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性与植物次生化合物及叶毛的关系 被引量:32
1
作者 庞保平 高俊平 +1 位作者 周晓榕 王娟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0-815,共6页
采用非自由选择法,以刺伤孔(包括取食孔和产卵孔)数为指标,在室内测定了南美斑潜蝇对6科、16种、22个蔬菜品种的寄主选择性。结果表明,南美斑潜蝇对供试蔬菜品种的选择性存在显著差异,选择性大小依次为豆科>菊科>葫芦科>茄科&... 采用非自由选择法,以刺伤孔(包括取食孔和产卵孔)数为指标,在室内测定了南美斑潜蝇对6科、16种、22个蔬菜品种的寄主选择性。结果表明,南美斑潜蝇对供试蔬菜品种的选择性存在显著差异,选择性大小依次为豆科>菊科>葫芦科>茄科>伞形科>十字花科;菜豆和茼蒿是南美斑潜蝇最喜欢产卵和取食的寄主,而甘蓝和番茄是其选择性最差的寄主。化学分析和解剖镜观察表明,叶片单宁酸、黄酮含量及叶毛密度在供试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苦瓜的单宁酸含量最高,其次为豌豆、番茄和青椒,含量最低的为金丝搅瓜、茼蒿、菜豆和美国西芹;黄酮含量最高的为甘蓝和番茄,其次为苦瓜,最低为茼蒿、菜豆和美国西芹;南瓜和小白菜的叶毛密度最高,其次为西葫芦、金丝搅瓜和甘蓝,最低为青椒、莴苣和苦瓜。相关分析表明,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性与叶片单宁酸和黄酮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425(P=0.0392)和-0.5728(P=0.0053) ,而与叶毛密度相关关系不显著(R=-0.1807 ,P=0.4211)。说明黄酮和单宁酸对南美斑潜蝇产卵和取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斑潜蝇 寄主植物 寄主选择性 产卵 取食 植物次生化合物 叶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对荔枝蒂蛀虫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1
2
作者 冼继东 庞雄飞 +2 位作者 梁广文 周贤军 范武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1-14,共4页
利用生命表的方法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评价了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对荔枝蒂蛀虫 (ConopomorphasinensisBradley)的控制作用 ,结果表明 :在室内 ,供试的 2 4种植物乙醇提取物中对荔枝蒂蛀虫成虫产卵驱避作用较好的有白花非洲山毛豆 (Tephr... 利用生命表的方法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评价了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对荔枝蒂蛀虫 (ConopomorphasinensisBradley)的控制作用 ,结果表明 :在室内 ,供试的 2 4种植物乙醇提取物中对荔枝蒂蛀虫成虫产卵驱避作用较好的有白花非洲山毛豆 (Tephrosiavogelli)、飞机草 (Eupatoriumodoratum)和大叶桉 (Eucalyptusrobusta)的乙醇提取物 ,其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 0 10 9、0 112、0 12 7,即它们的驱避作用效果在 80 %~ 90 %之间 ;在田间 ,白花非洲山毛豆、飞机草和大叶桉的乙醇提取物以及 φ =10 %高效灭百可乳油 (30 0 0× )和 φ =90 %敌百虫结晶 (5 0 0× )处理区中 ,荔枝蒂蛀虫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 2 817、3 2 0 6、3 86 3、7 95和 11 84 ,表明荔枝蒂蛀虫下一代的种群数量将分别为当代的 2 817、3 2 0 6、3 86 3、7 95 0和 11 84 0倍 .各处理区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 0 2 0 9、0 2 38、0 2 86、0 5 89和 0 877,表明非洲山毛豆、飞机草和大叶桉的乙醇提取物处理区对荔枝蒂蛀虫的防治效果可达 70 %以上 ,而高效灭百可乳油和敌百虫结晶的防治效果均低于 4 0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嗜食植物 次生化合物 荔枝 蒂蛀虫 控制作用 生命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植株内次生化合物木质素含量与大豆抗蚜性的关系 被引量:7
3
作者 胡奇 赵建伟 崔德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8-9,共2页
本文探讨了大豆植株体内次生化合物之一的木质素与大豆对大豆蚜(Aphis glycinesMuts)的化学防御反应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木质素含量高的品种防御蚜虫为害的能力高于含量低的品种,抗蚜性较强。木质素是大豆实现其化学防御机制的物质之一... 本文探讨了大豆植株体内次生化合物之一的木质素与大豆对大豆蚜(Aphis glycinesMuts)的化学防御反应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木质素含量高的品种防御蚜虫为害的能力高于含量低的品种,抗蚜性较强。木质素是大豆实现其化学防御机制的物质之一,为了解植物抗蚜性机制及其生化基础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蚜 木质素 次生化合物 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对节瓜蓟马种群的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秦玉洁 吴伟坚 梁广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41,共3页
用16种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对节瓜蓟马实验种群的影响试验表明:对节瓜蓟马成虫产卵驱避作用较好的是松节油和印楝乳油,其驱避率分别为94.12%和81.48%;对成虫拒食作用较大的是印楝乳油、金腰箭和松节油,其拒食率分别为81.25%、70.53... 用16种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对节瓜蓟马实验种群的影响试验表明:对节瓜蓟马成虫产卵驱避作用较好的是松节油和印楝乳油,其驱避率分别为94.12%和81.48%;对成虫拒食作用较大的是印楝乳油、金腰箭和松节油,其拒食率分别为81.25%、70.53%和65.25%。在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防治持续效果试验中,24 h后虫口减退率最高,到第9天几乎没有效果。印楝乳油、海芋、桉油和胜红蓟对田间节瓜蓟马种群防治效果分别为82.22%、70.84%、67.94%和48.13%;除桉油对田间天敌有影响外,其余3种对田间节瓜蓟马天敌类群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药理学 植物次生化合物 节瓜蓟马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楝科植物次生化合物及其构效关系 被引量:8
5
作者 李晓东 赵善欢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9-32,共4页
楝科植物次生代谢物质柠檬素类化合物按其4个环开裂的不同情况可分为10个组类。
关键词 楝科 次生化合物 构次关系 植物性杀虫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次生化合物光谱分析预测动物采食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元素 洪绂曾 王堃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770-1774,共5页
植食动物采食量的研究对提高动物生产力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有重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对放牧动物和野生动物一直缺乏比较准确的采食量预测方法。植物次生化合物及其代谢物与动物采食量有相关关系,动物排泄物中次生代谢物种类及含量取决于... 植食动物采食量的研究对提高动物生产力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有重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对放牧动物和野生动物一直缺乏比较准确的采食量预测方法。植物次生化合物及其代谢物与动物采食量有相关关系,动物排泄物中次生代谢物种类及含量取决于其采食的植物次生化合物。应用波谱分析技术,对动物排泄物中的次生代谢物及其在植物中的前体物(对应的植物次生化合物)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结构鉴定,并进行量化分析,建立次生代谢物与采食量之间的回归相关关系和浓度-比率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放牧家畜和野生动物的采食量。最具预测采食量潜力的一类次生化合物是芳香族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并已经在利用光谱技术的基础上,以单宁、链烷、类黄酮等作内源标记物预测采食量方面取得了进展。提出了存在问题和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食量 植物次生化合物 次生代谢物 光谱分析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榈油和植物次生化合物对奶牛采食量、消化率及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王金合 孙彦婷 +2 位作者 牛晖 曹素芳 包文奇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58-61,共4页
本研究旨在确定添加棕榈油和豆荚对奶牛采食量、消化率、微生物蛋白合成和微生物种群的影响。试验选择4头泌乳早期、平均体重为(408±37)kg的奶牛,按照4×4拉丁方设计进行分组。分别饲喂4种日粮,对照组为基础日粮组,T1组为60 g... 本研究旨在确定添加棕榈油和豆荚对奶牛采食量、消化率、微生物蛋白合成和微生物种群的影响。试验选择4头泌乳早期、平均体重为(408±37)kg的奶牛,按照4×4拉丁方设计进行分组。分别饲喂4种日粮,对照组为基础日粮组,T1组为60 g/kg豆荚组,T2组为20 g/kg棕榈油组,T3组为60 g/kg豆荚组+20 g/kg棕榈油组。结果发现:对照组和棕榈油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较豆荚组显著提高10.26%和9.11%(P<0.05),而棕榈油+豆荚组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较其他组显著提高3.29%、2.17%和2.97%(P<0.05)。奶牛采食4 h后,对照组瘤胃氨氮浓度较豆荚组显著提高35.11%(P<0.05),而对照组和棕榈油组氨氮浓度均值较其他两组分别提高12.64%、11.36%和12.07%、10.80%(P<0.05)。豆荚组尿囊素吸收量分别较其他组显著提高19.22%、11.94%和10.27%(P<0.05),同时微生物蛋白合成量最高(P<0.05)。豆荚+棕榈油组奶牛采食4 h后瘤胃纤维分解菌数量较其他组显著提高6.76%、8.22%和6.76%(P<0.05),而对照组和棕榈油组瘤胃蛋白水解菌数量较豆荚组显著提高21.87%和23.43%(P<0.05)。结论:奶牛日粮添加棕榈油提高了纤维消化率和瘤胃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而添加豆荚降低了粗蛋白质消化率、瘤胃氨氮浓度、瘤胃蛋白水解菌和原生动物数量,进而导致微生物蛋白合成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油 植物次生化合物 奶牛 采食量 微生物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对小菜蛾实验种群的干扰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彭跃峰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6-59,共4页
以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为评价指标,评价了20种非嗜食植物乙醇抽提物对小菜蛾实验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白花蒿ArtemisialactifloraWall.、反枝苋AmaranthusretroflexusL.、茜草RubiacordifoliaL.、飞机草ChromolaenaodorataL.、... 以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为评价指标,评价了20种非嗜食植物乙醇抽提物对小菜蛾实验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白花蒿ArtemisialactifloraWall.、反枝苋AmaranthusretroflexusL.、茜草RubiacordifoliaL.、飞机草ChromolaenaodorataL.、打碗花CalystegiahederaceaWall.、粪箕笃StephanialongaLour.、刺儿菜Cephalanoplossege tumBge.、猪毛草ScirpuswallichiiNees.对小菜蛾实验种群具有较强的干扰作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均在0 2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嗜食植物 实验种群 小菜蛾 干扰作用控制指数 次生化合物 白花 反枝苋 飞机草 抽提物 茜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主抗性与黄龙病寄主植物次生化合物相关性初步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卢慧林 梁广文 +1 位作者 李周文婷 欧阳革成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99-1106,共8页
本文通过使用甲醇浸泡浸提和气相色谱-质谱连用(GC-MS)方法,对黄龙病易感寄主椪柑 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cv.Ponkan的健叶、病叶以及隐症寄主九里香 Murraya paniculata (L.) Jack健叶中部分次生化合物的种类及相对含量进行了差异... 本文通过使用甲醇浸泡浸提和气相色谱-质谱连用(GC-MS)方法,对黄龙病易感寄主椪柑 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cv.Ponkan的健叶、病叶以及隐症寄主九里香 Murraya paniculata (L.) Jack健叶中部分次生化合物的种类及相对含量进行了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椪柑的健康叶片鉴定出32种次生化合物,感病叶片有31种,九里香健康叶片有21种。其中脂肪酸类和简单芳香族类化合物在3样本之间未显示差异;烷烃类化合物在椪柑健叶中含量较高,椪柑病叶和九里香健叶中相对较少;萜类、黄酮类和香豆素类化合物在椪柑健病间的含量相差无几,其中萜类和黄酮类显著多于九里香,而香豆素类则相反。萜类化合物α-石竹烯在椪柑健叶中未检出,但在其病叶和九里香健叶之间无显著差异,此外九里香中特有的萜类有α-姜黄烯(0.15%)、左旋-姜烯(1.00%)、β-倍半水芹烯(0.26%);特有且含量较高的香豆素类化合物主要为蛇床子素(13.97%);而黄酮类化合物在九里香中未检出。两种寄主植物之间以及同种植物在感病与不感病的状态下,次生化合物的种类及相对含量均有显著差异,并初步探讨了其与寄主抗性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龙病 椪柑 九里香 次生化合物 气相色谱-质谱仪连用 寄主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谷类作物次生化合物与抗蚜性的关系
10
作者 Luis J.Corcuera 赵茸 《国外农学(麦类作物)》 CSCD 1991年第5期39-41,共3页
禾谷类作物如小麦、黑麦和大麦是人类及畜禽的重要食物来源.谷物减产通常导致粮食价格上涨,使得许多国家因此而出现经济消退,甚至在一些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引起饥荒,出现营养不良、婴儿死亡和其它社会问题.人们时常关注着粮食的产量.因... 禾谷类作物如小麦、黑麦和大麦是人类及畜禽的重要食物来源.谷物减产通常导致粮食价格上涨,使得许多国家因此而出现经济消退,甚至在一些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引起饥荒,出现营养不良、婴儿死亡和其它社会问题.人们时常关注着粮食的产量.因而,研究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便极为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类 作物 次生化合物 抗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次生化合物在害虫防治中的作用
11
作者 骆清兰 《农业与技术》 2019年第3期104-105,140,共3页
植物次生化合物的研究,是探寻和解密植物与昆虫之间关联的重要课题。文章将积极探讨植物次生化合物对植食性昆虫的防御形式以及植物次生化合物在害虫防治中的典型作用,以期为农林业等植物生态保护提供必要的参考思路。
关键词 植物次生化合物 害虫防治 典型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蚜茧蜂及其寄主蚜虫对大豆植株挥发性次生物质的触角电位反应 被引量:13
12
作者 严福顺 阎云花 +2 位作者 张瑛 侯照远 王琛柱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9-513,共5页
研究了下列害虫和寄生天敌种类对大豆植株中提取的某些挥发性次生化合物及其不同组合混合相的触角电位反应:1)豆蚜AphiscraccivoraKoch和麦长管蚜Macrosiphumavenae(Fabricius);2)为害大豆植株的大豆蚜AphisglycinesMatsumura和不为害... 研究了下列害虫和寄生天敌种类对大豆植株中提取的某些挥发性次生化合物及其不同组合混合相的触角电位反应:1)豆蚜AphiscraccivoraKoch和麦长管蚜Macrosiphumavenae(Fabricius);2)为害大豆植株的大豆蚜AphisglycinesMatsumura和不为害大豆植株的豆蚜二者所共有的寄生天敌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fabarumMarshall;3)不为害大豆植株的麦长管蚜的寄生天敌燕麦蚜茧蜂AphidiuspicipesNees。结果表明,与大豆植株相关联的大豆蚜和不相关联的豆蚜所共有的天敌———豆柄瘤蚜茧蜂,对大豆植株的挥发性次生化合物及其混合相反应敏感,而与大豆植株不相关联的豆蚜、麦长管蚜及其寄生天敌———燕麦蚜茧蜂,对大豆植株的挥发性次生化合物及其混合相反应不敏感。再次证明,植物挥发性次生化合物在害虫及其寄生天敌搜寻寄主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柄瘤蚜茧蜂 燕麦蚜茧蜂 植物挥发性次生化合物 寄主搜寻 触角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arative mechanisms of Cr(VI)adsorption on biosynthetically derived iron-minerals
13
作者 ZHANG Ke ZENG Xiang-feng +6 位作者 WANG Jun GAN Min ZHU Jian-yu HE Qiang HAZEN Terry C. LIU Jun-wu FANG Ying-chu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2期376-391,共16页
In this study,Schwertmannite,Akaganéite and ammoniojarosite were biosynthesized by different bacteria and characteri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acteria are critical in mediating the mineral formation process:the... In this study,Schwertmannite,Akaganéite and ammoniojarosite were biosynthesized by different bacteria and characteri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acteria are critical in mediating the mineral formation process:the morphology,crystallinity,grain size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each mineral varied upon different bacteria and culturing conditions.In addition,the formed minerals’elemental composition and group disparity lead to different morphology,crystallinity and subsequent adsorption performance.In particular,adsorption difference existed in iron minerals biosynthesized by different bacteria.The maximal adsorption capacities of Akaganéite,Schwertmannite and ammoniojarosite were 26.6 mg/g,17.5 mg/g and 3.90 mg/g respectively.Cr(VI)adsorption on iron-minerals involves hydrogen bonding,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and ligand exchange.The adsorption only occurred on the surface of ammoniojarosite,while for Akaganéite and Schwertmannite,the tunnel structure greatly facilitated the adsorption process and improved adsorption capacity.Thus,the molecular structure is the primary determining factor for adsorption performance.Collectively,the results can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in selecting suitable bacteria for synthesizing heavy-metal scavenging mineral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on-secondary minerals biosynthesize BIOMINERALIZATION Cr(VI)adsorption heavy-metal scavenging minera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树杂交种对桉树枝瘿姬小蜂的抗性变异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晓琼 刘亚珍 +5 位作者 梁水清 温远光 周晓果 朱宏光 熊涛 郭文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6157-6166,共10页
植物种间杂交是一种普遍自然现象,杂交往往造成植物表型及生理变异,从而改变杂种抗虫性。与亲本种相比,杂种抗虫性可能增强或减弱,也有可能处于与亲本相似水平。初生、次生代谢物的质变与量变是引起杂种抗虫性变异的重要原因。近年来,... 植物种间杂交是一种普遍自然现象,杂交往往造成植物表型及生理变异,从而改变杂种抗虫性。与亲本种相比,杂种抗虫性可能增强或减弱,也有可能处于与亲本相似水平。初生、次生代谢物的质变与量变是引起杂种抗虫性变异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桉树杂交育种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桉树杂交种间抗虫性表现参差不齐,因此,桉树是研究杂交种抗虫性变异机制的理想材料。以2个桉树杂交种巨细桉DH201-2、巨尾桉G9及桉树重要害虫桉树枝瘿姬小蜂为研究对象,比较了2个杂交种与其纯亲本种[(巨桉×细叶桉),(巨桉×尾叶桉)]间的抗虫性差异;同时,综合比较了品系间叶片性状(叶片厚度、含水率、比叶面积)、初生化合物(C、N、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次生化合物(总酚、单宁)差异,以研究桉树杂交种抗虫性变异的理化机制。结果表明:DH201-2感染桉树枝瘿姬小蜂的虫瘿数目显著高于其双亲本种,而G9上虫瘿数目显著低于其双亲本种。DH201-2与G9的叶片厚度与巨桉相近,而显著薄于另一亲本种。DH201-2叶片含水率显著高于细叶桉、与巨桉相近;G9叶片含水率则显著低于其双亲本种。相似的是,DH201-2和G9的比叶面积均显著高于其双亲本种。初生化合物方面,DH201-2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亲本种,N含量则仅高于细叶桉;而G9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虽高于其双亲本种,可溶性糖含量则无显著差异,N含量显著低于其双亲本种。次生化合物方面,DH201-2叶片总酚和单宁含量显著低于其双亲本种,而G9则显著高于其双亲本种。因此,与其亲本种相比,DH201-2感虫性增加,而G9抗虫性增加;与桉树枝瘿姬小蜂发育相关的营养指标(如含水率、可溶性糖、N含量)及次生防御物质(如总酚、缩合单宁)在桉树杂交种组织内的含量差异影响了桉树杂交种对桉树枝瘿姬小蜂的抗性。在全球推行桉树杂交育种且桉树害虫数量逐年增加的大背景下,应加强对桉树杂交种抗虫性机制研究,为选育高抗品系及桉树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育种 桉树 桉树枝瘿姬小蜂 抗虫性 初生化合物 次生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嗜食植物中的昆虫产卵驱避物及其利用 被引量:32
15
作者 张茂新 凌冰 庞雄飞 《昆虫天敌》 CSCD 2003年第1期28-36,共9页
产卵是植物性昆虫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能反映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某些特点以及植食性昆虫对植物利用的策略。植物中的驱避物质在调节昆虫产卵行为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许多非嗜食植物含有对昆虫产卵... 产卵是植物性昆虫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能反映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某些特点以及植食性昆虫对植物利用的策略。植物中的驱避物质在调节昆虫产卵行为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许多非嗜食植物含有对昆虫产卵有驱避作用的次生化合物。研究植物中的昆虫产卵驱避物质不仅能在理论上加深对植食性昆虫产卵机制 ,植食性昆虫与植物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昆虫群落构建机制等的认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卵驱避 昆虫 植物次生化合物 植物害虫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寄主植物叶片提取物对美洲斑潜蝇雌成虫嗅觉记忆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喻国辉 程萍 +1 位作者 古德祥 张古忍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59-664,共6页
先提供气味刺激,再提供含不同寄主植物叶片提取物的蜜糖刺激,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3种寄主植物(丝瓜、番茄和菜豆)叶片表面非挥发性次生化合物刺激对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雌成虫嗅觉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菜豆叶片沸水提取物能促... 先提供气味刺激,再提供含不同寄主植物叶片提取物的蜜糖刺激,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3种寄主植物(丝瓜、番茄和菜豆)叶片表面非挥发性次生化合物刺激对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雌成虫嗅觉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菜豆叶片沸水提取物能促进雌成虫对芳樟醇的嗅觉记忆,而丝瓜和番茄叶片沸水提取物则能提高雌成虫对正己烷的记忆能力。因此,不同寄主植物叶片提取物影响了美洲斑潜蝇雌成虫对不同气味的嗅觉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斑潜蝇 嗅觉记忆 芳樟醇 正己烷 非挥发性次生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食性哺乳动物与植物协同进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李俊年 刘季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2186-2193,共8页
从动物 -植物协同进化模式、植物对动物采食反应及动物对植物防卫的适应对策等方面综述了以植物次生化合物为媒介的植食性哺乳动物 -植物协同进化的研究进展。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模式包括成对协同进化、扩散协同进化、躲避-辐射协同... 从动物 -植物协同进化模式、植物对动物采食反应及动物对植物防卫的适应对策等方面综述了以植物次生化合物为媒介的植食性哺乳动物 -植物协同进化的研究进展。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模式包括成对协同进化、扩散协同进化、躲避-辐射协同进化、多样性的协同进化、平行分枝进化、互惠进化等模式。植物不仅以超补偿反应 ,物理防卫作为对植食性动物采食的应答 ,延长植食性动物的觅食时间 ,降低植食性动物的觅食效率 ,更能以其派生的次生化合物抑制动物的摄食 ,进而影响其消化、代谢及生长等生理生态特征。动物通过改变觅食行为 ,调整对各食物项目的相对摄入量 ,减少次生化合物的摄入量 ;动物还通过氧化、还原、络合、改变消化道内环境、形成相应的降解酶、改变代谢率等途径降低次生化合物对其的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次生化合物 植食性哺乳动物 植物协同进化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专化型棉蚜对寄主的选择及其机制初探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丽 张帅 +6 位作者 雒珺瑜 王春义 吕丽敏 张利娟 朱香镇 李春花 崔金杰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2-300,共9页
【目的】研究棉花型棉蚜和黄瓜型棉蚜依靠味觉的寄主选择行为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培养皿选择法探究2种专化型棉蚜的寄主选择行为;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GC-TOFMS)对棉花、黄瓜及西葫芦苗期叶片的次生化合物组分进行测定,... 【目的】研究棉花型棉蚜和黄瓜型棉蚜依靠味觉的寄主选择行为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培养皿选择法探究2种专化型棉蚜的寄主选择行为;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GC-TOFMS)对棉花、黄瓜及西葫芦苗期叶片的次生化合物组分进行测定,并筛选其差异次生化合物。【结果】行为选择结果显示:棉花型棉蚜和黄瓜型棉蚜显著性地选择其原生寄主棉花和黄瓜,2种专化型棉蚜对西葫芦的选择无显著差异。次生化合物测定结果显示:棉花、黄瓜及西葫芦苗期叶片中次生化合物种类及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棉花叶片中的琥珀酸和腐胺的相对含量分别为0.8006和0.1960,黄瓜叶片中对应的含量分别为0.2409和0.4401。【结论】棉蚜对寄主的选择经历了初始的嗅觉选择,完成了味觉的识别,能够反映出寄主次生化合物对棉蚜寄主选择的影响,推测次生化合物种类及含量的差异可能影响不同专化型棉蚜的寄主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蚜 寄主专化型 寄主选择 次生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对食草动物采食的反应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俊年 《草食家畜》 2001年第1期4-7,共4页
本文主要综述了植物对食草动物反应的研究进展。植物对食草动物采食的超补偿反应是植物在繁殖水平上对波动环境的适应 ,植物通过针、钩、刺等物理防卫 ,延长食草动物的觅食时间 ,降低动物的觅食效率 。
关键词 植物 食草动物 植物次生化合物 超补偿反应 采食 防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Bt基因棉单宁及总酚含量的初步测定 被引量:36
20
作者 武予清 郭予元 曾庆龄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34-135,138,共3页
测定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植株的单宁及总酚含量均低于对照品种,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R93-4较对照中棉所12的缩合单宁含量蕾期顶叶和铃皮分别降低50.7%和78.1%,总酚含量蕾期顶叶和棉铃分别降低24.5%和78... 测定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植株的单宁及总酚含量均低于对照品种,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R93-4较对照中棉所12的缩合单宁含量蕾期顶叶和铃皮分别降低50.7%和78.1%,总酚含量蕾期顶叶和棉铃分别降低24.5%和78.4%;R93-1较对照中棉所13各个生育期的顶叶缩合单宁和总酚总量也均有明显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BT基因棉 缩合单宁 总酚含量 次生代谢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