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云岩溶蚀的热力学分析与次生孔隙带预测--以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二段致密凝灰质白云岩为例 被引量:21
1
作者 孟元林 祝恒东 +5 位作者 李新宁 吴晨亮 胡安文 赵紫桐 张磊 许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90-696,共7页
针对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二段致密凝灰质白云岩,研究其次生孔隙发育带的纵向分布规律与地质成因,利用热力学方法预测次生孔隙发育带横向展布。三塘湖盆地马朗—条湖凹陷纵向上存在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主要是干酪根脱羧形成的有机酸... 针对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二段致密凝灰质白云岩,研究其次生孔隙发育带的纵向分布规律与地质成因,利用热力学方法预测次生孔隙发育带横向展布。三塘湖盆地马朗—条湖凹陷纵向上存在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主要是干酪根脱羧形成的有机酸和黏土矿物转化产生的无机酸共同溶蚀储集层而成。通过计算盆地内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各种矿物溶蚀反应的自由能增量,并结合芦二段岩相分布,预测芦二段白云岩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横向展布。计算结果表明,马朗—条湖凹陷深层白云石最易溶蚀,芦二段凝灰质白云岩溶蚀形成次生孔隙,其中马朗—条湖凹陷中央为有利溶蚀带,与半深湖—深湖相优质烃源岩重叠,有利于致密油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塘湖盆地 致密油 白云岩溶蚀 自由能增量 次生孔隙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泥岩热解资料预测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 被引量:12
2
作者 孟元林 修洪文 +4 位作者 孟凡晋 殷秀兰 王志国 黄文彪 姜文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1-43,共3页
为了应用泥岩热解资料预测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深度,进行了泥岩热解与有机酸测试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泥岩热解S3(S3为岩石热解P3峰,代表有机二氧化碳的总含量)与剩余总有机酸含量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应用所得到的经验公... 为了应用泥岩热解资料预测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深度,进行了泥岩热解与有机酸测试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泥岩热解S3(S3为岩石热解P3峰,代表有机二氧化碳的总含量)与剩余总有机酸含量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应用所得到的经验公式和泥岩热解资料,计算了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南段泥岩的剩余总有机酸含量。结果表明:单井泥岩剩余总有机酸含量与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有机酸的高值带对应于次生孔隙发育带;当深层泥岩中剩余有机酸的含量低于50μg/g时,次生孔隙发育带逐渐消失;该地区泥岩有机酸含量大于50μg/g对应的深度范围为1500~3850m,就是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深度范围。采用该方法预测的深层(埋深超过3500m)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下限深度,可以作为深层油气勘探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岩 热解 有机酸 次生孔隙发育 地球化学录井 深层 辽河西部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石凹陷东区流沙港组成岩作用及次生孔隙发育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袁凌荣 孔令辉 +3 位作者 商建霞 刘东华 侍文芳 饶资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0年第6期33-37,共5页
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和X射线分析等手段,对乌石凹陷东区流沙港组二段和三段成岩作用及次生孔隙发育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石凹陷东区流沙港组二段和三段储层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纵向上发育4类次生孔隙发育带。Ⅰ类次生孔隙发育带... 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和X射线分析等手段,对乌石凹陷东区流沙港组二段和三段成岩作用及次生孔隙发育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石凹陷东区流沙港组二段和三段储层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纵向上发育4类次生孔隙发育带。Ⅰ类次生孔隙发育带压实作用相对较弱,以原生孔隙为主,次生孔隙起次要作用。Ⅱ、Ⅲ、Ⅳ类次生孔隙发育带随着压实作用的加强,原生孔隙逐渐减少,次生孔隙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物性。尤其是Ⅱ次类生孔隙带,胶结作用相对较弱,次生孔隙最为发育,且与生油层相邻,是油气勘探开发的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石凹陷东区 流沙港组 成岩作用 次生孔隙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朗凹陷哈尔加乌组火山岩储集层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柳成志 刘红 +3 位作者 王翔飞 何仁忠 王昕 于海山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89-593,共5页
利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及物性资料,通过对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石炭系哈尔加乌组火山岩储集层特征的研究,得到以下认识:以玄武岩、安山岩及其过渡岩性为主;以溢流相为主,爆发相和火山沉积相次之;为中低孔、低渗透-特低渗透火山岩储集层... 利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及物性资料,通过对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石炭系哈尔加乌组火山岩储集层特征的研究,得到以下认识:以玄武岩、安山岩及其过渡岩性为主;以溢流相为主,爆发相和火山沉积相次之;为中低孔、低渗透-特低渗透火山岩储集层;主要为水下喷发,原生孔隙不发育,通过岩浆期后成岩作用的改造,形成叠加在原生储集空间之上的交织在一起的孔、洞、缝构成本区的有效储集空间;由钠长石化、钠铁闪石化和菱铁矿化等现象证明了火山岩中碱性流体的存在以及碱交代作用的广泛发育;脱玻化作用、风化作用、构造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解作用等对火山岩储集层的改造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是形成次生孔隙带的主要成岩作用,更是哈尔加乌组形成有效储集层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塘湖盆地 马朗凹陷 哈尔加乌组 火山岩储集层 碱性成岩作用 次生孔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北部奥陶-志留系沉积成岩作用 被引量:8
5
作者 郑冰 承秋泉 高仁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5-92,共8页
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奥陶系为一套粉砂质泥岩和灰岩;志留系砂砾岩构成4个沉积旋回,为典型的复理石建造,含油气层位于旋回的底部,4个旋回均已倒转。成岩作用在埋深1 500 m已很显著,富含大气CO2水中沉淀亮晶方解石(Ⅰ),δ13c为 -4‰-6‰,δ... 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奥陶系为一套粉砂质泥岩和灰岩;志留系砂砾岩构成4个沉积旋回,为典型的复理石建造,含油气层位于旋回的底部,4个旋回均已倒转。成岩作用在埋深1 500 m已很显著,富含大气CO2水中沉淀亮晶方解石(Ⅰ),δ13c为 -4‰-6‰,δ180为-5‰--6‰。埋深2 400-2 600 m,硫酸盐还原带形成的碳酸盐(Ⅱ)δ13C为-7‰--10‰,δ18O为 -8‰--10‰,长石溶解形成第一次生孔隙带。埋深3 800-4 000 m,甲烷生成带脱羧作用产生的CH4形成波状消光白云石 (Ⅲ),δ13C为-1‰--16‰,而CO2直接形成的碳酸盐δ13C为20‰右右,δ18O均在-12‰--13‰,SiO2次生包体测温110- 120℃,形成第二次生孔隙带。埋深4 500-4 700 m为湿气生成带,形成的碳酸盐(Ⅳ)δ13C为-27‰--31‰,δ18O为-13‰- -14‰,包体测温130-140℃,含铁方解石大量溶解形成第三次生孔隙带。埋深达到5 000 m以上时产生大量干气(Ⅴ), δ13C为-18‰--20‰,δ18O为-1‰--14‰,与包体均一温度150-155℃相一致,形成第四次生孔隙带,孔隙度仅15%- 20%。海西运动期间褶皱地层可能倒转,抬升剥蚀可能达5 000 m左右,接着发生“退成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裹体均-温度 次生孔隙带 同位素 世代 碳酸盐胶结物 奥陶-志留系 塔里木盆地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山岩储层中的烃碱流体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6
作者 柳成志 于海山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9,共5页
徐家围子断陷位于松辽盆地北部,断陷发育期火山活动强烈,早白垩世营城组火山岩分布最为广泛,是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的重要储层类型。兴城地区营城组火山岩气藏储层以酸性火山岩为主,储集空间可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隙3种类型,... 徐家围子断陷位于松辽盆地北部,断陷发育期火山活动强烈,早白垩世营城组火山岩分布最为广泛,是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的重要储层类型。兴城地区营城组火山岩气藏储层以酸性火山岩为主,储集空间可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隙3种类型,其中次生溶蚀孔隙是本区主要储集类型之一。烃碱流体作用对改善储层的储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次生孔隙带的形成、发育程度上。烃碱流体不仅可以使火山岩体处于开放体系,原有矿物发生交代蚀变、溶蚀,造成岩石内部结构破坏、机械强度减低、孔隙度增加,形成类似海绵体的结构,也可以充填、阻塞孔隙而降低孔渗性质,这取决于烃碱流体在储层中引起物质带入与带出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碱流体 次生孔隙带 碱交代作用 火山岩 成岩作用 徐家围子断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盆地油气成藏作用面及其石油地质意义——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为例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永诗 郝雪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111,共5页
在含油气盆地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作用形式的界面中,石油地质研究中关注最多的是与含烃流体生、排、运、聚有关的不同新生流体的作用界面。在对断陷盆地生排烃、超压、次生孔隙发育、耗水等界面定义、特征及作用方式分析的基础上,... 在含油气盆地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作用形式的界面中,石油地质研究中关注最多的是与含烃流体生、排、运、聚有关的不同新生流体的作用界面。在对断陷盆地生排烃、超压、次生孔隙发育、耗水等界面定义、特征及作用方式分析的基础上,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为例,提出了断陷盆地成藏作用面的概念,初步定义为盆地新生流体运动过程、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耦合的作用面,是生排烃、超压、次生孔隙发育、耗水4种界面耦合作用的结果,既是流体作用转换面、不同类型储集空间分界面,也是流体不同类型能量转换面和油藏类型分布转换面。成藏作用面通过对断陷盆地不同类型流体势能分布及叠加的控制作用,影响了不同类型油藏分布特征,因此通过对不同类型流体作用面的识别、研究和评价,能够有效预测油藏类型、分布样式,进而有效预测盆地油藏的丰富程度,对于盆地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排烃界面 超压界面 次生孔隙发育界面耗水作用面 流体作用面 成藏作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山岩油气储层形成机理及有效储层分布规律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于海山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3年第5期24-29,共6页
三塘湖盆地火山岩储层研究表明:火山岩储层具有分布范围广、时代跨度大、厚度变化大、岩性岩相类型多、储集空间复杂、有效储层物性较好等特征。其形成受构造作用、岩性岩相展布、成岩作用、流体性质、火山机构、风化淋滤等因素控制;其... 三塘湖盆地火山岩储层研究表明:火山岩储层具有分布范围广、时代跨度大、厚度变化大、岩性岩相类型多、储集空间复杂、有效储层物性较好等特征。其形成受构造作用、岩性岩相展布、成岩作用、流体性质、火山机构、风化淋滤等因素控制;其形成机理可概括为上硅下碱、"碱性+酸性"叠加溶蚀、风化淋滤、不整合、断裂改造等5种类型。火山岩储层的形成可受其中一种或几种机理共同作用,得出5种模式。从总结出的该区火山岩油气藏6种成藏模式中得出火山岩有效储层分布具有沿不整合呈带状分布、在断裂带附近裂缝发育的火山岩圈闭中、依附有利的岩性和岩相分布、在火山机构形成的风化淋滤带内、在"碱性+酸性"叠加溶蚀层段内的5点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储层 控制因素 形成机理 次生孔隙带 碱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tribution and genesis of secondary pores in Paleogene clastic reservoirs of Beidagang structural belt in the Huanghua depression 被引量:4
9
作者 SU Nina, JIN Zhenkui, SONG Fan Faculty of Natural Resour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10年第1期115-120,共6页
The distribution and genesis of secondary pores in Paleogene clastic reservoirs of Beidagang structural belt in the Huanghua depression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studied. We investigated sedimentary facies and carried ... The distribution and genesis of secondary pores in Paleogene clastic reservoirs of Beidagang structural belt in the Huanghua depression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studied. We investigated sedimentary facies and carried ou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vast amount of data from casting thin section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physical data. Then we analyzed the pore types, pore evolution, distribution and genesis of secondary pores in our study area and discussed the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econdary po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pores in the study area are largely composed of intergranular dissolution pores and constituent dissolved pores. Three secondary pore zones were developed in the study area at depths of 2800~3400 m, 3600~4200 m and 4500~4800 m. Secondary pores have been formed mainly because carbonate cement, feldspar, clastic debris and other plastic substances were dissolved by organic acid, released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organic matter and acid water formed by CO2.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secondary pores are vertically controlled by the maturity time of source rocks and hori-zontally by the distribution of acid water. As well, this distribution was affected by the sedimentary facies bel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ault z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anghua depression Beidagang structural belt PALEOGENE clastic reservoirs secondary pores controlling fac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