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元谋盆地干润变性土中次生方解石特征及形成 被引量:1
1
作者 丁桑岚 黄成敏 王成善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7-260,共4页
土壤新生体对于研究区域环境变化、营养元素释放以及次生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探讨云南省元谋盆地干润变性土钙质结核中的次生方解石的特征和形成过程。结果表明 ,钙质结核中... 土壤新生体对于研究区域环境变化、营养元素释放以及次生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探讨云南省元谋盆地干润变性土钙质结核中的次生方解石的特征和形成过程。结果表明 ,钙质结核中次生方解石含量高 ,晶形完整 ;钙质结核以及次生方解石形成既取决于气候 ,也与微地形有关。次生方解石的形成过程及特征反映了自全新世以来元谋盆地主要处于干热气候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润变性土 钙质结核 次生方解石 形成过程 干热气候 元谋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洞穴次生方解石的裂变径迹年代及地貌学意义
2
作者 高全洲 崔之久 +4 位作者 刘耕年 洪云 伍永秋 张叶春 陈怀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61-65,共5页
古岩溶洞穴中残留的次生方解石晶体可以作为裂变径迹测年的材料。通过测定遍及青藏高原的 2 0组洞穴次生方解石晶体的裂变径迹年代 ,结果表明 ,晚第三纪青藏高原的古岩溶过程和缓慢构造抬升过程相伴进行 ,其间在大约 10 Ma B.P.、12 Ma ... 古岩溶洞穴中残留的次生方解石晶体可以作为裂变径迹测年的材料。通过测定遍及青藏高原的 2 0组洞穴次生方解石晶体的裂变径迹年代 ,结果表明 ,晚第三纪青藏高原的古岩溶过程和缓慢构造抬升过程相伴进行 ,其间在大约 10 Ma B.P.、12 Ma B.P.和 19Ma B.P.时洞穴次生化学沉积较为发育。由于地表切割程度的差异 ,晚第三纪岩溶过程在高原南部较为强烈 ,相对于第四纪期间的强烈抬升来说 ,高原晚第三纪的抬升速率较为缓慢 ,两者的差别达两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次生方解石 洞穴 青藏高原 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风化壳储层内多期次方解石的成因及其地质启示
3
作者 任静 苏中堂 +4 位作者 黄浩 高星 吴浩文 魏柳斌 裴文超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5-360,共16页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风化壳储层受不同期次方解石影响,厘清方解石成因及其影响有助于明确储层形成机理。对盆地富县地区奥陶系风化壳膏模孔与溶缝内充填的方解石进行了矿物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方解石可分为白色原...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风化壳储层受不同期次方解石影响,厘清方解石成因及其影响有助于明确储层形成机理。对盆地富县地区奥陶系风化壳膏模孔与溶缝内充填的方解石进行了矿物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方解石可分为白色原生方解石、红色次生方解石、白色次生方解石三类。其中,充填于膏模孔与溶缝内的白色原生方解石,溶孔方解石解理发育,溶缝方解石解理不发育,地球化学显示具有明显的Ce负异常,少数溶孔充填方解石具Eu正异常,阴极发光呈红色、橙红色,U-Pb年龄分别为333.3±3.3 Ma和332.8±3.5 Ma,表明该类方解石形成于早石炭世地表-近地表环境,石膏被大气淡水溶蚀形成Ca^(2+),在膏模孔及溶缝处与富含CO_(3)^(2-)的大气淡水反应而成。红色方解石为交代去白云石化次生方解石,多保留白云石晶型,地球化学显示高Mn、低Sr、高Sr同位素以及C、O同位素负偏的特征,阴极发光呈橘红色,未能获得定年数据,系地表-近地表环境中大气淡水等摩尔交代白云石晶体而成。白色次生方解石呈嵌晶状,中粒结构,解理发育,阴极发光呈橘红色,具有高Sr、高Sr同位素、Ce负异常、O同位素相对稳定、C同位素发生负偏的特征,U-Pb年龄为212.0±19.0 Ma,表明该类方解石在晚三叠世排烃期由酸性流体与Ca^(2+)反应而成。各类方解石是不同成岩阶段不同成岩流体的产物,易形成于相对低洼的滞水地带,导致岩石孔隙度降低,因此寻找有效储层应关注古岩溶地貌高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方解石 去白云石化作用 岩溶作用 风化壳储层 方解石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高温超临界CO_2水岩模拟实验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4
作者 李紫晶 郭冀隆 +1 位作者 张阳阳 陈家玮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1-38,共8页
在中国东部的含油气盆地中发育有较多的高含CO_2天然气藏,其富含的CO_2为深层高温CO_2气体沿断层向上运聚而成。在高温CO_2的运聚过程中,与之接触的砂岩储层会发生超临界CO_2水岩反应,过去对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为此,利用采自柴达木... 在中国东部的含油气盆地中发育有较多的高含CO_2天然气藏,其富含的CO_2为深层高温CO_2气体沿断层向上运聚而成。在高温CO_2的运聚过程中,与之接触的砂岩储层会发生超临界CO_2水岩反应,过去对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为此,利用采自柴达木盆地冷湖构造带南八仙气田新近系的砂岩样品,开展了超临界CO_2—水—砂岩反应模拟实验(温度为150℃、压力为15MPa)。结果表明:①高温超临界CO_2侵入后,主要对砂岩中的方解石、黏土、石英等矿物产生重要影响,而对长石的影响较小;②酸性流体环境导致方解石不仅被大量溶蚀,还经历了由溶蚀→单向短锥形生长→双向长锥形复三方偏三角面体生长的过程;③黏土矿物含量明显减少,石英含量则明显增加,原因在于形成了较多的次生石英,其形成演化经历了微晶石英→他形石英→柱状或团块状石英的过程;④长石含量变化很小,未发现长石明显溶蚀的现象,反而存在钠长石含量的微弱增加。结论认为:高温超临界CO_2水岩反应会推进火山侵入岩围岩中砂岩储层的致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储层 高温 超临界CO2 水岩反应 次生方解石 锥状生长 次生石英 黏土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质成岩作用对有孔虫氧同位素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房殿勇 赵泉鸿 +2 位作者 成鑫荣 关平 李洋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3-66,共4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ODP184航次1148站井深477m之下深海相渐新世浮游有孔虫Globoquadrina baromoenensis压扁壳、次生方解石和充填壳的氧同位素对比,定量分析了钙质成岩作用对壳体氧同位素的影响,结果发现,受成岩作用影响,1148站浮游有孔虫... 通过对南海北部ODP184航次1148站井深477m之下深海相渐新世浮游有孔虫Globoquadrina baromoenensis压扁壳、次生方解石和充填壳的氧同位素对比,定量分析了钙质成岩作用对壳体氧同位素的影响,结果发现,受成岩作用影响,1148站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显著变轻,这种变化趋势与低纬度开放性大洋明显不同。其原因可能与南海海盆扩张早期,大量陆源物质从较窄陆架可以直接沉积到海底,由于陆源物质氧同位素相对偏负,当与海洋沉积物混合后,引起本区沉积物孔隙水氧离子浓度变轻。而扩张初始,高的沉积速率可能使钙质壳体被快速封存在一个相对孤立的系统中,造成孔隙水离子成为影响壳体氧同位素变化的主要因素。当氧同位素相对较18重的有孔虫壳体溶解和重结晶并与孔隙水离子发生交换时,引起壳体δ18O负向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同位素 成岩作用 钙质 浮游有孔虫 陆源物质 次生方解石 海洋沉积物 有孔虫壳体 Δ^18O 孔隙水 南海北部 定量分析 变化趋势 南海海盆 离子浓度 沉积速率 渐新世 深海相 开放性 低纬度 重结晶 扩张 航次 大洋 海底 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奥陶系马五段去白云石化过程的地球化学示踪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婧娟 史云鹤 +2 位作者 魏柳斌 张成弓 苏中堂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6-343,共8页
高Ca/Mg值流体与白云石反应的去白云石化作用在较多地层中可见,但对其形成过程的探讨甚少。本文运用碳、氧、锶同位素及锶元素的示踪原理,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奥陶系马五段去白云石化作用的两类不同颜色的次生方解石形成过程进行示踪,... 高Ca/Mg值流体与白云石反应的去白云石化作用在较多地层中可见,但对其形成过程的探讨甚少。本文运用碳、氧、锶同位素及锶元素的示踪原理,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奥陶系马五段去白云石化作用的两类不同颜色的次生方解石形成过程进行示踪,结果显示:红色次生方解石具低Sr元素含量、高 87 Sr/ 86 Sr值及负偏的δ 13 C特征;白色次生方解石呈现出高Sr元素含量、低 87 Sr/ 86 Sr值及明显负偏的δ 18 O特征。结合去白云石化次生方解石岩石学特征,推测去白云石化作用可能有两个阶段:近地表时期,受大气淡水淋滤发生去白云石化作用,形成不彻底灰化的棕红色、红色次生方解石;中-深埋藏期,受温度、压力及海源性流体影响与叠加进一步发生去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白色次生方解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白云石化作用 次生灰岩 红色次生方解石 碳氧同位素 锶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