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储层沉积-成岩过程中孔隙度参数演化的定量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沿25区块、庄40区块为例 被引量:89
1
作者 王瑞飞 陈明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432-1438,I0003,I0004,共9页
分别对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沿25、西南部庄40两区块延长组长6段砂岩的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两区块目的层砂岩目前均处于中成岩B期。受成岩环境酸碱性的控制,沿25区块普遍发育浊沸石和绿泥石,其浊沸石溶蚀孔隙为有利的... 分别对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沿25、西南部庄40两区块延长组长6段砂岩的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两区块目的层砂岩目前均处于中成岩B期。受成岩环境酸碱性的控制,沿25区块普遍发育浊沸石和绿泥石,其浊沸石溶蚀孔隙为有利的储集空间;庄40区块高岭石较为发育,长石、岩屑溶孔为有利的储集空间。成岩过程中孔隙度演化的定量研究表明,相似的成岩演化阶段,孔隙度的演化不同。两区块初始孔隙度相近,沿25区块为34.91%,庄40区块为33.42%。机械压实过程中,沿25区块孔隙损失率为40.33%;庄40区块孔隙损失率为55.45%。胶结、交代过程孔隙损失率:沿25区块为46.86%;庄40区块为36.51%。后期溶蚀过程中,沿25区块次生孔隙空间主要为浊沸石溶孔,次生溶孔占比例为55.76%;庄40区块次生孔隙空间主要为长石、岩屑溶孔,次生孔隙占比例为73.51%。两区块沉积-成岩过程中孔隙度参数演化的定量分析为优质储层的筛选及相关砂岩油田的滚动勘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特低渗透储层 孔隙演化 沉积-成岩 初始孔隙 次生孔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岩溶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预测 被引量:1
2
作者 龚洪林 孙勤华 +1 位作者 刘晓梅 李录明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7年第5期467-470,14,共4页
碳酸盐岩岩溶储层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强,采用井震联合方法对储层次生孔隙度进行了预测。首先利用成像测井数据评价碳酸盐岩储层次生孔隙参数,然后运用模糊神经网络技术建立次生孔隙参数与井旁道地震属性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而预测全工区... 碳酸盐岩岩溶储层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强,采用井震联合方法对储层次生孔隙度进行了预测。首先利用成像测井数据评价碳酸盐岩储层次生孔隙参数,然后运用模糊神经网络技术建立次生孔隙参数与井旁道地震属性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而预测全工区储层次生孔隙度分布。采用井震联合方法预测的次生孔隙发育带与钻遇优质储层的井点吻合,预测结果在研究区块有一定的可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岩溶储层 成像测井 地震属性 次生孔隙度 模糊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石砂岩次生溶孔的形成机理 被引量:145
3
作者 李汶国 张晓鹏 钟玉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0-223,229,共5页
在酸性水介质条件下,长石类矿物都能发生程度不同的溶蚀反应并形成次生孔隙。根据原始矿物和次生矿物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可以定量计算次生孔隙度。钾长石被溶蚀时形成的次生孔隙度最高,达1 1 91 % ,钙长石形成的次生孔隙度最低,为0 ... 在酸性水介质条件下,长石类矿物都能发生程度不同的溶蚀反应并形成次生孔隙。根据原始矿物和次生矿物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可以定量计算次生孔隙度。钾长石被溶蚀时形成的次生孔隙度最高,达1 1 91 % ,钙长石形成的次生孔隙度最低,为0 72 % ,钠长石和中长石形成的次生孔隙度介于两者之间。长石溶蚀过程中所需的CO2 ,一部分来自大气降水或水与大气接触过程中所溶解的空气中的CO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石砂岩 溶蚀作用 次生孔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成岩储集相定量分类模式确定特低渗透相对优质储层——以AS油田长6_1特低渗透储层成岩储集相定量评价为例 被引量:32
4
作者 宋子齐 王瑞飞 +4 位作者 孙颖 景成 何羽飞 张亮 程国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8-96,共9页
针对陕北斜坡中部特低渗透储层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构造等因素影响,成岩过程压实和胶结作用强烈,储层储集性能和渗流结构差异大的特点。利用AS油田长61特低渗透储层成岩储集相定量分类模式圈定相对优质储层,分别进行了区块长61砂岩... 针对陕北斜坡中部特低渗透储层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构造等因素影响,成岩过程压实和胶结作用强烈,储层储集性能和渗流结构差异大的特点。利用AS油田长61特低渗透储层成岩储集相定量分类模式圈定相对优质储层,分别进行了区块长61砂岩的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分析,建立了不同类别成岩储集相定量分类模式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类型成岩储集相成岩过程参数演化及其储集、渗流特征明显不同。Ⅰ、Ⅱ类成岩储集相压实孔隙损失率30.0%~38.1%;胶结孔隙损失率30.1%~36.0%;溶蚀次生孔隙度增加达9.7%,平均溶蚀增加孔隙度都在5.1%~6.5%。它们在低孔、特低渗储层成岩过程中压实、胶结损失孔隙相对较少,溶蚀增加孔隙较多,成为定量评价该区长61特低渗透相对优质储层的成岩储集相"甜点"标准。选用区块各井长61样品物性分析及储集空间鉴定结果,沿成岩过程进行孔隙演化分析推演,得出区块长61各类井成岩阶段孔隙演化参数。分别利用压实损失孔隙度、胶结损失孔隙度、溶蚀增加孔隙度、孔隙度、渗透率及面孔率等特征性参数,通过灰色理论集成,进行被评价参数与评价指标的矩阵分析、标准化、标准指标绝对差的极值加权组合放大及综合归一分析处理,综合成岩过程中参数演化定量分析的多种信息,筛选出Ⅰ、Ⅱ类成岩储集相"甜点"。它们主要分布在酸源的湖盆中心下伏烃源岩(生油区)附近,处于三角洲前缘多期水下分流河道叠置部位的有利储集砂体中,成岩过程中压实、胶结损失孔隙度较小,在其有机酸性水形成时期保留了较多原生孔隙,酸性水容易进入并溶解其中易溶的碎屑颗粒及胶结物,次生浊沸石和长石溶蚀孔隙发育,形成了该区长61特低渗透储层中含油有利区的相对优质储层。通过上述筛选的优质储层确定出该区湖盆中心向南西方向含油有利区连片的规模和范围,圈定出该区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后期构造作用及流体改造作用形成的有利成岩储集成因单元,有效地反映出该区特低渗储层中相对优质储层形成的地质特点,进一步表征了该区特低渗透储层含油有利区的分布规律、延伸方向及非均质性特征。从而,提高了该区储层沉积、成岩特征及其含油有利区分布的认识,为特低渗透油田增储上产提供了有利目标和井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储集相分类 定量分类模式 特低渗透储层 成岩过程 孔隙演化 次生孔隙度 相对优质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统计学反演的碳酸盐岩孔缝洞预测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孙炜 王彦春 +3 位作者 李玉凤 王大全 徐伟 韩磊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58-1264,共7页
提出一种基于地质统计反演的碳酸盐岩孔缝洞预测方法:首先,根据碳酸盐岩矿物成分,利用电阻率曲线和三孔隙度曲线计算单井裂缝孔隙度和次生孔隙度;然后,利用地质统计反演分别预测裂缝以及溶孔溶洞的平面分布特征;最后,通过综合分析得到... 提出一种基于地质统计反演的碳酸盐岩孔缝洞预测方法:首先,根据碳酸盐岩矿物成分,利用电阻率曲线和三孔隙度曲线计算单井裂缝孔隙度和次生孔隙度;然后,利用地质统计反演分别预测裂缝以及溶孔溶洞的平面分布特征;最后,通过综合分析得到碳酸岩储层的孔缝洞发育区带。将该方法应用于研究区碳酸盐岩储层的孔缝洞预测中,得到的孔缝洞分布特征与已知的白云岩分布特征较为吻合,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储层 孔缝洞预测 裂缝孔隙 次生孔隙度 地质统计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