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寒桑经霜前后次生代谢物与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
1
作者 吴艳 朴美兰 +3 位作者 刘孝良 张禹 黄静雅 宋策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116,共7页
[目的]为探索霜对北方抗寒桑叶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以龙桑1号、吉湖4号、辽育16号、辽鲁11号和辽育8号5个桑树品种的霜前、霜后桑叶为试验材料进行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结果]霜后1-脱氧野尻霉素、槲皮素、异槲皮苷、芦丁、FRAP和DPP... [目的]为探索霜对北方抗寒桑叶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以龙桑1号、吉湖4号、辽育16号、辽鲁11号和辽育8号5个桑树品种的霜前、霜后桑叶为试验材料进行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结果]霜后1-脱氧野尻霉素、槲皮素、异槲皮苷、芦丁、FRAP和DPPH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1-脱氧野尻霉素和槲皮素达到显著(P<0.05)和极显著水平(P<0.01),而异槲皮苷、芦丁、FRAP和DPPH下降幅度不显著;绿原酸、总黄酮、ABTS、α-糖苷酶抑制率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总黄酮和α-糖苷酶抑制率达到极显著(P<0.01)和显著水平(P<0.05),而绿原酸和ABTS上升幅度不显著。霜前各成分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经霜后打破这种平衡,其中,1-脱氧野尻霉素与其他成分之间成负相关关系,而其他各成分之间均成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经霜后桑叶中的营养成分的含量发生较大变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槲皮素,经霜后,桑叶中的槲皮素含量平均为0.02 mg·g^(-1),并有2个桑树品种中的槲皮素含量为0.00 mg·g^(-1);受霜影响较小的是DPPH和绿原酸,霜前后分别升高5.19%和下降6.53%。[结论]霜前后各营养成分含量及其变化为食药用专用品种选育及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霜后α-糖苷酶抑制率在部分品种中有较高的含量,可进一步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霜冻胁迫 抗寒桑树 次生代谢物 抗氧化活性成分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果实黑斑病苯丙烷代谢途径关键酶和次生代谢物的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卫士美 李政哲 +3 位作者 李晓庆 李桂荣 马乙芳 纪薇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7-1066,共10页
[目的]通过研究核桃(Juglans regia L.)果实感染黑斑病(walnut bacterial blight)后渗透调节物质、氧化物质、苯丙烷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及次生代谢物的动态变化,揭示核桃抗黑斑病的代谢机制。[方法]以清香核桃(Juglans regia L.Qingxia... [目的]通过研究核桃(Juglans regia L.)果实感染黑斑病(walnut bacterial blight)后渗透调节物质、氧化物质、苯丙烷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及次生代谢物的动态变化,揭示核桃抗黑斑病的代谢机制。[方法]以清香核桃(Juglans regia L.Qingxiang)为试验对象,研究黑斑病对核桃果实发育不同时期渗透调节物质、氧化物质含量、苯丙烷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和代谢途径中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影响。[结果]随着病程的发展,核桃果实在感病后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SS)和可溶性蛋白(soluble protein,SP)含量均随黑斑病胁迫时间的延长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脯氨酸(proline,Pro)含量随黑斑病胁迫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随黑斑病胁迫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和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oumarate-CoA ligase,4CL)活性和木质素、总酚(total phenol,TP)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肉桂酸-4-羟化酶(cinnamic acid 4-hydroxylase,C4H)活性和类黄酮含量在病程中提升显著(p<0.05)。[结论]黑斑病胁迫下清香核桃果实通过调整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应对病害,苯丙烷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变化促使多种次生代谢物产生,它们共同参与果实对黑斑病的响应与适应过程,该途径在核桃抵抗黑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果实 黑斑病 渗透调节 氧化 苯丙烷代谢 次生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芸苔素内酯诱导对枸杞叶片次生代谢物质量分数及抗蚜性的影响
3
作者 王晓丽 李琳娜 +3 位作者 张丽艳 段立清 张玲玲 王淑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48,共6页
为探讨芸苔素内酯(BR)对枸杞的抗虫性诱导,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通过对室内盆栽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苗木叶面喷施芸苔素内酯溶液,并测定不同诱导质量浓度和诱导时间的枸杞叶片次生代谢物产量,包括单宁质量分数、... 为探讨芸苔素内酯(BR)对枸杞的抗虫性诱导,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通过对室内盆栽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苗木叶面喷施芸苔素内酯溶液,并测定不同诱导质量浓度和诱导时间的枸杞叶片次生代谢物产量,包括单宁质量分数、甜菜碱质量浓度、总酚质量浓度和总黄酮质量浓度,同时观察枸杞蚜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芸苔素内酯诱导显著影响枸杞叶片的次生代谢物产量,1.00 mg/L芸苔素内酯诱导21 d的单宁质量分数、甜菜碱和总酚质量浓度分别是CK的4.78、1.24、1.55倍,0.10 mg/L芸苔素内酯诱导21 d时的总黄酮质量浓度是CK的1.59倍。芸苔素内酯诱导的枸杞叶片使枸杞蚜存活率下降,总若虫期延长,总产仔量降低。综上可知,芸苔素内酯诱导使枸杞叶片次生代谢物产量以上调为主,对枸杞蚜生长发育及繁殖表现出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芸苔素内酯 枸杞 次生代谢物 抗虫性诱导 蚜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RKY转录因子调控植物次生代谢物研究进展
4
作者 罗贵 朱历勇 +5 位作者 谷雷 王洪程 杜旭烨 朱斌 曾拓 王彩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128,共14页
植物次生代谢物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次生代谢途径合成的一类具有生理活性的有机化合物,其并不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成分,但在植物生存、环境适应、抗逆性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WRKY转录因子家族因具有特征性的保守核心序列WRKYGQK... 植物次生代谢物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次生代谢途径合成的一类具有生理活性的有机化合物,其并不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成分,但在植物生存、环境适应、抗逆性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WRKY转录因子家族因具有特征性的保守核心序列WRKYGQK结构域而得名,是高等植物中规模最大且功能最为多样化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在植物界广泛分布。WRKY转录因子通过调控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环境应答和化学防御等多种生理过程。文章综述了WRKY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与分类,并重点讨论了其在调控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如萜类、酚类和生物碱)合成中的研究进展。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WRKY转录因子在植物次生代谢调控网络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在增强植物抗逆性和改良次生代谢产物品质方面的潜在应用,以期为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和植物功能性改良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KY转录因子 次生代谢物 萜类 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倍体青钱柳愈伤组织诱导及次生代谢物积累
5
作者 李卓穗 高一琳 +1 位作者 刘寒 尚旭岚 《植物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3-545,共13页
为探索激素组合对二倍体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愈伤组织诱导和增殖的影响,以及继代增殖过程中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规律,该研究以二倍体青钱柳叶片为外植体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增殖过... 为探索激素组合对二倍体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愈伤组织诱导和增殖的影响,以及继代增殖过程中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规律,该研究以二倍体青钱柳叶片为外植体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增殖过程中次生代谢物积累的影响,以总三萜、总多酚、总黄酮、粗多糖产量为指标,采用熵权法筛选优良继代配方。处理2(0.5 mg·L^(-1)6-BA+1 mg·L^(-1)2,4-D+0.2 mg·L^(-1)NAA)下二倍体青钱柳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为100%,其次是处理9(2.5 mg·L^(-1)6-BA+1.5 mg·L^(-1)2,4-D+0.2 mg·L^(-1)NAA)和处理5(1.5 mg·L^(-1)6-BA+1 mg·L^(-1)2,4-D+0.4 mg·L^(-1)NAA),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96.67%、93.64%。影响诱导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2,4-D>NAA>6-BA,2,4-D最佳质量浓度为1.0 mg·L^(-1),NAA最佳质量浓度为0.2 mg·L^(-1),6-BA无显著影响;诱导出的愈伤组织颜色有嫩绿色、黄绿色,愈伤组织形态均呈现疏松质地。采用不同激素组合配方进行继代增殖,各处理的愈伤组织生长及代谢产物积累存在差异,同一处理下不同继代增殖过程中愈伤组织生长性状变化也较大;按综合得分排序第1的配方为处理4(0.2 mg·L^(-1)KT+0.5 mg·L^(-1)6-BA+0.75 mg·L^(-1)NAA+0.4 mg·L^(-1)2,4-D),得分为0.44,其次是处理2(0.75 mg·L^(-1)6-BA+0.75 mg·L^(-1)NAA+0.2 mg·L^(-1)2,4-D)和处理6(0.2 mg·L^(-1)KT+1.0 mg·L^(-1)6-BA+0.5 mg·L^(-1)NAA+0.2 mg·L^(-1)2,4-D),综合得分分别为0.31、0.26。处理4下愈伤组织继代培养至第8代时,主要次生代谢物产量普遍达到较高水平,总三萜产量为28.91 mg·瓶-1,总多酚产量为6.89 mg·瓶-1,总黄酮产量为1.77 mg·瓶-1,粗多糖产量为57.45 mg·瓶-1。综上,最佳的二倍体青钱柳愈伤组织诱导配方为MS+0.5 mg·L^(-1)6-BA+1.0 mg·L^(-1)2,4-D+0.2 mg·L^(-1)NAA,继代增殖配方为MS+0.2 mg·L^(-1)KT+0.5 mg·L^(-1)6-BA+0.75 mg·L^(-1)NAA+0.4 mg·L^(-1)2,4-D。该研究可为利用青钱柳愈伤组织培养及进一步的细胞悬浮培养生产次生代谢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钱柳 愈伤组织诱导 激素 继代增殖 次生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遮荫对反苞蒲公英生长以及次生代谢物的影响
6
作者 戴明鋆 史敏晶 +1 位作者 陈玥章 张华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85-1196,共12页
反苞蒲公英是一种重要的药食同源植物,研究光照强度对反苞蒲公英的生长和次生代谢物的影响,可为揭示其次生代谢物的形成机制奠定基础,为后续对反苞蒲公英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关键参考依据,而且对建立优质、高产的蒲公英人工栽培体系具... 反苞蒲公英是一种重要的药食同源植物,研究光照强度对反苞蒲公英的生长和次生代谢物的影响,可为揭示其次生代谢物的形成机制奠定基础,为后续对反苞蒲公英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关键参考依据,而且对建立优质、高产的蒲公英人工栽培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研究采用温室分区栽培反苞蒲公英,分别设置4个遮光梯度处理(透光率分别为100%、80%、50%、30%),采收时测定生长相关的各项指标,并分析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中糖分、类黄酮、总酚以及木质素等成分。研究结果表明:(1)100%透光率有利于反苞蒲公英的生长和光合效率,该条件下其叶长、根长以及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物量最高(P<0.05),叶片的SPAD值最大。(2)100%透光率下,叶和根中的总糖和多糖含量均最高。且地下部分中的总糖含量显著高于地上部分总糖的含量(P<0.05),地下部分多糖含量显著高于地上部分多糖含量(P<0.05)。(3)50%透光率下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还原糖含量最高。不同遮光处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还原糖含量均差异显著。(4)地上部分的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地下部分类黄酮的含量(P<0.05),且100%透光率下地上部分类黄酮含量最高。(5)地上部分总酚含量显著高于地下部分的含量(P<0.05),且在100%透光率下含量最高,遮荫后显著降低。(6)地下部分木质素含量显著高于地上部分(P<0.05),遮荫降低木质素含量。综上可知,反苞蒲公英类黄酮和总酚主要积累在地上部分中,总糖和多糖主要积累在地下部分,充足的光照更利于这些代谢物的积累以及植株的生长;适当的遮荫有利于还原糖的积累,降低总酚和木质素的含量,增加食用的口感品质。在实际生产中,兼顾药用和食用,反苞蒲公英的栽培条件适宜无遮荫或者轻度遮荫的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苞蒲公英 遮荫 光照强度 生长 次生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用文冠果叶片性状及次生代谢物含量动态变化
7
作者 卫瑶 戚亚 +2 位作者 周晓娇 翟金庭 王改萍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8-165,共8页
【目的】为优化叶用文冠果人工林栽培条件与调控措施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3种文冠果无性系叶为材料(Y35、Y1、F1),研究其在5—9月叶片表型指标及总黄酮、总多酚、总皂苷含量的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探究文... 【目的】为优化叶用文冠果人工林栽培条件与调控措施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3种文冠果无性系叶为材料(Y35、Y1、F1),研究其在5—9月叶片表型指标及总黄酮、总多酚、总皂苷含量的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探究文冠果次生代谢物含量与叶片性状间的关系。【结果】不同文冠果无性系叶表型指标在5—9月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整体表现为6、7月各表型指标显著高于5月及8、9月(P<0.05)。不同文冠果无性系叶总黄酮、总皂苷含量在6月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5);总多酚含量整体上在5、6月份较高。根据选育目标,对小叶面积、叶片厚、百叶鲜质量、百叶干质量、总黄酮含量、总多酚含量和总皂苷含量7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计算各主成分的综合得分,5个月份排名由前到后依次为6月、7月、8月、9月、5月。对叶片表型指标及主要次生代谢物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叶片厚度与次生代谢物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联系更为紧密。【结论】6月份各叶用指标的综合得分最高,可初步将其确定为叶用文冠果的最佳采样时间;叶片厚度与次生代谢物含量间相关性较强,可优先考虑将叶片厚度作为叶用文冠果高产单株的选优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冠果 动态变化 叶片表型特征 次生代谢物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钾配施对黄芪生长量和次生代谢物的影响
8
作者 田稼穑 刘鑫海 +4 位作者 朱庆福 廉培勇 连冰 杨俊峰 罗茂 《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1-5,共5页
为得出黄芪生长期的最佳氮、磷、钾施肥配比,本文通过正交试验,采用SPSS方差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不同氮磷钾配比的9个处理组合的黄芪次生代谢物指标和根系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组合次生代谢物和根指标的综合评价,最优组合为7... 为得出黄芪生长期的最佳氮、磷、钾施肥配比,本文通过正交试验,采用SPSS方差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不同氮磷钾配比的9个处理组合的黄芪次生代谢物指标和根系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组合次生代谢物和根指标的综合评价,最优组合为7号处理即硫酸钾15 g/m2,过磷酸钙30 g/m2,硫酸铵25 g/m2,黄芪多糖34.8 mg/g、总皂苷9.05 mg/g、黄酮4.65 mg/g,根生物量为36.8g,根直径为1.03 cm。硫酸钾对黄芪多糖、总皂苷、黄酮有显著性影响,过磷酸钙对黄芪多糖、黄芪根生物量、黄芪根直径有显著性影响,硫酸铵对黄芪总皂苷、黄芪生物量、黄芪根直径有显著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生长量 次生代谢物 隶属函数 排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次生代谢物的检测、功能提升及应用
9
作者 周伟 《种业导刊》 2025年第4期16-19,共4页
小麦中包含丰富的次生代谢物,如黄酮类、酚酸类、生物碱及皂苷类等化合物,在抗氧化、抗炎、抗病及营养价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了解不同次生代谢物的检测方法,探讨其功能提升技术,并在开发功能性食品、研究药用价值及小麦育种与品质改良... 小麦中包含丰富的次生代谢物,如黄酮类、酚酸类、生物碱及皂苷类等化合物,在抗氧化、抗炎、抗病及营养价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了解不同次生代谢物的检测方法,探讨其功能提升技术,并在开发功能性食品、研究药用价值及小麦育种与品质改良中有效地发挥其功能,为小麦功能性食品开发、品种选育和营养品质提升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次生代谢物 检测 功能提升技术 功能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植物次生代谢物防控设施大棚辣椒烟粉虱研究进展
10
作者 王巍 张振 +3 位作者 张含 李靓靓 陈丽潇 曹堃 《湖北植保》 2024年第6期9-11,20,共4页
烟粉虱是辣椒的主要虫害之一,严重影响辣椒的产量及品质。本文综述了我国利用诱集植物和趋避植物防控辣椒烟粉虱的研究进展,以期对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辣椒 烟粉虱 次生代谢物 设施大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狼毒次生代谢物分析及主要物质化感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段蕊 罗钦 +6 位作者 肖雪 牛琼梅 刘洋 桂宝林 钟丽琼 初晓辉 单贵莲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99-2606,共8页
为探究有毒植物大狼毒(Euphorbia jolkinii)含有的主要化感活性物质及化感效应,本试验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UPLC-MS/MS)对大狼毒次生代谢物进行分析,并采用生物测试法,开展3种代表性次生代谢物对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 为探究有毒植物大狼毒(Euphorbia jolkinii)含有的主要化感活性物质及化感效应,本试验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UPLC-MS/MS)对大狼毒次生代谢物进行分析,并采用生物测试法,开展3种代表性次生代谢物对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狼毒根、茎叶分别含有898种和1025种次生代谢物,分属酚酸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脂质、黄酮和生物碱等。4-硝基苯酚、奎宁酸和2-苯乙胺等代谢物在根、茎叶中均有检测到且相对丰度较高,对多年生黑麦草和红三叶种子萌发及生长均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抑制效果存在代谢物差异和“浓度效应”,以4-硝基苯酚抑制最强,2-苯乙胺次之,奎宁酸最弱。综上,大狼毒植株体内次生代谢物种类多,其中4-硝基苯酚和2-苯乙胺等代谢物化感效应较明显,为大狼毒潜在化感活性物质资源化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狼毒 次生代谢物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化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生素溶杆菌13-6次生代谢物Myxin对水稻条斑病菌活体转录组的影响
12
作者 孟涵 魏方俊 +4 位作者 王博文 袁加升 彭梦林 刘学瑞 姬广海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7-126,共10页
近年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已成为影响我国水稻产量的重要病害之一。探究抗生素溶杆菌13-6次生代谢物对水稻条斑病菌的影响,明确抗生素溶杆菌13-6次生代谢物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病机制,对于实际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在水稻感病品种日本... 近年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已成为影响我国水稻产量的重要病害之一。探究抗生素溶杆菌13-6次生代谢物对水稻条斑病菌的影响,明确抗生素溶杆菌13-6次生代谢物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病机制,对于实际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在水稻感病品种日本晴(4叶期)上接种条斑病菌YM15,48 h后用抗生素溶杆菌13-6次生代谢物(480μg/mL)处理,然后进行活体转录组测序分析、生物信息分析并进行qRT-PCR验证。结果表明,经抗生素溶杆菌13-6次生代谢物处理后,将处理组和对照组与参考基因组基因进行对比,共得到203个差异显著基因,上调基因125个,下调基因78个。随机挑选10个基因(上调6个,下调4个)进行qRT-PCR验证,qRT-PCR结果与RNA-Seq结果一致,证实转录组测序结果可靠。在GO功能富集中,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相应刺激和生物调控等过程;在KEGG功能富集中,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双组分系统等代谢通路。本研究发现,抗生素溶杆菌13-6次生代谢物可显著影响病原菌中与致病性相关的基因,如鞭毛合成相关基因和趋化性相关基因。此外,抗生素溶杆菌13-6次生代谢物还可影响KEGG代谢通路中与鞭毛组装相关的基因、双组分系统以及氨基酸代谢过程相关基因表达,为进一步阐明Myxin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作用靶点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细菌性条斑病 抗生素溶杆菌 次生代谢物 基因表达差异 活体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燥和储存方式对植物叶片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影响
13
作者 梁昌明 田地 +4 位作者 赵常提 陈冰瑞 莫仪恩 夏青霖 霍怡妃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2-91,共10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干燥和储存预处理后植物叶片总酚、黄酮和单宁含量的变化,旨在为野外采样、保存和实验过程中植物叶片的预处理方法提供指导。【方法】选取北方常见的草本、灌木、阔叶乔木和针叶乔木等生活型植物的叶片作为...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干燥和储存预处理后植物叶片总酚、黄酮和单宁含量的变化,旨在为野外采样、保存和实验过程中植物叶片的预处理方法提供指导。【方法】选取北方常见的草本、灌木、阔叶乔木和针叶乔木等生活型植物的叶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真空冷冻干燥、烘箱干燥、微波干燥、自然晒干和自然阴干作为干燥预处理方式,并设置-20和-80℃的储存温度,以及15和30 d的储存时间作为储存预处理方式,对比分析不同预处理方式对植物叶片总酚、黄酮和单宁含量的影响。【结果】(1)不同干燥方式处理8种植物叶片后,叶片总酚含量最大值大多出现在真空冷冻干燥和微波干燥;叶片黄酮含量最大值大多出现在真空冷冻干燥、烘箱干燥和微波干燥;叶片单宁含量最大值大多出现在真空冷冻干燥和微波干燥。(2)8种植物叶片的总酚、黄酮和单宁含量均随储存时间的增加而降低,-80℃储存条件下测定的次生代谢物含量大多高于-20℃。【结论】检测植物叶片次生代谢物时,建议在样品采集后尽快完成测定,推荐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或微波干燥方式进行样品干燥预处理。如果从野外试验点采样后需要进行长距离运输,且无法保证-80℃储存条件,可以在-20℃条件下短期运输和储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代谢物 预处理方法 叶片 干燥方式 储存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蒙古黄芪生长及根部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5
14
作者 梁建萍 贾小云 +3 位作者 刘亚令 吴云 周然 冯前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4415-4422,共8页
以山西道地药材黄芪一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水分条件(CK)、轻度干旱胁迫(A1)、中度干旱胁迫(A2)、重度干旱胁迫(A3)4个不同处理,研究土壤干旱胁迫对黄芪生长及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芪茎叶快速生长集中在出苗后80—120d,以后... 以山西道地药材黄芪一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水分条件(CK)、轻度干旱胁迫(A1)、中度干旱胁迫(A2)、重度干旱胁迫(A3)4个不同处理,研究土壤干旱胁迫对黄芪生长及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芪茎叶快速生长集中在出苗后80—120d,以后生长减缓;当茎叶枯萎时,根中生物量短期快速积累。与常规水分条件相比,干旱胁迫处理显著降低了黄芪苗高及茎叶生物量,但对抗氧化能力、根系生长及次生代谢物积累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轻度干旱胁迫下SOD、POD、CAT 3种抗氧化酶活性升高,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膜透性降低,同时根长与根生物量增加、多糖与皂苷两种次生代谢物积累增多,黄芪药材的质量得到显著提高(P<0.05);胁迫上升到中度、重度时,SOD酶活性逐渐降低,重度胁迫下低于对照,而POD及CAT酶活性、MDA含量、细胞膜透性均随胁迫增强而升高,相反,根长、根生物量、多糖与皂苷含量降低,导致黄芪药材的质量显著降低(P<0.01)。综上表明,干旱胁迫下,SOD酶表现较为敏感,可能在清除活性氧中起主要作用;轻度水分胁迫能有效启动黄芪体内抗氧化酶系统和次生代谢,它们相互协作共同对抗胁迫对细胞产生的伤害,通过降低地上部分的生长,将营养物质优先运往根部,促进根产量及药材质量的提高。这一结论,可在黄芪多糖和皂苷次生代谢物定向培育的水分管理中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黄芪 干旱胁迫 抗氧化酶 次生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仲次生代谢物部位差异性的研究 被引量:48
15
作者 张康健 董娟娥 +2 位作者 马柏林 高锦明 韩学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2-16,共5页
对同一生态环境下生长的杜仲不同部位次生代谢物含量的测定和分析表明 ,各次生代谢物个体间差异显著 ,同一个体不同部位之间差异也显著。就某一种次生代谢物而言 ,各部位含量高低的顺序为 :绿原酸 :叶 >雄花 >皮 >果 ;桃叶珊瑚... 对同一生态环境下生长的杜仲不同部位次生代谢物含量的测定和分析表明 ,各次生代谢物个体间差异显著 ,同一个体不同部位之间差异也显著。就某一种次生代谢物而言 ,各部位含量高低的顺序为 :绿原酸 :叶 >雄花 >皮 >果 ;桃叶珊瑚甙 :果 >叶 >皮 >雄花 ;总黄酮 :雄花 >叶 >皮 >果 ;杜仲胶 :果 >皮 >叶 >雄花。就某一部位而言 ,各种次生代谢物含量的高低顺序为 :叶 :绿原酸 >总黄酮 >杜仲胶 >桃叶珊瑚甙 ;皮 :杜仲胶 >桃叶珊瑚甙 >绿原酸 >总黄酮 ;雄花 :总黄酮 >桃叶珊瑚甙 >绿原酸 ;果 :杜仲胶 >桃叶珊瑚甙 >总黄酮 >绿原酸。分析结果显示 ,所测定的绿原酸、桃叶珊瑚甙、总黄酮等天然活性物质的含量 ,均是叶部高于皮部 ,这为“以叶代皮”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果实中除富含亚麻酸油 (α 亚麻酸含量高达 5 1% )外 ,还富含杜仲胶和桃叶珊瑚甙 ,是亟待开发的新资源 ;杜仲雄花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最高 ,绿原酸和桃叶珊瑚甙的含量也较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 次生代谢物 部位分布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仲叶次生代谢物生态学研究初报 被引量:46
16
作者 张康健 王亚琴 +2 位作者 马希汉 王蓝 张檀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28-34,共7页
通过对不同产地杜仲叶中次生代谢物( 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及其生态因素分析,对杜仲叶次生代谢物进行了生态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杜仲叶次生代谢物含量差异显著:遵义地区的京尼平甙、绿原酸、桃叶栅瑚甙、总黄酮含量最高,慈... 通过对不同产地杜仲叶中次生代谢物( 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及其生态因素分析,对杜仲叶次生代谢物进行了生态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杜仲叶次生代谢物含量差异显著:遵义地区的京尼平甙、绿原酸、桃叶栅瑚甙、总黄酮含量最高,慈利地区的京尼平甙酸含量最高;洛阳地区的京尼平甙含量最低,宜昌地区的绿原酸、桃叶珊瑚甙、总黄酮、京尼平甙酸含量最低,但杜仲胶含量最高,从而说明了生态因素也是调控次生代谢物的重要因素。对各生态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杜仲叶次生代谢物合成与积累的主要因素是微量元素;土壤中微量元素( 有效态) 与杜仲( 叶) 中微量元素( 植物吸收) 不完全呈正相关关系;以两者为主因素各进行的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结果不一致。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得出:贵州遵义、湖南慈利、陕西略阳、四川通江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叶 次生代谢物 微量元素 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仲叶次生代谢物生长积累动态的研究 被引量:61
17
作者 张康健 马希汉 +2 位作者 马梅 王蓝 张檀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5-20,共6页
通过对杜仲叶中次生代谢物含量的测定,对其生长积累动态作了以下有关分析:不同无性系的次生代谢物含量差异显著:绿原酸在略1中含量最高(407%),略49中含量最低(127%);桃叶珊瑚甙在略1中含量最高(398%)... 通过对杜仲叶中次生代谢物含量的测定,对其生长积累动态作了以下有关分析:不同无性系的次生代谢物含量差异显著:绿原酸在略1中含量最高(407%),略49中含量最低(127%);桃叶珊瑚甙在略1中含量最高(398%),略49中含量最低(108%);京尼平甙酸在灌3中含量最高(012%),略49中含量最低(005%);总黄酮在略11中含量最高(167%),略41中含量最低(018%);杜仲胶在略1中含量最高(380%),略0中含量最低(176%);表明树木的遗传基因(决定个体生长发育)也是调控次生代谢产物的重要因素。在年周期中,杜仲叶次生代谢物生长积累的动态变化为:绿原酸含量以6月、11月份最高,5月份最低;桃叶珊瑚甙在6月、11月份含量最高,7月、8月份最低;京尼平甙酸在6月份含量最高,5月、11月份最低;总黄酮以5月份含量最高,10月份最低;杜仲胶含量以5~6月份最高,以后逐渐下降。似乎与树体年生长速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叶 次生代谢物 生长积累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自毒作用及其与连作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70
18
作者 邱立友 戚元成 +1 位作者 王明道 贾新成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共7页
连作障碍问题的发现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对其发生机理和克服措施还没有取得突破。本文分析了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种类及其产生机理、次生代谢物的自毒作用、植物对自产的次生代谢有毒物质的抗性机制及其形成时序等,认为次生代谢物对新生植... 连作障碍问题的发现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对其发生机理和克服措施还没有取得突破。本文分析了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种类及其产生机理、次生代谢物的自毒作用、植物对自产的次生代谢有毒物质的抗性机制及其形成时序等,认为次生代谢物对新生植物的自毒作用是连作障碍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克服连作障碍的几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障碍 次生代谢物 自毒作用 抗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花龙葵毛状根的诱导和次生代谢物的产生 被引量:25
19
作者 龚玉莲 施和平 +1 位作者 李玲 潘瑞炽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8-62,T001,共6页
研究了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rhizogenes)对少花龙葵(Solanumphoteinocarpum)的转化和毛状根的诱导,分析了影响转化的因素,并初步检测了毛状根的生长和次生代谢物的产生。发根农杆菌菌株R1000、R1601分别感染少花龙葵的叶片、茎段,... 研究了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rhizogenes)对少花龙葵(Solanumphoteinocarpum)的转化和毛状根的诱导,分析了影响转化的因素,并初步检测了毛状根的生长和次生代谢物的产生。发根农杆菌菌株R1000、R1601分别感染少花龙葵的叶片、茎段,约7d后得到毛状根。菌株R1000感染的外植体的生根率分别为90.2%和50.0%,根诱导频率分别为6.2和4.6;菌株R1601感染的外植体的生根率分别为92.1%和49.2%,根诱导频率分别为6和5.5;对照两周内不出根。冠瘿碱检测证实所得毛状根为转化根。感染在MS+PP333培养基上生长的矮壮苗叶片,毛状根诱导频率显著提高;用MS液体培养基稀释1倍的菌液感染叶片,转化效率也得到提高。毛状根生长速度快,培养4周后干重增加420倍,总糖苷生物碱和皂甙含量分别为原植株根的31和10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根农杆菌 少花龙葵 毛状根 次生代谢物 诱导 中草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合成次生代谢物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20
作者 吕春茂 范海延 +1 位作者 姜河 孟宪军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7,共7页
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次生代谢产物近年来取得很大进展,但如何增加目的产物产量使该技术实现工业化生产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从筛选高产细胞系、优化培养环境、调节营养水平、前体饲喂、诱导子添加及β-环糊精使用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 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次生代谢产物近年来取得很大进展,但如何增加目的产物产量使该技术实现工业化生产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从筛选高产细胞系、优化培养环境、调节营养水平、前体饲喂、诱导子添加及β-环糊精使用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最新的增产策略。另外毛状根培养、固定化培养和生物转化研究正成为工业化生产次生代谢产物的重要技术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代谢物 细胞培养 毛状根培养 固定化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