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CC-CSM2模式耦合同化对北极海冰次季节预测的影响
1
作者 邱孙俊杰 刘向文 姚隽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0-355,共16页
近年来北极海冰的加速融化对北半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逐渐加剧,开展准确的海冰次季节预测已成为迫切需求。基于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CSM2),采用多种耦合同化方案(大气同化、海洋-大气同化、海洋-海冰-大气同化)产生模式初值,开... 近年来北极海冰的加速融化对北半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逐渐加剧,开展准确的海冰次季节预测已成为迫切需求。基于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CSM2),采用多种耦合同化方案(大气同化、海洋-大气同化、海洋-海冰-大气同化)产生模式初值,开展大气(FST-A)、海洋-大气(FST-AO)、海洋-海冰-大气(FST-AOI)预测试验,进而探讨了多圈层耦合同化对北极海冰次季节预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耦合同化分量的增加,模式对海冰密集度气候态和变率的预测技巧逐渐提高,其中FSTAOI在所有试验中表现最优。海洋-海冰-大气同化对预测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其在大多数月份(尤其是少冰期(9—10月))能够明显降低海冰密集度预测误差,但在快速融冰期(6—7月),若干海冰边缘区(波弗特海、东西伯利亚海、拉普捷夫海、喀拉海附近)的密集度误差随预测时间延长而快速增大。因此,多圈层耦合同化在总体上能够有效改善北极海冰次季节预测,但其在快速融冰阶段对预测的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进一步诊断表明,在快速融冰期,采用海洋-海冰-大气同化初值的试验在预报开始阶段(主要指第1周)低估了海冰边缘区的密集度。在海冰-反照率正反馈机制影响下,这可能导致模拟地表短波辐射吸收增加,引起海水升温和海冰融化加快,进而导致海冰误差快速增长。未来研究将致力于继续提升海洋-海冰-大气多分量耦合同化的协调,以持续改进北极海冰次季节—季节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CsM2 耦合同化 北极海冰 季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投影模型(STPM)的次季节至季节(S2S)预测应用进展 被引量:18
2
作者 徐邦琪 臧钰歆 +1 位作者 朱志伟 李天明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2-224,共13页
随着数值天气预报技术和季节动力预报系统的发展,短期天气预报及长期气候预测的能力持续提高,然而介于两者之间的次季节至季节(S2S,两周至三个月)预测技巧偏低,成为当今气象学界和业务服务的难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特聘专家李天明... 随着数值天气预报技术和季节动力预报系统的发展,短期天气预报及长期气候预测的能力持续提高,然而介于两者之间的次季节至季节(S2S,两周至三个月)预测技巧偏低,成为当今气象学界和业务服务的难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特聘专家李天明教授团队于2012年研发了基于时空投影技术的统计预报模型(STPM),成功地对中国大陆降水和气温距平,以及区域极端降水、夏季高温、冬季低温和西太平洋台风群发事件等高影响天气进行提前10~30 d的预报,并在国家气候中心及多个省份开展了业务应用。STPM也成功应用于台湾春雨预报、南海季风爆发和ENSO预测等季节至年际变化的预测。本文对S2S预测的理论基础、STPM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完整的介绍,并讨论了S2S预测业务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投影模型(sTPM) 季节至季节(s2s)预测 延伸期天气预报 可预报性来源 极端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对次季节-季节尺度大气可预报性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胡榕 李建平 侯兆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100,共16页
利用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和条件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定量估计了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IPCO)和实时多变量Madden-Julian指数(RMM指数)可预报期限,量化了季节内IPCO对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的贡献,深入研究了季节内IPCO演变... 利用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和条件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定量估计了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IPCO)和实时多变量Madden-Julian指数(RMM指数)可预报期限,量化了季节内IPCO对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的贡献,深入研究了季节内IPCO演变下S2S尺度可预报期限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与RMM指数相比,季节内IPCO指数可预报性更强,可预报期限达到31天左右,比RMM指数高出2周以上;(2)印度洋-西太平洋区域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最强,可预报期限达到30天以上,其中季节内IPCO是该地区的主要可预报性来源之一,其贡献达到6天,占总可预报期限的25%以上;(3)随着季节内IPCO的演变,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有空间结构变化,表现为可预报期限异常的传播和振荡。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期限正负异常沿季节内IPCO传播路径,一支以赤道中西印度洋为起点北传至印度半岛,一支向东传播,经过海洋性大陆到赤道西太平洋后向北传播,到达日本南部。同时,可预报性异常的传播在在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表现出反向变化的特征,形成东西两极振荡,当季节内IPCO向正位相发展时,东印度洋具有更强的可预报性,西太平洋具有更弱的可预报性,反之亦然。季节内IPCO的发展(衰退)可使东印度洋(西太平洋)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更强,表明模式预报技巧对此具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IPCO) s2s尺度可预报性 热带季节内振荡 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2S模式对四川汛期极端降水的预测技巧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庞轶舒 秦宁生 +2 位作者 刘博 孙昭萱 杨淑群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6-600,共15页
基于1995—2010年四川气象台站降水资料和世界气象组织次季节—季节(S2S)预测计划中8个模式的回报数据,采用命中率、误警率、Heidke技巧评分、误差和偏差5个指标评估分析了各模式对四川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S2S各模式... 基于1995—2010年四川气象台站降水资料和世界气象组织次季节—季节(S2S)预测计划中8个模式的回报数据,采用命中率、误警率、Heidke技巧评分、误差和偏差5个指标评估分析了各模式对四川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S2S各模式对四川极端降水的预测技巧整体较低,表现为“低命中率,高误警率,预测值远小于实际值,偏差较大”的特征。各模式的预测技巧随着起报时间的临近而提高,在天气尺度高于次季节尺度。各模式的最高定性预测技巧出现在川西高原南部,最低出现在盆地东部或攀西地区。预测偏差基本呈现出“盆地大,攀西地区次大,川西高原小”的分布特征,最大值均位于盆地西部沿山地区。各模式在汛期各月的预测技巧不同,定性预测技巧在主汛期尤其是盛夏高于其他时段,但定量预测技巧却在盛夏最低。综合定性和定量预测技巧,英国气象局(UKMO)和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大气科学与气候研究所(CNR-ISAC)的模式分别在天气尺度和次季节尺度中对四川极端降水的预测能力较高。分区来看,对于盆地—攀西地区预测能力较高的模式与全省一致。而在川西高原,韩国气象局(KMA)的模式在天气尺度中预测能力较高,澳大利亚气象局(BoM)和CNR-ISAC的模式则在次季节尺度中预测能力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季节(s2s)模式 极端降水 预测技巧 检验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北坡次季节-季节尺度降水集合预测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海燕 颉卫华 +7 位作者 吴统文 李巧萍 梁萧云 姚隽琛 刘向文 路屹雄 杨涛 柳春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9-51,共13页
在新疆天山大地形背景下,实现了中国气象局研发的高分辨率气候业务预测系统CMA-CPSv3(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Climate Prediction System version 3)在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本地化应用,分别评估控制预报、传统集合平均预报以... 在新疆天山大地形背景下,实现了中国气象局研发的高分辨率气候业务预测系统CMA-CPSv3(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Climate Prediction System version 3)在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本地化应用,分别评估控制预报、传统集合平均预报以及改进后的最优概率阈值集合方法(deterministic ensemble forecast using a probabilistic threshold,DEFPT)对该区域次季节-季节降水的预测水平。评估结果表明:基于CMA-CPSv3预测系统的DEFPT方法可以提升天山北坡次季节-季节尺度1~5 mm阈值降水落区以及持续性的预测效果,优于传统集合平均预报和控制预报。从2016年7月29日—8月2日、2017年6月7—12日以及2020年7月8—12日时段发生在天山北坡的降水事件个例分析结果看,不论从降水落区、降水异常还是降水持续性,DEFPT集合预报在天山北坡西部和南部均有更好的效果,但在天山北坡东部和北部预测能力相对略低,这与该区域水汽的预报偏差增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A-CPsv3 季节-季节尺度(s2s) 降水集合预测 天山北坡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和温度极端事件的季节性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晓林 薛联青 +1 位作者 宋佳佳 张竞楠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8,共3页
针对基于气候指标的水文极端事件季节性变化趋势,采用洞庭湖地区岳阳气象站196l~2009年气象资料,应用Mann-Kendall秩次检验法及R/S检验法对日平均降水量和日最高、最低气温的季节性极端事件进行趋势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该... 针对基于气候指标的水文极端事件季节性变化趋势,采用洞庭湖地区岳阳气象站196l~2009年气象资料,应用Mann-Kendall秩次检验法及R/S检验法对日平均降水量和日最高、最低气温的季节性极端事件进行趋势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该站各季度降水极端事件总体随时间呈上升趋势;温度极端事件除二季度极端高温日数呈微弱下降趋势外均呈上升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一致;各季度降水和温度极端事件未来变化趋势均与原趋势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事件 季节 Mann-Kendall秩检验法 R s检验法 岳阳气象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暖季节放牧牦牛粪便细菌区系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聂召龙 郭文杰 +5 位作者 潘浩 张玉莹 刘书杰 孙璐 冯宇哲 崔占鸿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73-78,共6页
试验旨在比较分析冷暖季节变化对放牧牦牛粪便细菌区系多样性的影响。以青海省玉树州歇武镇的1.5岁和3.5岁放牧牦牛的粪便微生物总DNA为研究对象,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技术对冷暖季节放牧牦牛粪便细菌区系进行比较分析,并对粪便细... 试验旨在比较分析冷暖季节变化对放牧牦牛粪便细菌区系多样性的影响。以青海省玉树州歇武镇的1.5岁和3.5岁放牧牦牛的粪便微生物总DNA为研究对象,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技术对冷暖季节放牧牦牛粪便细菌区系进行比较分析,并对粪便细菌进行了功能预测。结果显示,在冷季中,放牧牦牛粪便菌群的Ace指数、Chao 1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暖季(P<0.05或P<0.01)。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在冷季极显著低于暖季(P<0.01);在属水平上,阿克曼菌属、Romboutsia等菌属在冷季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暖季(P<0.05或P<0.01)。冷季组与暖季组的牦牛粪便细菌群落有明显的PC1差异。在功能预测中,牦牛粪便菌群中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辅酶和维生素代谢等功能在冷季的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暖季(P<0.05或P<0.01)。研究表明,从暖季到冷季,牦牛粪便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显著增加;放牧牦牛在冷季为了应对外界寒冷的环境及牧草的不足,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会随之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 rRNA测序技术 放牧牦牛 冷暖季节 粪便 细菌区系 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