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碎屑岩储层孔隙演化与次生孔隙成因 |
张琴
钟大康
朱筱敏
宋刚
张善文
蔡进功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47
|
|
2
|
苏里格庙盒8气层次生孔隙成因及孔隙演化模式探讨 |
刘锐娥
孙粉锦
拜文华
马成华
黄月明
|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74
|
|
3
|
用泥岩热解资料预测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 |
孟元林
修洪文
孟凡晋
殷秀兰
王志国
黄文彪
姜文亚
|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8 |
12
|
|
4
|
粗粒沉积次生孔隙发育模式——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夏子街组为例 |
马永平
王国栋
张献文
潘树新
黄林军
陈永波
郭娟娟
|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
2019 |
13
|
|
5
|
东濮凹陷深部次生孔隙成因与储层演化研究 |
李忠
李蕙生
|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4 |
38
|
|
6
|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古近系戴南组孔隙演化及次生孔隙成因分析 |
张琴
朱筱敏
毛凌
孙祖宇
周琛
苏康
杨立干
|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1 |
4
|
|
7
|
准噶尔盆地腹部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储层发育特征与孔隙演化定量表征 |
张关龙
王继远
王斌
刘德志
郑胜
穆玉庆
邱岐
|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3 |
10
|
|
8
|
辽河盆地下第三系深部碎屑岩储层次生孔隙演化模式及其分布 |
张忠民
朱伟
赵澄林
|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
2002 |
9
|
|
9
|
松辽盆地北部深部储层的次生孔隙发育机制和控制因素 |
杨宝星
李南豪
古世祥
|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1 |
5
|
|
10
|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中上二叠统碎屑岩成岩作用及次生孔隙演化 |
李佳思
付磊
张金龙
陈静
牛斌
张顺存
|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
2019 |
13
|
|
11
|
济阳坳陷古近系储层孔隙类型与次生孔隙成因 |
朱筱敏
王英国
钟大康
张琴
张枝换
张善文
吕希学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88
|
|
12
|
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概念及石油地质意义新认识 |
王艳忠
操应长
葸克来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15
|
|
13
|
深层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孔隙度演化定量模型——以东濮凹陷文东油田沙三段储集层为例 |
王瑞飞
沈平平
赵良金
|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50
|
|
14
|
济阳坳陷陡坡带深层砂砾岩体次生孔隙成因机制探讨 |
王勇
钟建华
马锋
鱼宏珍
|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8 |
25
|
|
15
|
东濮凹陷古近系深层次生孔隙垂向分布特征及成因 |
王勇
钟建华
陈昊
李果营
江林
|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18
|
|
16
|
白云岩溶蚀的热力学分析与次生孔隙带预测--以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二段致密凝灰质白云岩为例 |
孟元林
祝恒东
李新宁
吴晨亮
胡安文
赵紫桐
张磊
许丞
|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4 |
22
|
|
17
|
黄骅坳陷三马地区中深层储层孔隙发育及主控因素分析 |
常兴浩
张枝焕
李艳霞
王泽中
钟宁宁
吴水平
张秀川
|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13
|
|
18
|
坪北油田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
李少华
陈新民
龙玉梅
姚凤英
张尚峰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
2002 |
10
|
|
19
|
川西洛带气田沙溪庙组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
李建林
徐国盛
朱平
周连德
|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12
|
|
20
|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段孔隙度演化定量模拟 |
唐俊
庞国印
唐丽
马晓峰
王琪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
2013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