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黄骅坳陷横向变换带的构造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72
- 1
-
-
作者
周建生
杨池银
陈发景
陈昭年
-
机构
大港石油管理局
-
出处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25-433,共9页
-
文摘
讨论了黄骅坳陷横向变换带的构造特征和成因。根据利用地震反射剖面对盆地构造几何学的研究,圈定了不同尺度的横向变换带,确定了伸展构造背景下的横向变换带是为了保持区域伸展应变调节构造变形的一种调节体系。这种伸展应变守恒是靠三维空间上断层位移沿走向的变化实现的。横向变换带的构造样式为横向地垒状凸起和鼻状凸起或鼻状背斜,并具伸展性质的正断层。横向凸起与非叠复的和叠复的分段断层系伴生及发育在断层位移最小处等事实表明,横向凸起或横向鼻状背斜是由于分段断层系位移沿走向变化形成的。
-
关键词
横向变换带
鼻状凸起
石油地质
坳陷
断层
-
Keywords
: transverse transfer zone, nose shaped high, segmented fault system, along strike variation in fault displacement, Huanghua subbasin
-
分类号
P542.3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P618.130.2
[天文地球—矿床学]
-
-
题名济阳坳陷南部横向变换带构造演化及其油气聚集规律
被引量:7
- 2
-
-
作者
劳海港
陈清华
-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
出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93-900,共8页
-
基金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项目编号2008ZX05042-001)的成果
-
文摘
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分析了济阳坳陷南部中、新生代不同构造运动期与多位态主断裂(系)相伴生的横向变换带特征。研究表明,印支运动期横向变换带为NNE向展布,由侧向挤压褶皱和侧断坡组成;燕山运动期横向变换带走向为NEE向,由传递断层和横向凸起构成;而喜马拉雅运动期横向变换带则表现为NW向,由走向斜坡和传递断层组成。横向变换带构造演化使其不同构造部位具有叠加与迁移演化的差异性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构造背景,造成了油气的差异聚集,其中变换带叠加可形成复式油气聚集带,变换带迁移则造成"满洼含油"的油气分布格局。
-
关键词
济阳坳陷
横向变换带
变换带叠加
变换带迁移
复式油气聚集带
满洼含油
-
Keywords
Jiyang Depression
lateral transitional zone
superimposed transitional zone
migrated transitionalzone
composite zone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sag-wide oil-bearing
-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
-
题名饶阳凹陷横向潜山变换带构造特征及其油气聚集规律
被引量:4
- 3
-
-
作者
劳海港
陈清华
吴孔友
-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
出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5-423,共9页
-
基金
中石油股份有限公司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编号HBYT-WTY-2008-JS-1)资助的成果
-
文摘
利用钻井、地震及地质资料对饶阳凹陷潜山变换带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饶阳潜山变换带以中生代差异构造剥蚀为基础、新生代差异构造变形为动力而形成的;在构造单元间差异沉降响应下,形成一系列以基岩拆离滑脱面为载体、由东向西依次陷落的潜山。利用测井、试油、样品分析化验等资料证实,潜山变换带具有"时间上油气多期充注、平面上异源油气汇聚、剖面上油气差异聚集"的特点,形成以潜山油气藏为主、第三系油气藏为辅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潜山变换带强烈构造变形为圈闭形成及储层发育提供良好条件,在"油气差异聚集"指导下,分析潜山内幕油气藏的空间分布,寻找潜山有利勘探目标,拓展冀中坳陷潜山勘探新领域。
-
关键词
饶阳凹陷
横向潜山变换带
差异剥蚀
差异构造变形
油气差异聚集
潜山内幕油气藏
-
Keywords
Raoyang sag
lateral buried hill transformation belt
differential erosion
differentialtectonic deformation
oil and gas differential accumulation
inside buried hills reservoir
-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
-
题名临清拗陷东部横向变换构造分析
被引量:2
- 4
-
-
作者
王明健
张训华
张运波
何登发
李文涛
-
机构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
-
出处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11,110,共7页
-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5-008-004-001)
-
文摘
临清拗陷东部自中生代以来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构造特征极为复杂,整体呈现"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在对研究区地震资料进行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分析临清拗陷东部横向变换构造带的发育特征及形成原因,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临清拗陷东部的横向变换构造带划分为三级,主要发育在边界断层的上盘,是造成研究区南北分块的原因;盆地基底结构先存构造、不均匀的伸展作用,以及主要断层沿走向的分段活动,控制横向变换构造带的形成;横向变换构造带的发育影响和控制油气聚集,这些区带具备良好的油气聚集条件,是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区域.
-
关键词
临清拗陷东部
横向变换构造
横向变换构造带分类
特征
成因
油气地质条件
-
Keywords
eastern Linqing depression
transverse tectonic transfer zone
transverse tectonic transfer zone influences classification、characteristic、genesis
hydrocarbon geologic condition
-
分类号
TE121.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