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碎屑岩储层孔隙演化与次生孔隙成因 被引量:47
1
作者 张琴 钟大康 +3 位作者 朱筱敏 宋刚 张善文 蔡进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1-285,共5页
通过对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物性、碳酸盐含量等大量资料研究 ,认为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储层孔隙经历了由原生到次生的演化过程。在浅于 16 5 0m的深度 ,以原生孔隙为主 ;在 16 5 0~ 190 0m的深度 ,溶蚀作用相对较弱 ,形成了溶... 通过对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物性、碳酸盐含量等大量资料研究 ,认为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储层孔隙经历了由原生到次生的演化过程。在浅于 16 5 0m的深度 ,以原生孔隙为主 ;在 16 5 0~ 190 0m的深度 ,溶蚀作用相对较弱 ,形成了溶蚀与原生孔隙并存的混合孔隙段 ;超过 190 0m深度以后 ,溶蚀和胶结作用占主导地位 ,以次生孔隙为主。在不同地区、不同深度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不同 :北部陡坡带的次生孔隙主要发育于16 5 0~ 2 4 5 0m ,特别是在 2 10 0m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最高 ;中央隆起带次生孔隙均从 16 0 0m深度以下比较发育 ,而在 185 0~ 2 5 0 0m深度段最为发育 ;在南部缓坡带 ,次生孔隙总体上主要发育于 190 0~ 2 6 0 0m深度段。因此 ,由北向南次生孔隙发育的深度有增大趋势 ,但发育程度则明显减弱。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与碳酸盐、长石的溶蚀以及粘土矿物的脱水作用密切相关 ,是无机成岩作用和有机热成熟演化产生的CO2 和有机酸溶蚀可溶组分的结果。东营凹陷碎屑岩次生孔隙的分布具有以下规律 :在纵向上受控于烃源岩的成熟时间 ,平面上则受酸性水源区平面位置的控制 ;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与砂体所处的沉积相带密切相关 ,即水下沉积砂体的次生孔隙要比水上沉积砂体的发育 ;位于断裂带附近砂层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岩储层 次生孔隙 类型 演化 成因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庙盒8气层次生孔隙成因及孔隙演化模式探讨 被引量:74
2
作者 刘锐娥 孙粉锦 +2 位作者 拜文华 马成华 黄月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7-49,共3页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庙气田盒 8气层处于晚成岩B期 ,普遍存在凝灰质等不稳定碎屑和填隙物 ,广泛发育各种类型的次生孔隙。为了探讨次生孔隙的成因 ,开展了地层条件及不同介质条件下的溶蚀模拟实验 ,运用环境扫描电镜同位扫描和能谱分析 ...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庙气田盒 8气层处于晚成岩B期 ,普遍存在凝灰质等不稳定碎屑和填隙物 ,广泛发育各种类型的次生孔隙。为了探讨次生孔隙的成因 ,开展了地层条件及不同介质条件下的溶蚀模拟实验 ,运用环境扫描电镜同位扫描和能谱分析 ,对比溶蚀前后样品的成分 ,根据等离子发射光谱测定溶蚀后的水样成分。实验表明 ,含凝灰质砂岩的溶蚀量是石英砂岩溶蚀量的 7~ 11倍 ,且溶蚀量随乙酸酸度增加而加大 ;长石溶蚀滞后于凝灰质溶蚀 ,长石含量对溶出量没有特别明显的影响。研究结论 ,盒 8气层次生孔隙成因主要是蚀变凝灰质的溶蚀 ,并提出了含凝灰质砂岩的孔隙演化模式。图 4表 2参 5 (刘锐娥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岩储集导 凝灰灰溶蚀 次生孔隙成因 孔隙演化模式 苏里格庙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泥岩热解资料预测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 被引量:12
3
作者 孟元林 修洪文 +4 位作者 孟凡晋 殷秀兰 王志国 黄文彪 姜文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1-43,共3页
为了应用泥岩热解资料预测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深度,进行了泥岩热解与有机酸测试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泥岩热解S3(S3为岩石热解P3峰,代表有机二氧化碳的总含量)与剩余总有机酸含量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应用所得到的经验公... 为了应用泥岩热解资料预测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深度,进行了泥岩热解与有机酸测试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泥岩热解S3(S3为岩石热解P3峰,代表有机二氧化碳的总含量)与剩余总有机酸含量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应用所得到的经验公式和泥岩热解资料,计算了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南段泥岩的剩余总有机酸含量。结果表明:单井泥岩剩余总有机酸含量与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有机酸的高值带对应于次生孔隙发育带;当深层泥岩中剩余有机酸的含量低于50μg/g时,次生孔隙发育带逐渐消失;该地区泥岩有机酸含量大于50μg/g对应的深度范围为1500~3850m,就是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深度范围。采用该方法预测的深层(埋深超过3500m)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下限深度,可以作为深层油气勘探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岩 热解 有机酸 次生孔隙发育 地球化学录井 深层 辽河西部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粒沉积次生孔隙发育模式——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夏子街组为例 被引量:13
4
作者 马永平 王国栋 +4 位作者 张献文 潘树新 黄林军 陈永波 郭娟娟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4-43,共10页
近源扇三角洲粗粒砂砾岩体往往沉积规律复杂,具有块状构造、砾石大小混杂、粒径变化大、泥质杂基含量高、物性整体偏差且横向变化快等特征,导致对该类致密砂砾岩油气富集规律的区带评价及勘探目标的落实难度大。基于井-震一体化研究方法... 近源扇三角洲粗粒砂砾岩体往往沉积规律复杂,具有块状构造、砾石大小混杂、粒径变化大、泥质杂基含量高、物性整体偏差且横向变化快等特征,导致对该类致密砂砾岩油气富集规律的区带评价及勘探目标的落实难度大。基于井-震一体化研究方法,通过三维地震、铸体薄片、岩石物性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夏子街组沉积相划分、岩石学特征、物性规律、孔隙类型及成岩作用进行分析,认为夏子街组砂砾岩储层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均低,孔隙类型主要为次生溶蚀孔,保留少量残余粒间孔,物性整体较差。利用孔隙度演化定量分析方法,建立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夏子街组粗粒沉积孔隙演化模式。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夏子街组孔隙的演化先后经历了快速压实、早期胶结、有机酸溶蚀及晚期碳酸盐胶结等4个成岩阶段。在快速压实阶段,强烈的机械压实导致原始孔隙急剧减少,孔隙度由29.8%下降至15.1%;成岩早期形成的黏土、杂基及沸石类胶结物对储集空间造成破坏,孔隙度平均减小6.5%;有机酸溶蚀是对储层物性起关键改善的成岩作用,主要是对沸石类胶结物形成溶蚀,孔隙度由早期胶结后的8.6%增至12.1%,同时溶蚀作用与烃源岩的主要排烃期相吻合,有利于油气的有效充注;成岩晚期随埋深加大,压溶作用增强,硅质及碳酸盐胶结物相继沉淀,使颗粒支撑方式由点-线接触演变为线接触为主,储层物性再次变差,孔隙度损失约3.4%,一系列复杂的成岩作用下演变为现今的致密砂砾岩储层,孔隙度约8.7%。该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夏子街组储层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模式 次生孔隙 粗粒沉积 夏子街组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深部次生孔隙成因与储层演化研究 被引量:38
5
作者 李忠 李蕙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67-275,共9页
东濮凹陷油气储层埋藏深、总厚度大、次生孔隙发育。据物性剖面和成因研究,由浅至深(1800->5000m)次生储层可划分三带:(1)SA带──表现为有机酸(尤双羧酸)及碳酸对碳酸盐胶结物及骨架长石颗粒的溶蚀;(2)SB... 东濮凹陷油气储层埋藏深、总厚度大、次生孔隙发育。据物性剖面和成因研究,由浅至深(1800->5000m)次生储层可划分三带:(1)SA带──表现为有机酸(尤双羧酸)及碳酸对碳酸盐胶结物及骨架长石颗粒的溶蚀;(2)SB带──碳酸对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和异常高压保护;(3)SC带──异常高压保护及无机酸对胶结物的溶蚀。研究表明,高压流体及无机酸(H2CO3和H2S)对东濮凹陷深部储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成因 次生孔隙 储层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古近系戴南组孔隙演化及次生孔隙成因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张琴 朱筱敏 +4 位作者 毛凌 孙祖宇 周琛 苏康 杨立干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0-201,共12页
金湖凹陷戴南组储层总体为一套中低孔中低渗碎屑储层,次生孔隙是本区最有效、最重要的孔隙类型,而搞清次生孔隙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成为下一步有利储层预测的关键。文中综合利用岩心、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物性参数等资料,对... 金湖凹陷戴南组储层总体为一套中低孔中低渗碎屑储层,次生孔隙是本区最有效、最重要的孔隙类型,而搞清次生孔隙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成为下一步有利储层预测的关键。文中综合利用岩心、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物性参数等资料,对戴南组储层的岩石类型、物性特征、孔隙类型及次生孔隙分布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并从溶蚀作用的发育条件入手探讨了次生孔隙的成因,以期为下一步有利储层预测和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认为,金湖凹陷戴南组碎屑岩储层主要发育于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滨浅湖,受沉积相带控制,储层类型复杂,以不等粒砂岩、含砾不等粒砂岩、细砂岩及粉砂岩为主,不同地区岩性存在差异。根据岩性三角图,砂岩类型以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为主。砂岩成分成熟度中等偏低,结构成熟度中等。戴南组砂岩孔隙度峰值分布在12.0%~14.0%,渗透率峰值分布在1~10 mD。不同沉积环境和地区储层物性也存在一定差异。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储层物性最好,平均孔隙度约19.4%,平均渗透率约134.2 mD,岩性以细砂岩为主,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部和中部。扇三角洲物性次之,平均孔隙度约12.5%,平均渗透率约6.2 mD,岩性以含砾不等粒砂岩为主,位于桐城断裂带东南部便1井附近。滨浅湖亚相的储层物性最差,岩性以粉砂岩为主,平均孔隙度约8.3%,平均渗透率约2.3 mD。戴南组储层孔隙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两大类,以次生粒间溶蚀孔隙为主。溶蚀孔隙包括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铸模孔。粒间溶孔多由粒间碳酸盐胶结物如方解石、白云石、铁方解石等溶蚀后形成,粒内溶孔主要是长石及碳酸盐岩屑被选择性溶解而形成,可见白云石晶粒溶解留下的铸模孔。戴南组储层中的原生孔隙相对较少,主要以石英次生加大后的残余粒间孔的形式存在,发育于埋藏较浅的井如新庄1井、关1-1井。戴南组储层孔隙经历了由原生到次生的演化过程。总体上,在浅于约1100 m,储层主要处于早成岩A阶段,以原生孔隙为主。在1100~1500 m,储层处于早成岩B阶段,形成混合孔隙段。超过1500 m,储层进入中成岩A阶段,原生孔隙消失殆尽,基本上以次生孔隙为主。戴南组储层存在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第一次生孔隙发育带在1200~1600 m,分布于埋藏相对较浅中等的井区;第二次生孔隙发育带分布在1800~2800 m;第三次生孔隙发育带在2900~3000 m左右。第一、二次生孔隙发育带次生孔隙的绝对值较大,说明溶蚀作用较强。戴南组储层次生孔隙发育与方解石、白云石胶结物的溶蚀及长石碎屑和碳酸盐岩岩屑的溶蚀有关。烃源岩成熟排烃是次生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碳酸盐胶结物发育提供了次生孔隙发育的物质基础;长石的溶蚀对次生孔隙发育有一定的贡献;次生孔隙的形成与黏土矿物的相互转化有一定的关系;断裂活动进一步促使了次生孔隙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类型 次生孔隙 孔隙演化 控制因素 戴南组 金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储层发育特征与孔隙演化定量表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关龙 王继远 +4 位作者 王斌 刘德志 郑胜 穆玉庆 邱岐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0-631,共12页
腹部下组合(二叠系—三叠系)是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多井钻揭6 km以下优质碎屑岩储层,大大突破了传统碎屑岩有效储层埋深下限,明确储层发育状况及孔隙演化过程是确定油气能否富集成藏的关键问题。以腹部地区典型钻井... 腹部下组合(二叠系—三叠系)是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多井钻揭6 km以下优质碎屑岩储层,大大突破了传统碎屑岩有效储层埋深下限,明确储层发育状况及孔隙演化过程是确定油气能否富集成藏的关键问题。以腹部地区典型钻井为例,综合岩石薄片镜下分析、孔渗测试、图像分析技术、孔隙度演化定量表征及包裹体测温和盆地模拟等方法,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全面剖析准噶尔盆地腹部下组合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储层的岩石学、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并定量恢复孔隙演化过程。结果表明,腹部下组合中三叠系百口泉组砂体最为发育,二叠系上乌尔禾组及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次之;各层位岩石类型均以岩屑砂岩为主,少量长石岩屑砂岩,岩屑成分主要为中—基性火山岩屑,长石、石英含量偏低,二者之和普遍低于20%;克拉玛依组原生孔隙发育,物性最好,孔隙度最高可达13.18%。上乌尔禾组和百口泉组以次生溶蚀孔为主,溶蚀物质主要为中—基性火山岩屑、浊沸石胶结物及少量长石,二者物性较其上覆克拉玛依组差;克拉玛依组孔隙演化经历较弱压实(压实减孔量21.08%)、弱胶结(胶结减孔量2.88%)和弱溶蚀(溶蚀增孔量1.4%),现今高孔隙度主要得益于弱压实、晚期弱胶结作用下原生孔隙的大量保存;百口泉组和上乌尔禾组经历强压实(压实减孔量分别为26.60%和26.43%)、强胶结(胶结减孔量分别为7.43%和11%)和中等—强溶蚀(溶蚀增孔量分别为6.32%和4.21%),溶蚀作用是二者增孔的最主要途径,但不足以弥补强压实和强胶结的减孔效应,导致二者现今孔隙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发育特征 孔隙演化 深层—超深层碎屑岩 二叠系—三叠系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盆地下第三系深部碎屑岩储层次生孔隙演化模式及其分布 被引量:9
8
作者 张忠民 朱伟 赵澄林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2-14,共3页
研究了辽河盆地下第三系深部碎屑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及孔渗性 ,认为次生孔隙形成主要有浅部大气淡水淋滤、中部有机酸脱羧和粘土矿物脱水产生的压实流体溶解及深部热循环流体的溶解 -沉淀 3种模式 .分析了次生孔隙的分布状况 ,结果表明 ,... 研究了辽河盆地下第三系深部碎屑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及孔渗性 ,认为次生孔隙形成主要有浅部大气淡水淋滤、中部有机酸脱羧和粘土矿物脱水产生的压实流体溶解及深部热循环流体的溶解 -沉淀 3种模式 .分析了次生孔隙的分布状况 ,结果表明 ,不同地区、不同层位、不同构造的次生孔隙的形成机理不同 ,在常压带、深部构造部位、斜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盆地 下第三系 深部碎屑岩储层 次生孔隙 演化模式 分布 成因机理 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深部储层的次生孔隙发育机制和控制因素 被引量:5
9
作者 杨宝星 李南豪 古世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4-42,共9页
本文对研究区内的次生溶孔的形成机制和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1.次生格架颗粒溶孔和粒间溶蚀扩大孔的形成机制:一是主要与沉积间断,即表生期地表淡水渗入有关的溶蚀作用机制;另一种是与埋藏期泥岩中有机质成熟作用有关的格架颗粒溶孔发育... 本文对研究区内的次生溶孔的形成机制和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1.次生格架颗粒溶孔和粒间溶蚀扩大孔的形成机制:一是主要与沉积间断,即表生期地表淡水渗入有关的溶蚀作用机制;另一种是与埋藏期泥岩中有机质成熟作用有关的格架颗粒溶孔发育的机制.2.浊沸石溶孔的形成机制:有机质进入高成熟阶段,烃类热裂解造成孔隙水的pH值降低,并产生少量二氧化碳,导致浊沸石的溶解.沉积间断的存在和土壤化作用、泥岩中有机质的丰度和干酪根类型是控制次生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据此对储层进行了区域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 次生孔隙 发育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中上二叠统碎屑岩成岩作用及次生孔隙演化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佳思 付磊 +3 位作者 张金龙 陈静 牛斌 张顺存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4-66,共13页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中上二叠统碎屑岩储层埋藏深,物性差,以次生孔隙为主,成岩作用是影响中深部储层次生孔隙发育的最主要因素。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微观研究表明乌夏地区中上二叠统储层碎屑岩成分及结构成熟度均较低,次生...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中上二叠统碎屑岩储层埋藏深,物性差,以次生孔隙为主,成岩作用是影响中深部储层次生孔隙发育的最主要因素。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微观研究表明乌夏地区中上二叠统储层碎屑岩成分及结构成熟度均较低,次生孔隙发育,下乌尔禾组和夏子街组的平均孔隙度分别为8.15%和7.85%,其中次生孔隙分别占下乌尔禾组和夏子街组总孔隙的77.18%和80.90%,孔隙增生量平均值分别为6.49%和4.74%。研究区碎屑岩储层主要处于中成岩阶段AB期,成岩作用以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及溶蚀作用为主,压实作用造成的孔隙度损失平均约为24.5%,胶结作用造成的孔隙度损失平均约为6.14%,溶蚀作用以长石和岩屑颗粒的溶蚀为主,其产生的孔隙增生量对下乌尔禾组和夏子街组的贡献率分别为47.62%和55.86%。研究区受大气水溶蚀、断裂带及有机酸溶蚀作用的影响,在纵向上形成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次生孔隙发育带是研究区在低孔低渗条件下寻找相对有利储层的重要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岩 成岩作用 次生孔隙演化 中上二叠统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古近系储层孔隙类型与次生孔隙成因 被引量:88
11
作者 朱筱敏 王英国 +4 位作者 钟大康 张琴 张枝换 张善文 吕希学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7-204,I0009,共9页
济阳坳陷包括东营凹陷、惠民凹陷、沾化凹陷和车镇凹陷,充填的古近系碎屑岩储层埋藏经历了早、中成岩阶段,目前大多沉积储层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砂岩储层发育原生和次生孔隙,砂岩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是烃源岩成熟产生的有机酸对长石颗粒... 济阳坳陷包括东营凹陷、惠民凹陷、沾化凹陷和车镇凹陷,充填的古近系碎屑岩储层埋藏经历了早、中成岩阶段,目前大多沉积储层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砂岩储层发育原生和次生孔隙,砂岩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是烃源岩成熟产生的有机酸对长石颗粒和碳酸盐胶结物溶蚀形成的,但在不同凹陷储层溶蚀对象存在差异。如东营凹陷储层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为碳酸盐胶结物溶蚀成因,长石溶蚀次之;沾化凹陷和惠民凹陷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为长石溶蚀成因,碳酸盐胶结物溶蚀次之;车镇凹陷储层的上部次生孔隙为长石溶蚀成因,下部为长石和碳酸盐溶蚀成因。济阳坳陷古近系垂向上2个深度段发育次生孔隙,其发育深度自西向东、由南向北加深,发育位置受控于凹陷内生油中心位置,临近生油中心的砂体内次生孔隙发育。储层综合评价表明,不同沉积凹陷的良好储层发育的地区和深度是不同的。东营凹陷北部坡陡带及中央隆起带储层主要为Ⅰ、Ⅱ类好储层,沾化凹陷孤岛、孤东和孤南层序Ⅲ及Ⅳ、Ⅴ(沙河街组沙三段上亚段至东营组东三段)的储层物性较好,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南部缓坡带的层序Ⅲ及Ⅳ(沙河街组沙三段上亚段至沙一段)发育良好储层,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和夏口断裂带层序Ⅰ、Ⅱ、Ⅲ(沙河街组沙三段下亚段至沙二段下亚段)发育较好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古近系 孔隙类型 次生孔隙及其发育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概念及石油地质意义新认识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艳忠 操应长 葸克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59-668,679,共11页
在对次生孔隙带和次生孔隙发育带概念中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重新阐述了次生孔隙带、次生孔隙发育带、孔隙度高值带、孔隙度低值带等术语的含义,分析了东营凹陷民丰洼陷沙三中-沙四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特征,并探讨了... 在对次生孔隙带和次生孔隙发育带概念中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重新阐述了次生孔隙带、次生孔隙发育带、孔隙度高值带、孔隙度低值带等术语的含义,分析了东营凹陷民丰洼陷沙三中-沙四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特征,并探讨了次生孔隙正确识别及次生孔隙发育带对中深层油气勘探的指导意义。次生孔隙应该专指岩石在埋藏过程中形成的新孔隙,在识别储集空间类型时应将原始粒间孔隙和其周围颗粒溶解形成的新孔隙区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次生孔隙带指孔隙度-深度剖面中有次生孔隙发育的带,在纵向上对应于某一深度范围,横向上表现为某一孔隙度区间。次生孔隙发育带指次生孔隙体积分数大于50%的高孔隙度储层集中发育带。次生孔隙发育带包括3层含义:第一,次生孔隙发育带内储层次生孔隙体积分数大于50%;第二,次生孔隙发育带内储层孔隙度高于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第三,高孔隙度储层在孔隙度-深度剖面中某一深度范围内集中成带,孔隙度包络线明显向孔隙度高值方向凸出。东营凹陷民丰洼陷沙三中-沙四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储层纵向上发育4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其深度分别为2 800~3 500m、3 750~4 050m、4 300~4 500m、4 700~4 900m。次生孔隙发育带和孔隙度高值带是中深层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但是,分析认为现今孔隙度-深度剖面中孔隙度低值带可能是一直被忽视的油气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孔隙 次生孔隙 次生孔隙发育 石油地质意义 东营凹陷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孔隙度演化定量模型——以东濮凹陷文东油田沙三段储集层为例 被引量:50
13
作者 王瑞飞 沈平平 赵良金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2-559,共8页
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资料,分析东濮凹陷文东油田沙三段深层储集层砂岩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储集层砂岩目前处于晚成岩阶段,储集层发育原生粒间孔隙和长石、岩屑、胶结物等不稳定组分的粒间溶孔... 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资料,分析东濮凹陷文东油田沙三段深层储集层砂岩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储集层砂岩目前处于晚成岩阶段,储集层发育原生粒间孔隙和长石、岩屑、胶结物等不稳定组分的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储集层物性分布受碳酸盐等的胶结、溶蚀及异常高压带分布的控制。孔隙度参数演化分析表明,储集层初始孔隙度为36.75%,压实过程孔隙度损失率为40.49%,胶结-交代过程孔隙度损失率为37.25%,后期溶蚀、溶解过程孔隙度增加率为17.88%。储集空间中原生孔隙占总孔隙的55.03%,次生孔隙占总孔隙的44.97%。孔隙度计算过程中误差率为0.96%,影响误差的主要因素为颗粒分选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储集层 东濮凹陷 文东油田 孔隙演化模型 次生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陡坡带深层砂砾岩体次生孔隙成因机制探讨 被引量:25
14
作者 王勇 钟建华 +1 位作者 马锋 鱼宏珍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52-1159,I0001,共9页
从岩芯、薄片、扫描电镜以及FMI成像测井等资料分析发现,济阳坳陷陡坡带深层砂砾岩体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大量发育的次生孔隙不仅增大了储层的有效储集空间,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储层的孔隙结构,使储层孔喉增大,大大提高了储层的渗透性能。研... 从岩芯、薄片、扫描电镜以及FMI成像测井等资料分析发现,济阳坳陷陡坡带深层砂砾岩体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大量发育的次生孔隙不仅增大了储层的有效储集空间,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储层的孔隙结构,使储层孔喉增大,大大提高了储层的渗透性能。研究认为长石、岩屑、碳酸盐和硫酸盐等酸性组分的溶蚀以及构造运动是深层次生孔隙形成的主导因素。垂向上存在两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对应深度范围从上至下依次为3450~3850m和4075~4550m。其主要形成机理有:①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产生的酸性流体的溶蚀作用;②去石膏化和去白云化以及硫酸盐热化学作用;③异常高压加速有机质热演化和对已形成孔隙的保护作用;④构造作用、脱水收缩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孔隙 孔隙结构 构造运动 有机质热演化 溶蚀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古近系深层次生孔隙垂向分布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8
15
作者 王勇 钟建华 +2 位作者 陈昊 李果营 江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76-580,共5页
从岩石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和碳酸盐含量、镜质体反射率、黏土矿物分析及物性数据发现,长石、碳酸盐和硫酸盐等酸性组分的溶蚀是东濮凹陷古近系储集层次生孔隙形成的主导因素,且随埋深增大,碳酸盐溶蚀程度减小,长石溶蚀程度增加... 从岩石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和碳酸盐含量、镜质体反射率、黏土矿物分析及物性数据发现,长石、碳酸盐和硫酸盐等酸性组分的溶蚀是东濮凹陷古近系储集层次生孔隙形成的主导因素,且随埋深增大,碳酸盐溶蚀程度减小,长石溶蚀程度增加。次生孔隙有粒间溶孔、粒内溶孔、胶结物溶孔、铸模孔以及裂缝(隙)等。垂向上从上至下,对应深度2375~2675m、2975~3350m、3675~4200m和4500m以下依次发育4个次生孔隙带,其主要形成机理有: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产生的酸性流体的溶解作用;异常高压环境中的热循环对流、幕式排烃以及异常高压导致的生油窗扩展作用;不整合面和断裂带附近的淋滤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蚀作用 次生孔隙 铸模孔 有机质热演化 异常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岩溶蚀的热力学分析与次生孔隙带预测--以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二段致密凝灰质白云岩为例 被引量:22
16
作者 孟元林 祝恒东 +5 位作者 李新宁 吴晨亮 胡安文 赵紫桐 张磊 许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90-696,共7页
针对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二段致密凝灰质白云岩,研究其次生孔隙发育带的纵向分布规律与地质成因,利用热力学方法预测次生孔隙发育带横向展布。三塘湖盆地马朗—条湖凹陷纵向上存在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主要是干酪根脱羧形成的有机酸... 针对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二段致密凝灰质白云岩,研究其次生孔隙发育带的纵向分布规律与地质成因,利用热力学方法预测次生孔隙发育带横向展布。三塘湖盆地马朗—条湖凹陷纵向上存在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主要是干酪根脱羧形成的有机酸和黏土矿物转化产生的无机酸共同溶蚀储集层而成。通过计算盆地内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各种矿物溶蚀反应的自由能增量,并结合芦二段岩相分布,预测芦二段白云岩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横向展布。计算结果表明,马朗—条湖凹陷深层白云石最易溶蚀,芦二段凝灰质白云岩溶蚀形成次生孔隙,其中马朗—条湖凹陷中央为有利溶蚀带,与半深湖—深湖相优质烃源岩重叠,有利于致密油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塘湖盆地 致密油 白云岩溶蚀 自由能增量 次生孔隙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三马地区中深层储层孔隙发育及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常兴浩 张枝焕 +4 位作者 李艳霞 王泽中 钟宁宁 吴水平 张秀川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5-82,共8页
本文根据储集岩样品的显微特征,分析了黄骅坳陷三马地区下第三系中-深部储层中孔隙的成因类型、微观特征及演 化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储层孔隙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划分为原生孔隙、混合孔隙及次生孔隙3个发育带。中-深部 储层中原... 本文根据储集岩样品的显微特征,分析了黄骅坳陷三马地区下第三系中-深部储层中孔隙的成因类型、微观特征及演 化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储层孔隙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划分为原生孔隙、混合孔隙及次生孔隙3个发育带。中-深部 储层中原生孔隙所占比例很小,以次生孔隙为主,随埋藏增大,次生孔隙所占比例相应增加。中深部储层中主要分布3个次生 孔隙发育带,其深度分别为3 200~3 500 m,3 600~4 000 m,4 200~4 500 m。次生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也 可见到铸模孔和微裂缝。导致原始孔隙降低的主要原因为压实和胶结作用,次生孔隙形成机理主要包括长石、方解石的溶解 作用和矿物的转化等。本文还讨论了储层岩相、岩性特征、地层水中有机酸浓度的改变、早期方解石的充填、烃类注入、异常 高压及微裂缝等地质与地球化学因素对中深部储层成岩作用和次生孔隙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孔隙 深部储层 黄骅坳陷 储集岩 成因类型 孔隙演化 地球化学 主控因素 微裂缝 异常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坪北油田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少华 陈新民 +2 位作者 龙玉梅 姚凤英 张尚峰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5-30,共6页
根据 15口取心井普通薄片、铸体薄片的镜下观察及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等资料的研究 ,坪北油田长 4 +5、长 6油组储层砂体在整个成岩演化过程中 ,孔隙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其中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原生孔隙损失的主要原因 ,... 根据 15口取心井普通薄片、铸体薄片的镜下观察及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等资料的研究 ,坪北油田长 4 +5、长 6油组储层砂体在整个成岩演化过程中 ,孔隙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其中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原生孔隙损失的主要原因 ,可导致大约 18%~ 2 7%的孔隙损失 ;溶蚀作用可平均新增孔隙 5 %左右 ,其产生的次生孔隙是主要的存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演化 成岩作用 储层 坪北油田 陕西 次生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洛带气田沙溪庙组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建林 徐国盛 +1 位作者 朱平 周连德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65-571,共7页
通过薄片观察、鉴定可知,洛带气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储层原生粒间孔普遍发育,次生孔隙类型多而复杂,成岩作用以及填隙物成分对孔隙度影响较大.经粘土矿物X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将成岩阶段划分为早成岩A期、B期和中成岩A期、B期4个期次.早... 通过薄片观察、鉴定可知,洛带气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储层原生粒间孔普遍发育,次生孔隙类型多而复杂,成岩作用以及填隙物成分对孔隙度影响较大.经粘土矿物X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将成岩阶段划分为早成岩A期、B期和中成岩A期、B期4个期次.早成岩A期,压实作用和石英Ⅰ级次生加大使原生孔隙度迅速降低至10%~15%左右;早成岩B期,碳酸盐胶结物和硬石膏胶结物大量出现,孔隙度丧失至不足10%;到中成岩A期,由于强酸性水的存在,开始出现Ⅱ级石英加大边和自生高岭石沉淀;中成岩B期,溶蚀作用不断加强,对孔隙改善作用明显;整个中成岩阶段,孔隙不断的消长演化,孔隙度下降到4%~9%,并最终形成低孔低渗的致密性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孔隙 次生孔隙 孔隙演化 成岩作用 洛带气田 川西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段孔隙度演化定量模拟 被引量:9
20
作者 唐俊 庞国印 +2 位作者 唐丽 马晓峰 王琪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56-65,共10页
在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段砂岩储层特征、主控因素及地层埋藏史和成岩史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石油地质理论,应用数理统计方法,以现今孔隙度为约束条件,将孔隙度演化分为孔隙度减小和孔隙度增大2个过程,分别建立研究区长8段砂岩储层从... 在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段砂岩储层特征、主控因素及地层埋藏史和成岩史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石油地质理论,应用数理统计方法,以现今孔隙度为约束条件,将孔隙度演化分为孔隙度减小和孔隙度增大2个过程,分别建立研究区长8段砂岩储层从埋藏初始至现今的孔隙度随埋藏深度和地史时间变化的演化模型。结果表明:孔隙度定量演化模型为一个四段式分段函数。机械压实阶段为孔隙度减小模型,是以埋深为自变量的连续函数;压实和胶结作用阶段为孔隙度减小模型,是对埋深和埋藏时间的连续函数;次生增孔是由于地层酸性流体的溶蚀作用而产生的,主要发生在70℃~110℃的温度窗口内,因此溶蚀阶段为孔隙度增大模型,是对埋深和埋藏时间的复合函数;溶蚀阶段结束后,地层孔隙度处于压实和保持阶段,该阶段为孔隙度减小模型,是对埋深、埋藏时间及增孔量的叠加复合函数。最后进行实例验证,发现在研究区建立的砂岩孔隙度定量演化模型符合地质实际,可以推广应用到研究区任一地层孔隙度计算,为孔隙度预测提供定量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 演化 模拟 次生孔隙 成岩作用 埋藏史 姬塬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