三次多项式回归方程比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和指数回归方程拟合更能反映各生态因子在整个生长季中与蒸腾强度关系的性质。影响蒸腾...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探讨下蜀次生栎林蒸腾强度与生态因子的相关关系。研究认为用二次或三次多项式回归方程比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和指数回归方程拟合更能反映各生态因子在整个生长季中与蒸腾强度关系的性质。影响蒸腾强度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温度和净辐射 ;其次是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热流通量 ;风速和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很小。灰色关联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的结论一致。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次生栎林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栎林 蒸腾强度 生态因子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亚热带次生栎林生态系统呼吸作用对温度的响应 被引量:4
3
作者 李超 胡海波 +1 位作者 蒋琰 张学仕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2年第5期8-12,共5页
为了弄清森林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的时空格局,为预测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相应的数据积累,运用涡度相关技术对北亚热带次生栎林生态系统进行CO2通量观测,得到2007年12月至2008年11月的碳通量数据。对非生长季(12月至翌年2月)全天与生长季(3... 为了弄清森林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的时空格局,为预测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相应的数据积累,运用涡度相关技术对北亚热带次生栎林生态系统进行CO2通量观测,得到2007年12月至2008年11月的碳通量数据。对非生长季(12月至翌年2月)全天与生长季(3—11月)夜间的通量值(即呼吸值)与气温和土温的响应关系分析表明:呼吸作用大小与气温和土温呈现出显著的Van’t Hoff指数相关关系。其中,非生长季的呼吸值与气温拟合效果最佳,生长季夜间的呼吸值与土温拟合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亚热带 次生栎林 生态系统 呼吸作用 碳通量 Van’t Hoff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亚热带次生栎林生态系统非生长季CO_2通量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刘乙 胡海波 刘准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2-27,共6页
森林与大气之间CO2通量的观测有助于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其控制机理,研究非生长季森林与大气间的CO2通量特征,对准确地估算森林生态系统CO2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北亚热带次生栎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开路式涡度相关技术,于... 森林与大气之间CO2通量的观测有助于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其控制机理,研究非生长季森林与大气间的CO2通量特征,对准确地估算森林生态系统CO2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北亚热带次生栎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开路式涡度相关技术,于2011年12月1日至2012年2月29日对其CO2通量特征和环境因子进行连续观测。结果表明:非生长季该生态系统CO2通量具有较明显的日际变化特征,在白天表现为碳吸收,CO2通量在12:30—13:30达到吸收峰值,夜间表现为碳释放,昼夜通量变动范围为-0.37~0.23 mg.m-2.s-1;日平均气温维持在-3.36~11.67℃时,光合有效辐射与该生态系统CO2通量呈直线相关;5 cm处土壤温度与夜间CO2通量呈指数相关,但与土壤含水率之间相关性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栎林生态系统 CO2通量 涡度相关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生栎林生态系统碳通量与环境因子非对称响应机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超 胡海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4-101,共8页
为了研究栎林生态系统碳通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响应机制,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趋势,运用涡度相关法技术,对江苏省下蜀镇栎林进行为期1年的碳通量及气象因子观测。结果表明:碳通量与光合有效辐射呈现出显著的负对数相关关系,对称时间段的... 为了研究栎林生态系统碳通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响应机制,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趋势,运用涡度相关法技术,对江苏省下蜀镇栎林进行为期1年的碳通量及气象因子观测。结果表明:碳通量与光合有效辐射呈现出显著的负对数相关关系,对称时间段的拟合度在各季节均优于非对称时间段;碳通量与气温呈显著的负对数相关关系,对称时间段拟合效果优于非对称时间段;碳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的正对数相关关系,非对称时间段碳通量与土温的拟合效果在各季节均均优于对称时间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栎林 涡度相关法 碳通量 环境因子 响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熟次生栎林森林立地质量估计的对比
6
作者 樊淑德 《湖北林业科技》 2004年第2期65-65,共1页
关键词 成熟次生栎林 产地质量 评价 立地指数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时降雨对辽东半岛天然栎类林土壤剖面水分的动态影响
7
作者 李连强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116,共9页
以辽东半岛天然栎类林(Quercus L.)为对象,利用2019—2022年降雨和土壤水分连续观测数据,定义土壤湿润事件。采用定量计算和统计分析法,探究短时降雨时土壤剖面水分的反应时间、反应速率、反应增量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降雨量时,土壤开... 以辽东半岛天然栎类林(Quercus L.)为对象,利用2019—2022年降雨和土壤水分连续观测数据,定义土壤湿润事件。采用定量计算和统计分析法,探究短时降雨时土壤剖面水分的反应时间、反应速率、反应增量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降雨量时,土壤开始反应时间由高到低依次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不同土层反应时间随土壤深度的加深逐渐延长,土壤湿润事件发生概率逐渐增大。不同降雨量时,土壤剖面水分反应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且随着降雨等级增加,总体反应速率逐渐增加;同等级降雨时,土壤剖面水分的反应速率呈现波动式变化,总体呈降低趋势。不同降雨量下土壤剖面水分增量由低到高依次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且随着降雨等级增加而逐渐增大;同等级降雨时,土壤剖面水分增量总体呈逐渐降低趋势,且与降雨量变化趋势相近。小雨、中雨、大雨时,土壤剖面水分反应速率和反应增量与降雨速率显著相关(P<0.05),而暴雨时其相关性不显著。土壤剖面水分对降雨的反应时间、反应速率、反应增量变化主要受降雨时间、降雨强度、土壤深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半岛 天然次生 土壤剖面水分 短时降雨 动态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